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窃隋-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突可汗阿史那?咄苾,在太原郡烧杀劫掠了一番后。眼看将除了太原城以外之地尽数变成了一片焦土,咄苾这才心满意足地收手罢兵,带着一车车的物资,还有抢来的数万中原女子,浩浩荡荡地北向楼烦郡。自楼烦关出塞,回转草原。

土匪刘武周虽然心疼太原被咄苾祸害,可也只是心疼税收来源又少了一大块,对于那些并州百姓的遭遇,刘武周可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的感触,更没有追着咄苾给并州百姓报仇雪恨的念头。

这些事情,对于宅在洛阳的大元陛下宇文成龙,就更没多大影响了。

按照宇文成龙收到的情报,驻守关中的秦琼、尉迟恭、李靖等人虽然没打下长安城,可也把唐军揍成了缩头乌龟,不敢再出长安得瑟。只能龟缩在长安城里的数十万大军成了孤军,覆灭也只是迟早的问题!

至于说幽州的麦铁杖、王宣等,虽然也没能打个大胜仗,可咄苾和刘武周也都落了个半残,只待腾出手来,便可随时收拾掉这两家。

只是,眼下宇文成龙却没什么时间理会这事儿。

因为,老头宇文化及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此刻正躺在床上倒计时的数日子呢!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大元的粮草已经到了警戒线,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对外作战了!魏征小老头已经几次三番的上书直谏,要求宇文成龙陛下暂停对外征伐了。

被魏大管家烦得不行,宇文成龙只得暂令秦琼、尉迟恭等人分别领兵退守眉县、新丰一带,就地囤粮。

另外,宇文成龙此番出征抢劫来的百余万妇孺,也需要妥善安置,这些,可是大元人口增长的重要基础来着!

百余万妇孺中,宇文成龙只挑出了不到一百只的绝品货色自用,另有十余万只萝莉发配到各大女子学院培训,又挑了十余万上等货色出来准备分发给有功将士,至于其它的,则统统打散分发到各州郡发卖了事。

不过,这些事情只需要宇文成龙指定个大政方针即可,其它的自有魏征大总管等人去操持。

经过年余的运作,大元军、政、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已经基本成熟。

目前,除了掌控军权、掌握监察部门外,宇文成龙已经基本不再理会政事,而是将之归于魏征主持的总理衙门,宇文成龙只在大政方针上做一个方向性的指引,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做个批示即可。

按照宇文成龙的想法,是想搞一个类似与后世日不落帝国与小鬼子那种的君主立宪制,这样才能防止自家后世子孙因为能力不足而把国家搞乱,最后导致整个家族覆灭的惨剧。

事实上,宇文成龙是早就有这个想法,并为之做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那就是教育。

mínzhǔ的前提是,民众普遍文化较高,能够理解、接受并参与选举这种政治方式。

宇文成龙在苏杭时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便是为此展开铺垫。

此外,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军队的掌控问题。

现如今,以宇文成龙的手段,掌握住大元所有军队自是不成问题,即便是以秦琼、尉迟恭、伍云召、麦铁杖等人之能,也远无法和宇文成龙在军中的威信可比。

但日后,宇文成龙的子孙却未必有这般本领,能够好好地掌控住军队!

而且,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也是个问题!若是像后世的宋朝一般,把军队都调教成软脚虾了,听话固然听话,可关键时刻打不了胜仗也不行啊!

思忖了再三,最后,宇文成龙整出了个全面义务兵制度、高级军官培训制度,以及军事委员会制度相结合的组合拳。

以大元现如今的实力,扫平各方一通江山已基本不是什么问题,所差的,也只是时间而已。而且,凭大元现在的国力,也足以把那些退伍的将士安排得妥妥当当,可以说,全面实施义务兵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至于高级军官培训问题,也并不算难,只要再在洛阳成立一所高级军校,专司负责旅长以上高级军官的培养即可。

这所军校的校长,毫无疑问,自然是由宇文成龙这个皇帝来担任,以后的各届校长,也将由各任皇帝来出任。如此,军权不旁落,则只要不是遇到特别猪头的皇帝,则宇文家族基本无忧。

而最后一个军事委员会制度,则是为了防止以后宇文家的后人太过懦弱,而导致军权被夺所设。军委会内,设大元帅一名,由宇文成龙亲自担任,另设八名副帅,给军威主席宇文成龙充当爪牙。此外,建立军中的各级政委及参谋制度,也已经在宇文成龙的酝酿尝试之中。

为了搞定这些,宇文成龙召集了魏征、房、杜、岑文本、伍云召等一众文武,反复开会商讨了数十日,终于拟出了一份实施草案来。

就在宇文成龙踌躇满志,准备大刀阔斧地进行二次改革之际,这日,宫中忽有噩耗传出!

