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墙见证录-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稍后,张国华、谭冠三率领十八军主力部队开拔,踏上了进军西藏艰险路途。
毛泽东说:今年不进拉萨
部队越往前进,运输和补给越困难。在高原缺氧的山路上,有的人走着走着就一头倒了下去,不再醒来。有的军*看着嘴鼻喷着白沫,直挺挺地倒了下去,片刻之间就断了气。7月初,十八军终于抵达稍微富裕一些的甘孜。在甘孜城外约35里的地方,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白利寺,坐落在一片松影密林之中。张国华等马上去寺里拜望格达活佛。
格达活佛穿上崭新的黄袈裟出寺远迎。一直把他们让到经堂里,立即派人去张罗粮草。这位自称跟朱德是好兄弟的活佛,听说张国华长征时也到过此地,越加活跃,朗朗说道:“你们这些无神论者又来了,可是我这个有神论者要热烈欢迎你们,拥护你们。”张国华抬头一看,活佛在抗战时期派人到青海买的一张《八路军山西奋战图》还一直挂在经堂里。他从佛龛里找出多年珍藏的红军布告、标语等物,说起那段*生活,说着说着放声哭了起来:“毛主席再不派队伍来,我们西藏民族快给毁灭了。”说罢用袈裟拭泪,连连向东方合掌念经祷告。
张国华向格达活佛说了政府已多次通知拉萨当局派代表来京谈判,却被置之不理。格达活佛自告奋勇,愿亲往拉萨劝和。于是,格达活佛一行打着红旗,一路宣传,到达昌都时,被英国特务福特设下圈套,在饭里下了毒,格达中毒后腹痛不止,口吐黄水,五孔出血,格达死后,福特等人又将其尸体焚毁,并将其随行人员押送去拉萨。
紧接着又一个挑战来了。当张国华的部队行进到康北竹庆地区,周围的喇嘛寺忽然响起了钟声,一群持枪骑马的人簇拥着一个穿红袍戴狐皮帽的,奔上山冈,吹起法螺,顿时不明真相的喇嘛群众向解放军开枪射击。张国华叫部队停止前进,带上翻译去和拦路的人谈话,总算阻止了枪击。到了晚上,那一伙人卷土重来。张国华气坏了,一拍桌子:“把那个为首的家伙给我抓来!”
战士们一会儿就捉来一个穿红袈裟的指挥官。一审问,这个一身上层喇嘛打扮的人却是个汉人……陈立夫的亲信。他供认:1949年冬天,就有一些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拉萨当局的便衣武装护卫之下,从大风大雪里跌跌撞撞地过金沙江来了。他们利用喇嘛寺的钟声法鼓煽动群众,要截断解放军的进藏道路。现在西藏反动派在帝国主义直接策划下,将原有的14个代本(相当于小团),扩充为17个代本,从外国运进大批军火、美国电台,请来英国教官,调动、训练各地藏军,并下令各寺院念经诅咒解放军。不但关闭了和谈之门,又企图以金沙江为天险,要十八军就此止步。
十八军的将领们都认为,不打难以前进了。西南局根据张国华的报告,向中央请示实施昌都战役。毛泽东在三天后电告:……你们于占领昌都后只留3000人在那里过冬,今年不进拉萨,并将主力撤回甘孜……毛泽东细致地查问着一切有关事宜:你们16000人由甘孜向昌都进军,粮食全靠部队携带及牦牛载运,其中3000人须有过冬粮食,准备撤回的主力13000人至少须有往返期间3个月粮食,部队及牦牛是否有这样大的运输力,仍望查告…… 。。
向西藏进军(9)
8月28日,张国华率领十八军主力第一批人员380余人,携带先遣支队的被装及粮食,从新津出发。他的行军生活变得非常简单,一杯开水,几块压缩干粮,就是一餐。商店的柜台也能睡一觉。遇到寺庙他肯定要爬上山坡,进里访问,或者用刚学会的几句藏语和群众交谈……
路上,官兵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向张国华叫苦。张国华也不忍心看着部下挨饿,咬了咬牙,宣布每人每天增加二两粮食。可西南军区后勤部长余秋里又犯了愁,他哪里支得出这二两粮食,不得已,大家只好勒紧肚皮,少吃二两。到拉萨的时候,大军只剩三天的口粮了。张国华仰天长叹:“怪不得刘邓首长老说人不吃饭要饿死,这简单的真理竟如此灵验!”
