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玮娓道来-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家疯狂地阅览这本散文集子。《道士塔》、《白发苏州》、《阳关雪》、《三十年的重量》、《风雨天一阁》、《废墟》……读起来一气呵成,篇篇精彩,就是不想放下。以前学过那么多作家的作品,都没有见过这种气势恢弘规模庞大的文章,特别那篇《上海人》,简直是神来之笔,把整个上海的风貌和上海人的精神状态写绝了。我就像发现了一片新大陆,才明白文章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呀!当时正值考期,我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是复习课业,而是看《文化苦旅》。
  看完《文化苦旅》还感觉不过瘾,赶紧跑到“博士书屋”又订了两本余秋雨的书,分别是《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都是正版的噢!《山居笔记》比《文化苦旅》更成体系更浓重了,都是由《一个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这种华丽的、大片式的、航空母舰式的文章组成。我已经由在家看发展到在学校、在课堂上看了。记得有一天上政治课,可爱的政治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激情飞扬,而本人却埋着头阅读《山居笔记》中我最喜欢的那篇谈小人的《历史的暗角》。坐在我后面的英语课代表陈燕同学好奇地拍拍我,我神秘兮兮又得意洋洋地反过头去:“陈燕,今天我要跟你分析分析小人这个话题。听好了啊,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大群重要人物,肯定被我们历史学家忽视了,这些人不是英雄豪杰,也不是元凶巨恶;他们社会地位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他们可能是文盲,也有可能学者……”全部照背余秋雨的话,于是,老师在台上讲,我在台下讲。
  等我差不多把余秋雨几本主要著作都看完,已经到了高三暑假。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听到外部对余秋雨很多溢美之词外,也隐隐约约零零星星听到了一些负面言论,当时我并不以为意。因为什么东西有正面意见就会有反面意见,有褒就有贬,有捧就有棒。可当我无意间在书店看到一本《余秋雨批判丛书》,翻开才知道,原来这么多人在骂他,有专家、有教授、有记者、有名人、还有无名小卒,一篇又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文章,铺天盖地,原来批判余秋雨已经蔚然成风了呀。不过,我当时个人立场还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余秋雨这一边,原因很简单,他写的很多东西的确相当不错,的确有很多人写不出来,包括批判他的人。枪打出头鸟,这个世道嫉贤妒能者大有人在!
  
也曾被秋雨淋湿(2)
接着,我把这种内心维护余秋雨的心态带到了大学里。开学报道第一天,我拎着行李走进自己寝室,就看到室友在入神地看余秋雨的书。开学一周之后,众室友去逛地摊盗版书市,余秋雨的书也是卖得最火的。看样子,大学生并没有因为余秋雨被过多地批判而对他作品敬而远之。尽管网上骂他骂得更凶更狠更热烈,甚至翻出他的老履历,说他历史不清白,曾经是文革写作组成员。这一切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反正他本人是不承认的。在众多批判文章中,火力最猛的算是###洋洋万言的《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我下载看完后,迅速对###产生反感,文章通篇都充斥着暴力语言,###年纪轻轻为何如此法西斯?而且小余对老余的发难使他迅速获得名声,真是一个投机分子。我当时一怒之下,很幼稚地写了一篇《###,你为何不闭嘴?》,也有两万字呢!
