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哪来的天才-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在高尔夫练习场上还是在钢琴旁边,大多数成年人只是在重复我们之前做过的事情,希望保持我们很久以前就已经实现的现有的水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元素(2)
相比之下,刻意练习要求人们清晰确定需要改善的元素,然后狠下功夫去提升它们。例子到处都有。伟大女高音歌唱家简?苏莎兰(补上英语,P68)花了很长时间专心练习自己的颤音,不仅是基本颤音,还包括全音、半音、巴洛克等许多不同类型。有人看到泰格?伍兹把球扔到沙坑里,踩上去,从这些罕见的位置进行击球练习。伟大的成功者盯住某些特别方面进行练习,直到取得进步,然后再去到其他方面进行练习。
  选择需要在哪方面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技能。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Crotonville管理发展中心前任主席诺尔?迪奇(Noel Tichy),借助三个同心圆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将最里面的小圆称为“舒适区”(fort zone),中间的圆为“学习区”(learning zone),外面的圆是“恐慌区”(panic zone)。只有通过在学习区里练习,我们才能进步。在这里,技能和能力刚好超过我们的掌握范围。我们在舒适区是不会进步的,因为我们已经很容易做成里面的事情;在恐慌区的事情最难,我们甚至都不去想应该怎样去碰它们。
  确定学习区,这本身是不容易的,然后随着学习区的变化而让自己持续待在这里,就更难了;这是刻意练习第一个且是最重要的特征。
  它可以重复很多次
  高度重复是刻意练习和实战之间的最大不同。泰格?伍兹在一个赛季里可能只会面对2、3次沙坑球,如果他只有这几次打沙坑球的机会,他肯定没有办法击出如今如此优美的球。
  反复重复某个特定动作,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练习,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是特别有效。毕竟我也在重复某些事情,比如在球习场上打高尔夫球。刻意练习和我们大多数人平常做的练习有两点区别。其一,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高强度的活动。我在练习场上的练习肯定无法符合这个标准,因为我并没有专注在任何特别的事情上。其二,重复的数量。伟大成功者重复练习的数量达到了单调乏味的程度。棒球史上最伟大的击球手特德?威廉姆斯(Ted Williams)持续练习击打直到双手流血。皮特?马拉维奇(Pete Mar*ich),他的大学棒球记录30多年来仍无人能破,早晨体育馆开馆时他就练习击球,直到晚上关门。
  一个特别有启发的例子是高尔夫球手默伊?诺曼(Moe Norman),他从1950年代打到1970年代,在职业巡回赛一直表现平平,因为他对赢得比赛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对如何持续不断地打好高尔夫球感兴趣,在这一点上他可能是史上最伟大的球手。他的击球是一个接着一个,总是那么笔直地飞出去。从16岁一直到32岁,他每周5天、每天击出800个球。显然他对这件事很执着,宣称计算着所有击出的球数。到1990年代中期,他已经击出了400万个球。高水平职业高尔夫要求的技巧不只是击出直球,但就是在对这个特定技能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重复产生了惊人的力量。
  普遍来说,最有效的刻意练习就是能大量重复的练习。
  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
  高盛公司前首席培训师史蒂夫?科尔(Steve Kerr),在领导力发展领域是备受尊敬的研究专家,他说没有反馈的练习,就像把保龄球扔向一块没有球的幕板。你可以继续练习所有的技巧,但如果看不到效果,只会发生两件事情:你将不再进步,或者你不在乎了。

元素(3)
在许多活动中获得反馈是很容易的。幕板一旦拉开,球手就会立即知道他做得如何。在体育运动中,结果是能很快看到的;有抱负的象棋师通过研究顶尖棋手的比赛进行训练,学员自己走出一步,然后看看冠军如何走这一步,来获得反馈。不过当结果需要解释的时候,困难就出现了。你或许认为,自己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得非常完美,但是你自己的判断可信吗?或者你认为自己的面试准备工作毫无瑕疵,但是你的意见并不重要。这种情况下,只有老师、教练或导师能提供重要的反馈意见。
