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伤,你是否愿意承担这个损失?是否愿意跳进大宋和西夏的陷阱?
宗翰当然不愿意,黄龙府权衡利弊后也不会眼睁睁地跳进陷阱。金国不打,宋金夏三国结盟打李虎的计策遂告失败,代北战场随即陷入对峙,这正是李虎所需要的,虽然李虎没有从被动转为主动,但整个战局开始对他有利,接下来他能否由被动转为主动,就要看天下大势的发展。
从这一点考虑,李虎目前不具备南下的条件,他如果南下,大同就空虚,金夏两国可以联手攻击代北,李虎随即顾此失彼。现在李虎处在代北各方对峙僵持的中心,他一动,对峙僵持之局随即发生变化,形势就对李虎不利了。
那么,李虎对未来的预期是什么?他打算如何彻底扭转不利局面?
折彦直见到李虎之后,很坦率,把汴京要联合金人攻杀李虎的事详细告之,把太原的担心一一说明,最后他直接问李虎,“你是不是打算南下?”
李虎矢口否认,“我曾对郓王有过承诺,我绝不南下,我虎烈军绝不会越过边境进入两河之地,更不会踏足中原。”
折彦直望着李虎,心脏砰砰乱跳。他和李虎接触很长时间了,对李虎的个性也有所了解,如果李虎用各种理由来解释,他倒愿意相信,但今天李虎一句话就否决了,这说明李虎的确有南下的意思,而且懒得掩饰了。你愿意信就信,不愿意信就拉倒。
李虎也瞪着眼睛望着折彦直,眼神凌厉,丝毫不掩饰他内心里的愤怒。
他的确愤怒,对汴京非常失望,对太原也同样失望,但这个世上若想活得更好,活得有尊严,对个人来说需要优秀的品质和坚韧的性格,对虎烈府来说,却需要实力,没有实力,你就是被一群狼群蹂躏的对象,你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西征夺取贺兰山,曾是李虎冲出包围的一个办法,但现在看来,这个策略是失败的,李虎错误地估计了契丹人的力量,一个立国两百余年的王朝竟然在瞬间丢失了江山社稷,一个曾以万里大漠做为坚实后方的王朝竟然在草原上没有立锥之地,这是李虎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事。契丹人无法重建大辽,无法牵制金国,对女真人形成实质性的威胁,那么李虎也就没有办法集中力量打西夏。
同样,李虎也错误估计了大宋的实力。老爹的故事毕竟是故事,李虎不愿相信,也不可能相信,但随着李虎陷入汴京的皇统之争,随着大宋北伐军在幽燕两战两败,随着河北山东爆发大叛乱,他不得不相信大宋的确是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大宋已经腐烂透顶,即使李虎帮助郓王夺取了皇位,赢得了皇统之争,也无法治愈大宋的腐烂。西北人深陷“山中”,云山雾绕,看不清,盲目乐观,盲目自信。
在李虎看来,皇统解决不了大宋的问题,郓王也无法推翻大宋赖以立国的根基,将来郓王也不可能修改大宋的国策,就如神宗皇帝一样,虽然他雄心勃勃,要变法,要富国强民,但最终他还是无法抵挡朝野上下的猛烈“攻击”,不得不放弃变法,重新走上老路。
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失败?这种变法最终会不会富国强民?司马光和旧党的反对是不是纯粹因为权益之争?显然事实不是这样,元佑党人不是利益之徒,他们反对变法不是纯粹因为权力和利益受损,而是对变法的预期非常悲观,认为变法无法改变现状,只会把大宋推向另一个极端。从蔡京推行新政二十年来看,新政的确没有富国强民,相反,新政严重伤害了百姓,没有富国也就算了,伤害百姓的后果却太可怕了,暴乱是一种必然。
蔡京的新政不同于王安石的新政,新政蜕变了,但任何变法都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做出国策上的修正,及时做出变化,蔡京新政蜕变就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变化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因为新政蜕变就否定蔡京的新政,这对蔡京而言不公平。如果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坚持变法,坚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王安石的新政难道就一成不变?这是不可能的,政策肯定要依据形势不断做出变化,所以谁敢说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不会伤害百姓?最终不会像蔡京一样走上既伤民又祸国的不归路?
