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确,大宋内乱不止,目前主要力量用于平叛,没有理由发动对夏战争。”李虎说道,“但是,我相信童贯。童贯对皇帝的影响太大,尤其在边事上,皇帝绝对相信童贯,否则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请出童贯。”
柴云和原野认同李虎的观点。童贯这个人在西北打了二十年的仗,做了二十年的西北军统帅,他对北虏的认识和汴京对北虏的认识完全不一样,正如他在信中所说,女真人南下不过是迟早的事,而目前幽燕河北的紧张局势非常有利于金军南下,此时此刻,即使虎烈军固守代北,也影响不了整个大局,更无法阻止金军南下,因为汴京即使被金军包围了,也绝不会让虎烈军南下。
在汴京看来,虎烈军和金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尤其现在,虎烈军对汴京的威胁远远大于金军,等到金军南下了,祸害中原,汴京还敢让虎烈军南下支援吗?那不成了引狼入室?虎烈军不能南下救援,西北军也就无法调动,因为西北军要阻止虎烈府南下,要防御西夏,而西北军是大宋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这支军队如果不能调到中原河北战场,那么宋军击败金军的难度就非常大,仅靠一条黄河天险远远不够。
为此,童贯想了一个办法,还是《平燕策》那一套,只不过对手由契丹人变成了女真人,而击败女真人的前提则是击败或者重创西夏,让大宋避免两线作战,这样汴京就可以征调西北军进入中原河北作战,而虎烈军则承担戍守边疆之责。那时虎烈军的对手有党项人和女真人,代北和河套都是战场,李虎自顾不暇,那里还有实力南下?
童贯这个西北之策和《平燕策》一样切实可行,皇帝和汴京的宰相、宰执们没有理由不答应,唯独有个不利条件,那就是郓王和皇统之争,而这个不利条件会导致汴京的文官们反对攻击西夏,或者从中作梗,在军资上大做文章。
“你认为童贯能说服汴京?”原野问道。
李虎郑重点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童贯了。当初燕京形势对童贯非常不利,但他从容应对,不但收回了燕京,还有惊无险地避开了对手的攻击,安然无恙地致仕回家。一年后,童贯复出,再次主掌大宋军事。反观蔡京,虽然第四次拜相,但仅仅四个月后就第四次下野,由此可见童贯在皇帝心目中的份量,也可以想象皇帝在军事上对童贯的依赖。
“那么,我们是不是即刻回复大同,并书告太原?”
“马上回复。”李虎说道,“给童贯的回信,我亲自来写。”
第九十五章 酒后吐真言
深夜,李良辅走进了汉王行帐,见到了李虎。
李良辅投降后,受到的待遇不错,除了行动不便外,其它都很好。
“你有什么打算?”李虎请李良辅坐下,笑着说道,“虽然汉夏一直打来打去,但我们俩是朋友,你有什么要求,我会尽量满足你。”
李良辅盯着李虎,冷声问道:“你要打兴庆府?”
“对,我的大军已经出发了,按照行程推算,选锋军已经开始攻击白马强镇。”李虎说道,“我马上要去贺兰山,如果你想回家,我可以带你同行。”
李良辅略感错愣,“你要放了我?”
“我什么要杀你?”李虎笑道,“你为了保全兀剌海城军民的性命,献城投降,帮了我大忙。就凭这一点,我就应该放了你。”
李良辅苦笑不语。
“你给我一句话。”李虎催促道,“我明天早上就要起程了。”
李良辅考虑良久,摇了摇头。
“你父母妻儿都在兴庆府,你为什么不回去?”
“我丢掉了河北,丢掉了黑山威福军司,我回去还能保住性命?”李良辅摇摇手,“我留在这里,兴庆府不知道我的生死,我的父母妻儿反而会得到照顾,我不能回去。”
李虎点了点头,“那么,你愿意去大同吗?你留在这里,兴庆府迟早知道你还活着。”
李良辅警觉地望着李虎。现在自己投降是迫不得已,但如果到大同,那完全就是两回事,虎烈府可能会陷害自己,让兴庆府以为自己是个叛国者。“我不去大同。”
“你担心我陷害你?”李虎笑了起来,“我可以向你承诺,我不会陷害你,也不会逼迫你给我做事。大同的条件比这里好,你还是去大同吧。”
李良辅不敢拒绝,只好答应了。酒菜摆上,李虎盛情相劝。李良辅心情郁闷,越喝越多。李虎酒量太大,根本没事,但李良辅渐渐不行了。李虎随即试探李良辅,“我四个月内就可以打到兴庆府。”
“我告诉你,你现在攻打西夏,根本没有胜算。”李良辅醉眼惺忪,说话也不利索了,“你解决不了粮道运输问题,永远进不了贺兰山。”
“所以,你们也一直打不下代北,是吗?”
