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为什么不高兴-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过去究竟有什么“领先”于全世界呢?国家版图,国内人口,强大的暴力,庞大的经济总数,战争、饥馑、灾难、屠杀、伤害、残酷等等的规模、深度、巨数、恐怖、长久、痛苦等等的强烈程度,……这一切,的确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但这不是中国人的“文化”。“文化”是什么?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生活的形态。它主要表现在它所拥有的“学说”的真理的含金量,它所拥有的生产实践“技术”的真实效率的含金量和它所拥有的创造性思维艺术的真诚(成)的含金量。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惟一只在春秋战国的时代与西方平行,或许还略有过之。但自从秦灭六国之后,尤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文化”就已经进入了永久的“冬眠”期,甚至直到今天,还依然未能完全解冻。那么中国文化究竟处在世界全人类文化的什么位置呢?为了表述的方便,我给出一个近期的下限,——19世纪末。关于近一百年中国文化的变迁,另行讨论。
  漫长的历史中,全人类共存着三种人类文化:前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和哲学文化。它们既是共存,又是后者超越前者,乃至最初的前者逐渐退出人类现实的舞台。
  什么是前宗教文化?前宗教文化是由血缘、血统为主要凝聚中轴的人类文化。大部分已经消失的文化,例如印第安人文化、爱斯基摩人文化、原生态非洲黑人文化、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文化,以及一些新的开辟地区的原住民文化,例如澳洲、新西兰的原住民文化等等,均属于这类文化,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从理论上也属于这类文化,只不过没有消失,而且还坚持着生存下来了。造成这种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即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亲亲尊尊”的天命的血缘宗法等级的专制主义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凝聚中轴。
  什么是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由宗教意识形态为主要凝聚中轴的人类文化。当今世界上大部分民族国家的文化均属于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之中,宗教意识决定着人们的道德形态。人类道德的金律,我认为是“人人生而平等”。下面,我即按照“平等”意识递减的方式列举出如下各重要的宗教排序:
  第一,犹太教;第二,基督新教;第三,天主教;第四,东正教;第五,*教;第六,佛教;第七,道教;第八,印度教;第九,儒教。
  犹太教之所以列为首位,那是因为它是最古老的一神论宗教,而且是它首先创造了最重要的包含有“人人平等”信息的伟大的宗教文献《摩西十诫》。儒教列于最末,那是因为它最缺乏“人人平等”的道德信息。
  什么是哲学文化?哲学文化是由哲学的理性(包括近现代人类的科学理性)为主要凝聚中轴的人类文化。当今世界属于这种文化的民族国家多数是欧洲国家,以及主要由他们的移民形成的其他国家,例如位于北美、澳洲、新西兰等地区的国家。。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真实“位置”(2)
直到19世纪末之前,由上所述可见,中国文化仅属于宗教文化的最底层与前宗教文化的最上层。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真实位置。它的直观的所谓“强势”,不过是人多、地大、势众,而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度文化”的底蕴。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因为崇拜而迁就孔丘一人,以及他所主张的“主义”——天命的宗法等级的专制主义,从而变成了世界上落后的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缺乏宗教信仰,缺乏涉及“人人平等”观念的社会道德性,而且更缺乏哲学理性,缺乏涉及科学观念的人类知识性,中国文化基本上既无真正的宗教信仰,更无真正的哲学理性和认知,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本原因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严重地降低了中国文化的人性、人格和人品。
  以上所说是对19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历史对比的总结。最近的一百年,是中国文化急剧地西方化的一百年。事实上在东方,谁西方化得最快,谁就能得到文化发展的先机。正是因此,日本人早在一百年前即从文化上超越了中国,从而更又在经济上、政治上超越了中国。紧随其后的是韩国、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
