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大向左,清华向右-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是本科四年不同经历的结果,“土著”从来到清华就认为读研是“囊中之物”了,开始“好高骛远”、心态浮躁,对本应做好的学习和科研变得不重视。而外校来的同学,很多人都是为了圆自己的清华梦而奋斗了四年,那股拼劲和积极向上的作风,是“土著”没法比的。所以为了“受宠”,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交叉学科
在准备推研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盘算着换个专业读研。有些同学在高中就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考不上喜欢的专业,就先考上想去的大学。等上了大学以后找机会,交叉学科到自己想去的专业读研。但事实上,如今的交叉学科并没有这么简单。
学校虽然越来越放开交叉学科的政策,但实际上交叉学科的名额还是非常少。去参加面试,你会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尽是各个院系的年级前三名,如果自己的名次是两位数,老师见到你就觉得你低人一等。
同时,交叉学科,很多名额也是允许本系学生来面试的。比如经管学院的一些专业,既允许其他系的来面试,也允许自己系学金融的学生来面试,如果不提前多学点经济课程,老师一听就知道是个外行,肯定竞争不过懂行的同学。我认识的一位交叉成功的同学,是从大二开始就选修经济类课程,最后多上了二十多门课,相当于又自学了一个专业。面试的时候,又介绍了参加的很多社会工作、社会实践?? 过程非常艰辛。
所以说:“交叉推研,不好玩!”对于在抉择是选专业还是选学校的高考学生,一定要慎重,仅以我的观点,选专业要比选学校更重要,即便是清华北大,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毕业后的差别也会非常的大。想要以后交叉,还不如本科时一步到位,选好专业。
博士 or 硕士
博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就像“李厂长”、“李经理”一样,可以称呼“李博士”。然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讲,可不是学历越高越好。在清华大部分专业里,读硕士生的学生保送成绩普遍高于博士生,甚至有些同学是怕自己读硕士成绩不够,才求稳选择读博士的。
为什么学历高反而不吃香?
学习最好的同学大部分在考虑出国。他们不是崇洋媚外,是因为他们确实觉得国内的专业水平不如国外,不去国外读书,恐怕学不到学科的精髓。在是否出国中犹豫的同学,有些人先选择在国内读个硕士,两三年的时间做个缓冲,毕业后再申请出国。
还有些同学上硕士,就是为了文凭。对于他们,读书早就读够了。博士时间太长,本科工作又有点吃亏,所以选择读硕士再工作。
再有就是就业形势。现在是,硕士比起博士来,找工作要容易得多。需要博士的岗位很少。工作单位都是希望能用本科做的事情就不要硕士,能用硕士做的就不要博士。第二因素是工资,博士的工资一般都因为学历高而比硕士高不少,这对于企业来讲就必然会慎重选人,选错了给那么多钱实在是亏。而博士生的心理价位又比硕士要高,开价一般的单位博士们也不愿意去。同时,国内毕业的“土博”受到了“海归”派的冲击,“洋博”和“土博”争一个“坑”,洋博在语言、经历等方面都会更吃香。
再有就是硕士转行容易,而博士几乎不可能。对于博士来讲,在他毕业的时候,已经对一个专业钻研了###年,他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定式。学历越高,转变固有思维方式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很多单位愿意要专业不对口的硕士,但没有多少地方会收专业不对口的博士。
正因为博士的出路狭窄,读了哪个专业的博士,今后十年二十年的就靠这个“营生”吃饭了。出于实际的考虑,同学们普遍会倾向于读硕士。在本科毕业生的选择中:出国 》 国内硕士 》 国内博士 》 工作。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章 灰色的离开