第五百三十二章长安窘境

在病床上缠绵了近半年,在大元开国第三年chūn,大元太上皇宇文化及,最后终于没撑住,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太上皇这辈子虽然没干过啥好事儿,可也算没做过多少坏事儿!

关键是,小来小去的坏事儿,这厮不屑于干!可大事儿呢,这厮没机会干!因为其老娘宇文老夫人的眼睛亮着呢!

也正是因此,如今宇文化及虽然去了,可却没留下什么骂名……

而出于对宇文成龙这个开国皇帝的尊敬,闻听此讯后,大元很多百姓,尤其是各大学院的学生,都自发地组织起来,对这位太上皇表示哀悼。

自然的,大元朝廷也少不了对宇文化及这位太上皇进行沉痛哀悼。

而这位太上皇出殡期间,大隋的满朝文武也终于第一次全员见识到了他们陛下宇文成龙那庞大的嫔妃护卫队伍,以及多得让人眼晕子女数量!

给老豆风光出殡,这事儿虽然需要宇文成龙亲自操持,可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分派给下面的大臣去做。只有一宗事情,需要宇文成龙亲自敲定,那就是宇文化及的谥号问题。

想到自家老头这既没功劳,也没苦劳的一生,宇文成龙也不禁有些为难……

翻着《谥法》钻研了数日,宇文成龙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家老豆的谥号,温柔好乐,曰“康”又想着自家老都一直以来,都有着那么一份野望,那就是想当皇帝!哪怕是一天也好!

于是,宇文成龙遂下旨,尊宇文化及为帝,谥为“元康帝”宇文化及一场风光大葬,前前后后总计耗时三个月有余。这一番折腾下来,满朝文武都跟着累得不轻,因为宇文成龙要求。国丧期间不能耽搁军政要事。

除此以外,还有一宗大事儿,因为这场国丧的掩盖,而变得波澜不惊。

那就是。宇文成龙开始在其起家之地的余杭郡,开始推行mínzhǔ选举试点儿!

做为大元龙兴之地,余杭目前有大元的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工业制造。

教育就不说了,江南大学堂和江南女子大学堂,一直以来都是大元王朝的支柱学堂,几乎是大元九层以上的基层官员、基层武将,九层以上的官员家属、宫女嫔妃,都是从这这两所大学堂里出来的!

大元建国前后。宇文成龙之所以敢拿北地的那些世族开刀,也正是因为自己有着这套完善的人才贮备体系。

除了教育外,余杭还有着大元最先进的工业体系,比如造船、纺织、器械制造等。

杭州湾有着大元最大造船厂,几乎大元八层以上的战舰。都是在此造成下水的,尤其是那些铁甲巨舰,更是非余杭不能建造。此外,大元最引以为傲的投石开花炮,也都是在余杭秘密研制并流水化制造出来的。

此外,余杭的商业也及其发达,大元最大的酒庄、茶行、钱庄的总部根基也都在余杭。

可以说,这余杭郡几乎是汇集整个大元除政客之外的所有精英!

经济发达,民众文化水平高,而且,外来人口极多,远超过了本地土著的势力!

