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翡翠王-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假的!

    林跃收回视线,心中已经有了判断,此时他多少有些庆幸。

    如果不是异能将视力提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这次很可能就被这件瓷器绊住了。

    不知道外面的人有没有带放大镜,出去后要提醒章辉明一声。虽然是比试,但是他并不想章辉明输,这场比试输的只能有两个人,李潜舟和他师父陈飞!

    离开第五件瓷器,林跃向着第六件瓷器走去。

    林跃看着眼前的第六件瓷器,是一件青花缠枝莲双耳香炉。

    香炉的形状很简单,底下双足,上面有双耳,很明显的明朝瓷器的特征,表面是用淡蓝色的材料绘制的缠枝莲纹,很简单,但是却勾勒出了一副富有美感的画面。

    胎体发白,釉色晶莹透亮,但却有一种呆板的感觉,虽然香炉圆滑,但是乍看之下却有一种棱角分明的坚硬感,让人很不舒服。

    林跃拿起香炉,仔细的把完了一下,发现香炉的腹部有明显的接痕,这是明朝瓷器的特征,这样的接痕随着技术的提高到清朝就已经看不到了。当然不排除作假的可能。

    器型是明朝官窑的器型,一旦是官窑那就会留款识。

    想到这,林跃立刻向着香炉下面的三足之间的空隙看去,果然有款识。

    篆体青花款。

    明泰昌元年造。

    看到“泰昌”二字,林跃明显的一愣。

    这个地方怎么出现了明景泰年间的官窑瓷?

    随即他无奈的摇了摇头。

    又是一件假的!

    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明泰昌皇帝在位立号仅三十天就病死了,然后就改元了。那一个月时即便有瓷器,也不一定就署泰昌年款。而且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泰昌年间的官窑有款的瓷器,要是真的发现了他还不轰动全国啊,景德镇怎么可能有泰昌时期的瓷器,这瓷器八成是1937年至38年时的仿品,那段时期可是仿品的爆发期,那个年代什么都敢仿,不仅仿名窑的瓷器,连那些稀有年号也不放过,他们也不想想那些稀有年号有瓷器吗?

    ( èμ?????????????è???????¨è???????? ?????μ??? )G!

   

 第五十五章 艰难的鉴定(3)

    林跃放下他查看的第六件瓷器,前六件全都是高仿的,无路时釉色还是胎体都是仿品中的精品,只有很细微的漏洞。即使再细微也是假的,这样林跃心中微微有些失望,什么时候才能找到鉴定出十件中的真正瓷器啊。

    鉴定完第六件瓷器,林跃还剩下不足十分钟。

    刚才的三件因为林跃的心里状态有所改变并找到了应用的瓷器鉴定状态只花了八分钟。

    还剩下四件瓷器。

    还剩下不足十分钟。

    四件瓷器在十分钟内找出一件是真的,这绝对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人物。

    再努力一把吧!

    如果还剩两分钟依旧没有找出哪一件事真的,就用古井不波的状态配合着异能。

    半分钟进入古井不波的状态并开启异能,一分半钟感觉瓷器的粘稠度,并判定真伪。

    加油啊!

    林跃心中给自己打气,眼神中顿时露出了坚毅的神色。

    林跃快步走到了第七件瓷器面前

    第七件瓷器是一件青花大碗。

    这个碗……好像是以前用来……喝汤的?

    林跃脸上的肌肉忍不住抽动了一下,以前喝汤的碗都变成了现在的宝贝东西了。

    无奈的摇了摇头,林跃拿起碗仔细的看了起来。

    青花大碗的碗心有一幅仙翁乘鹤图,仙翁神态悠然自得,嘴角带笑,似乎与外物融为一体,仙鹤在空中飞翔,姿态无比的优美。碗外壁画着各种姿态的八仙,密布篆书“寿”字纹。口外沿绘梅花纹边饰。整个青花大碗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冥冥之中有一种身体通泰延年益寿的感觉。

