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于康熙末年 [校对版]-第8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他是经历过九八洪水的,记得他当时还是学生,暑假去同学家玩,因赶上辽河大水,公路、铁路都断了,被隔绝在一个如同孤单的小城镇。

他当时还好奇,为何公路、铁路都会中断。

后来影影绰绰地听了一耳朵,公路、铁路中断,是因为公路、铁路途径的桥梁断了。

那些公路桥、铁路桥,并不是由洪水冲断,而是在洪水来临前,人为用炸药炸开的,目的就是为了泄洪,省的洪水危急公路、铁路两侧的城镇与乡村。

这个时候,曹颙就想到这个这法子。

炸药在何处,自然是在盛京兵部的军械库中。

伊都立与鄂齐听闻曹颙要用炸药炸桥,都惊诧不已。只是鄂齐与曹颙不算熟悉,不好多说什么。

伊都立却忍不住劝阻:“孚若,是不是太冒失了?炸桥毁路,这个……不止劳民伤财,到底是不好……”说到这里,想到曹颙是个主意正的,自己的话未必管用,便接着说:“要不然孚若递折子到御前请示一二,看看皇上怎么说?”

京城到盛京之间传递消息,一来一往最快也要四、五日。

等到数日后,曹颙说不定就不那么冲动了。

曹颙听到伊都立说递折子到御前,立时奔到官驿里的临时书房,提笔写折子。

他心里将自己骂个半死,自己简直是猪脑袋,为何到了盛京,去了周遭河边,才想起“zhá桥”这一条。

实际上,古人防洪早有“开坝泄洪”的说法,“zhá桥毁路”与之性质差不多,无非是让水流顺畅,省的水位过高,洪水漫出河道而已。

只是,世人多将“搭桥修路”与积阴德放到一块说,所以鲜少有人想到主动去“毁桥毁路”上。

北方的雨季来的晚些,盛京这边应对还来得及,南边五月底就进入汛期。

枉费他之前还一副担心南方水患的模样,可除了预备赈济粮食以防万一之外,竟没有往防洪上想法子。

他提笔,将自己这些日子在盛京周遭河工查看的情形说了。

关外百姓虽不如关内百姓分布稠密,可盛京毕竟是前国都,周遭聚集的旗人、民人不在少数。

百姓又习惯逐水而居,多分布在沿河流域。

“zhá桥毁路”同“开坝泄洪”是一个道路,都能降低洪水险情,将损失控制在小范围之内。

待他写好折子,在后边写了自己的大名,才发现伊都立早跟自己进了书房,站在几步远外,脸上收敛笑意,露出几分郑重。

“大人……”曹颙忙道:“多谢大人提点,动用火药与大pào,毕竟是大事,:还是当请示过皇上更妥当。”

伊都立无奈道:“孚若就认准了这个法子不成?”

曹颙打开一个画卷,上面是盛京周遭十八处堤坝的位置图,上面还标注一些桥梁的位置。

曹颙请伊都立上前,指着上面道:“大人请看,这危及盛京的几处干流,途径几处大桥……若是水流不畅,会引发什么后果?”

伊都立皱眉看着,心里还是不赞成这个法子。

何至于此?

即便水位涨些,加固沿途两侧堤坝就是,用的着如此?

可瞧着曹颙的意思,是铁了心要如此。

伊都立满心无奈,可也没有置身事外的意思,毫不犹豫道:“既是孚若决定递折子,那就加上老伊的名字!”

“大人……”曹颙闻言,真是感动不已。

伊都立才因盛京驻防八旗糜烂之事闹得满头包,这会儿却依旧毫不犹豫地支持自己。

伊都立笑道:“谁让我是你的副手,要是我不联名,以皇上的性子,别再以为咱们在内讧。”

这是实话,可到底失了恭敬,曹颙忙走到书房门口四下望望,见没有人影才心下稍安。

他不赞成地摇摇头,道:“大人,以后还请慎言!”

