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伺机切断辽军粮道,帮助义军主力攻占锦州。
张关羽满口答应,不过他手上兵力有限,虽然号称三万,但真正能打仗的只有两三千人,大部分都是跟在后面混饭吃的,所以劫杀辽军小股辎重车队可以,切断辽军粮道就不行了,很难达到牵制辽军的目的。
诸夏本来打算寻找张撒八和射粮军,但被张关羽阻止了。张关羽说,张撒八脑子坏了,不知道天高地厚,要在马盂山称王,前段时间曾派人来找过武勇军,邀请张关羽到马盂山聚义,但被张关羽拒绝了。马盂山距离中京很近,以张撒八的实力称王,纯粹是找死。
张关羽另外说到了一个人,那就是董庞儿,他带着河北军又打回来了。董庞儿和张关羽都是出自最早由辽人组建的武勇军,过去很有交情,这次在龙竹大仙的劝说下,率军下了太行山,打算乘着幽燕的辽军主力北上中京道之际,一路杀向燕山,先于张关羽会合,然后再寻找机会,于辽东义军主力会合。
现在董庞儿和幽燕军是个什么情况,不得而知,但既然董庞儿派人送来口信,应该有所行动,但以张关羽看来,董庞儿想突破辽军的阻击,杀到大燕山一带很困难。
张关羽还有个提议。
武勇军一向活跃于都山和卢龙山一带,对榆关很熟悉。榆关是连同中京道和南京道的最东端一个关隘,如果武勇军南下威胁榆关,其牵制效果远远大于在锦州后方骚扰辽军粮道,所以他建议南下威胁榆关。
第四十八章 危难
“刀帅什么意思?”罗青汉问道,“他无意相助?”
“不,不……”诸夏连连摇手,“罗帅你误会了,刀帅只是提个建议,如果虎王同意的话,他就率军南下榆关,顺便打探幽燕军的消息,如果不同意的话,他将率军赶赴胡僧山一带,伺机阻截辽军粮道。”
随同诸夏同来的还有一位张关羽的斥候队长,这个人叫张天棍,他也做了一番解释。
李虎心里明白,说到底张关羽还是想保存实力,他之所以要北上会盟,主要是因为日子太艰难,在山里混不下去了。现在义军主力南下,一路上连番血战,实力受损,又被困于锦州,前途未卜,他当然不愿意把自己那点家当拿来赌博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榆关守军大概有多少?”李虎随口问了一句,“平州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榆关有多少守军,张天棍也不是很清楚,不过他知道很多平州的事情,李虎既然问,他也就知无不言。
南京道由析津府和平州构成,析津府包括燕京和蓟、景、檀、顺、涿、易六州,也就是所谓的山前七州,这是燕京路。
在燕京路的东边,就是平州,隶有平、滦、营三州,这是平州路,扼守着辽西走廊,算是河北的东大门。
平州路三州皆属辽兴府,其长官就是辽兴军节度使耶律大石,他的副手是辽兴军节度副使张觉,权知军州事。
辽兴军大概有五万到八万人左右,包括契丹军、奚军、渤海军和汉军,以汉军最多,这些汉军都是幽燕人,有侍卫亲军,也有京州等地方军。
这些情况李虎都知道,他身边有个柴云,柴云过去是辽兴军的军事判官,对平州路和辽兴军的事了然于胸,而这位斥候队长能知道多少隐秘?但李虎很有耐心,一直静静地听着,相反,罗青汉、黄涉、柴云等人却有些不耐烦了。
张天棍接着话头一转,说到了关键地方。
武勇军待在大山里怎么生存?