  余秋雨对这些批判,也零零星星有一些回应。从言辞上看,他有点生气了,而且越来越生气,甚至有点怒了。那本《霜冷长河》,大部分都在谈名誉,谈小人,谈谣言,似乎不像一本散文,而更像他发泄胸中不满的一块阵地。他有点冲动地把批判他的人归结为“文化盗贼”,还用稿费悬赏能拿出证据证明他历史不清白的人,这样非但没达到预想效果,反而掀起一阵更狂烈的批判浪潮。后来,余秋雨出了一本封笔之作、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第一时间购得并利用暑假全部读完。他的苦难经历令我感佩,他写父亲的部分让我动容,可他回应批判的态度更加坚决,更加情绪化。书中专门对伪精英文化、羞耻感麻木和大批判情结作了大篇幅阐述,这与他后来在凤凰卫视主持的《秋雨时分》一脉相承,很明显就是在比喻那些批判他的人。他时常对一个话题进行入情入理分析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又联系到自己了,我现在甚至认为他不该在公众节目中,过多地渗透自己私人化的东西。不过,话说回来,由此也可知他受到的委屈确实不小。前一阵子看央视《面对面》节目,王志仍然不改他那咄咄逼人绝不放过的作风,而余秋雨老师却一改传说中的情绪化态度,虽然神情透出一丝丝无奈和憔悴,但从头到尾有问必答,从容不迫,坦诚面对,情理交融,展现出了大家风范。相信看过这期节目的观众,心中肯定会对他有新的看法。余秋雨老师从自己写散文到别人写文章批判他的过程中,成了中国最火的文化人物。我从余秋雨写散文到别人写文章批判他到他又撰文回应的过程中,非常清晰地看了一场中国知识分子“文人相轻”的现场直播。
  早先看余老师作品时,由于心里泛起一丝小崇拜,非常希望见他一面。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做了一期他的节目。在我面前的,其实是一位很平和很儒雅的老师。
  最近几年,中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热门的文化明星,余秋雨已经不算最火的了。但骂他的人还是很多,连韩寒、王朔都看他不顺眼。他不过多回应,也不怎么写书了,而是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做一些演讲,参加一些电视节目,致立于文化传播事业。作为他以前的一名读者,我还是支持他的,希望他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毕竟,我也曾被秋雨淋湿过!
  
院走童年(1)
这是于蓝奶奶给我写的寄语。
  “章玮小朋友,学无止境!”
  于蓝奶奶是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主演过很多老电影,年轻一辈大多没看过。但对于电影频道经常播放的《烈火中永生》里牺牲前绣红旗的江姐,大家可能都有印象,对于第五代导演之领军人物田壮壮,我们更不陌生。于蓝正是田壮壮的母亲。
  于蓝奶奶还长期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一职,为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长期与儿童打交道,关心儿童,爱护儿童,自己也有一颗童心,因而总体状态显得非常年轻。访谈过程中,她一直称呼我小朋友,其实我已经读大三了,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孩,在她心里“小朋友”可能已经变成一个期望了吧。我不想赘述访谈的具体内容,只因了于蓝奶奶那一句“小朋友”,便顺着思路回忆一下已经遗忘的童年生活,让自己再年轻几岁。朋友们,如何?
  从小到大,我都住在父母单位宿舍。这是一个正对大街,背临宝水的住宅区,几十户居民的房子首尾相挨围成一个有两块空地的大院。白天,院子里泡桐挺立,垂柳依依,青苔枝蔓贴墙游移,可动听行人过路笑声,静看来往车辙印记;夜晚,月影摇曳,荧光轻悠,每个独立空间里的照明灯光伴着夜幕几乎同时启动又一个接一个悄然熄灭,家的感觉刚收眼底,又上心头。
  这个院子,记录了我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丝丝脉脉。
