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大向左,清华向右-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在北大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延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做着导师每天单独布置给他的例行数学题。一般情况下,青年在两小时内就能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如往常一样,前两道题他很快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但他越做越感到吃力。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他发誓不把这道题解出来誓不罢休,他尝试用超常规的思路去解答这道题。当窗口透出一丝曙光时,青年终于解开了这道题,他欣慰地长出一口气。
导师看了作业后,当即惊呆了。他颤抖着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你知道吗,你解开了一道两千多年不曾有人解答的数学难题。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过去后,每当这位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被称为“数学王子”的高斯。
北大在很多人眼中是高不可攀的,如同那道“数学难题”。大多时候,我们选择北大,提前知道了这是道“数学难题”,从而失去了角逐的机会。诚然,解开难题需要天资,但更需要勇气和奋斗。北大有很多牛人,但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是牛人。牛不牛,关键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北大属于每个有梦想,并为之奋斗的人。
第一章 你好,北大
“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谢冕对北大的评价已成为共识。
博雅塔、未名湖、大讲堂、三角地。你好,北大,我们来了,更多有志向的人也将跨门而来。
北大欢迎礼
北大欢迎每位有志向的孩子。每年9月,美丽的燕园随着新生的到来,而变得热闹,变得年轻。正是这些崭新的面孔,成为激活了北大的新鲜血液;也正是这一天,这些崭新的面孔成为一名名光荣的北大人。
尽管最有名的是北大西门,但每年新生总会从北大南门迈入燕园。通往南门的五四大道,因为新生的到来,总是处处飘扬着彩旗,处处涌现着师生忙碌的身影。我还记得当初在这里寻找院系的兴奋劲儿,也记得多次代表校刊来采访每级新生报道的场面。那两天,是北大的节日,正是有了这一批批新鲜血液,才铸就了北大永恒的魅力。
还记得有一年采访迎新的场面,校党委书记闵维方和校长许智宏等校领导来到新生中,祝贺他们成为北大人。各院系的志愿者,穿着“红马甲”,热心地为师弟师妹们指引流程,托运行李。在阳光明媚的五四大道上,到处洋溢着幸福的新生及家长们。一位来自贵州铜仁的同学兴奋地告诉我:“我提前就来到了校园,这里要比我想象的好!” 来自香港的新闻传播学院新生洪小晶,一脸灿烂地对我说:“北大是我向往的大学,我相信自己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好好学习的。”
在2007年9月新生迎新中,来自全国各地近350名新生党员提前报到,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他们参加了本科新生党员培训,并作为各院系学生骨干投入到正式的迎新工作中。新生骨干的提前体验和身份,将会在迎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北大的欢迎礼每年是不一样的,但也是一样的,那就是热情、周到、责任。
拥抱北大
每一位急切进入大学的新生,都会急切般拥抱校园。每一所大学都有值得回忆的理由,迈入美丽的燕园,更值得给一个热烈的拥抱。
怎么才算是融入北大呢?这是需要时间成本和感情成本投入的。最开始的生活可能在熟悉校园、认路、记人、办卡、热闹的活动中开始。北大每年的入门式都会选择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每位新生佩戴着鲁迅先生设计的人字型校徽,开始了新的梦想。刚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百团大战”的热闹总会吸引新生翘首以盼,选课时的“鼠标大战”总会让新生紧张诧异。
走在未名湖畔,总会有新生和家长一脸真诚地向你发问:到学一食堂怎么走?
北大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为了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北大每年在新生中还开展定向比赛。
有人说,要完全熟悉北大校园最起码要一个学期的时间,但要真正融入北大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才叫融入北大怀抱?一位师兄不无感慨地说“你问我怎样才算真正融入北大了?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但我知道,如果你现在每天路过三角地而不驻足3~5分钟的话,你就没有真正融入北大;如果你绕着未名湖走了几圈还以为北大有五六个博雅塔的话,你就没有真正融入北大;如果我现在问你:从蔡元培像到马寅初像的最佳路线是什么?你不能立即答出的话,你还没有真正融入北大!”
我最喜欢骑车逛校园,可以走遍燕园的每个角落。我喜欢北大的建筑,闲暇时,我喜欢光顾每个院系的办公楼,甚至会沿着理科楼群去找并不熟悉的各个院系。看得多了,也就熟悉了,熟悉了,也就有感情了,会知道某某到某某的最佳路线,某某处还有秘密通道,甚至还会发现图书馆门前蹲着的两头狮子有什么最大的区别。也许融入北大四年时间不够,七年时间也不够,恐怕要用一辈子。
第二章 单行道VS双学位
成吉思汗在垂暮之时曾感慨道,自己拥有广袤的疆土,也打败无数英雄,只是对“时间”无可奈何。大学本科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利用得充分能吸收丰盛养料,成为人生发展的重要积淀。倘若浑浑噩噩,那时光就一溜而走,留下的将是无限的感慨。
利用好大学时光,主要体现在上课,如今包括北大在内的学校,学生掀起了一股选修双学位、辅修专业等热潮。大学时代,是单行道还是多路径?