也正是因此,余杭郡可以说是具备了mínzhǔ选举的一切基本条件。

于是,某日,宇文成龙叫来了自己的一个便宜大舅哥长孙无忌,便宜干儿子宝儿高表义,还有次子宇文颢地,前往余杭,试点准备mínzhǔ选举。

相比于mínzhǔ改革试点的波澜不惊,开元三年的另一件事情,就显得轰轰烈烈,那就是,全民大生产。

这里的大生产,可不光是指种地产粮,还包括种桑、织布,种茶树、果树,养鸡、养猪、养羊、养马、养牛等,此外还包括全国大范围的兴修水利,修桥筑路,改进工业制造水平等。

粮食生产方面,大元虽然不再鼓励在本土新开田地,可却一再要求提高精耕细作水平,提高粮食单产。对此,普通百姓也很有兴趣,因为,大元的税收政策是,交足国家后,剩下都是自己的!故而,当官方提出全民光积农家肥,革新农具,扩大马牛耕作水平的口号时,广大农民兄弟很是积极地予以回应。

此外,这一年,大元也开始了最大规模的农副业推广。其实主要就是推广养羊、养牛和养马这三样!这自然是得益于年前宇文成龙在草原上抢劫所得的缘故。

而今,以大元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的问题,即便是偶遇灾年,也可平安渡过,不至闹出什么饿死人的惨事。故而,现在大元发展的侧重,已经开始转向农副业,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大元的大生产运动规模很大,不但局限在大元本土境内,还包括海外几大飞地,就连屯扎在长安城东西周围的秦琼、尉迟恭、李靖等人所部人马,也就地开展军屯,以减轻后方的补给压力。

不过,这三方人马的主要任务并不在于种地,而在于继续围困长安。

李建成虽然干掉了自家老豆,可要让他和元军正面对抗,李建成还真没这个胆量。

尽管一直以来,李建成都自诩文韬武略,样样皆能,可李建成也知道,自己在武略方便,不必自家那二弟李二,还有那几位便宜叔叔更高明。

这些人都打了败仗,李建成自忖,就算自己亲自捋胳膊上阵,估计也讨不到好去!

唯一让李建成略微松口气的是,元军在长安城下堵了几个月的门之后,便引军后撤了。

其中,尉迟恭一路五万人马向西退守郿邬,扼守住了通往关中的斜谷大陆;秦琼所部的五万人马向东退守新丰城、渭南一线,就地开垦军屯,还顺带则派出了一部三千人的偏师扼守子午关;至于李靖所部的五万人马,则退往蒲津关一带驻扎。

虽然元军依旧是以包围之势封住了长安各个方向的出口,可唐军的活动空间却多了一些,长安城周围五十里范围内,基本上,还是安全的!

只是,当李建成派兵出城查探了一圈后,却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

因为,长安城周围,那是真干净呐!

别说粮食都找不到一粒,就是树,也基本都被元军砍光了!剩下那些不成材的木头,也被元军临走之前一把火烧成了飞灰!

可怜李建成派出四万大军出城搜索了三天,居然只找到了不到两车的焦木炭,这还是因为各种缘故,没烧干净,而得以幸存下来的!

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李建成很是犯愁,因为,长安城的粮仓里虽然还有不少米粮,可是,目前,就连皇宫里,也已经基本没柴禾烧了!

难道,从今往后,俺们要靠吃生米度日?

第五百三十三章李建成问计

东西南北各探出了数十里远,李建成却不敢再往远探路了,因为,再远,就要和元军遭遇了!

经过连番折腾后,如今李建成手下还有唐军总计不到三十万。

仅以数量而论,目前唐军的数量越是关中地区元军数量的一倍。可李建成却没有一点儿战而胜之的信心。

这却是大唐上下,都被元军的彪悍战力吓怕了!……

要知道,西突可汗统叶护,当初可就领着三十万大军赶来中原的!结果咋样,连关中都没到,就灰飞烟灭了!

唐军虽然自诩比西突那些牧民们精锐,可这也仅仅是在守城方面,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自信罢了!若真是平地对决,李建成也知道,同等数量的唐军,基本没有胜算。

西突三十万大军都在野外决战周全军覆灭了,那自己这连三十万都不到的唐军,那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很是自觉地,李建成就把自己的大唐,归入了弱势群体一方。

打,那肯定是打不赢了!

躲,貌似也不行,因为长安城里已经基本没柴了!再这么搞下去,就只能拆房子生火煮饭了!

可如果要真这么搞的话,那冬天的时候咋办?……

“我们大唐的情况,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众位爱卿,就都说一说,该怎么办吧?”

朝堂上,李建成陛下看似轻飘飘地丢下了这么个议题道。

下面,一众文武闻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没有吱声。

半晌,还是李建成的便宜舅舅,左右千牛备大将军窦抗先小声开口道。“要不,我们投降吧!”

