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些急不可耐、经不起诱惑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他们在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往往把自己想得很差劲或一文不值;遇到压力往往退缩不前,逃避挑战。
  这个实验很好地表明:控制冲动、延迟满足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甚至比智商更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事业有成的人,总是能够把一个个小的欲望累积起来,成为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再看看那些一时冲动犯罪的人,常常是由于不能克制自己一时的欲望,而做出了害人害己的行为。
  家教故事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篱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钉子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这位父亲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自我克制课”。
  父母的错误
  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许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无论吃的喝的、玩的看的,孩子只要一要求,父母马上就设法予以满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欲求过分。欲求过分有两层含义:一是欲求的对象过分。例如,刚买过一个书包,还想再买一个;刚买过一个玩具,马上就要另一个。二是欲求的时间过分,不管什么需求,一旦产生必须马上满足。例如,看见商店橱窗里有趣的玩具,立即要买,即使爸爸、妈妈答应回家拿钱来买,都会哭闹不已。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2)
当孩子出现欲求过分的问题时,很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常常在有意无意中纵容和培养了孩子的这种心态和习惯。例如,有孩子要求马上喝水,父母便立即把热水从保温壶倒进大碗,又从大碗倒进小碗,最后还不断地用嘴吹,试图让水尽快凉下来。为了立刻满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动用了5~6个容器,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孩子还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大人则在忙乱中不断地安抚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
  父母这种被动满足孩子每一个要求的做法,只会让父母成为孩子的奴隶,虽然忙得四脚朝天,但仍然不会让孩子得到满足。而且,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的这种教育方法,只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而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一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到了社会上他们会发现,许多东西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也没有人为他们去获得,而自己却没有养成必要的努力与忍耐的性格。
  我们常见到父母责怪孩子过于任性,可令父母们想不到的是,正是父母的行为滋长了孩子的这种习惯和心态。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知道用什么办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这话很值得家长们反思!
  父母应该设法让孩子懂得:诱惑无处不在,欲望随时会产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因此,必须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家教故事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蒸鸡蛋羹,英子闻见香味跑了进来。
  “妈妈,我要吃蛋羹。”
  “蛋羹还没有蒸好,再等5分钟吧。”
  “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3岁的女儿不答应
  “英子,蛋羹没有蒸好怎么能吃呢?你如果饿了,就先去吃块面包吧。”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
  妈妈了解女儿的心理,知道她自控能力差,难以抵制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欲望。为了让她明白什么是等待,妈妈把她带出了厨房,不再理她了。
  过了5分钟,女儿又跑了过来,焦急地对妈妈说:“5分钟到了,我要吃蛋羹。”
  这时蛋羹的确已经蒸好了,但为了使女儿有耐心,妈妈并没有立刻给她,而是让她再安静地等一会儿。
  “再等一等,蛋羹虽然蒸好了,但它现在很烫,你吃不了。”
  “不,我不怕烫,我现在就要吃。”英子哭闹起来。
  “英子,你要学会‘等一等’,如果再这样纠缠,我就不给你吃了。”
  女儿生气了,一下子冲出厨房,跑到自己房间里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蒸好的蛋羹放在了餐桌上,对女儿说:“哇,蛋羹好香呀,现在可以吃了。”
  看见女儿没有反应,妈妈知道她还在生气,也并不理会,继续做其他的事。就在此时,英子悄悄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到餐桌前吃起了蛋羹。
  英子的妈妈利用“等一等”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培养孩子的耐性
  生命中总是不时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让我们想转身逃跑,变得不耐烦。对自己脾气注意收敛的人,和对自己脾气放任不管的人,他们得到的幸福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个被自己坏脾气控制的人,总是因之而烦恼,也不会受人欢迎。培养孩子的自我克制能力,培养他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是孩子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父母要在平时的教育中,让孩子学会容忍和克制,让脾气服从于理性的判断,避免养成尖酸刻薄、好挖苦人的习惯。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3)
为了培养孩子的耐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孩子的要求“延迟”一下“满足”。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完全要靠父母的帮助,饿了,渴了,他们往往急不可待地表达需求,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婴儿用大声啼哭表达吃奶的要求,就很正常,因为此时孩子的表现是真实需要的反应。但是半岁之后,父母就应该可以跟孩子解释:牛奶还在微波炉里,等1分钟就好。不要以为他们听不懂,听多了,他们会理解的。孩子哭,就让他在那里多哭几分钟,不用过于担心。
  当孩子渐渐长大后,尤其是当他们学会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后,父母就更应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机会,训练孩子具有耐心,懂得等待,利用等待培养抵制诱惑和欲望的能力。例如:外出游玩时教孩子遵守秩序,学会排队等待;平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装配和修理一些日常用具;学做一些不太简单的菜;动脑筋玩一些比较复杂的智力游戏。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事是急不来的,功夫到了才能“自然成”。可以说,等待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教会他某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孩子被他人讥笑时,父母除了要告诉他怎么做以外,还应该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生气时,会脸色通红,身体发紧,高度紧张,在动作、面部表情和体态上都有表现。父母首先要让孩子认识这些标志,然后通过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办法,使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每次训练时可以把全过程记录下来,让孩子看看自己当时的表现,这样更有利强化他的情感控制能力。
  一个培养耐性的小游戏
  劳伦斯?沙皮罗在《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介绍的“取棍子”游戏,是一种指导孩子进行自我控制的传统训练方法:
  在游戏中,一个叫迈克的孩子全神贯注,要把绿棍子下的红棍取出来。因为太专心,手有些发抖了。他只有在不过半数到绿棍的前提下,移动红棍,才可以把红棍取出来。这时另一个孩子对着迈克做鬼脸,对着他的耳朵吹气,还说他是塌鼻子,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
  迈克全然不为所动,慢慢呼吸,放松肌肉,眼睛紧盯着目标。他知道要想赢得这场游戏,必须排除他人恶作剧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他在内心克制着自己,终于,他成功地把红棍子取出来了。
  这项游戏内容很简单,但需要参加者能集中注意力,具备很好的动作协调能力,目的是教会孩子情感控制技能。