    碗外壁上所绘制的八仙并不是现在人所说的有何仙姑的八仙,而是除去何仙姑加上东方朔的八仙。

    看到八仙林跃大致的判定了这个碗的年代,明万历年间的青花大碗。

    何仙姑出现在八仙中是在嘉靖时吴元泰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出现后,这才确定了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的八仙组合。之前都是东方朔或徐仙翁在其中。而万历年间之所以不画何仙姑反而画长须的东方朔是因为万历前十五年里,由于张居正宰相匡政,对万历管制甚严,特别是女色方面,同时因重男轻女的关系,所以没有画上何仙姑。

    林跃翻过碗底,看到了上面的款识。

    大明万历年制。

    写法熟稔自如,勾画转折皆老辣有劲,非一般仿品的稚劣笔法可比。这正是典型明代民窑款识书法的恣肆流畅之风。

    林跃重新将青花大碗翻了过来,仔细看表面的特征。

    这个时候就考察专业知识了,如果没有明朝万历年间瓷器的知识,根本无从下手。

    林跃想看了看釉色,釉光很是闪亮,这很像是新仿的瓷器的特征。但随即他就推翻了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一般瓷器,如果烧造的火候足,釉光自然就能悦目可人,特别是经过几百年的蕴养,更是显得宝光熠熠,与新仿品那种刺眼的贼光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林跃仔细的感受了一下眼前的青花大碗的釉光,发现确实不刺眼。

    他想到自己刚才的鲁莽判断不禁摇了摇头。

    下回一定要判断完在得结论,不能先入为主啊!

    如果不是自己用心的感受还真被这闪亮的釉光给骗了。

    怪不得别人常说“新不怕真,真不怕新”。

    按照鉴定的顺序,林跃看了看碗的器型。

    这件青花大碗的造型优美,是典型正德碗的延续。

    明初的碗器,底部总是比较肥大,有一种下盘稳固的风范,圈足则外壁向下斜削,作了向上撑的搭配,更是相得益彰;明中期以后,碗器的外壁顺着开撇的口端下溜,到腰部稍凹,形成一个动感的弧度,而圈足常是直壁,把弧度更好地衬托出来——万历碗器便秉承这样的造型,掌握时手感颇佳,除了美感,也加强了实用价值。

    恩,器型上是万历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后来瓷碗的典范。

    林跃暗暗点头,然后继续查看青花大碗的口沿与圈足。

    这个大碗,口沿有如虫咬,满是斑斑驳驳的小窟窿。

    他清楚的记得自己的师傅贺常和讲到万历时期之后到清初的时候,碗口总会出现这样的小窟窿,这样的小窟窿在瓷器界称为“蟑螂咬口”,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明中期以前,景德镇的瓷土沿用附近麻仓地带所产的瓷坯,作为瓷器的胎,品质细腻精致,与釉结合紧密,因此器物坚固,很少耗损。但至明末,麻仓土用尽,只好用别的地区的瓷土作胎,在烧制时便发生胎釉结合不佳的情况。器物口沿由于流釉关系,缩釉的现象便很明显,所以就产生了蟑螂咬口。

    明末的瓷器不仅是是碗口有特征,圈足也很有特征。

    圈足方面,明末的修胎变得很草率,除了足外壁有层层垂直的刮痕,底足内常有明显的以竹刀修胎留下的辐射状跳刀痕,而且圈足与碗壁交接处,不论里外,都可以看到似蟑螂咬过的小洞洞。

    林跃根据自己脑海中的记忆仔细的察看了眼前青花大碗的圈足,发现圈足的特征和自己师傅讲的一模一样。

    又是一个证据!

    林跃的心忍不住激动了起来,希望这件瓷器是真的,这样自己就可以不用提心吊胆担心自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十件瓷器中的真品了。

    林跃继续努力地回忆自己的师傅贺常和所讲的知识,很快林跃想到了明朝万历年瓷器的特点。

    一个是青花的配料,一个是单线平涂与分水法。

    明末从嘉靖始,便从西域运来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如果稍高,那么青花便呈色鲜艳幽箐;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由于回青价格昂贵,所以到了万历末至天启时,尤其是民间为了省钱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

    眼前的青花大碗上青花明亮活泼,颜色灰蓝,可见是万历年间的器物。

    ( èμ?????????????è???????¨è???????? ?????μ??? )G!