昌都是顺利打下来了。这时满脸倦容的张国华和他的战友们才舒了一口气,张国华才说了句轻松点的话:“同志哥呀,这下我们才敢向中央、毛主席、刘邓首长报告说,首长们,请放心吧!”张国华舔着干裂的嘴唇,又说,“这七天七夜,吃不好睡不好,熬过来,全靠这个!”他举起手里的香烟比划着。也就在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
部队到达甘孜以后,樊近真眼看就要分娩了。可西藏的财经情况还不清楚,她就挺着大肚子,带上翻译,到处找喇嘛庙调查。5月5日,张国华接到中央电报,要他火速到京参加谈判。她想回成都去生孩子,张国华不同意:“要生在路上怎么办?”
樊近真担心在这也会出危险,她希望张国华能在身边,可张国华等不及,马上就要离开,战友也劝她:“和谈是大事……”当晚张国华就上路了。到了二郎山,他被风雪阻在那里,趁司机装防滑链的工夫,他给樊近真写了一封长信,托人带下山。
8日,樊近真临产,正赶上狂风大作,她和助产士在老乡的土楼里忙乎着,窗户也被风掀掉,小通讯员急着用被子上去堵,狼狈不堪……孩子生下之后,张国华的信也到了。樊近真拆开看了几页,就把信撕了扔在地上。助产士拾起信读了几句,便抹起眼泪,不解地问:“信写得这么感动人,我看了直掉泪,你怎么把它撕了?”
樊近真仰在床上,一句话也不说,把被子拉上来蒙住脸。她能说什么?张国华讲的道理她都懂,可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所有的道理都会变成委屈,变成咽进肚里的苦水……5天之后,她带上新生的“小康”,坐上吉普车,走了几天,回到成都,把孩子交给妹妹,20天后,又去赶进藏的部队去了……
张国华是5月5日从康藏前线赶赴北京的。1936年他曾到过北平。那时他在河东岛支队失败后,曾奔走于太原、北平、天津和西安之间,是个东躲西藏的角色。可如今却是人民政府的一名代表。在谈判余暇,他不无激动地写道:
“16年前,曾为寻找组织,在北平逗留了40多天,当时的北平是剥削阶级的统治者统治着,像我这种革命分子,当然被看成黑人,随时都有人身被投入监牢的危险,生命被宰割的可能……今天北京成了人民的首都,为人民革命奋斗的共产党员,自然就变成了红人……”
5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协议》签订情况后,把目光转向张国华,按他平常的习惯,和一个不熟悉的人交谈时总要先问一问籍贯、经历,当得知张国华是江西人,曾在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工作过3个月左右,眼神格外明亮起来。(在以后的多次接见中毛泽东有时开玩笑地叫他“井冈山”)因为那曾是两支充满神秘色彩的绿林军,是毛泽东本人在秋收起义后与他们结缘并把他们改造成新军的。“袁文才、王佐都是对革命有贡献的同志,王佐是不应该杀掉的。”毛泽东没有时间去回忆那段历史,他需要更多地面对现实,“进藏部队的情况怎样?”
向西藏进军(10)
张国华概括地讲了几句:“大部分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每个战士负重七八十斤,有的党员和班长负重90斤,连续10多天以每日100公里的速度急行军。断粮了就忍着饥饿坚持……当然也有少数同志嫌进藏苦,把进藏看成是‘进葬’……”有些话他不好学……毛泽东也能感觉得到在全国胜利之时奔赴艰难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深深地吸了口烟,用夹着烟头的手指朝张国华点了点:“你告诉他们,进藏对个人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但你是共产党员,党要你去,你去不去?!”
毛泽东看着将军们,见他们记下了自己说的几点,表情由严肃慢慢转为微笑,请他们谈谈困难。张国华强调筑路的重要,毛泽东点点头:“要筑路与生产并重。”毛泽东要求部队很快进军西藏,为全部实行《十七条协议》而努力。
当毛泽东说完“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时,将军们知道该时接见结束了,纷纷站了起来。
第二天下午4时,毛泽东又接见全体西藏代表,情绪盎然:“我们共产党为了帮助你们发展西藏的文化经济事业,不是为了当官,不是去办坏事,如果汉族干部欺负你们,”毛泽东拍了拍自己宽厚的胸膛:“你们来找我毛泽东好了!”