“我们当然可以打下代北,只不过机会不好而已。”李良辅愤然说道。
“那你们如何解决粮草运输?”
“西北作战,一般选择在十月之后,河川一旦封冻,则如履平地。”李良辅说道,“从贺兰山到前套,最近的路是沿黄河东岸而行,大约七百里左右,黄河一旦封冻,这条路就畅通无阻。黄河稳定封冻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我们就在这两个月通过这条路向前套运送粮草辎重,但这条路在河南,从前套到贺兰山则要两次渡河,而渡口屯有重兵,你根本打不下来。”
“这条路很安全吗?”
“这条路不但距离贺兰山近,而且非常好走,但前套一旦失守,这条路就对贺兰山不利了,所以我们在渡口修筑了堡寨,沿着黄河还另外修筑了七座堡寨,固若金汤。”
李虎微笑点头。李良辅的酒虽然喝多了,但说话还比较清晰,还能从他嘴里套出一点东西。这条路李虎知道,范直昌也说过,但因为要两次渡河,中间有七座堡寨,大河两侧又都是沙漠,所以易守难攻,虎烈军不得不放弃。现在计策变了,虎烈军要用更长的时间进行攻击,这条路就必须拿下来。
“我可以拿下这条路。”
“你怎么打?”李良辅嗤之以鼻,“我只要在渡口部署两千弓弩手,就能让你寸步难行。”
“等到黄河封冻,我就可以打。”
“你的大军已经出发,到黄河封冻还有足足五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五个多月里,你长途跋涉运输粮草,途中的消耗极其惊人。”李良辅幸灾乐祸地说道,“以你虎烈府的实力,还能支撑到五个月以后?哈哈,你还是尽早撤军吧,不要做这种蠢事了,你根本进不了贺兰山。”
“我已经有办法了。”李虎笑道。
“你能有什么办法?你以为穿越弓弦沙漠就能攻占渡口,让你的军队顺利渡河?”李良辅连连摇手,“不行的,行不通的。弓弦沙漠东西长约三百里,但南北只有百里,军队穿行其中,容易暴露。我们在沙漠南侧有巡逻游骑,在星星泉一带布有烽火。你的人马如果穿行沙漠,必定要到星星泉补水,一旦被发现,烽火点燃,狼烟升起,你的人就死定了。”
李虎得到了需要的东西,随即三两杯酒把李良辅灌倒,然后派人急召岳飞。
上次攻打西夏的时候,岳飞回家守孝去了。汴京下旨夺情起复,岳飞不得不匆忙赶到代北,此后一直待在李虎身边没有回家。
李虎摊开地图,指着地图上的弓弦沙漠把情况大概介绍了一下,“你带虎卫军四个指挥从乌拉山方向渡河进入弓弦沙漠,悄悄赶到顺化渡,攻占渡口。然后沿河而下,攻占这途中的七个堡寨。”李虎的手重重点到地图上的克夷门,“这个渡口你必须拿下,你只有拿下这个渡口,大军的粮草辎重才能顺利送达前线。”
“主力大军何时到达克夷门?”岳飞问道。
“娄博贝距离克夷门四百里左右,途中堡寨很多,主力大军一路攻击,很快就能杀到克夷门。”李虎说道,“不出意外的话,二十天之后,大军就可以到达克夷门。”
“也就是说,二十天之内,我必须到达克夷门并攻占渡口。”
“对,越快越好。”李虎说道,“从兀剌海城绕道狼山和红公牛沙漠到克夷门,一千四五百里,而取道顺化渡,从黄河东岸到克夷门,不过七百里,节约一半路程。这一半路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可以节约大量的粮食,本来只能打四个月的仗,现在我们却可以连续打六个月到七个月的仗。”
岳飞二话不说,躬身领命,匆匆而去。
七月初三,虎烈军攻占娄博贝。
同日,董小丑带着后军赶到。
“你要进城看看吗?”毛军指着浓烟滚滚的娄博贝,笑着说道,“契丹人太疯狂,差点把人杀光了。”
“告诉你的部下,不要屠城。”董小丑转脸望向耶律马哥,郑重说道,“我们不是来掳掠的,是来攻占贺兰山的,这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我们以后要在贺兰山生存,需要贺兰山百姓的支持,你把他们杀光了,将来我们吃什么喝什么?”
