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詹天佑-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个幼童的撤回报名实在让容闳感到烦心,本来以为朝廷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报名的人会络绎不绝,实在没想到会遇到这种情况。

  这年春节过后,热闹的上海街头节日气氛并没有使容闳感受到多少喜悦,他经历了几个转展不眠之夜的思考,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招生,他了解那里的民风,知道那里有不少人有开阔的思想。希望能从那里打开僵局。

  因为从小留学在外,回国后又多活动于香港、上海之间,他对广州并不熟悉,曾想到省会城市广州设置招生机构,但人际关系不熟,他深知第一批幼童的选取,将事关他启动的整个留学事业的成败,于是将招生机构设在对珠江三角洲有广泛联络的香港,虽说此时香港已被划为英租界,但珠江三角洲各州府县来往香港的人员还是比较频繁的,消息传递也比较及时。他打算到香港试一试,希望香江能给他带来好运。

  在从上海到香港的船上,容闳望着船舱外东海翻滚的海浪,始终想不通在上海招生会是这样一个结果,那么,到香港招生会怎样呢?

  果然,容闳在香港设置机构选拔官派留学生的消息在珠江三角洲各州县地迅速传播开来,特别是在他的家乡香山县,容闳自身因从小留学而获得官位的榜样示范影响,很快显示出来,容闳的五品官阶比香山县的县令还要高二级,因为县令一般都是七品官,那时的官共分九品,八品、九品属于县丞以下的官,一般都要举人以上才能获得,而七品以上的官,如果是科举出身,一般都要进士身份,所以容闳这五品官就如家族中有人中了进士一样荣耀,容闳在家乡显然是声名显赫,有来自香山、新会、新宁(台山)、四会、顺德、镇平、博罗、南海、番禺等府县的人带着孩子前来报名,容闳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看着这些来自平民百姓之家的孩子,他深知自己的取舍将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甚至维系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希望,更联动着自己富国强民的理想。他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身世是否清白清楚,还要考核孩子们的知识和智慧,他特别重视亲自从与孩子们的言谈沟通中考查孩子们的品格与潜质。

  有一天,容闳正在案头核对幼童的报名资料,看看还有多少缺额,一数,来香港半个月来,一下子招录了二十名,加上在上海招录的五名,离首期的三十名还有五名缺额,想到近几天来打听和询问的人越来越多,容闳对这次完成招录任务充满了信心,他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几个月以来难得出现的笑意。

  这时,身边的仆人提醒道:“容大人,有人报名来了。”

  容闳抬头向门外望去,看到一个拖着辫子的中年男子,正手牵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向他走来,老远就堆满笑脸、躬身弯腰大声喊道:“容大人,容大人!”容闳琢磨着这声音、这面相似曾见过,但一时想不出来。见这情形,他知道这人肯定带孩子是来招名参加留学幼童招考的,立即起身相迎。他虽身为清朝的五品官员,因为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在香港这地方办事倒不那么拘谨和刻板,因而并不拘泥于官场礼节。

香江初试(三)
容闳见来人已走近,对着来人拱手深深打躬,然后看着来人身边男童,。只见这孩子在同龄人中算得上是个中等身材,胖瘦适中,圆阔而白净的脸上露着稚气,一双大眼睛水灵水灵,看着容闳,有羞疏之色而无畏惧之态,一条小辫子刚刚搭到肩上,身上的小长袍虽质朴倒也洁净。容闳的人物目标很明确,就如伯乐相马一样打量着这个小男孩,眼神在孩子身上凝住了。已经考查过二十多个孩子,对每一位幼童,容闳都不敢苟且。

  任凭容闳如何打量,孩子自己倒开始从容起来,他正眼望着一路上带他来的这个人口中不断念叨着的这位容大人。

  来人见容闳那么专注在孩子身上,一时显得有些尴尬,轻声地提醒道:“容大人,还记得吗?五天前我来过您这里,问过招收留学幼童的事。”

  容闳回过神来,自觉失礼,把目光移到来人身上,其实因为近来来这里打听消息的人多,他根本没有想起来这人曾经来过,随口说道:“噢!记得!记得!请,请里边坐。”边说,边将二人往屋里引,同时转身对仆人道:“看茶!”