张关羽是干什么的?他就是走私的老大,他路子野,手眼通天,什么东西都能弄到手,而要想把各种物资运进山里,无论走海路还是走陆路,最便捷的路就是过榆关,所以榆关守军上上下下早被张关羽买通了。
耶律大石出任辽兴军节度使后,首先就把榆关的守军换防了,所以张天棍长对现今榆关守军的事一无所知。
榆关这条路虽然被断了,但没关系,像张关羽这种人肯定要预留后路,他还有其它关系,还有隐秘小径,所以照样还能搞到物资。通过这些关系,张关羽知道耶律大石带着辽兴军主力北上锦州了,目前平州由副使张觉坐镇,兵力比较空虚。
“你们有隐秘小径直达榆关?”李虎对此事很感兴趣。
“榆关上有临榆山,下有榆河,地形的确很复杂,但对我们来说,这不算什么,无论是走水路还是走陆路,我们都能翻越榆关。”张天棍得意洋洋地说道。
李虎相信他的话。为了生存,什么办法想不出来?如今义军处于生死存亡的绝境,我就不信想不出办法来。
李虎设宴款待。因为天气不好,道路难行,短期内尚无战事,他请张天棍多留几天,至于刀帅的建议,要和各军主帅仔细商量,等有了结果,则请即刻返程。
正在吃喝的时候,原野匆匆而来,有重要军情禀报。
武蓬龙从锦州送来了消息。
武蓬龙回到锦州后,用钱上下贿赂,侥幸逃过一难。不过死罪可免,活罪不能饶,临海军的节度使罢了他的官职。过了几天,又任命他为节度使府的巡官,赏他一口饭吃。武蓬龙到了节度使府,那得到的消息就多了,义军这笔钱没有白给,花在刀刃上了。
武蓬龙很守信用,一直给义军送情报,今天送来的消息非常重要。
北府宰相萧德恭到了锦州,部署围剿义军一事。耶律大石被调回平州路,围剿董庞儿。东南路军队改由东南路招讨使萧宝指挥。另外,据确切消息,东路大军由耶律讹里野指挥。萧干回奚王府了,而耶律余睹马上要率军围剿张撒八。
这个人事调动顿时引起了黄涉和柴云等人的关注。北府宰相亲自赶到锦州宣布这项调动,显然不正常。萧宝、耶律讹里野在宫帐内都属于主和派,他们一个到锦州统率东南路军队,一个在兴中府统率东路大军,这说明宫帐内的主和派已经占据了上风,主战派可能因为一系列的失败正在被驱赶弃用。
这是个好兆头。辽廷斗争激烈,或许可以给义军突围创造机会。
辽廷内的主战派大臣肯定不甘心失败,他们会奋起反击,而反击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主和派的军队统帅也遭遇败绩,如此一来,形势愈发危急,战事愈发激烈,皇帝就不得不再次起用一批久经战阵的主战派大臣,这样他们才有机会重返宫帐。
只是,机会在哪?在哪才能找到突围的机会?
正当李虎等人为冲出重围而殚精竭虑的时候,义军和怨军的矛盾却骤然爆发了。
爆发的原因是流民突然南下。
金军为了尽快促成议和,向大灵河一线发动了进攻,大灵河两岸州县的百姓纷纷逃亡。辽军死守川州、兴中府一线,城门紧闭,拒绝接纳流民。流民随即越过冰河,投奔义军。
怨军就在黔州、宜州,这两州的百姓本来就恐惧,看到流民蜂拥而至,听说金人正随后杀来,也弃家而逃。怨军和辽军一样,也是城门紧闭,拒绝接纳。
天寒地冻,饥寒交迫,百姓无奈之下,继续向南,投奔虎王。
义军安置了第一批,又安置了第二批,第三批……情况越来越危急,帅府为此急告怨军,请他们适当收留一点,适当控制路隘,把流民向兴中府方向驱赶,不要任由他们越过大灵河,直奔海北州、趣义州而来,义军已经无力承受。
怨军置若罔闻,不理不睬,尤其过份的是,他们在黔、宜两州烧杀掳掠,把那些死守家园的百姓都变成了流民,然后把他们向南驱赶。怨军为了自己的生存,开始剥夺他人的生存,这激起了百姓们的愤怒,很多人到了海北州、趣义州后,聚众闹事,数次引发了小规模的暴乱。
暴乱可以平定,人可以抓,但饭不能不给他们吃,这让义军迅速陷入了粮食危机,幸好有近百万头牲畜可以补充粮食的不足,但这些都是百姓的财产,帅府可以强行收购一点,但多了就不行了,你不能断了人家的活路啊。
李虎头痛欲裂,一筹莫展。
打又不能打,杀又不能杀,所有的矛盾要想解决,只要一个办法,攻克锦州,突破重围,然后一路杀进,攻城掠地,拓宽生存领域,否则不要契丹人打,义军自己就要崩溃了。
李虎急召各军主帅,想办法,出主意,无论如何要在冰河化冻之前拿下锦州,这是义军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
这时候能想出什么办法?这是一块死地,大家心里都清楚,不过李虎既然能带着义军杀出蒺藜山,杀出成州,当然也有办法杀出锦州,所以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李虎身上,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败亡在即,有说有笑轻松得很,反正天塌下来有李虎顶着,他有神灵保佑,生死存亡时刻,自然会有奇迹发生。