双学位
英国一家高等教育智囊机构最近调查结果认为,英国大学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只有20小时,堪称全欧洲最懒。相比较,北大学生太用功了。在北大,众多学生周末都会起大早去上双学位课程。
1986年,北大首次设立双学位,其理念和宗旨在于加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以及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充分利用北大突出的多学科教育资源优势,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北大已有二十多个专业开设了双学位,每年修双学位的学生占到了全部本科生的30%左右。
在北大,最受欢迎的双学位当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设的“经济学”双学位。其他的诸如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等院系开设的双学位也受学生追捧。当然,选择双学位的前提是“学有余力”,北大对本科生修读双学位有一定限制:北大本科学生修满第一年全部课程,没有不及格课程且专业课平均绩点在以上才可以选修双学位。2003年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双学位管理办法,其中有一条就是如果在修双学位期间,主修专业受到学术警告或连续两个学期所修双学位专业的平均绩点低于的学生将被终止双学位的学习。其实,这也是校方对学生的保护,
修读双学位除了毕业时能多拿一个学位,增加就业竞争力,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多参加一次毕业典礼。每年毕业时期,我路过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在的朗润园时,总会看到各院系双学位生挥舞着学士帽,庆祝自己修到了另一个学位。
第三章 “无占座日”
“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套用阿甘的话,“老师说,座位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是谁的?”
大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占座位。全国高校已经演绎出了N个版本的《大学生自习室》。北大里的占座现象更是疯狂,以至于北大酝酿出台“无占座日”。
望座兴叹
每当背着书包,推开一间间教室,虽然人不多,却无法下座,桌面上摆满了占座的物品:书本、水杯、手套、笔带等等,无不昭示着:小样儿,这有主了。
这个时候,你只能望座兴叹了:你这该死的主人!想必这样的场景,在每一所大学自习室都会上演。北大学风浓,牛人又多,教室资源相对紧张,自然占座的矛盾更加激烈。
北大风水宝座通常在条件较好的北大图书馆、理科教学楼、新鸿基楼(国际关系学院大楼)等地方。在图书馆,永远是人满为患,以期末考试期为甚。针对图书馆占座问题,北大学生会权益部做了一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3/4的同学认为,占座使得图书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早上8点后经常在图书馆找不到自习位置的同学比例高达,在找不到座位的情形下,有60%的情况是周围有超过1/4的座位因为占座而空闲。
本来占座学习,主人能及时赶到,也情有可原,但就是有些主儿,扔下书本,或是落下字据后,半天不见人影,这让后来者瞪眼干着急,让本来就紧张的教学资源造成了浪费。
以前,我最爱去理教,那里自习条件好,室内可以无线上网,但偏偏课多,没课时,人多,总得早早去门口等着下课就冲进去。据说,很多理科院系学生,早晨在理教还未开门就守候在门口,更可气的是,有些高人已从理教秘密通道进入教学区。在北大不仅看书要占座,听讲座、吃饭,甚至上网都要占教室电源插口,常常看到不少没有占到电源的学生,干脆坐在楼道里,腿上架着笔记本电脑照样很投入。
北大行动
占座难,管理更难。
此前,北大聚焦协会也进行了专门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每周要占座5次以上。至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表示,学校应改善硬件设施,他们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问卷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若能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占座现象也能得到缓解,共同倡议设立“无占座日”。
北大在行动。北大学生会将和图书馆合作,推行“占座卡”制度,北大图书馆也已增派人员,在占座严重时段巡逻,对恶性占座采取行动,提醒后来同学可以使用占座超过30分钟的座位。北大新建的第二教学楼已于2007年9月启用。它的74间教室可同时容纳6700人上课。新教学楼的使用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大大缓解了北大教室资源紧缺的压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北大素来以自由开放闻名,也吸引了社会上不少求学者到北大自习,进一步加剧了座位的紧张。为此,北大已开始对进入教学楼人员抽查学生证件,以减少挤占北大教学资源的社会人员。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吉祥三宝”