伊都立讪笑两声,点了点头。道:“我又不会当着旁人说。”

关于伊都立主动提及折子联名之事,曹颙心里思量一番。

民俗是民俗,君王是君王。

雍正并非冥顽不灵之君,不会想着“炸桥毁路”不吉利,就置民生百姓与不顾。

这个折子上去,即便有所争议,可只要结果是好的,最终还是立功折子,伊都立联名也能得到好处。

伊都立因驻防八旗之事,捅了马蜂窝,往后指不定会遇到多少麻烦。

现下十三阿哥大权在握,看在十三阿哥面上,许是伊都立还好过些;等到十三阿哥薨了,少不得有人等着“秋后算账”。

曹颙此时,还不知道雍正已经打算借着盛京驻防八旗糜烂之事削诸王佐领,否则的话真要替伊都立哭了……

折子刚使人送走,盛京就开始下雨。

虽说不是倾盆大雨,可也几乎不停顿地下了三天。

驻守的堤坝边的官吏,相继传来消息。

河水涨势凶猛,几处干流水位虽没有超标,可也凶险。

若是还不转晴,不出三天,河坝就要临险。

曹颙此时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炸桥毁路”的决断。

就算京城的折子没下来,以他与伊都立两人的身份,想要动用盛京兵部衙门的火器,也不是太难事,不过事后要承担皇上的不快。

那样费力不讨好的行为,并非曹颙所愿;可真是洪峰到来,别无选择,曹颙也不会为了独善其身就置治河百姓安危与不顾。

还好,老天爷待曹颙不薄。   到了第四日,雨终于停了,天色也开始转晴。

十八处防洪点中,只有两处河水漫过堤脚,需要加筑河坝,其它十六处都安然无事。

这才是北方雨季的开始,当然不能掉以轻心,可有这样的开头,使得各处驻守人员有个缓冲与适应,还是利大于弊。

六月十四,曹颙的折子,在御笔批示后又递回盛京。

折子上,除了一个“准”字外,还有一句“盛京河工上事,允曹颙便宜行事。”

同日到的,还有两封家书。

一封是初瑜写的,提及天佑已到江南,恒生被派了差事,随十六阿哥去了口外,家中上下人等都安康无事,请曹颙在外多珍重。

一封则是左住写的,提及黄老尚书曾举荐他赴盛京办差,可是因天佑等人相继离京,只剩妇孺。他思量一番后,还是婉拒了黄老尚书的好意,留在京中……

*

31号,小曹第十的位置,距离第八相差220票,似乎当绝望,可是还是期待拼一下。月票,大家帮忙点点吧,不投给小曹也投给其它书,月票是个奖励。小九这个月表现不好,所以月票就少,泪奔。(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锁拿

既有了圣旨御批,曹颙行事就放开了手脚。

说起是大炮与火药,其实只需炸药。

在干流水位凸涨的几处桥梁左近,都贮藏了部分炸药。

曹颙与伊都立亲自走了一圈,并且过问工部几位治水经验丰富的司官,定下了“危险水位”,待水位涨到某点时,便炸桥泄洪。

万事具备,剩下的就要看老天爷。

雨歇了两日后,又开始哩哩啦啦地下起来。

只是雨量没有上次的大,只有一处堤坝淹到堤脚,其他各处都平安无事。

天色又放晴。

天上碧空如洗,骄阳慑人。

这已经是进二伏,即便关外比京城好些,可雨后暴晒,空气中湿乎乎的,热腾腾的,弄得人非常难受。

官驿中,伊都立捧着个冰碗,站在窗户下,看着当空烈阳,对曹颙道:“怪不得老百姓都骂‘贼老天’,这不是折腾人是什么?片刻不停地下两日雨,随即又爆嗮两日;接下再下几日,随即有是爆嗮……”

他唠叨完,“哧溜哧溜”地将吃了冰碗,意犹未尽,又吩咐小厮去厨房取。

盛京虽也有窖冰,可毕竟不如京城那么便宜。

曹颙与伊都立虽是尚书身份,按照身份可以领冰,可他们的份额在京中,并不在盛京。

这天气又是三日雨、两日晴的,大家的心思都放在城外各处堤坝,哪里有人想到这还有两位没有冰票的大爷。

屋子里没冰,可官驿厨房是有冰的,伊都立这几日便跟冰碗、冷食干上了。

曹颙在旁,手中摇着扇子,也打量着天色。

今年这天气,委实太异常。

这半个月的功夫,他在盛京周边也转了一圈,除了几处干流水量较大,容易危及盛京;其他几处的支流堤坝,即便决堤泄洪,水量也有限。

不过能防住一处是一处,毕竟水路两侧都是成片的屯田。

三伏天过了一半,按照往年的晴雨折子看,汛期持续到七月中下旬,还要再坚持一个月。

照目前的情形看,盛京这边有惊无险,南边的消息却不太好。

曹颂是武职,暂时无需担忧;天佑在四阿哥身边,也不会身临仙境;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去了湖广的左成。