奇迹真的发生了。
驻守海北州的是阎王军,主帅张高儿飞马急报,风卷云来了,侯概来了。
李虎闻讯,又惊又喜,急忙与罗青汉、毛军、铁鹰、高宝龙等人急驰海北州。
一个时辰后,李虎终于看到了传奇人物风卷云。
风卷云大约三十多岁,高大魁梧,黑色长髯,紫黑色的面庞方方正正,浓眉下有一双象鹰一般锐利的眼睛,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
高宝龙非常激动,冲上去和风卷云紧紧拥抱。再度重逢,两人都有一种做梦般的感觉。
第四十九章 一剑封喉
张高儿介绍了李虎。
风卷云仔细看了一眼,眼露惊色。李虎做为王者之子,年纪当然不会太大,所以有关他的传闻,风卷云一直不相信,拼杀了这么多年,早就不信神了,一个人即使是绝世天才,能力也有限。在他看来李虎能有今天,很大程度是因为身边有一群厉害的帮手。看到李虎本人后,他突然发现这位王者之子的确与众不同,他身上那股杀气是经过战场锤炼的,是真本事。
风卷云赶到海北州,就想亲自看看李虎,看看李虎是否有能力崛起于辽东。这些年,他先是跟着李弘,后来又跟着耶律章奴,再后来又跟着高永昌,结果这三个人长则一年,短则数月,便崩溃败亡了。经历多了,见识多了,眼力也就不一样了,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本事,看几眼,说几句话,大致也能估猜个八九不离十。
在辽东这块地方,若想生存,首先要成为一只凶狠的狼,而这位王者之子杀气太重,血腥而暴戾,怎么看都是一头暴烈的猛虎,适合生存法则。跟着这样的人,或许就能打出一片天下。
风卷云撩衣跪倒,大礼拜见。
李虎急忙扶起,“杀出成州后,我偶然得到了你的消息,随即派人南下找寻,日夜期盼,老天开眼,总算找到了你。”
风卷云闻言,说了几句感激的话,不过心里却顾虑重重,因为李虎急着找自己是为了打锦州,但自己目前没有这个能力。
李虎把罗青汉等人逐一介绍。
风卷云在路上就已经知道了辽东义军这大半年来重新崛起的经过,也知道一帮举旗造反的兄弟如今都聚集在李虎的大旗下,所以见到罗青汉、铁鹰等人后,非常激动,大家谈起当年虎烈川会盟一事,无不感慨万分,唏嘘不已。
坐下之后,风卷云详细述说了自渤海王死后,这两年渤海军化整为零,艰苦生存的经过。
李虎派人寻找风卷云,风卷云也在设法寻找李虎。
早在今年夏天,侯概就听到了有关王者归来的传闻,但那仅仅是传闻而已,直到上个月,他才从潜匿东京的暗探那里得到了李虎和义军的消息。辽东义军重新崛起,这让侯概怦然心动,于是马上派人北上上京道寻找李虎。
不久,锦州大军云集,侯概担心遭到辽军的攻杀,带着云海两队远离陆地,游戈海上。
刘志成、韩浪、高大锤、薛清四个人到了海边,刚一露脸,便被海盗盯上了。海盗们以为他们是辽军的斥候,假装渔民,把他们带到了海上,拔刀就要砍。高大锤情急之下,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他曾是渤海王的侍卫骑指挥使,知道很多吴撞天的事情。他说得有鼻子有眼,说自己是辽海龙吴撞天的朋友。海盗们将信将疑,不敢杀了,把他们送到了吴撞天的帅船上。
吴撞天突见故人,又惊又喜,仔细一问,原来是虎王派来的,要请他和侯概帮忙打锦州。吴撞天急忙找到侯概。侯概仅仅考虑了一天,便做出决定,亲自北上面见李虎。
大灵河直通辽海。侯概带着一条船赶到入海口。上岸后,乘坐狗拉的雪橇,冒着风雪,顺着冰冻的河面逆流而上。两百多里路,两三天就到了。
罗青汉摊开地图,把当前义军所面临的困境说了一下。
当说到怨军和义军矛盾激化的时候,罗青汉的口气非常沉重,“现在,辽军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招抚怨军,分裂怨军,而怨军除了极少一部分人决心造反,跟随虎王杀虏复汉外,其他人造反大都是为形势所逼。当生存遇到危险,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这些人自然要做出选择。不出意外的话,怨军内部不但要分裂,更有可能爆发兵变。假若怨军倒戈,大灵河一线的黔州、宜州被辽军占据,我们就更加困难了,极有可能瞬间崩溃。”
侯概没想到义军的处境如此恶劣,“我记得在虎烈川的时候,汉王非常欣赏和信任董小丑,曾让他统军攻打黄龙府。汉王的眼光一向很准,董小丑应该有些本事,他难道搞不定自己的手下?”