  容闳与来人又相互拱手作了一回揖,客人坐下,他再自己落座。那小男孩站在客人身后,仆人把茶水放到茶几上。容闳示意客人饮茶,客人很熟练地端起茶盅,轻轻呷了一口。从这细微的举止看来,来客应该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客人可能猜到容闳对自己并没有印象,放下茶盅自我介绍道:“在下香山谭伯邨,是您的同乡,因听乡亲们说起您招收留学幼童的事,所以前几天来过您这里打听,今天把这孩子带来,让您看看是否有缘?”同时转过脸对着那孩子说:“来,给容大人磕头!”

  那孩子倒也听话,往前走几步,撩起长袍,转身跪下,对容闳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看这动作并不生硬,容闳心中已知这孩子从小是有教养的。容闳示意孩子起身,那孩子又乖乖地站到了来人的身后。

  容闳向谭伯邨问道:“令郎今年多大?”

  谭伯邨说:“容大人,这孩子并非犬子,实为小婿。他生于咸丰辛酉年(1861),也是同治元年,是同治帝登基的那一年出生,今年刚好十二岁。”

  容闳一听,乐了,对谭伯邨道:“原来您是他的泰山大人!有意思,下官至今招了二十余幼童,多为父亲带着儿子或叔叔带着侄儿来报名的,丈人带着女婿来报名的,您还是头一个。”

  谭伯邨笑了笑说:“事情是这样的,在下平时做些小生意,往来于香山、广州、香港之间,这孩子家住省城广州,属南海县籍,因往来省城频繁,在下很早就与这孩子的父亲认识,而且结为好友,有时到省城做生意,会在他家落脚,我从小看着这孩子长大,知道这孩子实在,没有什么小心眼,人品诚恳,数年前,贱内生第四个女儿时,就将小女与这孩子结了娃娃亲。俗语云,郎为半子,对我而言,实为全子,这次听闻大人招官学生留洋,我就劝说他的父母,看看这孩子是否有缘考上?因而今天把他带来您这儿报名。”

  容闳点了点头,对那孩子道:“您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孩子不紧不慢地说:“禀告容大人,学生姓詹,名天佑。”

  容闳一听,觉得这名字有点俗气,上天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幸福,正是市井升斗小民内心对孩子的祝愿,在姓名中表现得那么平白,不正是典型的市井习俗吗?听这名字,就可猜到肯定不会是富家大族人家的孩子,大户人家的孩子取名有时候并不会这么浅显,要理解姓名中的深意,常常脑子要转个弯,“詹天佑”这名字简单易懂,从这名字来看,容闳推测到这孩子与他以往招收的幼童差不多,出身于平民之家。他曾经巴望过有官商子弟来报名,但并没有如其所愿。

  容闳看着面前这个孩子道:“你的名字叫詹天佑?”

  “是,大人!”

  “读过书吗?”

  “禀报容大人,学生读过数年私塾。”

  “在私塾都读过什么书?”

  “《三字经》、《幼学琼林》、《百家姓》、《千字文》、《诗经》、《论语》。”詹天佑答话中连“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都没有,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而且话音非常的干脆,这使得容闳感到有些好奇。

  容闳示意仆人拿来笔墨纸砚,叫詹天佑默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詹天佑不声不响地展开纸,提起笔,脑海中掠过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若有所思地停了一会儿,饱蘸翰墨,写下了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庐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容闳看到詹天佑是那么的心无旁骛,起笔收笔都是那样的流畅而不含糊,一看就知道是经过平素刻苦训练的,是个受过基本教育的孩子。他的心中,慢慢对这孩子有了些底。中国古代有一种习俗,叫做“三岁看老”,意思是当孩子长到三岁时,从孩子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大致能看出孩子长大后是否有出息。更何况此时站在容闳面前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加固容闳对他的印象和判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香江初试(四)
容闳问道:“会红毛话吗?”当时广州、香港等地将英语等外国语言统一称为“红毛话”。

  詹天佑摇摇头说:“不会!”这下可急坏了谭伯邨,心想五天前来询问时不是说不一定要会红毛话吗?怎么容大人今天突然问起红毛话的事来呢?不是说好红毛话是选上后再学吗?