九江是大府,民役富足,九江知府是一地父母,身临河坝工程处巡视,也是内分之事。

一府父母,众目睽睽之下,被洪水席卷落坝,可见南边的水情危急到何种地步。

不过这个时候,他也只能安慰自己,尹继善是历史名人,应该没有这么短寿;左成与之一处,当也出不了问题。

这会儿功夫,小厮已经又送了冰碗下来。

伊都立欢喜地接了,随后拉了把椅子,双腿八字大啦啦地坐下。

这回他倒是细嚼慢咽,满屋子都是他“咯吱”、“咯吱”咬冰的声音。

曹颙被扰了哭笑不得,回头看了他一眼,劝道:“到底是寒物,外头热、内里冷,大人莫贪嘴,别激出病来。”

伊都立不情不愿地放下碗,到底没有开口上第三碗。

他从上到下打量曹颙两眼,道:“孚若可清减的厉害,这些日子跑动跑西的,身子还挨得住么?”

曹颙笑笑道:“大人熬得住,我就熬得住。”

伊都立摸了摸自己略显凸显的肚子,无奈地说道:“同样是风里来、雨里去的折腾,孚若就闹得又黑又瘦,我还胖了二斤……同孚若在一处,我怎么就那么像戏文里的贪官……”

曹颙闻言大笑:“大人这是福气,心宽体胖……”

说笑间,就见张义进了院子,禀道:“老爷,伊大人,鄂大人来了,求见两位大人……”

这些日子,鄂齐常过来,大家也熟悉。

不过同时找两人的时候却是不多。

不是兵部的事,兵部的事,只会见伊都立。

不是叙私情、走关系的,那样的话,只会见曹颙。

伊都立一下子站起身来,与曹颙对视一眼,两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两人不约而同地望了望天色,虽是晴天,可被雨水泡了这些日子,堤坝那边出现意外也不稀奇。

“快请。”曹颙道。

话虽如此,张义应声去后,曹颙、与伊都立也出屋相迎。

鄂齐穿着补服,额头上汗津津的,露着几分急切。

曹颙忍不住开口问道:“可是堤坝上有消息回来?”

堤坝上除了负责的官吏,还有兵部安排的传令兵,使得消息传递畅通。

鄂齐闻言一愣,随即摇摇头,道:“不是堤坝上的事……京城来人,去了奉天将军府,锁了奉天将军噶尔门……听说,协理将军事务的左都御史尹泰,也已经在山海关被羁押回京……”

“啊!”伊都立诧异出声。

曹颙的心里明白,伊都立那个折子的事情发了。

鄂齐这边许是得了消息,否则也不会专程过来提及此事。

伊都立向来心宽,这些日子跟着曹颙忙活,都忘了之前上折子的糟心事。

现下一个将军、一个左都御使牵扯进来,他难免有些惊慌。

看来除了宗室的旗主王爷,他又将关外这些武官给得罪了。

噶尔门是个多爽快的人,这些日子配合他们防洪也十分到位。大家伙还吃过几次酒,说话很是投契。

虽晓得皇上可能会借题发挥,可没想到来的这么块。

要是等到防洪结束,报功折子上,噶尔门的位置,绝对在前五。那样的话,即便他有“失察”之罪,也好将功补过。

曹颙的心里,却是踏实了。

噶尔门是谁?与傅鼎一样,是潜邸侍卫出身,雍正心腹重臣,否则也不会让他任奉天将军。

尹泰呢?名臣尹继善的老子,雍正朝大学士,虽说现下还在左都御使的位置上。

雍正即便对奉天军务不满,也不会真心发作这两人,多半是“隔山打牛”。

鄂齐该说的说了,又隐晦地提了几句。

关于噶尔门被锁拿,下边的人有些传言,同伊都立有些干系。

伊都立垂头丧气,觉得辩无可辩。

他虽没有直接在折子上噶尔门的不是,可今日这个结果却是因他而起。

曹颙却察觉不对,若是鄂齐说的是伊都立的那个折子,这传言中怎么会有“私怨”二字。

“私怨?说是因伊大人与噶将军的私怨?”曹颙皱眉道。

伊都立后知后觉,疑惑道:“我同噶将军有私怨?什么私怨?”

鄂齐也听出不对,道:“衙署里传言,伊大人看上将军府的执酒女婢,向噶将军讨要不成,心存怨恨方弹劾噶将军……”

伊都立闻言,哭笑不得,这都哪儿跟哪儿。

曹颙还是头一遭听说此事,想想伊都立的脾气,望向伊都立的目光就有些古怪。

伊都立满心委屈,对着曹颙冷哼一声,道:“你不用看我,同你也脱不得干系。”

这其中有内情阴私?

