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人物-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活。矿工中山东人居多,他就自报家乡是山东。矿工们就亲切地称杨靖宇为“山东张”,把他当做自己最贴心的兄弟。有一次,一位老矿工眼泪汪汪地来找〃山东张〃,申诉他被无理裁减的情况,请他帮忙。杨靖宇十分同情地安慰这位善良的老人,一面和大家商量:“日本鬼子这样欺侮我们,难道我们就甘心情愿让他们在我们头上拉尿拉屎吗?没有我们用汗水、用生命挖出来的煤,日本鬼子的火车、轮船都不能动一步!我们不挖煤,鬼子们就没法过日子!〃一席话,说得矿工们心里透亮:“对!团结起来,不干活,给小鬼子一点颜色看看!〃

    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大罢工开始了。无数工友集合到矿务局办公的洋楼前高呼口号,坚决要求把被裁减的工人找回来,不准欺压工人,要增加工资等。团结战斗的力量迫使矿务局乖乖地接受了工人的条件。但是,杨靖宇出色的战斗,也引起了日帝鹰犬们的注意,敌人到处侦察、搜捕。由于叛徒的告密,杨靖宇不幸被捕。日本特务对他用尽各种酷刑,还叫叛徒当面对质。但杨靖宇坚贞不屈,不泄露党的一点机密,日特只能把遍体鳞伤的杨靖宇转送中国法院。在法庭上,杨靖宇怒斥说:“中国政府不能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反而丧权辱国,为虎作伥,当敌人的走狗,任凭敌人横行,你们耻作一个中国人……”法官面对杨靖宇义正辞严的一番话,无言以对,胡乱以“破坏国际友好”的罪名,将杨靖宇判刑一年半。

    革命者到处是战场,离开了热火朝天的矿区,监禁在暗无天日的阴森牢房里的杨靖宇,又开始了另一种战斗生活:他团结难友,向看守宣传革命道理,最后连看守都变得同情革命。1931年夏,杨靖宇刑满释放。中共满洲省委的代表向他传达了党的指示,准备派他到哈尔滨工作。渴望战斗生活的杨靖宇欢欣鼓舞,准备北上,开辟新战场。谁知由于沈阳互济会被敌人破坏,暴露了杨靖宇的行踪,就在出狱的第三天,他再次被捕入狱。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用两千元钱买通日本法官,才把杨靖宇和陈潭秋等一起从狱中营救出来。

    久经折磨、虚弱不堪的杨靖宇,不顾自己的身体,刚出狱就立即到哈尔滨,找到中共满洲省委,要求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后又代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在此期间,他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员,整顿并发展游击队武装,在群众中进行大量的抗日救亡宣传。

    杨靖宇出色的工作,受到了同志们和上级党组织的赞扬。为了加强对南满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中共满洲省委决定让杨靖宇留在南满游击区,开展对游击队的组织领导工作。于是,他结束了四年多的白区工作,走上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场。他在回顾这段不寻常的生活时说:四年多来,他五次被捕,了解了社会,熟悉了敌人的监狱,上了两个大学,一个是“社会大学”,一个是“监狱大学”。严酷的斗争,使杨靖宇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了。