众人笑了起来。毛泽东意犹未尽:“好哇,今天办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个胜利,但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实现协议的这十七条具体内容,还要靠我们共同努力呀!”
当年的*喇嘛还很客气
1951年10月,张国华带着军直及一五四团到达拉萨时,依然是黑云压城城欲催的架势。到处都是谣言,说“解放军来了,大喇嘛杀死,小喇嘛丢到河里淹死”,“布达拉宫铜佛流泪了”。站在高楼台上的反动分子朝欢迎人群和入城队伍投石子、吐口水,咒骂开道的腰鼓队是“魔鬼”。噶厦(西藏地方政府)把张国华的部队全部安排在拉萨河北岸沙滩上,张国华、谭冠三等军领导住在宇妥院内。藏军在张国华部队周围三面安设军营,暗暗地将十八军主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张国华对此哂笑一下,只是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抓紧时间休息。他自己去找噶厦的实际执政者藏王鲁康娃、洛桑扎西,要他们卖粮食给解放军。鲁康娃鼻子一哼,扭过身去说:“过去满清有个入藏大臣也姓张(指张荫堂),只在拉萨设了一个衙门,没有带什么兵,你何必带这么多军队!”
张国华淡淡一笑:“天下姓张的人多,可姓张跟姓张的不一样。我们是来执行十七条的,希望你能配合,首先解决粮食问题。”
鲁康娃捻动着佛珠,讥笑道:“打败仗虽然难受,饿肚子比打败仗更难受吧?!”
张国华和谭冠三交换了一下目光,问:“你看到和平解放西藏协议没有?”
鲁康娃耸耸肩环顾左右的贵族官员,眼里的凶光一闪,不做声。
“协议是双方代表签了字的,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你们应该协助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可你们采取的是什么行动?”张国华说着,要随行人员把十七条协议藏文本摆到鲁康娃面前。
鲁康娃要拿又没拿,像盯着一团火,嘴里嘀嘀咕咕:“阿沛(阿旺晋美)去北京,并未授权谈军事,十七条协议很突然……老百姓也不满意,应该修改……”当他的目光掠过张的随行人员,便有了话头,指着张国华突然狂叫起来:“姓张的,你好大胆,把军队带进来啦!”
向西藏进军(11)
按张国华的脾气早该发作了,可他只好忍着,耐心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末尾还是强调了一点:反对祖国统一的结果,将会和军事较量一样,在政治上再遭失败。希望噶厦合作,西藏地方政府也要悬挂国旗……
鲁康娃不肯让步,面色阴沉:“西藏是一个独立的佛国,不必悬挂中国国旗,挂上了,再拿下来也不好看!”
回到营地的张国华,气得心口咚咚直跳。本来他已经学会了抓糌粑,喝酥油茶,啃生牛肉,可饭端上来的时候,他难以下咽。一则顿顿是羊肉,膻味极大,总吃当然腻。二则有的连队连一天两顿稀饭都喝不上。“不行,看来我得去见*喇嘛!”
张国华和中央代表张经武商量,决定10月30日以代表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给*送礼为名,正式拜会*喇嘛,首先解决粮食问题。
噶厦政府却想借此杀杀张国华的威风。当张国华派出的代表徐淡庐和平旺前去商谈拜会细节时,噶厦政府提出,张国华拜会*时,必须按照传统礼节,行磕头礼,即所谓朝拜。徐淡庐和平旺当然不同意,说双方的风俗习惯都要照顾,互相尊重,解放军是不兴叩头这一套的,但一定会尊重*。噶厦政府想到张国华那一路拦不住的精兵强将,对拜会仪式只好作了让步。
他俩人回来一说,张国华思索了一会儿,作了布置,于第二天上午9时半,带着庞大的送礼队伍,浩浩荡荡来到大昭寺前面。张国华率领徐淡庐、陈竞波、乐于泓和平措旺阶,和抬着送给*的13件礼物的队伍走在前面,十八军的军乐队鼓号齐奏,文工团员扭着秧歌敲着腰鼓,寺前如过节一般热闹。为了不失礼节,张国华带领队伍按藏族人转经的方向绕大昭寺走了一圈,然后朝罗布林卡走去。
罗布林卡是*喇嘛的夏宫。张国华把礼物送给站在宝座前的*,然后开始宗教仪式。*重新登上宝座,张国华将事先准备好的宝塔、佛经、哈达等5件东西一一献上,徐淡庐等人也将哈达献给*。张国华目光转向平措旺阶。平措旺阶虽然参加了政府工作,张国华还是让他穿上藏族服装,并且给他做了工作,要他仍给*磕头。在这之前,*曾有过细致的交代,到拉萨之后,会见*喇嘛时,如果他提出摸顶,可以不受我们军队纪律的约束,让他摸顶。当平措旺阶上前磕完头,*又伸出手来给他摸顶。年轻的*受礼之后,显得非常激动,向司仪人员轻声说了一句藏语。司仪马上用汉语大声传达*的问候:“汉官一路上辛苦了!”