  吃。吃是我童年一大乐儿。那会儿无超市、无广告、无花样迭出品牌各色包装另类分不清古今中外杂七杂八的食品。一毛钱一根的泡泡糖可以嚼半天直到吞下肚;自行车移动销售的芝麻雪糕最后不被我吮烂木棒绝不罢口;碳酸气饮料的鼻祖大雪碧买回家倒入碗要一撮一小口细细地品;勤快的大娘天天到院里吆喝:“卖水豆腐啰,卖冻豆腐哟!”水豆腐是热食,洒点辣子,柔滑至爽,回味绵长,冻豆腐以天然绿草为原料,拌上白糖,沁心的清凉自然降温消暑;慈祥的老大爷敲着金属,嘴里念念有词地走家串户用白花花的淀粉糖换牙膏皮;院里还会断断续续传来轰隆隆爆米花的声音。妈妈每年灌香肠,炝咸鱼,腌萝卜干;爸爸偶尔逮几只流窜老鼠,拔毛去皮,下锅烹饪,肉叫一个嫩啊!邻居老毛一家三口北方佬,顿顿面食,风味独特,一到饭点我会不请自到,什么韭菜盒子、千层饼、肉馅饺子等直勾我魂魄;逢年过节街坊们礼尚往来互赠自家特色食品:徐爷爷种的葡萄,陈老师炸的油圆,刘奶奶包的粽子,华师母煮的茶叶蛋,裁缝姑妈闷的糯米饭,捏的芋圆,打的米糕“麻子”……
  玩。光吃不玩,吃饱就睡会变成小胖子!捉迷藏、跳山羊、梯房、进盘、地雷爆炸……游戏虽小,乐趣甚大。其中获得的快意、自信、智慧、谋略还有成就感等一切原始理念的积累会在我们成长途中释放巨大能量。院里小朋友曾经在众多家长阻挠之下坚决背着装有零钱零食的小书包集体“春游”,只不过是围绕街道转一圈而已,可那时感觉自己真的很伟大;每到中秋之夜,大家倾巢出动把视野范围内所有砖头搬回院中心,垒起一座一米多高的砖塔,残枝败叶全部装入其内,然后将它们点燃,塔里的火焰翻滚跳动,整个院子都因我们狂烈的尖叫而沸腾了;一次国庆节我突发奇想,把院内小朋友都召集起来叫他们每人出一节目排练晚会,又挨家挨户通知邻居们吃完晚饭到院子里观看,我又导又演又主持。十多年之后,也因灵感闪念的刺激,我成功地导演和主持了一台云集众多明星的大型晚会,这两者竟然惊人相似却又在冥冥中夹着某种必然;过年了,小伙伴们热情地帮院内做生意的阿姨到街上摆地摊卖烟花,只为一下午售出十根“手摇星火棒”的目标,大家竭尽所能,卖力吆喝;我们还经常到院后的小河里洗澡,撑船,摸鱼,在河边的菜地偷芋头拿回院烤着吃。天真与童趣在小院每一方土地静静流趟直至汪洋恣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院走童年(2)
闹。玩得过火就成了闹,成了搞怪。恶作剧是我的拿手好戏,直到现在我还爱没事开点小玩笑,改不了喽。还好儿时的“馒头”没有引发什么“血案”,幸甚至哉,幸甚至哉。馒头一:利用自己在院里的小小权威竟然威逼利诱加挑逗年纪尚小的女孩琳琳和男孩威威玩“亲嘴”,好生不要脸。馒头二:听到音乐兴致勃勃地跑出院子看洒水车,突遇孙爷爷家养的大公鸡面目狰狞横亘其道又趁我不备猛然跃起啄我眼睛,我栽倒在地,恸哭不止。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终于盼到孙爷爷的老伴悠闲地坐在门口晒太阳,甜蜜主动地打过招呼后,我说:“奶奶,我有悄悄话对您说,想听不?”老人和颜言悦色把耳朵凑到我嘴边,我歇斯底里大吼一声,差点没把她吓死。馒头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牛人也有遭暗算被恶搞之日,某日我如往常一样在院子里吃饭正香,阴险的陈桐叔叔对我使诈:“小玮,你碗底下有个大洞。”说时迟那时快,我赶紧把碗翻过来检查,饭菜泼洒一地,悔之晚矣,悲哀哟!
  学。光玩不行,还得学习,玩物丧志!学啥呢?不学语文数学,学人情百态,众生之相。都说小孩儿模仿能力最强。看见包奶奶在屋子里烧香拜佛,我就把书桌腾出来放观音像,摆上客厅招待客人用的水果,没有香就点蜡烛,还挺像那么回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杨奶奶家养金鱼,厚着脸皮要了两条,立即埋入院子里的沙地,浇上中午吃剩的米饭回家信誓旦旦地对妈妈说:“看我今晚给你种十条金鱼!”武打片中师太们手拿佛尘,挥斥方遒,相当气派,遂拿刀将白色玻璃绳划成丝状,然后捆在筷子一头自称蛾眉派掌门人到处虚张声势;电视里播放邓小平爷爷追悼会,觉得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就去书店买了张邓爷爷的遗像并用笔细心记录新闻中播音员念的悼词,跟伙伴们合计着在院内也搞一个邓小平追悼会;碰上年轻小两口缠缠绵绵、亲亲热热,孩童的我又羡慕又嫉妒,逮着电视里最漂亮的女演员特写连忙凑上去亲一口,当然是纯洁而美好的吻啦。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模仿出天才。模仿万岁!