一般人的IQ都在100分左右,110分以上的约占25%,120分以上的人约占7%,130分以上的人只占2%。让我郁闷的是,在清华里,太多属于这2%的人在我的身边转来转去。不过智商高不代表一定能够成才,高分不等于高素质,人才必须是“智商”加“情商”的综合体。清华这个“林子”太大,一样也是什么“鸟”都有。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学生,只能选择灰色的离开。
两极分化
全国的大牛聚在清华,情形就像燃烧着的太阳。众多活跃、炙热的原子聚在一起,激烈的碰撞让这个“集合”发光发热,展示着集体的价值;但同时,在碰撞中,一些不能适应的原子衰退了下来,消失在光芒里。
从进入清华开始,各路精英的自信和自尊,就促使他们本能地努力学习起来,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快节奏的生活。同学们经常奔跑着去教室,飞车去食堂,冲向自习室占座??其中一部分人,面对原本优秀的成绩渐渐变得平庸,面对从没有拿过的六十几分、班级倒数、年级百名开外,甚至是不可想象的不及格,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直接摧毁了毫不设防的自信心,感受着前所未有的自卑。当适应环境的同学们在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环境中成长时,这些同学选择了回避和不负责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当周围同学在大声、面红耳赤地讨论学习问题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用游戏中的音
在清华里,每年都有10%左右的学生因为不及格课程过多,拿不到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甚至提前被退学。从当初的各地状元、省前十名,到最后灰色的离开,这是非常可惜和可怕的结果。
本科长时间紧张的学习,也使一部分同学身心疲惫,不仅对新鲜事物没了兴趣,更是对自己的专业下了定论: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适合这个专业。而另一部分同学,通过几年的努力,真正清楚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这些同学是在做出科研成果、找准工作方向的状态下从清华毕业的;而另一部分同学是在每天看电影、打游戏的日子里度过的,因为他们觉得学的东西没兴趣,只求每门都考60分,能顺利毕业就行。激烈的竞争,使同学的心态上也形成了两极分化,有人越来越清楚自己对学什么感兴趣,有人越来越对学习失去兴趣,毕业时心情灰色地离开。或许在
骄兵必败
学生小周,高中是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后来又保送清华热门专业,道路是一帆风顺。他还是那一届省里的传奇人物,传言一次数学竞赛大考前,玩了一晚上扑克没好好睡觉,第二天照样拿了一等奖。
可是小周为人过于张扬,跟他说点什么,他都是一副不屑的样子。一讨论问题,他就会说“这个很容易”、“5分钟搞定”之类的话。开学了,他的作风也很散漫,课经常不上,平时也找不到人,似乎他觉得这样还能得他的大学“一等奖”。但大一成绩出来,他已经排到了班里倒数。大二更是出现了三门不及格。
小周一下子傻了眼,他从未想到最自信的学习居然出现了不及格,这次他真的睡不着觉了。试想当时低调点,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写作业,也不会有今天呀。怎么和家里讲自己变成了这样?
心理失衡的小周,在又坚持了半个学期之后,彻底崩溃了,选择了休学一年。
第十一章 这个夏天(1)
“5号晚上,全班同学聚会,同时送我毕业‘滚蛋’。一年又一年,每次我都是跟在大家的后面敬酒,送师兄师姐们离开;不经意间,自己已经成了主角,被一帮又一帮熟悉的面孔灌酒。胃很难受,心里却出奇地清醒。我知道,这一刻终究是来临了。4年,就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园子里渡过了。走过了,看过了,笑过了,哭过了,日子数完了,于是该离开了。这段日子说长也长,然而又挥之即去的岁月,我收获了什么,我又遗憾着什么?”