梅贻琦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做一条鱼,一天到晚游在北大,探寻着北大的宝藏,收获养料,长成一条肥硕的大鱼。在我看来,北大宝藏很多,但觉得最珍贵的是闻书香、听箴言、逛三角地。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创始人钱穆认为大学所教授学问无外乎人、事、学三统。“人统”教你如何做人,“事统”教你如何做事,“学统”教你如何做学问,也即品性、技能与知识三方面的学问。北大宝藏正是教诲我们这些。
三角地
2007年11月初的一天,当我再次来到母校时,惊讶地发现:三角地怎么如此干净、整洁。后来,我从媒体上得知,三角地已不复存在了,心里竟是如此的伤心。
三角地是北大的精神“中心”,从最初的张贴诗歌、文章、讲座海报、社团信息为主,到最近几年逐渐被考研广告、床位转让等商业信息所覆盖。准确地说,三角地的承载功能已经变了。“三角地其实早就死了,不过死了的三角地也是有历史意义的,也是一块特殊的地方,怎么能说拆就拆呢?” 北大未名BBS上,师弟师妹们的讨论声不断。
在老一辈北大人心中,三角地承载着更多的内涵。一位北大老校友说:“当年我从外地考入北大,第一天就跑去大名鼎鼎的三角地。三角地上张贴的信息和学术氛围让我非常震动。我几乎每天下课都要去三角地,接受最新的信息,这些给我的启迪让我终身受用。三角地,可以说是我心中很怀念的地方。”
既成事实,留下的只能是追忆。记得我第一次来到三角地,曾经很失望,怎么就这样一个破旧的地方呢?后来,慢慢懂得了三角地,离不开了三角地。每次经过三角地,我都会停下来,看看又有哪些讲座。虽然充斥着很多商业广告,但并不妨碍学生们对三角地的热爱。三角地留下过我的“作品”,多少次为了宣传社团讲座,我的书法作品展示在这里,虽然它存在的生命很短,不断会被覆盖。
有人认为,三角地小广告太多、太乱,应该治理,但走在哈佛校园,没多远就是一个自由的广告栏,其乱的程度不亚于北大三角地。据北大校方称,以后三角地将会设立电子信息屏,专门发布学生社团信息,由校团委管理。看来,三角地将会给北大人留下不同的记忆:对已毕业的校友,是那个热闹、斑驳的三角地;对新北大人,那里将会是一块冰冷的电子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 北大的考试
麻省理工学院录取部总监Marilee Jones 被称为“升学女王”,28年前她伪造了三所纽约州的大学学历。最近麻省理工学院接到匿名电话举报后发现,她根本没有这三所学校的文凭。2006年她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少些压力,多些成功:指导你的孩子升学和升学后生活的新方法》。
名校、升学、信誉,三个关键词。曾经的升学女王,人人敬畏的名校招办主任,因为作弊而信誉扫地,留给世人以笑柄,更留有警醒。经过高考关,在大学里的考试,同样要引以重视,无论是笔答、论文,还是其他形式考试,都要认真准备,用诚信去换取“称心”成绩。
GPA
“大学大学,大家来学”。——900年前,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的意大利人波洛尼亚的话告诉我们:大学首先是个学习的圣地。有学习必然有考试,大学考试评分标准没有了高考的统一标准,显得更加多元化,在北大尤其明显。
哈佛课程有两种评分标准。如果你希望轻松,就选择Pass/Fail ,这样成绩单就是及格或者不及格。另一种评分标准就是Grade;也就是A、B、C,这种评分比较有挑战。北大实行的评分标准是GPA( Grade Point Average)计算法:成绩为90至100分,成绩绩点为,以此往下类推,成绩60分以下,绩点为0。
当然,如果只想着毕业还不是太难,但要想获取高的绩点,为日后保研、申请出国做准备,那就得认真对待每科考试了。从2005级开始,北大新的学分考核办法规定,学生连续两个学期平均绩点低于者应予退学,这个绩点也就相当于百分制成绩的68分至71分。看来,要想顺利毕业还真得下功夫了,想着60分万岁的日子,在北大不复存在了。
理工科学生只能平时认真准备,而文科学生,很多时候题目都很宽泛。记得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北大答卷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能自圆其说,有创新,老师就会给你分。所以,我们常常是发几大张A4白纸,几道大的开放式论述题,凭着平时的积累,尽情发挥,好在每次成绩都还不错。
论文
北大的考试中,除了传统的笔试答题外,还有一些考核形式,常见是写论文。尤其是文科院系,不少科目期中或期末考试都是用写论文代替。
写论文考核看似简单,没有了考前套题或狂背的烦恼,但写论文也要参考N本书。常常为防同班同学写同类题材,还得赶紧到图书馆把相应的参考书借到手,望着厚厚的大部头,却无从下笔的时候,还在感慨:还不如背题考试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论文写作练习,已掌握了初步的学术写作规范,总比那些背完了就忘记的题目要强,这也许就是北大培养人才的一个见证点吧。
国外大学重视学生写论文,论文对于思维的启示至关重要,很多人也是通过写论文而大有成就的。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写的博士论文,仅仅是一页纸,他主要提出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