   

 第五十六章 艰难的鉴定(4)

    抱歉,十二点的那一章因为小步疏忽的原因忘了更新的了,现在向大家说声抱歉!

    小步都是头一天晚上定好第二天的全部章节,但是昨晚时间太紧迫,小步只定好了一章,本来小步以为全部定时好了,刚才一看就然没更,万分抱歉,现在更上。  //

    抱歉!

    ****************

    单线平涂也是嘉靖时期开始兴起的。

    那时候瓷器上纹饰的描绘手法由勾勒渲染转向单线平涂,即把纹饰的轮廊用线条绘出,再填上青花色,因此常有上色超出轮廓用线的情况。到了万历时,描绘的技巧更上一层楼,工匠们在单线平涂的基础上,掌握了分水法的技术,用青花色更形象、更具层次地把人物、花草写得栩栩如生,其中应用了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的手法,把单一的青花色,也画出多层色阶,深浅有致,纹理娇翠欲滴。

    林跃手中的这件青花大碗将分水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的衣服涂色一笔而就,挥洒而成“一条衣”,其中绉摺纷陈,衣袂飘扬,达到人物写意画的最高境界;而梅花边饰就显然带了单线平涂的余韵,表现出万历瓷器从明中过渡到明末的画风。

    又是两点证据!

    林跃的心变得更加激动起来。

    所有的证据都证明了林跃手中的青花大碗是万历年间的民窑真品。除了釉光这个感官上的证据无法确切的证明外,其他的都是十足的证据。

    真品!

    林跃被自己的鉴定结论震得身体猛的一颤,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鉴定了七件瓷器终于鉴定出了真品了!

    林跃无法形容自己现在的感觉,既有兴奋激动,又有完成一件重要事情的轻松。

    不管是什么感觉,但林跃感到了幸福,努力后成功的幸福!

    林跃强抑住内心的重重感觉,这个时候还不能懈怠,还有三件瓷器,谁也不知道后面的三件瓷器是个什么情况,万一也有一件类似这个万历年间的青花的大碗一样所有的特点那都是真的怎么办?

    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

    必须要把最后的三个瓷器看完!

    如果真的有不能确定的瓷器,还必须用异能看一遍,现在已经已经不够了,必须尽快。

    林跃感觉刚才刚才鉴定那个大碗用了将近五分钟,现在他最多还有五分钟。

    去除静心所需的三十秒……

    还有异能看瓷器所需的一分钟……

    时间紧迫!

    必须快!

    林跃一步跨到第七件瓷器面前,第七件是宋朝官窑的粉青釉。

    宋朝的官窑多为后世的仿品,而且尤其是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年代最多。

    林跃看着眼前的瓷器,大体判断为雍正时期的仿品,因为只有雍正时期的仿品才力求和宋朝原本的瓷器一样。

    这只是大体判断,林跃并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仿的,也不能确定是不是雍正时期仿得。他还要继续判定下去。

    贯耳瓶是历代仿宋瓷器中很常见的器型,清仿品的器型一般比较大,要臃肿一些。施釉比宋官窑层次少,略显单薄,而且容易显露紫口。

    紫口并不是紫色,而是薄釉映出黑胎而成的现象。

    林跃抓住这一点去仔细观察眼前贯耳瓶的瓶口和耳口。紫口并不一定出现在口部,凡是薄釉处,都有露黑的迹象。而清仿品却刻意在在口沿出留又较薄,为的就是呈现宋朝的紫口特征。但其紫口的色泽比宋朝的更加深黑。

    林跃仔细看了一下瓶口和耳口,发现确实比一般的瓷器黑了不少。这只是一个感官的证据,他必须找出一个足够的证据。

    宋朝真品和仿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林跃皱着眉头想了一下,突然脑中灵光一闪。

    对了,气泡!