——摘于清华某学生Blog的毕业感言
何去何从
这个夏天,一半的人不以为然,因为他们会继续读研,他们感觉不到离开的痛苦。一部分人顾不上感受离开,因为他们要马不停蹄地奔向大洋彼岸迎接新的挑战。
只剩下一小部分人,他们没有申请出国,又从推研大战中被淘汰,下一步只有工作,面临的只有离开。回首他们的四年,走到灰色的今天,有些惋惜,有些后悔,却没有了斗志和激情。其他高校,大部分人本科毕业都要走向工作,开始崭新的生活。而从清华本科毕业,身后背的是“失败者”三个字,黯然地离开。
很多同学在毕业后无所适从,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申请出国?继续考研?还是找工作?颇有一部分人毕业后一年,档案还放在学校里,人还在学校里晃来晃去。
当他们再次走过“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时,心里已经想不清自己到底是应该为谁工作了。只是要想清楚,为了工作五十年,必须要抓紧了,因为已经耽误一年了。
应当长远打算
本科就毕业上班的同学,有些人是从大二开始就在外面打工了。虽然草草毕业,但是兜里已经有一把银子了。学习成绩在学校不算拔尖,但在社会上的闯荡,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肯定没问题。
毕了业,要么自己创业,要么跟着师兄入伙一起开小公司,他们坚信能够创出自己的天地来。
可这下,系里的老师都着了急,不停地找这些不管不顾的学生谈话。老师说了,你们创业也好、跟着师兄打工也好,可是你们的户口怎么办呀?师兄给你解决户口吗?等过几年,公司黄了,师兄都是有家有口的,你们怎么办?有没有想过长期在北京发展?
学生本来就对老师的“陈旧”观点有些抵触,老师这么跟他们谈话,他们就更不往心里去了。学生表示:不会想这么长远,以后的稳定以后再说,他们关注的是眼前痛快。
就业中心网站
通过一次机会,我登陆了清华的就业中心网站,这里可以看到全校各个院系的就业情况。
点开信息学院的就业列表,呵!一水儿的外企:IBM、微软、Google、HP、Intel??,不是大外企也是不错的公司:Baidu、Sohu、华为??;还有些大国企:银行、电信、石油??
再点开一个冷门系,真是惨不忍睹,全是国内不知名的公司,从上到下的列表里就没有几个公司听说过,而且很多还是IT公司,和这个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传统专业的老教授给本系学生的讲话:“我们的同学们呐,毕了业都不好好干自己的专业,都去给人家编程序去了。我们培养了大家四年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这就叫人往高处走?”
这让我想到了清华倡导的“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与一些热门专业每年毕业生80%入职外企,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想到了各大外企来清华宣讲时座无虚席的场面,与国家重点单位老干部在清华演讲被喝倒彩,形成了鲜明对比。
结束了就离开
“这个夏天的早晨,起床发现睡觉时又流了鼻血。
回头想想,这可能是我在紫荆2#508B最后一次流鼻血了吧,呵呵。
爬起来,看看对面的床上,小四睡得正香。感谢小四,让我不至于为人去楼空有太多感伤。
舒牛早在5天前就已经离开了。半个月后,舒牛将踏上大洋彼岸的土地。
再次相见,将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后了。
再转头看看,阿勇也不在寝室。大概是去搬家了吧。
舞男早在3天前就去四川见亲家去了。睡在他的床上的是阿铎。感谢阿铎。
下床,准备洗脸刷牙。
瞥见桌上两张纸片,是毕业证和学位证。
大学四年,换来的两张纸片捏在我手中。它们似乎毫无意义。
四年时光漫长,走过之后才发现,不过是一瞬而已。
四年间,我们一起走过的太多太多,我已不想多说。
我所怀念的,是那熙熙攘攘的2#、是那每天的卧谈、是那8人联机的魔兽RPG。
我所要面对的,是离别的感伤,和新的生活。
但我会勇敢走下去。曾经少年的我,和已不再是少年的我。”
——一个不再少年的我,写于清华园这个夏天
。。
第一章 新的开始(1)
没有了本科入学时的兴奋,也远离了本科热闹的集体生活,四年前入校的3000多名新生,经过四年辛苦努力的学习,经过无数实验、考试的洗礼和残酷的保研,有近一半的人继续留在了清华。这些清华“土著”和全国其他高校的尖子生一起,又组成了一个3000人的新年级,共同开始了他们的硕士、博士生活。
平静的报到