第二部分:王铭章:与孤城共存亡的中将师长林海雪原炼红心

    肩负着组建抗日游击武装的艰巨使命,杨靖宇离别了哈尔滨,来到南满抗日中心吉(吉林)海(海龙)铁路线附近的磐石县。他在桦甸蜂蜜顶子的深山老林里找到了游击队。这些游击队,几经日寇“围剿”,屡遭地主武装的夹击,不断受到挫折,战士发愁,领导心焦,怎么办?游击战争怎样打下去?正在这前途迷茫、人困马乏的危急时刻,杨靖宇出现在他们面前,带来了省委的指示,带来了党的关心。在深夜召开的一次党小组会上,杨靖宇指着一盏油灯,深情地说:〃这盏灯没有油就点不着。我们游击队没有根据地就像没有家。打了那么些年,还没个根据地,我们为什么要做没有灯油的灯芯呢?〃 杨靖宇的话拨亮了大家的心,是呵,没了根据地,没有人民的支持,就像没了油的灯芯,怎么点也不会发光呀!于是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大家重建磐石游击区。铁路工人的党组织、工会、反日会像雨后春笋,一个个迅速建立。铁路沿线的工人,磐石、海龙一带的农民,附近的学生、教员纷纷参加游击队。杨靖宇还派出不少党员到伪军中去做工作,伪军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也日益同同情抗日斗争,有的暗中支持,有的投奔抗日军队。原伪军营长率部起义,并联合南满游击队,一举攻占磐石县城,歼灭了日军守备队,中断了沈吉铁路线的运输。原伪满军迫击炮连哗变,参加了南满游击队。南满游击队声势大振,威名远扬,日寇闻风丧胆。

    杨靖宇不辜负党的重托,打开了磐石地区游击工作的局面,深受磐石游击队干部战士的爱戴。1933年九一八两周年纪念日,遵照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以游击队为骨干,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又称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全师300多人。一年后,即1934年11月7日,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

    杨靖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率部挥戈南下,越过辉发江,把辉发江以南大批分散的游击力量组织起来,同时狠狠打击日伪敌人,进一步壮大游击队。当时辉发江以南有上万人的抗日游击力量,他们多数是揭竿而起,没有党的领导,因而经常失败,濒于溃散的危局。杨靖宇给分散的抗日军首领写信,动员他们联合抗日,提出了“豺狼入门,外患为重,要联合起来对付日本”的主张,深受各抗日军拥护。有一支以长白山一位采木工人田麟为首的游击队,目睹杨靖宇独立师模范的纪律和英勇的杀敌行动,耳闻杨靖宇联合抗日的主张,深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抗日救国的,请求杨司令给他们的部队派政委,愿意接受共产党的统一指挥。此后,田麟还入了党,任抗联第五团团长,后来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杨靖宇团结了20多支抗日武装,于1934年4月成立抗日联军指挥部,他被公推为总指挥。由于杨靖宇的努力,南满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逐步形成。

第二部分:王铭章:与孤城共存亡的中将师长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1935年8月,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联合抗日的精神,东北各抗日队伍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不久,杨靖宇和中共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一起,召开南满省委代表及“抗联”一军、二军干部会议,把“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指挥兼政委,全军基本队伍6000多人。这支强劲的铁流转战辽吉两省,战果赫赫。日伪军听到“杨靖宇”三字就吓得魂不附体。而在广大群众心中,这三个字却成了抗日旗帜,老乡们称杨靖宇是“我们的杨司令”,称“抗联”一路军为“杨司令的队伍”。杨靖宇统率的第一路军,从“七七”事变后到1938年的一年多内,历经数十战,歼敌两万多,有效地牵制了敌人,配合了全国抗战,正象杨靖宇亲笔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中写的:“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

    抗日联军的胜利鼓舞着人民,人民热情支持着抗日联军。“抗联”部队到哪里,那里的人民就送粮送草,报信带路。有些农民老太太把“抗联”队伍说成是“杨司令带领的神兵天将”,有的说是“老天爷派来救老百姓的神兵”。每当“抗联”出动,有的老百姓就烧香磕头,祈祷菩萨保佑杨司令打胜仗。杨靖宇每到一处,必定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道理,询问百姓疾苦,和群众亲亲如一家。

    1938年下半年,全国抗战进入了极其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担心它在东北的统治动摇,咬牙切齿地下决心要消灭东北抗日联军这个心腹大患。因此,他们从日本本土和朝鲜调集兵力40多万,包围东北“抗联”,进行“篦梳山林”式的“扫荡”,同时,又推行了“归屯并户”、“保甲连坐”的毒辣手段,严密管制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连一尺布、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也不准外运,妄图割断群众和抗联的联系,以便困死、饿死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面临着最严峻的局面。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杨靖宇率领一路军向东部长白山丛林转移。日军司令野富坐飞机亲自搜捕。日寇每天出动四五架飞机盘旋侦察,低空扫射。杨靖宇和同志们战斗在冰天雪