李虎自从知道自己的身世后,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文章。大宋自元佑党人案就禁止老元佑党人的学术和文章,但大辽因为对大宋变法非常关注,几十年来收集了大量新党旧党的文卷,其中很多汉人文士长期研究大宋的变法内容,试图从中找到有助于大辽的东西。李虎把燕京一扫而空,这些文卷最后都搬到了大同,李虎因此有幸从新党、旧党,从大辽这个第三者的角度,详细了解了大宋的变法和因为变法而产生的激烈党政。
李纲和宇文虚中的到来,给了李虎进一步了解大宋和解读变法的机会。随着对大宋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变法和党政的了解越来越详细,李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想法,他同意李纲和宇文虚中坚持变法的观点,但为了变法打击对手,不但把对手赶出朝堂,还禁止对手的文章学术,从肉体和思想上彻底扼杀对手,这显然是错误的,这必然会导致新政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他认为不但要推翻元佑党人案,让元佑党人进入朝堂,还要在变法中融合两派之长,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国策,既富国又强民。
若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大宋立国之根基,而要改变立国之根基,首先就要改变大宋的权力分配结构,让武将进入朝堂,削弱和遏制文官的权势,只要这样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大宋的立国基础,但要做到这一步,仅仅更换皇统远远不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推翻大宋的赵氏王朝,不过这办法太粗暴,太血腥,有可能让中国崩溃陷入,陷入长年的混战。这个教训历史上太多,如汉之后有三国,晋之后有五胡南北朝,唐之后有五代十国,所以这办法不能用,只能用另一种办法,挟天子而治天下。这在历史也很多,远古有伊尹、周公,汉有霍光,到了魏晋南北朝,权臣辅佐幼主演变为权臣夺取国祚,所以此后挟天子治天下者基本上都变成挟天子而夺国祚了。
李虎决定走这一条路,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但从历史上来看,也是一条成功的路,只要自己的命够长,运气够好,中国迟早都是李家的天下,自己也将建立一个李氏王国。这条路既能造福百姓,又能稳定中国,同时还能立国开疆建下万世功业,何乐而不为?
第七十三章 祸乱的开始
李虎给自己拟定了一个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能告诉任何人,将来所有的决策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制定。
年初从太原回来后,李虎就一直在想,一直在思考。这段时间是他几年来最幸福最安逸的日子,他有家有妻妾有孩子,他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心灵上的满足和安静让他在遐想中逐渐有了一条非常清晰的思路,他开始实施这个属于他自己的策略。
这个策略的成功需要实力,非常强悍的实力,李虎目前的实力远远不够,而天下大势的变化对李虎又非常不利,很必然的,李虎在北方寻找不到发展机会的情况下,只好把目光转向了南边,转向了河东河北和中原。
南下是唯一的办法了,而且现在南下的机会比较好,但南下是中国,是汉人打汉人,以大宋的实力,以李虎和辽东汉人的蕃虏身份,这场战争注定要失败,李虎根本没有击败大宋的希望。
既然无法击败大宋,不能和大宋直接对抗,那么只剩下一条路,引进外敌,迫使大宋求助于虎烈府,迫使大宋向李虎求助,请求李虎南下相助,如此一来,李虎就占据了道义,而且在击败外敌的过程中可以赢得中国人的信任,可以得到中国人的认同,然后帮助郓王赢得皇统,并就此进入大宋中枢,一步步攫取权柄,继而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那么,外敌是谁?很自然的,李虎想到了老爹故事里的靖康之难,想到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战争,想到了抗金战场上赫赫有名的岳飞和岳家军。
金国就是外敌,《岳飞传》里的故事将成为历史事实。
李虎犹豫,恐惧,彷徨……他整天思考局势,推演和预测形势发展。有一点是肯定的,假若虎烈军一直待在代北,假若自己不想办法自救,那么宋金夏三国迟早都要联手共击大同。目前这个联盟正在缔结当中,只不过因为大宋有内乱,金国局势不稳,夏国刚刚受创,时机不够成熟而已,等到大宋平定了内乱,金国局势稳定了,夏国恢复了元气,虎烈府距离败亡也就只有咫尺之遥了。
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一年或者两年而已,也就是说,一两年内,李虎如果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虎烈府就要败亡了。虎烈府败亡了,宋金夏三国对峙,那么,金夏结盟,联手攻宋,大宋是否挡得住金夏联军?从目前的事实来看,大宋显然挡不住金夏联军,看看宋军北伐的失败,看看汴京激烈的皇统之争,看看大宋对百姓的横征暴敛,看看河北山东饥民暴乱对这些地方造成的巨大破坏,大宋无力阻止金夏联军的入侵。
既然结果都是一样,李虎也就不再犹豫了。现在把外敌引进来,自己手上还有军队,还占据着代北,还能牵制金军和夏军。时机合适的时候,大宋向虎烈府求援,自己随即可以南下展开攻击。那时就算放弃代北也很划算,毕竟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立足于大宋。
用什么办法才能引诱金军南下攻击?