罗青汉苦笑,“云帅,怨军是由东北路逃难而来的饥民组成,这些人进入军队,主要是为了解决肚子问题,杀虏复汉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
“我们当务之急是即刻拿下锦州。”李虎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如果云帅和海帅伸手相助,从锦州后方登陆,截杀辽军粮道,可以牵制很大一部分辽军兵力。”
侯概沉吟稍许,问道:“总帅打算强攻?”
“强攻是下下之策。”李虎说道,“但目前似乎只有强攻一条路。”
“强攻损失惊人,义军如果久攻不下,既损耗兵力又耽误时间,得不偿失啊。”侯概捋须轻叹,“总帅最好是另想他策,强攻不可取。”
李虎和一帮将帅们面面相觑,知道侯概已经委婉拒绝了。
侯概和张关羽的想法应该差不多,此刻义军已经走到绝境,败亡不过是旦夕之间的事,以他们有限的力量,根本帮不了义军。锦州屯有辽人重兵,而且它距离平州路很近,大约六百多里,不管是张关羽的武勇军,还是侯概、吴撞天的云海军,都很难截断辽军的粮道,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辽军的前后夹击。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他们不会干。
“听说千山和长白山一带有一支渤海军。”高宝龙说话了,“云帅,你和他们有没有联系?”
侯概点点头。当然有联系了,山里渤海军所需要的物资大都靠云海队偷偷运过去,否则他们靠什么支撑到现在?
“那你能不能把山里的渤海军拉出来?”高宝龙说道,“你和海帅手上有不少大船,从海路走,不过两三百里……”
侯概连连摇手。高宝龙是急病乱求医,纯粹胡扯八道。这是冬天,大雪封山,山里的渤海军很难出来,再说即使下山了,还有金军的阻杀,就算他们安全撤到海边,军队带家眷,好几万人,也没有那么多船只运输。
“山里的渤海军在金军的围剿下,岌岌可危,很多人出山投降了,剩下的人躲在山里,根本不敢出来。”侯概苦笑道,“我亲自赶来拜见虎王,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向虎王求援,希望他能借给我一支军队,打进辽东半岛,占据镇海府,把山里的渤海军救出来,但是……”
但是现在义军自己都岌岌可危了,他当然无法开口借军队。
李虎坐在火盆边,两眼呆呆地望着跳跃的火苗,心里不停地重复着高宝龙那句话,“从海路走……”
突然,一个奇思妙想从他的脑海里翻涌而出,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从海路走……”
“云帅,你有多少船?”李虎没头没脑地问道。
“云队加海队,大约六百多条船,其中大海舶三十多艘,普通海舶一百多艘,小船五百多艘。”侯概也不想隐瞒,这些海船对于被困义军来说,就是一堆木头,啥用也没有。
“大船能运多少人?”李虎急切问道。
“大约一百四五十人。”侯概看到李虎两眼发亮,心里暗自嘀咕,他问这个干什么?义军就算要逃,那也要往山里逃,往海上逃就是找死啊。
“普通海舶呢?”
“大约五六十人。小船大小不一,一般来说,也就能搭乘十几个人。”侯概说道,“不管大船小船,都有人数不等的篙师水手和淡水食物等物资,所以,我说的搭乘人数基本上是极限。如果长途运输,因为人多,需要装载更多的淡水和食物,那么这个人数还要削减。”
李虎扳着手指头算来算去,嘴里还念念有词。
一帮将帅们奇怪地看着他,不知道他又在搞什么玄虚,屋子里随即安静下来。
“从锦州到榆关,走海路的话,需要多少天?”李虎又问道。
“这不太好说。”侯概说道,“要看天气,看风向,如果顺风的话,五六天就行了,如果天气十分恶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