  这是非常费神的
  刻意练习首先是专注和集中,这与大多数人盲目击球或者做不经意的练习有很大区别,这是它成为“刻意”的原因。刻意练习不断寻求在动作和绩效上令人不满意的某些元素,然后尽最大努力改善它们,所以它把一个人的心智拉伸得非常厉害。
  这个工作量非常巨大,以致似乎无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在这方面最持续和最显著的发现就是,一天内练习4~5小时应该是刻意练习的上限,每段练习只能持续60~90分钟。例如,在柏林研究中,那些最好的小提琴演奏者每天大约练习3个半小时,分成2到3段完成。据报道,其他高水平音乐家每天练习的上限是4~5个小时,象棋冠军练习时间也通常是这么长。优秀运动员也认为,决定他们练习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持续专注的能力。
  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的内森?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是极负盛名的音乐教育家利奥波德?奥尔(Leopold Auer)的学生。奥尔曾宣称,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不可能弹奏,但他后来却成为柴可夫斯基的大拥护者。据说,米尔斯坦问奥尔是否他的练习时间已经足够,奥尔回答说,“用手指练习,你需要全天不停地练。用思想来练习,你可以在1个半小时内做到同样多。”
  奥尔并没有补充说,思想高度集中地练习,1个半小时就足够,因为你不可能整整一天都保持高度集中练习状态。
  这并没有多少乐趣
  说完刻意练习无法回避的其他特点以后,就到了这一点,这是可以用来制作无趣的菜谱。做我们得心应手的事情会让人心神舒畅,但这恰恰是刻意练习的相反。刻意练习不是去做那些自己得心应手的事情,而是去寻找那些我们不擅长的事情。我们去辨认一些我们觉得痛苦艰难、却促使我们不断进步的事情,然后不断重复这些事情。每次重复之后,我们都要强迫自己去看到、或让别人告知自己,哪里没有做好,然后继续重复其中最痛苦和最艰难的部分。我们继续这个过程,直到心神俱疲。
  埃里克森与其同事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此做了陈述:在本质上,刻意练习是不令人快乐的。
  如果说,你为了改善技能所做的最重要事情是无趣的,这令人沮丧的话,只能自我安慰了:它必须这样。如果能够成就伟业的事情是简单、有趣的,每个人都能轻易完成的话,那就好坏难辨了。刻意练习很艰难的这个事实甚至是好事,这意味着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做。那么你对刻意练习的意愿,就能把你和其他人明显地区别开来。
   。。

克里斯?洛克的教训(1)
上面是对刻意练习的简短描述,这个解释似乎很好说明了伟大成就是如何得来的。如果你从事的是反复训练概念根深蒂固的领域的话,例如体育和音乐,你就会认为,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对这个观点的解释是你所在的世界人人皆知的。但如果你从事的是商业活动,而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所参与的事情,那么你就会认为,这似乎不像是工作。
  实际上,大多数企业的情况,似乎都想有意打败刻意练习的所有原则。
  在工作中,我们所做的事情与第一个原则直接相反:它设计出来,并非让我们把某件事情做好。通常是毫无设计可言的。我们常常得到一个目标,去满足老板的要求,然后按照这个目标行事。从许多老板的有限和短期的视角来看,这样做是完全合理的。我们被聘用不是来提高能力的,而是必须有所产出。
  至于第二个原则就是,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行为通常是不能被多次重复的。当我们面临新的和不寻常的新挑战时,比如竞争者的新发明、顾客态度的变化等等,我们常常无法从过去的经验中拿到借鉴,因为我们没有什么机会去处理这些状况。我就像高尔夫球手,一年的比赛可能遇到2~3次沙坑球,但我们并未练习200次。在工作中,即使我们只是做几件事情,例如与供应商谈判、管理效益等等,我们亦缺乏动力去每次都超越极限、做得再好一些。相反,刻意练习把我们推向一个即将崩溃的临界点,然后强迫自己制定一个解决方案。在商业中,错误的代价常常过于巨大,所以我们的动力往往是安全、可靠。