金军南下入侵,首先要攻取幽燕,然后由幽燕南下河北,兵逼黄河,但虎烈军盘驻代北,金军根本不敢南下入侵。这也是宋夏积极和金国结盟,打算联手攻击代北的重要原因,因为金国若想一统北方必须击败李虎,金军肯定要打代北,两虎相争,两败俱伤,金军也就失去了迅速南下入侵的实力,短期内更威胁不到西夏。
女真人不是傻子,吴乞买和宗翰这些人考虑到金国现状和天下大势,也不会轻易攻击代北,更不敢轻易南下入侵,所以现在代北战场陷入了僵局,各方对峙,都在等待机会。
机会在哪?机会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谁都不知道,宋金夏三国都有自己的预期,这个机会一两年内肯定能出现。
李虎处在包围之中,他没有机会,他必须给自己创造突围的机会。
如何创造机会?
李虎的目光再度转向了西夏。他只有打西夏才能创造突围的机会。
西夏遭受重创,在没有恢复元气之前,只能消极防御。虎烈府在燕京掳掠甚多,大宋处于自身考虑暂时也不敢和虎烈府决裂,如果李虎率军打西夏,大宋求之不得,肯定要给予一定的援助,如此李虎就有条件打西夏,只不过这是一种消耗,很难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除非出现奇迹。
李虎打西夏,给宋金夏的感觉是这个人发疯了,这个人被逼得走投无路,竟然行此下策,自取败亡。于是,大宋会稍稍放松对李虎的戒备,而金人则可以考虑攻打大同了。
金人一旦展开攻击,必定是东西两路同时发动。宗翰率西路军打大同,牵制虎烈军,而宗望则率东路军打幽燕。金军拿下幽燕后,看到大宋河北山东等地暴乱迭起,汴京自顾不暇,必定乘势南下掳掠,于是宋金战争爆发。
宋金打起来了,金军直杀黄河,威胁汴京,汴京必定要抽调西北军戍卫京畿,而西北军此刻一部分正在西北战场,短期内无法东进救援,即使救援,人数也有限,更无法收复河北。汴京无奈之下,必定要求助于李虎。假若此刻李虎安全撤回到大同,和金军作战,他能用来南下的军队数量有限,大宋可以接受,也不怕李虎赖在河北不走,于是虎烈军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河北。
李虎击败了金军,收复了河北,又收复了幽燕,那么李虎和虎烈军必定会得到大宋百姓的认同,而且他的地盘因此迅速增大,军队可以迅速扩展,实力可以迅速增长,大宋若想降服李虎,只有妥协,由此李虎就有实力帮助郓王继承大统。郓王登基称帝,李虎随即可以进入中枢,执掌大宋权柄,于是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李虎用来创造突围机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尽快打西夏,但打西夏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在中枢议事上说穿了,目的是引诱金军南下入侵大宋,那以李纲、宇文虚中和马扩的头脑,必定知道李虎要干什么,大家势必要翻脸。
李虎决定先翻脸,先把李纲、宇文虚中和马扩赶出虎烈府,否则此计无法实施。
正好,折彦直到了,这给了李虎一个翻脸的机会。
“既然汴京决定要杀我,那我就不得不反击。”李虎冷笑道,“我要让汴京知道,阴谋诛杀我的后果是什么?”
“使相切切不可。”折彦直急忙劝阻,“郓王已经拟定了对策,他不会率军攻打代北,再说即使他变卦了,还有我们西北军嘛。我们西北人不打你,郓王又能怎么办?”