这个仪式结束后,藏方献上饭、酥油茶、面卷之类,品尝之后,其他人退下,只留张国华和平措旺阶,跟*进入他的卧室,稍坐片刻,又随*走上观戏阁。阁前装着玻璃,有一层薄纱遮住,十八军的文工团便在台前开始演出。张国华用余光看了一眼*,只见他手持望远镜,急急地调着焦距。看来,*被这新奇的演出吸引住了。
回到住处,张经武问起今天的拜会,张国华把帽子往桌上一掼,喜不自胜:“文工团算是带对了,*喇嘛虽然是垂帘看戏,看得是目不转睛。嘿!原来他这么年轻,看来也有为呀!”
张经武点点头:“我看也是。他是个纯朴的青年。你看粮食的事有问题吗?”
张国华扬起巴掌在张经武手心击了一下,嘴角露出一丝诡秘的笑。
向西藏进军(12)
第二天,阿沛高兴地告诉大家,*已下令要13个宗(县)各筹粮1万斗,另外布达拉宫仓库还能拿出5000斗……
张国华的笑脸还没持续两天,又挂上了乌云。各宗受到噶厦亲帝分裂分子的阻挠,并没把粮食交付解放军,布达拉宫粮仓拿来的粮食,一化验,全部霉变,根本无法食用。更令人不安的是,鲁康娃和洛桑扎西不但不支持解放军,还搞起一个由商人和无业游民、流氓为骨干的所谓西藏人民议会,制造骚乱,形势进一步恶化……
谈判代表化险为夷
1952年3月传统的*会期间,几个打着“人民议会”旗号的人向布达拉宫递交了一份所谓的《西藏人民请愿书》,要求修改十七条,撤走解放军。4月1日上午,几个噶伦(噶厦成员)又带着三名伪人民议会代表前往张经武代表驻地,态度强硬地递交了这份“请愿书”。当晚,千余藏军和武装喇嘛突然包围了西藏工委和张经武住所,墙上、屋顶上都架起了机关枪,枪口直对着解放军。此前,鲁康娃、洛桑扎西已私自下令将日喀则的炮兵代本调入拉萨,反动分子还阴谋夺取布达拉宫内的藏军军火库……市民见状纷纷囤粮积水,商店关门,人心惶惶。
周恩来总理会见班禅副委员长已经担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心如火焚,有时忍不住也要发脾气。出门寻不到司机,他骂一声“混蛋”,自己踩着油门就要把车开走……北京的毛泽东和西南局的刘邓贺关注这里发生的一切,一日数电询问情况。毛泽东下了决心:“必须将反动派痛惩一下,否则,西藏政局不能稳定,爱国分子不能抬头;生产、贸易、医药、修路、*等各项工作均不能展开,我们将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挑衅,西藏工委要领导爱国僧侣人民进行有理有利的斗争,做好工作。”
张经武、张国华得到指示,商量好对策。他们把噶伦们召集来,张经武背靠着窗户,指着楼下说:“我们再让就要掉下去了,二司曹(鲁康娃和洛桑扎西)干了大量坏事,我们已经掌握了可靠证据,现在我们已无法与二司曹合作相处了,请把我的话向*喇嘛传达,请他做出处理吧……”
噶伦们互相观望,为二司曹开脱:“他们不会讲话,年纪太老,脑筋陈旧,说话方式不好,还请张代表原谅……”
张国华板着面孔,在一片沉静中用威严的声调说:“我们与他们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私仇,问题是亲帝国主义,还是拥护祖国?是执行协议,还是组织武装叛乱、破坏协议?对于你们内部无论什么问题,我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原则是非必须弄清!”
噶伦们只好表示同意撤销两司曹的职务。
张经武决定亲自上布达拉宫,会见*。午夜,将军们还在设想着会见的各种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