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艺术-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人,但他从大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而且把这种灵感化作音乐,让我们每个人从中得到启迪:热爱大自然、珍视生活、享受生活。
  所以,贝多芬之所以伟大,被称为天才,是由于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理念,自己博大的人文精神通过交响乐的形式,史诗般形象地表现出来,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不墨守陈规,极富创新精神地运用音乐中一切可调动的因素来为表现自己的思想理念服务。因此在听贝多芬的音乐时,我们并非只是去听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是从中去体验一种精神,体验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感受他在黑暗中通过斗争走向光明的哲学思想,并从中汲取力量。
  歌剧欣赏
  对歌剧的欣赏,也会遇到欣赏古典音乐相同的问题:一部歌剧,动人心弦、琅琅上口的咏叹调只有那么几段,剩下的则不怎么好听,有的甚至像念经似的没有味道,我们该怎样去欣赏这冗长的全剧?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她与纯音乐的形式不同。她有故事情节,有人物,还有戏剧表演、舞台美术等,因此,像所有戏剧一样,欣赏歌剧首先要了解歌剧的内容。
  比如《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作品,由威尔第(1813……1901)创作成歌剧,描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悲情生活;《卡门》则是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吉卜赛女郎的爱情,由比才(1838……1875)创作成歌剧。如果我们事先了解一下故事,会大致知道全剧的轮廓。
  歌剧中人物间的对话,没有京剧的道白那样韵味十足。那些直白的、没什么旋律的演唱就是歌剧的道白,叫做宣叙调。而那些好听的、充满激情的唱段,是用来表现剧中主要人物情绪的咏叹调。比如《茶花女》第一幕有一段主角的大段咏叹调,表现了她向往幸福又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卡门》中的序曲、间奏曲及唱段都很有名,生动地表现剧情和人物,比如《斗牛士之歌》、《哈巴涅拉》等。
  所谓好听、不好听,要具体分析。其实很多流行歌曲好听上口的也只是几句,但由于歌曲短小不为我们察觉。而歌剧这种舞台形式,要求有完整的剧情和一定的篇幅,通常场面恢弘,剧情错综复杂。剧作家为了完美地表达出他的想法,就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既有低调的铺垫,又有高潮的迭起,才能做到整体的跌宕起伏。因此在欣赏的时候既要仔细地聆听其中的段落、乐句,又要宏观地、全局地来理解和欣赏,才不至于见木不见林。否则就会很茫然,找不到感觉,甚至有人看到一半就中途退场了。
  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也不同,在西方听交响音乐会或歌剧,观众就有一个相对好的基础,对于他们观看音乐演出不仅仅是在欣赏音乐,还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尤其是听歌剧。能在富丽堂皇的剧院里,欣赏气势恢宏的舞台艺术,聆听动人心魄的歌唱,观赏精湛鲜丽的表演,感受现场阵容庞大的乐队带来的优美旋律,有什么比这更隆重、更愉悦呢?对西方人来讲,欣赏歌剧是一种高品位的享受,也是一种奢侈的艺术消费。2003年,我在维也纳看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坐在二楼包厢,位置并不特别好,但票价将近两百欧元,相当于人民币两千多元。所以,他们听歌剧就像迎接盛大的节日,不管男女从下午就开始做准备——选礼服、化妆、邀朋友,因为票是提前预定的,对这一天已经期盼很久了。歌剧开演前,衣冠楚楚的绅士和身着华贵晚礼服的女士们早已在大厅里谈笑风生了。整个歌剧中间休息两次,每次休息的时候,大厅中又聚集起一群群观众,一边举着香槟一边兴高采烈地交谈,评论着演员们的表现及乐队、布景等。
  
欣赏音乐  感受艺术(4)
与此相比,国内的欣赏氛围就相去甚远。2004年,我应邀观看中央歌剧院的演出,由于事先没有节目单,原以为只是一部意大利作曲家莱翁卡瓦里的《丑角》,到了剧场才知道还有一部意大利作曲家玛斯卡尼的《乡村骑士》。于是像赶场似的,两部歌剧之间只休息了一会儿,由于每部剧幕间没有休息,观众只能等工作人员抓紧换布景后继续欣赏。论表演,两部剧都相当成功,剧中主角都很投入,均有上乘表现。只是时间过于紧凑了,完全可以一个晚上演一个。我对院长刘锡津说:“看你们的演出可真值,一个晚上能看两部歌剧名著……”他苦笑着说:“这不省得你再跑一趟了……”其实他们有他们的苦衷和无奈,一部歌剧辛辛苦苦排出来何尝不想多演几场,可是“拉到赞助就可以多演,拉不到就没办法了……”
  歌剧是人类创造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艺术种类,像我国的京剧一样,都是艺术高度凝练的结晶。它把多种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声乐的独唱、重唱、合唱,器乐的独奏、重奏、合奏;戏剧表演,灯光、服饰、舞台美术等等,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极强的感染力。不同于年轻人所喜爱的通过麦克传声的演唱或音乐,歌剧也好、交响乐也好,以及其它很多舞台艺术,它们有一点特别珍贵,就是你欣赏到的都是纯净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人声和乐器固有的原声。现在,很多音响发烧友不惜花费重金构建自己的家庭音响,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加接近现场原声的逼真效果。