李虎连连摇头,“我不会相信你的话,我要把李纲、宇文虚中和马扩赶回汴京,我要和汴京决裂。”
“这时候决裂对你有什么好处?”折彦直极力劝说,“你和汴京决裂,既不利于大宋,更不利于代北,使相切切不可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
“理智?”李虎怒极而笑,“我和汴京已经决裂了,我还有什么理由把李纲、宇文虚中和马扩留在大同?”
“但汴京最起码没有公开和你决裂。”折彦直没想到李虎的反应如此激烈,这让他非常不安,他意识到李虎很可能要以此为借口南下,而这个后果将给大宋重重一击。折彦直对汴京既愤怒又无奈,他很绝望,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阻止李虎,“郓王会想方设法予以挽救,请使相从大局考虑,不要如此冲动,以免给中国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李虎沉默了,似乎“百姓”两个字让他的愤怒有所减轻。
俗话说,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折彦直以为自己说服了李虎的时候,从汴京来了一道圣旨,皇帝紧急召回李纲、宇文虚中和马扩,叫三人日夜兼程,急速返回汴京。
李虎晕乎了,不知道汴京这是什么意思,而折彦直则气得咬牙切齿,不知道骂什么好。
这道圣旨到了大同,燕青的书信也飞速送到。自从燕青到了汴京后,他的消息不断,而且基本上都是通过李师师来自于中枢大员,有时候甚至直接来自皇帝本人,这给虎烈府决策帮了大忙。李纲等人一度很惊讶,不知道李虎的消息为什么如此迅速准确,但燕青的事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些人不说,李纲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李虎的消息来自于折家。
汴京结盟金人要攻杀代北的消息,李虎其实早就从燕青的书信里获悉了,所以他才能从容设计。这次燕青的消息来得同样快速及时,他告诉李虎,皇帝紧急召回李纲、宇文虚中,是因为叛乱规模越来越大,京畿形势越来越恶劣,而宰相王黼、张邦昌等人拿出的对策不但没有缓解危机,反而加重了危机,这种情况下,皇帝不得不想办法了,而起用贤臣显然是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所以他想起了李纲和宇文虚中。
第七十四章 无法预测的未来
李纲和宇文虚中当初都极力反对北伐,两人都曾对北伐和北伐后的形势做过预测,而现在回头一看,整个形势的发展和两人当初的预测基本上吻合。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宇文虚中,毕竟宇文虚中曾出任中书舍人,在皇帝身边待过,皇帝对他印象深刻。皇帝做出这个提议之后,梁师成马上想到了李纲。
当初让李纲到李虎身边做特使,就是梁师成的主意。现在童贯复出,谭稹被罢,梁师成在与童贯的争斗中处于下风,而童贯对皇帝击杀李虎之策并不支持。梁师成因此发现了再次翻身的机会,那就是尽快和李虎决裂。李虎如果南下入侵,童贯便背上了处置不利的罪责,会被皇帝再次赶回家,所以他马上建议皇帝,把李纲也召回来。李纲在李虎身边待了好几年,对李虎非常熟悉,有他在汴京出谋画策,可以帮助汴京击败李虎。
皇帝同意了。梁师成趁热打铁,建议把马扩也召回来。马扩是宋金建盟的功臣,他熟悉金国黄龙府的很多大员,让他出使金国,或许可以和金国迅速议定盟约,金国越早攻击李虎,对大宋越是有利。
童贯反对,说你把三个人一起召回来,不等于告诉李虎,你要和他决裂吗?但王黼、张邦昌等人却坚决支持皇帝的决策。
汴京和李虎决裂,击杀李虎,郓王和西北将门的实力随即大损,武人再想利用郓王和皇统来抢夺文官权势的计策便彻底泡汤,所以他们非常支持皇帝即刻召回李纲等人,巴不得李虎马上和大宋决裂。
于是,这道圣旨便到了大同。
李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此事不过是一种巧合而已,随即放下心来,安排筵席给李纲等人送行。
李纲、宇文虚中和马扩却是忐忑不安。他们虽然知道李虎是李清臣的孙子,但李虎现在身为虎烈军统帅,他的利益和虎烈军的利益牢牢捆在一起,已经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