  容闳的目光轻轻扫过谭伯邨那张正起微妙变化的脸,有那么一丝幸灾乐祸的得意,他当然明白,这孩子是否能够报名参加招考,全在主事者自己的一念之间,继续问詹天佑:“听过红毛话吗?”

  詹天佑答道:“听过。”

  容闳本来想这孩子应会继续说明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过红毛话,但等来的是突然的沉静,他只得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听过红毛话?”

  詹天佑答道:“学生家住广州西关十二甫,有时上街能遇到来自沙面租界和万国商行的红毛子,听到他们说话。”

  “听得懂吗?”

  詹天佑摇了遥头。

  容闳说:“你觉得那些红毛子可怕吗?”

  “不可怕。”

  容闳本来以为詹天佑会解释为什么那些红毛子不可怕,等了一会儿,等来的还是沉静,他又只得追问道:“为什么?”

  “红毛子也是人,见多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怕。”

  容闳斜眼望了一下呆坐在那儿的谭伯邨,谭伯邨的脸紧张的如腊纸,与孩子那天真而镇定的表情相比,那就不止有天渊之别,容闳的内心倒是更乐了,继续问詹天佑:“知道这次招官学生出洋到哪一个国家吗?”

  “花旗国。”

  “知道有多长时间吗?”

  “十五年。”

  “你怎么知道的?”

  “谭伯伯告诉我和父母的。”

  “知道出国留洋做什么吗?”

  “学习红毛话和外国技艺。”

  “为什么要学这些?”

  “我唔(不)知。”容闳本以为詹天佑会根据招考告示中所说的“报效朝廷”或 “听朝廷差遣”之类的话来,没想到詹天佑竟然回答得这么率真。

  这一回答对容闳而言,觉得这孩子诚实可爱,反而是使谭伯邨着急上火,心想这个家伙怎么老实得一点弯都不会转,以容闳的见多识广,他不可能不会觉察谭伯邨面部表情变化,明明看到谭伯邨拼命地向詹天佑使眼色,容闳还是装作视而不见,心中暗笑,继续问詹天佑:“你为什么要来报名?”

  “是谭伯伯叫我来的。”

  詹天佑的这一回答,差点没有让容闳笑出声来,可偏偏把那个谭伯邨气得在那儿吹胡子瞪眼睛。

  问完詹天佑,容闳对谭伯邨说:“乡亲,你这贤婿可以报名了。”

  谭伯邨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望着容闳疑惑地问:“容大人是说这孩子可以报名,参加您这次招考的官派留学生?”

  容闳很肯定地点点头说:“对,我就想招他这样的孩子。”容闳看出了谭伯邨心中的疑惑,坦诚地对他说:“也许你感到意外,也许你对刚才贤婿的回答并不满意,但是你要知道,我这次是选拔培养苗子,并不是要考他现在有多少本事,也不是要看他有多么聪明机灵。在我看来,诚实的品格在孩子的成长中比任何都重要。贤婿确有很强的可塑性,有潜质。”

  谭伯邨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轻轻地拉着詹天佑的手说:“我从小就看到你是一个忠厚老实之人,今日老天开眼,终得容大人赏识,快跪下磕头谢恩。”

  詹天佑还是很自然地宠辱不惊地走到容闳面前,一脸平静安详,撩起长袍,双膝跪地,给容闳磕了三个响头。容闳示意仆人把詹天佑扶了起来,詹天佑站回到谭伯邨身旁。

  容闳同时对着谭伯邨和詹天佑二人说:“现在还不是最后结果,我这里只是同意你报名了,你还要回去,叫你的生父出具一个甘结,说明是自愿报名作为官派留学生的,因为出洋时间长,与亲友告别一下,十天之内回来香港和其他幼童一起去上海,在上海学习一段时期红毛话,再考试选拔放洋。”