    清朝仿品的多有气泡,而且气泡相对规则,而宋朝的真品却没有多少气泡,有的话也是一个大气泡。

    林跃凑上前去仔细看了看贯耳瓶表面的釉,发现里面气泡很多,而且均匀整齐。

    可以确定这是后世的仿品无疑!

    至于是不是雍正时期的仿品还有待考证,不过已经达到鉴定的目的了。

    下一个!

    林跃一步窜到第八件瓷器面前。

    第八件瓷器是一件白瓷观音像。

    应该是德化窑的。

    林跃心下判断,也只有德化窑才能烧制出如此出色的白瓷,白瓷是德化窑的一大特有瓷器,而且这个窑口主烧制观音、达摩塑像。

    德化窑经久不衰,一直到近代还一直存在,而且白瓷的烧制从未间断过,林跃不敢判断着到底是什么年代的瓷器。不过他有一种感觉,应该是元朝的。

    但是很快林跃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旁边的铭牌上写着“明德化窑”,这个铭牌是为了让鉴定的人更好的鉴定年代,根据年代下手,否则无法用这个判定真假的依据。

    明德化窑?

    林跃微微一愣,自己的判定竟然出现了错误。他的嘴角不禁露出一丝苦笑。

    对于德化窑林跃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因为这个窑口生产的白瓷是贺常和在最后的一些时间才给他讲的。当时讲的很匆忙,很多东西都没讲到,谁知道今天竟然碰到了一件白瓷。

    看来自己的点有点背,竟然碰到了自己不熟悉的瓷器。

    林跃无奈的摇了摇头,只能尽力回忆昨天自己的师傅所讲的东西,硬着头皮去鉴定眼前的这件白瓷。

    林跃先看了一下眼前的观音像整体的感觉,胎釉浑然一体,面部刻划很是细腻,嘴角拐微微上翘,挂着一丝微笑,衣纹深而洗练,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整件白瓷观音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如春风拂面般祥和。陪着白色的胎体和釉质,显得很是纯洁,让人心中肃然起敬,生不起任何亵玩的感觉。

    静!

    整个观音给人一种很静的感觉!

    林跃忍不住心神感叹,这要多么厉害的制瓷工艺才能制造出如此完美的瓷器啊!

    古代人的高超技艺果然不是现代人所能比的!

    林跃知道现在不是感叹的时候,继续查看白瓷观音便面的釉和胎体。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青色。。

    白中透青,这的确和自己师傅所讲的一样,

    林跃又感觉了一下釉面的光泽。

    温润弱光。

    不是仿品釉面那种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

    ( èμ?????????????è???????¨è???????? ?????μ??? )G!

   

 第五十六章 艰难的鉴定(5)

    看到这里林跃就感觉无从下手了,自己的师傅讲的比这多,但是自己却长时间的高负荷下只记住了这些。/

    还有什么?

    林跃恨得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怎么关键时候用不上呢!

    林跃心中暗恨,恨自己没记住自己师傅所讲的白瓷的特征。

    林跃又拍了几下自己的脑袋,终于想出点东西来了。

    自己的师傅好像讲过,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的。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而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而且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尤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林跃只能回忆起这些,但是他感觉这些已经够了,急忙去根据自己师傅所讲一一判断。

    是否有流动的纹路?

    有……

    是否成垂直状?

    是……

    是否规正、死板、毫无生机?

    没……

    判断完,林跃就感觉自己的头大了。

    一切都符合真品的特征,可是真品只有一个,如果眼前的这个白瓷观音是真的,那刚才的万历青花大碗就是假的?

    这怎么可能!

    万历青花大碗一切特征都符合真品的特征,肯定是真的。

    可是,眼前的这个白瓷玉观音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假的啊。

    到底哪件才是真的?

    林跃眉头越皱越紧,脑海中两个瓷器胡乱的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