“将士们需要发泄心里的愤怒。”耶律马哥神情冷峻,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屠杀是最好的发泄方式。你不要担心,打几仗之后,他们就不想杀了,你叫他们杀他们都懒得杀。”
董小丑不想再这件事上纠缠不休,马上转移话题,“我们损失大不大?”
“损失一千多人。”毛军说道,“西夏人和大宋打了近百年,但和契丹人只打过几仗,而且还是在东套一带,所以这里几十年没打仗了,城防非常差,根本不堪一击。”
“城内有多少敌人?”
“大概三四千人。”楚逍遥就站在毛军旁边,今天攻城由他指挥,城内的情况他比较清楚。
“白马强镇的主力呢?”董小丑马上问道。
毛军望向耶律马哥,耶律马哥则摇摇头,“斥候至今没有发现党项人的主力,但百里之外,堡寨城池都在撤离,党项人决心坚壁清野,要依靠克夷门的天险把我们挡在贺兰山之外。”
“避而不战?”董小丑笑笑,“和我们最初的预计差不多,西夏人打算把我们活活拖垮。”
“等到我们攻克了克夷门,西夏人就要哭了。”毛军笑道,“此去克夷门四百余里,党项人既然不打算阻击,那我们就快马加鞭吧。”
“要快,要飞速前进,直杀克夷门。”耶律马哥挥动马鞭厉声说道,“要让党项人感到恐惧,害怕我们,打击他们的士气。”
“不要大意,各军保持距离,互相策应,以防遭到敌人的伏击。”董小丑拒绝采纳两人加速前进的建议。
“告诉你的部下,我们已经逼近贺兰山,不要轻敌,更不要急躁冒进。”董小丑嘱咐耶律马哥,“这个战场对我们来说都很陌生,大家千万小心。”
耶律马哥微微点头,但眼神却很不屑。毛军出身行伍,能混到都指挥使这个位置上说明他很有本事,而董小丑却是汉贼出身,造反失败后受抚,耶律淳重用他,让他统领怨军,结果耶律淳在中京两次大败都是因为怨军的倒戈,所以耶律马哥瞧不起董小丑,鄙视他的为人,但董小丑在虎烈府的地位非常高,仅次于李虎,耶律马哥根本得罪不起,这令他极度郁闷。
董小丑连续下令,指挥大军继续向前稳步推进。
七月初四,右厢朝顺军司,治所克夷门。
李安惠接到兴庆府的圣旨,皇帝对他弃守白马强镇和右厢朝顺,屯重兵于克夷门坚守一策非常不满,督令他即刻出战,如果任由敌军逼近贺兰山,将严惩不贷。
“梁乞申这个奸佞,他想干什么?”李安惠勃然大怒,“他想亡国啊。”
第九十六章 阴谋
梁乞申当然不想亡国,但他想帮助皇帝收回军权。
西夏国制源于汉制,军政经制度都是仿宋制,但因为它是一个汉蕃共存的王国,它的各项制度带有鲜明的部落联盟制的烙印。
西夏皇族的前身是鲜卑拓跋,到唐初因为通婚杂居等原因演变为党项拓跋。党项人壮大,其首领拓跋赤辞降唐,赐姓李,封平西公。唐末拓跋思恭平黄巢有功,再赐姓李,封夏国公。拓跋氏极其后代随即成为西北贺兰山一带的藩镇,在这个藩镇里除了党项人和汉人外,还有吐蕃、回鹘、鞑靼等诸蕃,所以夏国从建藩开始,虽然仿照汉制,以蕃学蕃礼治国,但因为实际情况,做得很不好,尤其在权力分配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斗争,这导致汉蕃矛盾越来越激化。
契丹人也是汉蕃共存的一个王国,但它实行“一国两制汉蕃共治”的国策,汉蕃共享权柄,有效地缓和了汉蕃矛盾,但西夏党项人接受汉文化的时间太长,对汉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膜拜,对它深信不疑。
李元昊在西北推行蕃学蕃礼,“去中国化”,但蕃学其实就是蕃人用西夏文字翻译和解释汉儒学,换汤不换药的东西,所以党项人非常顽固地照搬和推行汉人中央集权那一套。在汉蕃共存的一个小王国里推行这种中央集权制,显然不顾实际,但李氏皇族和汉人认为这非常正确,是西夏强大的必走之路,而党项部落大首领和诸蕃大王则认为这种制度损害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所以一直反抗斗争。
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斗争结果就是蕃学蕃礼变成了“四不像”,皇族和汉蕃权贵官僚不惜一切代价来改造和利用蕃学蕃礼,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更大的权利。这种斗争的结果就是宗室和外戚、党项人和汉人轮流掌权,互相倾轧厮杀。