  谭伯邨没有想到詹天佑质朴忠厚的表现会得到容闳的欣赏,立即带着詹天佑回到广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家在西关(一)
且说这詹天佑家住广州西关十二甫芽菜巷柳波涌边上。

  清朝时的广州城其实并不大,中心城区东到大东门,西到西门口,北至大北门,南到大南门,有城墙绕过四周,越秀山和珠江边都算是城外。城内虽有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广州知府等各大衙门,但实际分属番禺、南海两县县界,大概以四牌楼(今解放中路)为界,西边属南海县,北、东、南属番禺县,詹天佑家族落籍的南海县衙在西门口城内,位于六榕寺和光孝寺的南边,现如今尚有旧南海县街即为其证。

  所谓西关是指广州城门西门口以西的地方,范围甚广,人们又将其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上西关是指西门口往西北的城外,下西关则是指西门口往西南的城外。考究广州的城市历史,西关原属广州城西的菜园或农田,清初实行禁海令时,将一些海边的居民迁到上西关宜民市一带,上西关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居住。而下西关的发展则是另外一种情形,因为清初海禁甚严,对外通商管束尤紧,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对外通商的商行实行许可制,取得政府特许对外通商的就被称之为行商。当时在广州的行商很少有本地人,大多来自福建、安徽、浙江等省,这些行商多集中在西门外珠江北岸也就是下西关一带设铺经营,今天荔湾区的十三行路即为其旧址。这些行商在对外通商中获利后,往往在下西关购地置产,同时,也有一些达官贵人在此安家落户,所以在清朝时候,下西关的人往往比上西关的人要富裕。

  詹天佑家所在的十二甫在下西关的西南边上,是快到郊外的地方。广州有不少地名叫“甫”,有十八甫之多,说是有十八甫,其实只有十七甫,从第二甫到十八甫的地名至今还保存着,但偏偏不见第一甫,有意思的是,虽无第一甫,却有第一津,第一津也在下西关附近,因而广州民间有一句歇后语:“第一津——冇甫(谱)”,又有一句俗语:人好你话好,唔识花共草,行到第一津,完全冇晒甫(谱)。“甫”是什么意思呢?查查字典,可以发现有多种解释,既可以作通假字“父”,指年长的男子;还可以专门指对男子的美称,所以有些人的名字中就带“甫”字,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字就是这个意思;还可以为“圃”,指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清朝初年,特别是明朝时期,下西关一带多是城西菜地,因而有人推想,这个“甫”字可能与菜圃有关。至于广州地名中的“甫”, 有几种解释:有人认为是指“村庄”,比如现存地名中“甫”字与布、埔、圃、浦、步等字,都可能是古越语中“村”的译音,黄埔、东圃、江浦等地名都是指村庄;也有人认为是指“店铺”,明朝时期,西关一带有不少商业店铺,民间为了方便,将“铺”简化写成“甫”;另有人认为“铺”是明代的“商人自卫组织”,广州和佛山的商人为了防盗贼,成立了民间自卫组织——铺,“十八甫”就是源于广州西关商人成立的十八个商业自卫组织;更有一种看法认为“甫”是指“埠头”,西关带“甫”字号的地名,只从第二甫开始,而没有第一甫,却有第一津,津是指渡口,渡口必有“埠头”,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叫第一“埠”(甫)了。

  关于芽菜巷之名说明这里曾经是市井平民居住之地,大凡富家大户、达官贵人居住的街道常常会有一个很高雅的名字,如宝华路、泮溪、豪贤路、丛桂路、丹桂里等。芽菜,广州人指的是豆芽菜,广州旧时的有些街巷是因为从事相同或相近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而得名,如卖麻街、豆浆栏等。后来有人说詹天佑家门前的柳波涌,是“冠带水”,那里的风水注定住在该处的詹家必定会出达官贵人,其实,这都是詹天佑成名之后的附会之说。

  詹家祖上从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于清朝乾隆年间迁来广州,詹天佑的曾祖父詹万榜以太学生(大概相当于秀才)的身份到广东做茶叶(婺源是茶叶产地)生意,到了祖父詹世鸾的时候,为了子孙便于参加本地的科举考试,于嘉庆年间申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