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品贤文谈做人-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杀魏绛。
   。 想看书来

居功不傲,知荣守辱(2)
魏绛执法时已考虑到严重的后果,但为了整肃军纪,他已经将自身利害置之度外。执法完毕,魏绛上书陈述行刑的理由:“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还说出了杨干这样的事,说明军纪松弛,自己身为司马,应负责任。但在诸侯会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如不执行军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杨干之仆行刑,确实是迫不得已,自己一向未能尽职尽责,愿以一死谢过。
  呈书以后,魏绛即要自杀,被人拦住。晋悼公阅书后大受感动,匆忙赤足出外,向魏绛道歉。后来晋悼公又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并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
  魏绛还向悼公提出了“和戎”的重要主张,即与少数民族改善关系。当时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故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当时悼公即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恳切地向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第二,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三,戎狄事晋,四邻震动,在诸侯争霸中有威慑作用;第四,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需消耗,可以保存晋国实力;第五,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局面。经过这些详细解释,魏绛终于说服了晋悼公,并受托和戎。
  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12年,仅短短的8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汉戎和睦相处的局面。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说:“先生教寡人和戎,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律那样和谐,就请先生接受这些赏赐。”
  但是魏绛并没有接受,而是谢绝了所赐,谦虚地对悼公说:“和戎狄乃国之福,是君之威,也是其他人的功劳,臣并没有出什么力气。”
  魏绛不但在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而且带兵打仗多有战功。他还曾请悼公赈济贫民,解除民困,赢得了民心。所有这些,都给魏绛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名声,可是魏绛从不骄傲炫耀。魏绛后来因功改封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卒后谥为“昭子”。
  范蠡激流勇退,隐姓埋名成商圣
  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居功不傲,激流勇退的人物,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宰相范蠡。越国和吴国同处江南,连年交战,积怨甚深,先是越国杀死了吴王阖闾,后来阖闾之子夫差又将越王勾践俘虏。越国大臣范蠡和文种通过买通吴王亲信,向吴国割地赔款,进献珍宝,这才保全了勾践的性命。勾践在吴国当俘虏期间,忍辱负重,表现得志向全无,使吴王夫差放松了警惕,还让勾践回到越国。
  范蠡随勾践回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教训、十年生聚,使越国恢复了元气。另一方面,向吴王夫差进献西施等美女,荒废吴国国政,使吴国逐渐衰败。后来越国趁吴王夫差出兵与中原诸国争霸之际,攻打吴国,终于把吴国打败。夫差走投无路,自杀身亡,越王勾践总算大仇得报。
  这时,功勋卓著的宰相范蠡不仅没有居功邀赏,反而激流勇退,从此隐姓埋名,弃政经商,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商圣”陶朱公。史载陶朱公与夫人西施三次聚财万贯,又三次散财接济贫民。而另一位功绩同样显赫的大臣文种,却因为不听范蠡的劝告,继续留在勾践身边,被勾践找了个借口杀了,没得善终。
  韩信功高盖主,不知进退祸相随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有一次大宴群臣,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正是我取胜的原因啊。”刘邦这段话中提到的韩信,正是设下“十面埋伏”之计,打败霸王项羽的最大功臣。
  

居功不傲,知荣守辱(3)
韩信起初只是项羽军中的一个无名小卒,后来投奔刘邦军营,但并未受到重用,只是因为萧何的鼎力推荐,才被刘邦拜为大将。韩信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王。随着权势越来越大,韩信也逐渐变得骄横跋扈了,刘邦对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放心了,于是设计收了他的兵权。韩信的谋臣劝他远离朝廷,避开灾祸,可是韩信没有听从。后来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趁机抓他入狱,后来虽免了死罪,但又把他由王降为侯。
  又过了几年,韩信得罪了皇后吕雉。吕后请萧何出谋划策,把韩信骗到皇宫,将他杀死。
  百战百胜的一代名将,没有死于两军阵前,却死在了皇宫,其中的原因值得后人深思。
  低调做人,邴吉得善终