  尽管有时一些大型音乐会或歌剧的演出,选用人民大会堂或体育馆等大型场馆,但那是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为偌大的会场即便使用再好的扩音设备,听起来也都是经过加工、失真的电声音乐,更何况音响上常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尚可以通过这类演出感受现场,从而加深对严肃音乐的了解,而对于追求声音品质的人来讲就往往难以接受了。
  如果你不断加深对歌剧的了解,就会渐渐爱上它。每当我看歌剧的时候,都会禁不住被它的剧情和令人震撼的唱腔深深吸引和打动,甚至热泪盈眶,我想很多热爱歌剧的人都会与我有相同的感受。尽管深受感染的观众不乏其人,但不解其意、中途退场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想想也怨不得他们,毕竟这些都是舶来品,观众缺乏欣赏基础,我们的艺术普及工作做得又不够到位,总是将它放在象牙塔中供少数人享受。久而久之,艺术之树就有些枯萎。因此,培养观众、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是音乐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亲临现场感受艺术
  艺术修养和艺术欣赏习惯的培养需要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心态,过于浮躁是无法领悟艺术真谛的。只有平和与热爱生活的心态,才是传承艺术的最佳土壤,只有物质和精神同步的成长才是最健康的发展。然而,今天信息时代的人们整日忙忙碌碌,头绪万千,很多人不知不觉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有人问我,怎么才能静下来欣赏交响乐?我会反问:你是否能松弛下来,是否能进入休闲的状态,是否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如果你不能进入状态,又怎么能安静地坐下来,既悠闲又全神贯注地去欣赏一场音乐会呢?
  在欣赏习惯上,不管是交响音乐会还是歌剧,西方人都喜欢亲临剧场,我在前面讲过,他们喜欢现场的那种气氛、有这样的传统。就像他们喜欢到酒吧喝酒一样,品味的不仅是酒,更是感受那种氛围。因为亲身体验演出现场的那种感受,寻求一种听众与听众、听众与演员间精神的交流、互动和共鸣,另有一番味道,是看DVD、听CD所无法替代的。我们知道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但是很多人仍旧保持着进音乐厅欣赏音乐会的习惯,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我们就没有把对高品位的艺术享受看得那么重,没有那么强烈的精神消费需求,更没有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相对于日益增加的物质需求,这就显得滞后了。
  我曾与张艺谋导演聊起这个话题,他也有同感。五六十年代,观众还乐于去电影院看电影,但这个习惯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又到了电视普及的时代,于是既能看电影又能看电视连续剧、既方便又实惠的电视主宰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仍坚持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少多了。很多人不重视视觉上的品质、音响效果,不懂得享受现场所带来的视听上的感染和震撼,而更乐于了解剧情,从而降低了对艺术欣赏质量和品位的要求。
  凡是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生活和情感的人,就会对艺术有所需求。因为艺术美化生活和精神。在思想禁锢的年代,人们对艺术的渴望更加强烈,哪怕是点滴来自艺术的滋润就能使人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安慰。现在今非昔比,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知道讲究穿戴,知道科学膳食,注重营养,甚至购房买车提高生活品质。那么,在精神享受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所提高,追求些品质、格调和品位?是不是也需要给精神生活留出一点时间、空间和预算,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欣赏音乐  感受艺术(5)
艺术欣赏是最好的精神保养,它提升人的修养,滋养人的心情,修复人的创伤,推动人的创造。所以,在闲暇时不妨到演出现场去感受艺术——不管是交响乐还是歌剧,音乐剧还是话剧,京剧还是其它戏剧。能够欣赏艺术的美是快乐的——去体会它的轻松、优雅和协调;能够被艺术感动是幸福的——沉浸其中,让心灵随之振颤、热血随之沸腾。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有幸在艺术中得到快乐与幸福的心灵享受。
  
我心目中的音乐家(1)
因为从事音乐工作多年,是一个职业音乐家,所以经常有人问我,从你个人的感受来谈,哪位西方音乐家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最欣赏谁?