  7。 破窗效应: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有一句俗语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成长中难免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低龄儿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后天良好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孩子的先天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引导孩子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认识“破窗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完好无损;而另一辆,他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后来,他把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敲碎了一块玻璃,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况:
  当第一个人摘取花坛里的鲜花后,其他人纷纷效仿,会将鲜花一摘而净;
  在十字路口中等红灯结束时,如果有一个人稍微向前走了一步,其他的人都会迫不及待地冲过红灯路口;
  在一个公司,有员工随意浪费办公室的复印机纸张,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于是浪费行为有增无减;
  ……
  “破窗效应”揭示了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当出现“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时,必须及时修好它。
  “破窗理论”的提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同样重要,孩子的成长必须依赖环境,就像植物离开阳光雨露就不能生长一样,是永恒的法则。因此,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环境。
  小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两个女狼童,一个8岁,一个2岁。因为从小与狼一同生活,她们的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口不会*,两手不会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只是不断地吼叫;不会站着走路,只会爬行;耳朵亦如狼耳,常常会动(人的耳朵一般不会动)。一切的生活方式均显示出不能适应人类生活。
  经过几年人类文明的教导,年纪较小的妹妹比姐姐显示出更强的适应能力。9年后,已经17岁的狼童姐姐去世了。经过9年的文明教导,她仍旧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在本质上,两个狼童都是人类,但因为从小没有在人类环境中长大,因而也就发展不出人类的特性。而且即使将她们带回“人”的世界后,也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亦是非常的短暂。
  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将“环境”比拟于人的头部,借以强调环境对小孩的重要性。在她看来,人类的一切成长都与头部有关,因为头部是发号施令者,控制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成熟度。
  人一生下来,就有适应环境的本能,这种本能帮助他生存,甚至驱使他去发展未来生存必备的生理或心理机能。也就是说,人类的各种智能与体能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的。假如能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能提供学习刺激的“环境”,儿童在这种环境中也能勤勉、多方面地去“适应”!例如,一个生长在英国的孩子,即使他的父母对英语一窍不通,但他也能说一口很流利的英语,实际上成人谁也没有教他,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自然学得的。
  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无法脱离家庭单独成长。因此,培养孩子能力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家庭中,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传输给他们,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在家长创造的环境里,孩子的能力教育就开始了。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从事音乐,那么,就算家里并没有特意让他从小学习音乐,但是和别的孩子比起来,他在音乐上也有着更强的悟性,因为从幼儿期开始,父母乃至周围环境带来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都被孩子接收了,在这种内在能力上,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
  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要求父母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5)
⑴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
  家庭的物质环境依每个家庭的富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每个父母都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满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物质需要。例如,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天地,不需要奢华,但要求整洁、安静,避免无休止的噪音和杂乱无章,引起孩子情绪烦躁,进而妨碍学习。
  ⑵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安定、安心、安全的环境与父母完整的爱。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求父母相亲相爱,也要求家长与子女关系融洽,这样才能营造和睦快乐的家庭气氛,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
  ⑶重视家庭中的智力气氛
  如果父母本身对知识就有巨大的兴趣和追求,就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无形力量。智力气氛差的家庭,可利用邻居、亲戚、朋友及请家教等外部环境的智力气氛来改变家庭智力气氛。
  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健康、茁壮地成长。
  家教故事
  安徒生小时候是在丹麦一个叫奥塞登的小镇上度过的,他家境贫困,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祖母有时还要去讨饭来补贴生活。他们的周围住着很多地主和贵族,因为富有,这些人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们讨厌穷人,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与安徒生一块儿玩耍。安徒生的童年孤独而寂寞。
  父亲担心这样的环境会对安徒生的成长不利,但是他从来没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这种焦虑,反而轻松地跟安徒生说:“孩子,爸爸来陪你玩吧!”父亲陪儿子做各种游戏,闲暇时还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故事给他听。
  虽然童年没有玩伴,但有了父亲的陪伴,安徒生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阳光和快乐。
  重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除了受到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外,孩子的成长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边是什么人。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正是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起初,孟子家住在一片墓地旁,常常看到埋死人,于是就学着做埋死人的游戏;搬到集市旁边后,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小商小贩的经商活动,于是又学做买卖的游戏;最后搬到一个学宫旁边,孟子每天看到的是文质彬彬的学生,于是也学着做一些文明的游戏。
  有人专门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研究,他把一对双胞胎的女孩子,从小分开,一个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个被送往边远的森林里随亲戚生活。两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大体相同,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这两个孩子个性发展完全不同。留在城市的孩子喜欢读书,智力发展较好较快,也比较文静;而在森林附近的亲戚家长大的孩子,则不想读书,身体很好,会爬树,也很灵巧,性格很开朗。这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父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⑴选择一个好的社区环境
  不同的社会区域,其社会成员的成分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生活习惯、社会风气也就不同。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地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风气,总是要渗透到家庭生活中去的,从而影响家庭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进一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模仿力却很强,很容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