  反馈?在大多数企业,每年的年度绩效评估,对于被考核人是可怕的,而考核人则是一件头疼事。即使年度评估做得很好,效果也不见得显著。告诉某个人11个月前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对现在并没有什么帮助。
  你可以说,这类工作和刻意练习一样,常常是高度费神和令人疲倦的,但这通常并非是高度集中和专注而引起的,而是因为长时间重复去做一些我们早就知道结果的事情。如果我们对它早已厌倦,再花费额外时间在真正的刻意练习上,就会令人非常痛苦。同样,工作也是无趣的,但这并非是因为我们努力把自身能力推向极限。这是由于在现实世界里想获得任何成就,都是件苦差事。
  如果这是大多数企业的运作方式,那么对于个人和机构来说,通过采取这些伟大成就的法则获得优势的机会,就会很庞大。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以后章节里我们将详细说明如何做到。但首先,对什么是刻意练习进行再深入的思考,是有帮助的。事实上,多数机构对刻意练习毫无所知,最让人吃惊的原因并不是这些原则反直觉、或很难理解。相反,一旦我们能听到对它们的正确阐述,我们就会在许多领域看到刻意练习及其效果。
  看看这个例子。在新年前夕的麦迪逊广场花园上,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如何为2万名观众高调进行一场高风险的表演。一份报纸这样报道:
  因为他一直是喜剧界的泰斗,所以人们很容易认为他与生俱来的天分总能轻易让大家笑得发抖。就像泰格?伍兹、比尔?克林顿或汤姆?布雷迪一样,似乎他的某种基因决定他从事现在的工作。
  这篇文章似乎将要宣扬典型的天赋论,但事实上此文观点则完全相反。下面是它对克里斯?洛克如何准备这场表演的一些特别说明: 。 想看书来

克里斯?洛克的教训(2)
当笑声像浪潮那样横扫全场的时候,最不感到吃惊的人就是洛克先生。在很多个月里,他将其在新泽西、纽约、佛罗里达和拉斯韦加斯俱乐部里的表演编织在一起。他一分钟一分钟地建造这两个小时的材料,从一点点元素中选出最让人笑破肚皮的炸弹……
  对于他来说,在新泽西州新伯伦瑞克的重音工厂(Stress Factory)做的18场热身秀,比他获得的三个艾美奖演出更重要。
  “他知道,因为他是克里斯?洛克,观众会给他第一个笑脸,”重音工厂的老板维尼?布兰德说。“但他来到这里,在他的材料上面工作,反反复复地删除和修正,直到最后,他制作出一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戏。无论他有多高的名望,他仍然渴望自己能作为一个伟大的喜剧表演家站在观众面前。”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了刻意练习的所有要素。洛克设计这些俱乐部表演,纯粹是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上一层楼,因为他的水平已经很高,他有足够资格设计自己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高度的反复练习尤其令人惊讶,一次又一次的露面,反复地整理材料。在洛克的职业中,获得反馈非常容易,观众的反应应该是迅速、持续、坦率到残酷地步的大笑。显然,洛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全情投入,而且它不是那么有趣,而且新材料经常无法产生效果。但洛克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文章里说的,“如果他不是最有趣的活人,那么另一个家伙的隐身术就做得够好的了。”
  还有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例子,对说明刻意练习很有帮助,它非常清晰地强调了这些原则。这就是波尔加三姐妹的故事。
  匈牙利教育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Laszlo Polgar)在1960年代提出了“伟大人物是后天培育而非天生”的观点。他的研究让他确信,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在早年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开始专注工作,最终他们在这些领域成就斐然,他相信自己完全理解了这个过程,而自己完全能够亲身去实践它。他写了一本书,告诉人们如何去做(书名译名为《造就天才!》),并公开寻找愿意和他结婚生子的女士,以便能协助他一起完成这个实验。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找到了这样一位女士,来自乌克兰、说匈牙利语的教师克拉拉。