李乾顺三岁做皇帝,梁太后主政,给他安排了一大群汉人老师,所以他接受的教育是正统的汉儒学。李乾顺亲政后,很自然的,重用汉臣推行汉学汉礼,因为他受到的教育告诉他,在这之前西夏之所以战乱连绵、朝堂上之所以倾轧不断,都是制度不对,而这种错误的制度来源于“四不像”的蕃学蕃礼,为此需要重建汉学汉礼,改国策,修制度,最终目的是中央集权,把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上,如此就能确保西夏逐渐走上正途。
你集权就要剥夺他人的权力,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所以这种改革需要一个强势的皇帝,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但西夏没有稳定的环境,好在李乾顺比较强势,他首先抢夺军权。西夏军权很长时间以来控制在宗室、外戚和党项贵族手上,这是一种权力制衡,也是政治上的一种妥协。李乾顺打破了这种制衡局面,他先打击外戚,把母舅一系的军权抢了回来,接着又打击宗室,把李阿吴手上的军权也抢了回来,最后打击党项贵族,把仁多保忠手上的军权也拿了回来。军权拿回来是一回事,军权行使是另外一回事,好制度也需要得力的人去实施。李乾顺不敢把军权交给汉人,于是只好给宗室,李察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赋予了重任。
权力太过集中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弊端,李察哥也是人,而且还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时间一长,李察哥变了,骄横跋扈,为所欲为。李乾顺感受到了威胁,不得不削弱和遏制他,而收回军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先分权,分权也需要时机,正好,虎烈军进攻西夏,给了李乾顺机会。
李安惠是宗室赵王,文官,很长时间以来主持尚书省,这次李乾顺让他出任北路军统帅,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收回右厢军权。
西夏地方军分左右厢十二监军司,简单地分法就是以黄河为界,黄河以东是左厢,主要对付大宋。黄河以东就是右厢,从西到东依次防御吐蕃、大漠诸蕃和契丹人。现在李乾顺让李察哥到南线战场统率左厢,宗室汉王李仁忠在京师统率卫戍军和擒生军,而李安惠则在贺兰山以北统率右厢。
李仁忠也是文官,礼部侍郎,是李乾顺推行汉学汉礼的绝对支持者。宰相薛元礼被罢后,李乾顺马上让梁乞申为相,让他主掌枢密院,把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手。现在李乾顺只要再把右厢大军牢牢控制住,李察哥对他的威胁就被降到了最低。
然而,事实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
李安惠破口大骂的时候,右厢朝顺监军司的都指挥仁多东光,白马强镇监军司的都指挥李庆云则坐在一边沉默不语,这时候,还轮不到他们说话。
李安惠骂了一通,心里的怒火发泄之后,渐渐平静下来,“现在我们能主动攻击吗?我们手上只有五万人,五万人能击败虎烈军?”
“都统,如果你不打,兴庆府马上就会派人代替你。”仁多东光说道,“你没有选择,必须出战。”
“虎烈军有十几万,我们怎么打?正面对决哪来的胜算?”李安惠无奈苦叹,“打输了,我愿意承担罪责,但克夷门如何坚守?”
“现在不是你能不能守住克夷门的问题,而是你必须确保右厢指挥权。”仁多东光正色说道,“晋王一再告诫我们,右厢指挥权无论如何不能让梁乞申抢去了。”
“这是梁乞申的阴谋。”李庆云冷笑道,“梁家忍了十几年了,终于忍不住了。如果梁乞申的阴谋得逞,军权势必又要一分为三,我们无法控制军队,也就无法在战场上击败敌人。”
李安惠仰天长叹。皇帝主政之初,励精图治,军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政的逐步推行,宗室和党项权贵的既得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