每年研究生开学的时间,比本科的都要晚几天,也完全没有本科迎新时的疯狂。不过校园里还是到处可见新入校的研究生和家长,有的提着大包小包,有的在校园里闲逛。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高考没发挥好,努力了四年,又以各高校前几名的成绩保送到清华的;另一些人刚刚度过了痛苦的考研,自从他们在志愿上写下“清华”两个字之后,在考研的折磨上又增加了不少压力。
清华土著们在读研的道路上没有受太多罪,仅凭年级中等的成绩加上象征性的面试,就可以换来本系直升的硕士、博士名额。因此,你能够理解土著报到的平静,和外校高材生漫步清华园的欣喜。
报到处的服务人员都是各系研究生会的成员,也都是已经在清华生活了四年的“老生”,看到熟悉的面孔骑着单车来报到,就丢过来一个牛皮纸袋,拿着它,报到就算结束了。因为是直升的清华土著,不用照入学照,也不用办饭卡、医院、宿舍等诸多手续。牛皮纸袋里只有一份“入学通知”、一份“研究生工作日记手册”和一份“录取通知书”,就凭这些,土著们又能在清华园里混上好几年。
占地4000多亩的清华园,让同学们在校园里不骑车变得寸步难行。结束了不到半分钟的入学手续,土著们却要花10分钟从报到处骑回宿舍。大家搬进了新的宿舍楼,居住条件也从本科的4~6人减到了2~3人一个房间。依然是原来一个年级的同学住在邻近的几个宿舍。这似乎让土著们感觉还是在本科时代。可仔细一想,当初一个年级里的一两百人,已经缩水到住在这里的区区几十个硕士,其余一二十个老博士们还都“关”在了传说中的1号楼和新建的W楼里。就好像在清华的“八”年长征,路程过了一半,等“过了雪山”清点人数,发现人员已经减半,不少的好兄弟
选择归宿
不论是研究生还是找工作的面试,面试官最常问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想来我这里?”一种合理的回答是对这里做的工作感兴趣;另一种常用的说法是这里的工作环境好,可以锻炼自己。那么如何算是工作环境好呢?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本科生每天一起上课,四年的学习,同学上过的课程和受的教育都差不多。而在研究生阶段,同学在各自的实验室学习、工作,实验室之间联系很少,实验室的环境会很大程度影响你的前途和发展。
下面给出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状况坐标,帮你决定应该如何选择归宿。横坐标X表示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松紧程度,Y坐标表示实验室的学术氛围。在管理严格的实验室,同学每天都要求去坐班,上午9点到12点,下午2点半到6点,有时候晚上还要加班,在这种地方读研和上班工作感觉差不多。管理越严格的,X值越大;管理松的地方,不要求每天坐班,属于任务驱动,只要按规定时间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就可以了,这样的实验室X值就小。实验室是要靠拉到各种各样的项目经费来生存的。没有钱,实验室就没法搞科研。这样一来,就使得容易和商业挂上钩的实验室变了味,
每个同学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根据是博士还是硕士来选择实验室。首先,定位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在第几象限,具体的坐标(X;Y)又大约是多少。比如读硕士,在两三年硕士期间,想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又想接触一下接近于公司商业运作的项目,那么去工作环境在第四象限的就很好。如果是一名博士生,希望博士期间多做一些研究,需要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那么第二象限就很好。如果希望在研究生期间尽量支配自己的时间,又不想在实验室做太多事情,那么第三象限就很适合。最不适合博士生去的就是第四象限的实验室,管得又严,学术氛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剥削”干活
如今的硕士要2~3年毕业,硕博连读一般4~5年毕业,但悟性不高或者不好好做事的,硕博连读读了七八年的也有的是。国内的趋势是硕士逐渐缩短为两年毕业,变成“普及”教育;而硕博连读培养更加严格,卡在五年保质保量地毕业。那么读研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呢?除了第一年上一些课以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做两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