  交。所有童年趣事都建立在与小朋友交往的基础上。当时院里的伙伴特别多,各具特色,绝不雷同:小妹妹陈卓君从小跟我“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她小学毕业后就去北京念书了,今年录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暑假我们还见面了呢,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君君现在已经很具姑娘模样了;欣欣莹莹两姐弟是院里的人气偶像,莹莹豪爽泼辣,长于对骂,欣欣比姐姐有过之而无不及,两姐弟堪称“名嘴”,如今的莹莹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走淑女路线,而欣欣还是那样;院里有两对美女组合,欢欢迎迎两姐妹属于交际花型,动感十足,善于跟男同志交往;荔华荔娟两姐妹属于深居闺阁型,静如处女,他们做的手工艺品特别棒;还有我的铁杆粉丝刘进弟弟,孙威弟弟,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我们家依然住在那座院子里,只不过周围很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伙伴们也都长大了,有上大学的,有工作的,有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还有很多邻居搬出去住了。院里可爱的老人们相继逝去,而一个个的小生命又不断降生,为小院带来了更多活力和希望。
  小院永远在我心里,因为童年的回忆永远在我心里。
  院走童年。
  
忆童年时,两小无猜(1)
一个星期前的下午,我坐在教室上课,手机突然接到一条短信:“我是君君,在北京这么久了,也不跟我联系,你现在好吗?”
  我差不多隐隐约约意识到了,可还是一半装傻、一半试探性地回复:“不好意思,你是哪个君君哟?”
  短信声再次响起,屏幕上赫然显示着:“我要疯掉了,你连我都不记得了——商业局宿舍啊!”
  我的感觉太准了,果真是这个君君!
  君君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她妈跟我妈是一个单位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我们同住在商业局宿舍里,两家还挨着,所以关系非常好。我从小就带着她到处乱疯、嬉耍玩闹、尽情撒欢、眉开眼笑,也常常弄得她两眼泪汪汪,委屈得直掉金豆豆,所以她老埋怨我欺负她。我简直比窦娥还冤啊,这么可爱的小姑娘我怎么舍得欺负,疼还疼不过来呢,哈哈!
  我们有好东西都会资源共享,她爸妈给她买什么玩具,她准会想着我。记得有一次她得到一个塑料小娃娃,立刻欢蹦乱跳地跟我一块儿制作小娃娃穿的衣服;我家做什么好吃的,也一定给她端去一盘,那回我从院子后面的小河里钓了一桶小鲫鱼,妈妈烹饪完之后,我第一时间送了一小碗到君君家里,让她尝尝鲜。
  我们都有一辆自己的坐骑——儿童自行车,我的是黑色车身红色车轮,她的是淡紫色车身米黄色车轮。当时院内的其他小朋友都没有这玩意儿,于是我们常常拿出来“显摆”,时而赛车拼速度,时而悠闲地推着四处散步,好不风光呀!我们这两个“有车一族”好像曾经为骑车的事还闹过一回矛盾,具体事件模糊了,只记得是君君主动结束了这场“冷战”,她拿着一个大雪梨来到我身边,真诚地说:“哥,这个梨是爸爸奖给我的,你吃一口吧,好甜的。”哇,君君那“含情脉脉”的眼神和雪梨那又胖又嫩的身形,简直太贴我心了耶!
  写到这儿,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发生在我和君君之间的“传奇”故事。有一年冬天,我们俩都跟自己的妈妈到单位上班,外面天寒地冻,全单位的人都挤在一间大办公室里烤火,听大人说话无聊,我就把君君叫到阳台上去玩。由于气温很低,屋外基本没人,站在阳台上,视野范围内空空如野,我突发奇想,对君君说:“君君我想亲你一下。”君君面带微笑很爽快地说了声“好啊”,就让我亲了一口。然后君君又对我说:“玮玮我也要亲你一下。”我低下头,也让她用小嘴唇轻碰了一下脸蛋。起初还没什么特别感觉,可结束后我们突然都感到难为情了,赶紧推开门跑进屋,乖乖地坐在自己妈妈身边,脸上都红扑扑的!这件事情我其实不好意思写出来,可最终没有忍住把料给爆了,因为记忆一光临,我就想笑,多么单纯而无暇的吻啊!
  太多太多美好的童年回忆!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发小儿,不能说青梅竹马,但绝对两小无猜!
  后来君君全家搬到了北京,她也去北京读初中了,再也不能带着她玩了。为此,我曾经失落过好一阵子呢!
  我们联系的次数,屈指可数。她刚走的前两年,我们互通过贺卡;我第一次上北京旅游,她来宾馆看过我,我们依旧一见如故,亲密无间;我读大学刚到北京,她也来看过我。她回老家两次我们也见过面,一次是我读初三那年,我们一起去坐碰碰车,虽然玩得很开心,但因为长时间不见,那种陌生感已经出来了,让我很怅然;还有一次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