  拉斯洛和克拉拉很快有了一个女儿苏珊,他们在苏珊四岁的时候开始了这项实验开始。至于拉斯洛为何决定让苏珊成为一名棋手,原因不详。一个说法是,象棋学习进度比较明显且易于测定;另一说法则是,流行观点认为象棋是男性的天下,女性无法在高水平上与男性竞争;所以这就成为拉斯洛证明他观点的理想领域。
  拉斯洛和克拉拉全心教苏珊下象棋,当他们另外两个女儿索菲亚和朱迪出世后,她们也被放进这个计划中。三个女儿全部在家接受教育,两位父母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项研究。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主要是象棋教学。这个家庭堆积了一万本象棋书籍,就像一个图书馆,还有一个粗笨的老式文件检索系统,通过索引卡将先前的比赛和潜在对手分类。三姐妹也学习其他科目,匈牙利政府坚持要她们通过全部的学校常规考试,她们也会说几种语言。但下棋是最主要的事情,每天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练习。
  结果是:苏珊17岁时,就合符资格进入所谓的“男子世界杯冠军赛”,但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没有允许她参赛。当苏珊19岁,索菲亚14岁,朱迪12岁时,她们组队参加了女子奥林匹克国际象棋赛并打败了前苏联队,赢得了匈牙利历史上第一次胜利,而成为国家英雄。苏珊21岁时,成为获得世界象棋大师称号的第一个女性,这是世界象棋的最高称号;不久之后,15岁的朱迪也成为国际象棋大师,而她则是包括男女在内、获得这一称号的最年轻的人,比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之前的记录早了几个月。到写这本书为止,朱迪仍然是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排名第一,而且多年来,她在所有棋手的排名一直是前十位。
  波尔加的故事非常有价值,因为它通过姐妹们做到的和没做到的成就,详述了刻意练习的原则。当然,她们的巨大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她们父亲的观点。没有理由说,拉斯洛和克拉拉把天生的象棋能力遗传给了女儿们:拉斯洛仅仅是一个平常的棋手,克拉拉则完全没有下棋能力。这些孩子的成功只能归因于她们多年的高强度训练,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与刻意练习相吻合。
  同时,女儿们并没有取得相同水平的成就,她们也没有一个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世界冠军。而这些事实也是和刻意练习的原则一致的。老二索菲亚并没有达到她两个姐妹的高度,尽管她排名也在世界第六位,其他人似乎一致认为她的承诺是最少。一篇关于三姐妹的长篇文章引用了国际象棋冠军乔希?维茨金(Josh Waitzkin)的话说,索菲亚“下棋干净利落,攻势像钉子一样锋利,但她并不像其他姐妹一样努力。”苏珊说索菲亚“很懒惰”,甚至索菲亚自己也承认,“我比朱迪更容易放弃,我从不像她那样刻苦工作。”同样,每个人都同意,去到最高成就的朱迪是练习最刻苦的。合理的解释是,当朱迪到来后,拉斯洛也完善了他的训练设计方法。
  至于三姐妹没有一个成为世界冠军,我们不得不正视,要取得这样一个最巅峰的成就,不是容易的事。当她们还是20几岁,所有三姐妹都决定,生活不只是象棋;而这个时候,正是未来的世界冠军还在拼命征战的时候。正如索菲亚所说的那样:“并不是说,围棋对我来说太重了,而是太少了。”她们结婚、生子、陪伴家人,慢慢地疏离了在这之前占用了她们全部时间的象棋有关的事情。
  她们的成功故事使她们确信自己的父亲是正确的。苏珊说,“我父亲坚信,固有天赋不算什么;成功是99%的刻苦工作。我认同他。”更具体地说,波尔加姐妹的故事阐明了刻意练习的原则:当积累到非凡程度时,它就必会产生非凡的成就。
  

我们下一步需要知道什么(1)
要找到更多熟悉的故事来强化刻意练习理论的说服力,是很容易的。我们很容易看到,杰里?赖斯是刻意练习理论近乎完美的例子,他在自己的事业里所倾注的热情和专注,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第二章中所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