战争打到这一步,大唐的大部分朝臣们。都已经动了投降的心思。盖因,这个时候,十个人都已经看得出,大唐帝国没救了!完蛋也只是早晚而已。

可让大家有那么一分顾虑的。就是大元对待世家的态度问题!

然而,大元对待世家再恶劣,可只要世家不张罗着造反啥的。人家大元还真的不主动来杀人!

在家族利益与整个家族的生死之间做出选择,相信绝大部分命人而言,大多都不会倾向于后者。毕竟,得到再多的利益,如果没命享受话的话,那也一切都是徒劳。

可世家子弟毕竟是都是桀骜之辈,自然又不肯轻易放下脸面向元军乞降。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窦抗今天之所以敢率先挑这个头,就是因为,窦抗觉得,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了!

就在前些时日,窦抗莫名地收到一封来信。言道,只要窦抗兄弟肯向元军投降,岐州窦家都可以保得平安,甚至一世富贵都没问题。

这封信来的莫名其妙,而且也没有具名,可窦抗看过之后,却是大吃一惊。

因为,窦抗发现,这封信的笔迹,很像一个人,一个据传应该已经死了十多年的人的笔迹。

那人就是窦抗的同族妹妹,李渊老王八的正牌老婆,李建成的老娘,已经被追为皇后的太穆窦氏。

“这是什么情况?如果真的是她的话,又怎么会弃自己亲生儿子于不顾,转而帮着敌人说话呢?”

“可如果不是她的话,又会是谁呢?”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窦抗叫来了自己的同族弟弟,大丞相咨议参军窦轨。

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后,窦抗却发现,自家这位便宜族弟,手上也有这么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劝降信。

俩人随后嘀嘀咕咕地连续商量了两天还多,终于还是没能下定投降的决心。

窦家本就和宇文家没啥深仇大恨,当初之所以投靠李渊,却是因为李渊是二人的便宜妹夫(姐夫)而已。此刻大唐亡国在即,窦家兄弟自然没有啥以身殉国的念头。相反,若内能够以投降换得窦家合族平安,毫无疑问,这是一笔相当划算的买卖。

可窦家兄弟和李建成毕竟有着那么一层的亲戚关系,所以,窦氏兄弟决定,还是先看一下自家这个便宜外甥李建成对自己等人的态度,再决定是去是留。

而朝堂上,有心投降的,自然不只是窦氏兄弟俩,其它大部分朝臣家,也基本都是如此,只恨投靠无门罢了!

事实上,到了这会儿,李建成自己都有些心动了!

因为按照李建成对宇文成龙的了解,主动投降的,一般不会有啥大问题,至少生命安全什么的暂时还都有保障。若是等到兵败被俘,那就基本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可李建成毕竟是皇帝啊,虽然来路不怎么正,又没当几天,可那也是有皇帝的尊严滴!咋能低声下气地投降呢?

故而,当满朝文武听闻了窦抗的话后,先是一阵的窃窃私语,然后见皇帝陛下李建成对此都没什么强硬态度,也便迅速地胆子大了起来,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眼见场面竟似有失控的迹象,那厢高踞龙椅的李建成终于有些坐不住了,猛地一拍桌案,李建成怒声开口道,“够了,都给朕住口!

一众文武闻言,尽皆低眉敛额,做缩头乌龟状。

“朕今天叫你们来,是向和大家商量着该怎么应对眼前的局势,不是让你们谋划着该怎么向元朝投降的!”

“对此事,大家都有什么看法,不妨直说。”

“还能有啥想法?就你这态度,就算我们真的有啥其它想法,估计也早都被你给掐灭了!保不齐,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什么的!”

众位大臣们闻言尽皆心中如此腹诽道。

目光冷冷地四下逡巡了一圈,李建成发现中朝臣们大都目光躲闪、眼神发飘,心思早已不知飞往何处去了。

犹豫了许久,最后,李建成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那几个便宜皇亲,李孝基、李孝恭、李道玄等人的身上,以目光询问,这是咋回事儿!

和窦氏兄弟及那帮子文武大臣不同,李唐皇室的成员,大都出自陇西李氏。知道自己身上早已打上了挥之不去的李唐皇室烙印,此刻就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