鄂齐觉得头上的汗又出来,忙寻了个由子告辞。

他之所以巴巴地来官驿报信,就是想要验证一下流言真伪。

这些日子,因防洪之事,大家虽彼此相熟些,可多是面子情。

鄂齐有心奉承这两位,想要走个门路,谋个翻身。可他有没同二人打过交道,要是他掏了大银子,这两位拿了银子不办事,闹得一场空,那才是雪上加霜。

今日听了伊都立弹劾噶尔门落马的传闻,他本是不相信的。

噶尔门可是皇上身边的老人,实权从一品将军,同他们这些养老的盛京尚书不同。

伊都立再狂傲,也不至于因个婢子之争,就坏了一个实权大将军的前程。

看方才那两人的反应,那“弹劾构陷”之事像是传言。

可伊都立最后那一句是什么意思?

难道其中不仅有内情,而且还同曹颙相干?

伊都立是拉皮条的?

想要美婢的是曹颙?

鄂齐觉得想的脑门疼了,一会儿觉得这两人背负皇命,不会那么放荡不羁;一会儿又觉得寡人有疾,是男人的通病,实不算什么……

官驿中,小厅。

曹颙不解地道:“大人方才说噶尔门之事同我相干,到底是怎么回事?”

伊都立摊摊手,无奈道:“哪有什么讨要婢子之事?是前些日子,在噶尔门那边,同几个武官吃酒。听说我身边只带了小厮,噶尔门就说将旁边倒酒的婢子送我……人情应酬,送婢赠仆本是寻常事,不过我想起孚若的话,咱们的盛京的一举一动,怕是都落在皇上的眼中,就婉拒了噶尔门的好意。他以为我不领情,嚷来嚷去的,还是我罚酒三杯,主动赔情才抽身出来。又不是什么大事,便没有同你提。没想到,今儿出来这样的传言。不用说,定是噶尔门那些手下。那天席面上有不少人,离的远的,不知详情,看到噶尔门吹鼻子瞪眼,以为我们有争执也不意外。”

曹颙闻言,送了口气道:“大人做的没错……即便不在军中,并无戒女色的要求,可这个时候,大人真要受了美婢,那十分的功劳也减了八分……”

伊都立皱眉道:“至于么?盛京周边护的跟铁桶似的,出不了的什么大事?皇上哪里会如此苛求?”

曹颙道:“盛京无事,江南呢?大人仔细想想……”

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新旧

京城,曹府,福源堂。

李氏坐在小佛堂里。面对着慈眉善目的佛祖,跪坐在蒲团之上,闭眼低声诵经。

待诵经完了,她睁开眼,眉眼之间带了愁绪。

阖府男丁都不在京中,左成也出京公干,左成之妻朱氏十月怀胎,半月前就到日子,却迟迟没有还没有生产的动静。

李氏心里,如何能不惦记?

初瑜也坐不住,今日早饭后就去了宁宅。

实在是不敢再拖延,她使了自己的帖子,从太医院请了擅长妇婴科的太医同往。

这去了有小半日,不知道那边情形如何。

胡思乱想之间,就听有丫鬟来禀:“老太太,大姑娘来了……”

有丫鬟挑了帘子,天慧走了进来。

她穿着葛纱的旗装,脚底踏着三寸高的旗鞋,小身板挺得直直的。

李氏见孙女过来,要站起身来。

天慧忙近前一步,托了李氏的胳膊。

祖孙两个出了佛堂,来到外间小厅,在临窗的南炕上坐下。

“会不会太辛苦?”李氏看着孙女的旗鞋问道。

天慧摇了摇头,道:“还好,不过是比过去的鞋底儿高些……常嬷嬷说了,穿不了多久……”

见孙女落落大方的做派,李氏想起长女少年时,脸上添了笑意:“当年你姑母这么大时,也说过差不多的话。你随了你姑母,身量高,到底占便宜些……”

穿旗装就要配旗鞋,在家还好,穿一寸多高的旗鞋就行;待出门做客,就不好另立独行,多要随大流,穿三寸高的旗鞋。

天慧身量高挑,穿三寸高的旗鞋,就比较有身段了;那些身材娇小的八旗闺秀,还有将旗鞋的鞋底弄成七寸多高的。

天慧自打十三岁开始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