  纵观近三百多年西洋音乐发展史,以及层出不穷、风格各异的众多优秀音乐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每一位音乐家,不仅通过作品表现了自己的才华,也使我们了解了他们本身,同时他们连同他们的作品就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坐标,标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折射着历史、反映着他们生活的时代。如果用同一种尺度去衡量他们、评述他们,未免不公平,也难以做到,所以在这里只能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挂一漏万地谈谈我的看法。
  睿智的音乐哲人—巴赫
  “谁能像我一样勤奋,谁就能拥有和我一样的成就”,这是德国音乐家巴赫留给后世的一句至理名言。
  巴赫以毕生的精力实践着这句话。我初读巴赫时,还是少年时期,当时觉得这个头戴假发的人像个大主教。随着对他了解的加深,才知道他经历了诸多磨难并且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勤奋。
  巴赫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当时的德国饱受战争的磨难,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1483…1546)所推动的宗教改革,引起了宗教矛盾,随着冲突逐步升级,最终导致了三十年的战争(1618…1648)。诸侯割据,饥荒、瘟疫不断,即便后来停战,战争的余波仍然不断,民众生活动荡。更为不幸的是在他10岁时,父母就都相继去世,他只能投靠当管风琴师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夫,但是他的哥哥十分专横,虽然他们出生于音乐世家,也继承了音乐家父亲的基因,都具有音乐天赋,但哥哥不允许他学习乐谱。他只得在月光下偷偷地抄写乐谱,一旦被哥哥发现便受到严厉的训斥,这对小小年纪的巴赫真是一种摧残。
  巴赫没有因此放弃理想,他15岁开始独立生活。为了练琴,他常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步行数十公里去汉堡听名家演奏,开阔眼界,增加学养。
  朴实无华、才华横溢的巴赫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春华秋实,他不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及一些宗教清唱剧;写了对每个音乐人都如同《旧约》对基督徒一般重要的十二平均律………48首《前奏曲与赋格》,还写了《勃兰登堡协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巴赫结婚后,靠着微薄的薪金维持着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晚年又双目失明,一辈子也没有过上富裕舒心的日子。他虽然创作了令后世敬仰的音乐经典作品,却从来没有像同胞亨德尔那样深受皇室推崇,极尽荣耀,受到上流社会的尊重。他生前只被认为是一个技巧高超的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演奏家,他写的那些浩瀚的高质量作品有很多在他生前都未出版和上演过。在他死后第71个年头,音乐家门德尔松在德国柏林皇家图书馆里发现了他的《马太受难曲》,深感震惊,从那时起,门德尔松便下决心寻找和整理这位大师的作品。门德尔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组织排练演出他的作品,使之能为世人了解,尽管困难重重,而且门德尔松英年早逝,但他的努力还是唤起了公众对巴赫音乐作品的广泛关注。
  由于巴赫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等运动的相继兴起,使欧洲人的世界观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对巴赫也有很大的影响。巴赫的音乐作品虽然有很多是表现宗教题材的,但正像达·芬奇、拉斐尔的绘画及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一样,其精神气质已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尽管从一些作品中,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压抑的气氛,然而,更多的是感受到他那种坚定的前进步伐和压倒一切困苦的大无畏精神。他所写的宗教题材的音乐趋于世俗化,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也更能与人们沟通。巴赫死后,有人试图让教会为演奏他的作品提供支持和赞助,但教会拒绝了,他们认为他不是同路人。从这点证明了巴赫的作品与当时的教会是格格不入的。他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演奏家,还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一个称职的父亲和丈夫。时至今日,琴童们学习钢琴时必修的《巴赫初级》、《二、三部创意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等作品就是他写给自己孩子的学习教材。我们从中会发现,即使是一些很简单的小曲,巴赫也认真对待,从不让它们陷入刻板、呆滞和一般化。这些小曲生动鲜活、起伏跌宕,不落俗套,弹起来丝丝入扣,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有种不到彼岸不罢休的气势。
  巴赫是一个既拥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高度理性,又有着大胆创新精神和自由意志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充满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同时乐思又大胆地在广阔的空间驰骋,旺盛的活力使他的音乐有一种扫清一切道路上的障碍、一往无前的精神。所以他的音乐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他很多复调音乐中那种在压抑的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决不向困难屈服的勇气尤其难能可贵。我的青少年时代,每逢遇到难以排遣的困惑都会悄悄地钻进琴房,把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连续弹几遍,不管是《三部创意曲》中的bE大调和A大调,还是平均律中的《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及《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总之,只要弹上几遍,心境就慢慢平静,心清气爽,心胸随之宽敞许多。当我离开琴房的时候,和来时已判若两人,又能以饱满的精神重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我对一个要好的同学传授过这个秘诀,不过他的法宝是狂弹贝多芬的《悲怆》。虽然承认他也有几分道理,可是仍觉得弹贝多芬多少有点发泄的成分,而要想梳理痛苦纷乱的情绪,没有比巴赫的音乐更合适的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心目中的音乐家(2)
巴赫的音乐像一座丰碑,标志着世界音乐发展的里程。他博采众长,德国乃至欧洲一些民族音乐的支流在他这里汇成了浩瀚的大海,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营养,它的丰富不仅表现在谱面的旋律和高深的复调技术,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层面。据说肖邦每当准备自己的音乐会时便会谢绝一切社交活动:“我两个星期闭门不出弹巴赫的作品,这就是我的准备工作。我从来不练自己的作品。”他如果连自己那么难的作品都不练习他还需要练什么?他之所以潜心弹奏巴赫的作品,其中之奥秘显然不是技术层面的原因。要知道巴赫的作品无论是弹奏技巧还是和声织体都远没有肖邦那么复杂。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时期之间,还隔着一个古典音乐时期,虽然只有一百年左右,但这正是欧洲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以肖邦、李斯特为首的钢琴家将作品的技巧、织体、和声等都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此时的肖邦却仍偏爱巴赫的作品,显然他需要练习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哲理性的乐思,使自己虽然身处繁华的巴黎,而心能够远离喧闹和浮华,从而进入他所追求的至高至上的纯朴境界。巴赫的作品正是使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