  居功自傲的愚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居功不傲的智者当然也不少见,汉武帝时期的廷尉邴吉就属于后一类智者,他总是能做一般人难为之事,因此在史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汉武帝晚年,受到宠臣江充的挑拨离间,制造了有名的“巫蛊”之案,杀了太子刘据全家三男一女,以及诸皇孙、皇孙妃、皇孙女。在武帝的嫡系曾孙辈中,有一个叫刘询的婴儿还不到一周岁,也被关押在“郡邸狱”中,廷尉邴吉参加审理了此案。邴吉清楚这是汉武帝一时糊涂的举动,而且可怜刘询无辜遭罪,就派了一个刚生孩子的女犯人给刘询当奶妈。
  五六年过去了,这时有方士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此话传到汉武帝耳中,于是武帝当即下诏:“狱中罪犯无论轻重,一律杀之。”还命人前往关押皇曾孙刘询的监狱,但是邴吉关闭了狱门,拒绝接受诏命,保住了刘询的性命。等汉武帝脑子清醒后,不但没有追究,而且下诏大赦天下,刘询也被允许认祖归宗。
  汉武帝临死前,把只有十三岁的太子刘弗陵托孤给大司马霍光等大臣,这就是后来的汉昭帝。汉昭帝很聪明,可惜寿命不长,只做了十三年皇帝就死了。汉昭帝没有儿子,霍光就和大臣们商量,迎接昌邑王继位。不到一年,又发现这个皇帝荒淫无度,很快就被废了。这时邴吉向霍光推荐刘询,赞美刘询精通经术,有才华,行为举止符合帝王之相。经霍光与大臣们考核同意,刘询得以继位做了皇帝,即后来的汉宣帝。宣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汉室中兴,由此成为一位明君。
  宣帝继位及后来统治的成功,邴吉功不可没,但是邴吉所做的这一切宣帝并不知情。直到11年后,有一位老宫女自己表功,告诉宣帝她在20多年前曾做过皇帝的保姆,并讲出了当年在监狱的情形。宣帝一路追究下去,找到了奶妈,才知道都是邴吉的功劳。对于这种救命大恩,宣帝当然心怀感激,从此厚待邴吉,使邴吉得以善终。
  邴吉身为廷尉,敢于违抗圣旨救小刘询,当刘询继位之后,又居功不傲,从不对外人说起,这种低调做人的品德确实难能可贵,可称得上贤人智士。
  曾国藩盛时作退,自折羽翼保全功名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是清末以来乃至今天仍然流行的一句话。曾国藩作为汉人不仅官至一品,力挽清朝于危亡之际,而且居功不傲,得以善终,实属难得。曾国藩不仅熟知儒家文化,而且在实践中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他能够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自折羽翼,以求自保。人们之所以崇拜曾国藩,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做人的智慧。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被封为一等伯爵,世袭罔替,赐双眼花翎,他的湘军弟兄们也各有所得。然而曾国藩心里非常清楚,这一切只是表面上的荣耀,他们暗地里所面临的是无数汹涌的“漩涡”,这些“漩涡”有的来自清廷内部的满汉矛盾,朝廷担心他功高震主,图谋不轨;有的来自湘军集团内部,不少兄弟可以共患难,但是难以享荣华,为名利而争夺不休。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潜规则正在考验着他。曾国藩到达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后,向清廷主动上奏裁撤湘勇,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这一请求自然得到了清廷批准。正是这种关键时刻的自我削弱,使曾国藩免遭清廷猜忌,得以安享晚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做人要遵纪守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句贤文,出自《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遵纪守法。
  周亚夫执纪如山
  周亚夫是汉朝功勋卓著的将军,以英勇善战、严守军纪著称。有一次,汉文帝要亲自犒劳军队,先到达驻扎在灞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一行直接骑马进入营寨,将军和他的部下都骑马前来迎送。
  接着文帝到达细柳的军营,那里驻扎着周亚夫的军队。只见细柳营的将士们都身披铠甲,手执锋利的武器,拿着张满的弓弩。文帝的先驱队伍到了,想直接进去,营门口的卫兵不让。先驱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把守营门的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队里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其他指令。’”
  过了一会儿,文帝也到了,仍然不能进入军营。于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达命令说:“打开军营大门!”守卫军营大门的军官对文帝一行驾车骑马的人说:“将军有规定:在军营内不许策马奔驰。”于是文帝等人就拉着缰绳缓缓前行。
  一进军营,周亚夫手执兵器对文帝拱手作揖说:“穿着盔甲的武士不能够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庄重,手扶车前的横木,称谢说:“皇帝敬劳将军!”完成仪式后才离去。
  出了营门,群臣都表示惊讶。文帝说:“唉!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所经过的灞上和棘门的军队,就像儿戏一般,那些将军很容易用偷袭的办法将他们俘虏;至于周亚夫,谁能够冒犯他呢?”说罢,文帝仍然不停地称赞周亚夫,并传令重赏。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许多故事为后人所熟悉,其中有一则割发代首的故事,今天读来仍然很有意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曹操非常清楚赢得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对军队的纪律非常重视,三令五申地要求军队必须遵章守纪。针对有些士兵行军作战时不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的现象,曹操特意制定了严格而具体的法令,比如战马踏坏了群众的庄稼即处以斩首。这些纪律一经颁布,深受群众欢迎。