    地的丛林中,没吃没住,饥寒交迫,但他们乐观地高唱着:“天大的房,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树皮是食粮……”表现出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1年1月,杨靖宇率300余人攻下龙泉镇后,组织各方面军尽快向预定地点分散活动。但由于叛徒的告密,而使他们的活动路线暴露。日寇火速调集兵力,满山遍野疯狂追击。杨靖宇适应战局,立即命令直属部队分散活动,以迷惑敌人,自己率部离开濛江西部林区,准备与二方面军会合。

    2月的一天,天气奇冷,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多度。在经过几次激烈的遭遇战之后,杨靖宇身边只剩下60多人了。偏偏又有一个排长叛变投敌。敌人掌握了可靠情报,包围圈越来越小,情况极度严酷而险恶。杨靖宇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自己只带几名战士,和敌人在茫茫林海中周旋。

    杨靖宇对大家说:“现在情况很危险,我们最好分开走。”

    “不,司令,我们活,活在一起;死,死在一起。和狗日的拼了!”战士们不愿意离开杨靖宇。

    “就这么决定吧!多活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力量,死在一块有什么好处?” 杨靖宇坚定地对大家说。

第二部分:王铭章:与孤城共存亡的中将师长白山黑水埋忠魂

    于是,根据杨靖宇的安排,由黄生发带三名受伤的战士往回走,去找关系住下养伤,他自己则带领两名警卫员向前走,去联络部队。大家心里明白,在当时的环境下,往回走较为安全,因为敌人都往前面去了,找个空档就可以突围出去。可是往前走,危险就大了。在这生死关头,杨靖宇再一次把生路留给了战士。临别时,杨靖宇和黄生发等四人一一握手告别,并以无比深沉而坚定的口吻对大家说:“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屈服。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是会胜利的!”

    与战士们分手后不久,2月15日,杨靖宇率两名警卫员转移到濛江县五斤顶子西北方的山坳里,又遭日军“讨伐队”600人的追击。他镇定地指挥两名战士且战且退,退到一个地形有利的地方,向敌人发动突然袭击,并趁敌人混乱之机,再次甩掉敌人的追击,转移到密林里转大圈子。在这次战斗中,杨靖宇左臂负伤,敌人便寻着血迹追寻而来。

    2月18日,杨靖宇等转移到朝(阳)抚(松)公路南侧七斤顶子一带。他身边两名警卫员到附近屯子购买食品时不幸牺牲了。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敌人从牺牲的抗联战士身上找到了杨靖宇的一颗印鉴,欣喜若狂,并以此断定了杨靖宇所处的方位,便紧缩包围圈,封锁交通,更加紧了对他的追击。此时,杨靖宇意识到两名警卫员出了危险,只好只身一个人在深山里转移和隐蔽。他丝毫得不到外界的物资接济,衣不暖体,食不裹腹。

    2月23日下午,杨靖宇的行踪被伪装成农民的敌探告发,敌人从报告中所描述的体貌特征认定,这个人就是他们要寻找的杨靖宇!无数次领教过杨靖宇厉害的敌人,虽然知道杨靖宇是孤身一人,却还是怕得要命,于当日下午3时左右先后派出了100多名日伪军警扑向杨靖宇所在的三道崴子。

    敌人顺着杨靖宇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蜂拥而至。杨靖宇发现敌人悄悄围了上来。他且战且退,神色依然像平时一样坚毅冷静。此时,他已经数日没有吃一点东西,只是以草根、树皮就着积雪充饥,身体虚弱极了。当敌人离杨靖宇仅50米左右时,敌人疯狂地喊叫起来:“你怎么抵抗也没有用了,归顺吧!”叛徒也跟着吼叫着:“放下武器,保留生命,还能富贵。”敌人杨靖宇镇定地倚在一棵大树下,顽强地用双枪抵抗着。日伪军步步紧逼,一次次狂叫着,要他投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只有一颗颗愤怒的子弹。敌军官看到,要活捉已绝无可能,就下令用机枪扫射。罪恶的子弹打在英雄身上,杨靖宇倒在血泊之中,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周围的白雪。敌人在他身上发现除只有三支手枪外,仅剩下一些未来得及射向敌人的子弹!