  有一次,曹操自己的战马因突然受到惊吓,窜入田中踏坏了几颗青苗。监察官员一看是最高统帅的马踏坏了庄稼,又情有可原,当然不好定罪。但曹操却不肯原谅自己,一面抽打战马,一面抽出战刀就要自裁,这时身边的侍卫赶紧拦住,众僚属也赶紧进言相劝,说丞相您是国家的顶梁柱,为了国家的利益您也不能自杀,马踏青苗是因马受惊,情有可原,就是按纪律制裁也应该宽大处理,等等。而曹操却一本正经地说,纪律刚刚颁布,如果因我而不执行,今后别人也就没有办法执行了,还是要坚持自杀。
  众僚属就建议说,是不是可以变通处理呢?比如“割发代首”。于是曹操顺坡下驴,同意作变通处理,自己用战刀割下一把头发,以示警戒。
  这个故事今天读起来也许觉得可笑,认为割把头发还弄得那么严肃。其实当时割头发也是一种很重的惩罚。古人奉行孝道,强调身体发肤由父母所赐,本人是不能轻易毁伤的,否则就是不孝。因此,曹操这一“割发代首”之举,起到了震慑全军、令行禁止的效果。我们暂且不管曹操这出戏是真是假,对于最高统帅的他能做到这一点,这种遵纪守法的精神就足以值得学习。
  柳传志迟到罚站
  创造了联想神话的柳传志也有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有一则是他严于律己、迟到罚站的。
  联想集团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办公例会制度,有一段时间,一些参会的领导由于多种原因经常迟到,大多数人因为等一两个人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柳传志决定,补充一条会议纪律,迟到者要在门口罚站5分钟,以示警告。纪律颁布后,迟到现象大有好转,被罚站的人很少。有一次,柳传志自己因特殊情况迟到了,柳传志走进会场后,大家都等着柳传志将如何解释和面对。柳传志先是一个劲地道歉解释原因,同时自觉地在大门口罚站5分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
于是,这一事件不翼而飞,整个联想集团都为柳传志的5分钟罚站而喝彩,其效果也不言而喻。
  门卫认证不认人
  各个国家几乎都有这样的规定,即重要部门都必须凭证件进大门,谁都不能例外。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门卫是打了折扣的。至于那些认证不认人的门卫,他们严守纪律的故事至今仍然会成为美谈。
  在前苏联时期,列宁曾参加一次会议,进门的时候没有带证件,被卫兵拦在门口不让进去,列宁身边的警卫员赶忙解释说这是列宁同志,是今天会议的报告人。卫兵说,我当然认识列宁同志,他是我们尊敬的领袖,但是我的职责是保证会场的安全,只有带证件的人才允许进去,没有证件的人一律不允许。警卫员差点儿和卫兵急眼了,但卫兵还是坚守纪律,不让列宁进入。列宁不仅没有责怪卫兵,而且表扬了他。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美国IBM公司董事长沃森身上。有一天,沃森带着一个国家的王储参观工厂,走到厂门口时,被两名警卫拦住:“对不起,先生,您不能进去,我们IBM的厂区胸牌是浅蓝色的,行政大楼工作人员的胸牌是粉红色的,你们佩戴的粉红色胸牌是不能进入厂区的。”董事长助理彼特对警卫叫道:“这是IBM的董事长沃森,难道你不认识吗?现在我们陪重要客人参观,请放行吧!”警卫说:“我们当然认识沃森董事长,但公司要求我们只认胸牌不认人,所以必须按照规定办事。”
  沃森看到这样尽责的警卫非常高兴,非但没有责怪,而且给予表扬,并安排助理赶快更换了胸牌。
  和谐社会要有规矩
  我们国家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有很多标准和要求,但其中一项重要标准和要求就是遵守纪律。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协调、高效运行,人们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纪律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要与他人打交道,而与他人打交道就需要遵守纪律,否则这种交道就无法正常进行。现有的许多纪律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不少纪律是付出了血的教训才得出的。一个国家的公民遵守纪律的程度是其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私家车发展迅速,仅北京市就有私家车200万辆,并且还在迅速增加。北京的堵车是全国出名的,甚至成为北京市近年来人大和政协会议讨论的焦点,许多专家学者都在为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出谋划策,但这个难题仍未得到有效化解。其实,增加投入建桥修路也好,增加交警上路疏导也罢,都是治标不治本。治本之策,就是提高公民特别是司机的道德水准,大家都要遵守交通规则,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只有如此,才可能减少交通事故,保证道路畅通。
  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的守纪,如果公民的不守纪行为增加,不和谐现象也会增加。因此,纪律是和谐社会的规矩,离开了纪律就无法实现和谐社会。
   。。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1)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 做人要爱国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贤文是说儿子不会因为母亲长得丑陋而嫌弃,其他的事物也许可以选择,但母亲是不能选择的,因为她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只有爱的义务,而没有嫌弃的理由。狗不会因为家庭贫穷而离开主人,狗是有情有义的动物,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狗演绎了许多知恩图报、舍身救主的动人故事。
  人类最崇高的爱是母爱,最值得尊敬的是母亲。有什么可以与母亲相比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