    1940年2月的一天,在日寇严密警戒下的吉林省濛江县的一所医院的手术室里,正在进行一次特殊的手术。手术台上,安放着一个满身枪伤的躯体。此时,一个满脸杀气的日寇高级军官,声嘶力竭地冲着中国医生狂叫着:〃立刻解剖!我要看看他肚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死者的腹部被打开了,解剖检查的结果表明,他的肠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一些还没被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看来,这个人死前已有好几天没吃过饭了。在一旁观看的人偷偷问起他是谁,一个受了伤的伪军用颤抖的声音回答说:〃他,就是日本人悬赏十万大洋要活捉的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

    据说,这位目睹对杨靖宇遗体解剖的日军官,从杨靖宇身上看到要征服中华民族是不可能的,从而对自己所进行的所谓“圣战”产生了怀疑与动摇,最后精神崩溃,用毒药先杀死了自己的妻女,然后自己也剖腹自杀。

    为了纪念杨靖宇,1946年,濛江县被改为靖宇县。1958年,通化市修建了靖宇陵园。1978年,在杨靖宇殉国之处,建起了杨靖宇将军纪念塔,塔身正面镌刻着朱德于1958年2月为杨靖宇将军公祭安葬大会的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十三个大字。

第二部分:王铭章:与孤城共存亡的中将师长李 林:华侨女烈

    李林(1915…1940),原名李秀若,福建龙溪人。出生于华侨商人家庭。1930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到雁北参加抗战,历任牺盟大同中心区宣传委员,中共平鲁县工委委员、宣传部长,抗日游击第八支队政治委员,一二O师独立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晋西北第十一专署秘书主任,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等职。1940年4月26日牺牲于山西洪涛山。

    满腔热血出雁门

    李林1916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两三岁时,因家庭贫困,父母便把她卖给了一个姓李的华侨。从此她便随养父母侨居在印度尼西亚荷属爪哇岛泗水,长大到十几岁。14岁时,因为养父又娶了一个老婆,养母便带她回国,进入厦门集美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她勤奋刻苦,立志长大后成为一个文学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她毅然放弃了文学梦,投入到救国的运动中去。1934年冬,李林到上海爱国女中读书,爱国女中的附近就是日本侵略者的兵营,学校的正常上课经常被日本兵营的演习炮声打断。有一次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安静地自习,这时隆隆的炮声又响起,震耳欲聋,吵得同学们根本无法学习,李林气愤地拍着桌子说:“这还成什么国家!”“总有一天要把这些强盗赶出中国去!”她以满腔爱国热情写下了《读有感》的文章,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这篇爱国檄文交上去后,老师居然破例给它打了105分,并在学校的墙报上公布出来,轰动了全校师生。这时的她就开始广泛阅读《读书生活》、《世界知识》、《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

    1935年暑假,李林到北平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并考进了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并改名为李林。此时的华北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五省亲日势力在日寇的威逼利诱下,准备搞“独立”。日本帝国主义借机向华北地区增派部队,并在以北平为目标的军事演习中,竟然携带重炮、开着坦克穿过北平城。对此,李林表示异常愤怒,积极投身一二九运动,并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在民国大学地下党员吕光的帮助下,李林逐渐认识到,要救国求解放,单纯依靠学生运动是不行的,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抗日的胜利。

    1936年12月,北平学生为营救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的救国会领导人“七君子”,而举行大游行,李林又一次显示出她勇敢无畏的精神。她担任民国大学游行队伍的旗手,被反动警察打得头破血流,仍忍着剧痛,举着旗帜,引导游行队伍前进。

    李林在抗日救亡斗争中迅速成长,193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