  与日本、韩国,乃至港、台、新加坡不同,中国本土儒家文化扎根最深,受到天命的血缘宗法等级的专制主义的毒害也最深,所以,文化的改观,自然要比之它们晚了许多;但从另外的中国古代丰厚的其他文化遗产和现代巨大的人力资源来说,例如古代诸子百家极有价值的思想遗产,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以及可能潜在的最多的才俊之士;又例如对世界上最漫长最悠久最残酷的人生苦难的反思文化资源的发掘,等等,这种种真实的长处,却很可能使得中国大陆的文化发展,更容易取得某种后发的优势,也即后来居上并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的优势。
  近三十年的变化是巨大的,虽然依然在政治体制上受到了传统儒家幽灵严重的钳制,甚至摧残,但我仍对未来抱有巨大的希望。我甚至看准最近未来的十年或至多二十年,中国本土将在文化上发生巨变,这种巨变将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正是互联网给予了中华民族以巨大的希望。这种巨变将首先发生在文化的观念上,同时也将在具体的经济和政治的行程中。
  21世纪之后,世界将发生文化的巨变,这种文化的巨变将很可能首先发生在东方目前仅处于落后的文化地位的中国和印度,因为正是在这里,漫长而痛苦的历史已经逐渐教会了他们的人民要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智慧。过去的文化,最高的价值均只能附着于物质,附着于血统,附着于暴力,附着于金钱,附着于涉及外物的知识、技术、艺术,等等等等;今后文化最高的价值,将附着于人类智慧的本身,附着于每一个智慧的人。
  

中国教育的大败局(1)
要论证中国教育的大败局,首先必须说明,究竟什么是教育,尤其什么是人类教育的本质?然后,更要进一步说明,什么是教育的出发点,什么是教育的必经之途(方法、途径),什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可以说,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于上述关于教育的重要问题的回答,实质上全都是惟一只由孔夫子及其儒家一家所垄断,而且孔夫子两千多年来被中国人称为“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文化宣传之王?中国古代就有“宣传”的传统了?),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永远精神上的“导师”,永远垄断中国人教育的“祖师”,甚至永远垄断中国人文化宣传的“祖师”。可悲的是,孔夫子及其儒家对于上述所有问题的回答全都是极端偏颇、极端错误的,甚至是完全颠倒的。正是因此,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教育,乃至中国文化,实际上全都是一场场(一连串)巨大的败局。
  两千多年来,中国教育巨大败局的最明显的特征即是:中国人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来就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人类应该拥有的真信仰、真知识,以及如何坚持真信仰和增长真知识。换言之,中国人几乎从来就被伪信仰和伪知识所愚弄、所宣传、所“教育”,甚至一直到今天,还依然没有完全真正醒悟过来。
  首先,让我们来确认什么是教育以及教育的本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认为还必须首先确认什么是“人生”以及什么是“人生的本质”?所谓“人生”,即是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能不同时认真呵护和培植的两棵“树”的诞生和成长:一棵是人类的生命之树,另外一棵是人类的智慧之树。而“人生的本质”即生命加智慧,更说白了,人活着就是为了不断地增进自己的智慧,或者说,智慧就是活着的人们的含金量。人们活着的含金量——智慧愈高,他(她)的生命的价值也就愈高。人类简直就是为了智慧的成长而生活着。
  一个人的生命之树,从出生、长大、衰老到死亡,基本上是由每一个人内在基因的活动所自然地支配,而每一个人自身一般无能干预,或最多只能在能量、营养的补充方面,逃避环境的伤害方面,以及*的遗传方面进行一些日常外部呵护的(生活)运动,当然,群体和个人的自杀应属例外。
  一个人的智慧之树则不然,虽然随着生命之树的诞生,智慧之树的种子也同时就已经播下了,但智慧之树本身的成长、壮大、增高,以及最后的开花、结果,却基本上要经过人类自身主观的努力去加以培养、剪裁、嫁接、升华、发扬,例如人类小时候接受父母、师长、文化环境的集体主观的培养,日渐长大之后,更要逐渐加上自我个人主观的磨炼、追求、修养。
  由此可见,人类的生命之树,应是绝对、客观、必然的自然之树;而人类的智慧之树,则应是相对、主观、自由的自主之树。
  关于“什么是教育?”,我的回答是:伴随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命过程,同时也需要力促自身智慧的增长,这里的“增长”,不仅包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到死的过程中智慧的自然地增长,更重要的是包括每一个人成年之后不断地对智慧的主观追求的增长,以及人类(民族)整体的智慧与时俱进的总的累积的增长,正是这种智慧增长的累积,形成了人类(民族)的文明;应该指出,智慧的增长,对于人类本身来说,不必是客观必然的,而更多的应是人类必须去主观追求的;正是这种人类在主观上力促自身智慧增长的需求以及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的追求的活动,构成了人类的教育。按照上述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教育的本质,即:不断增进人类(个人和整体)的智慧。换言之,一切涉及人类智慧之树成长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谓之教育,而增进智慧之树的高度和丰度,即是教育的本质。或更简单地说:生命在于绝对客观地养育,智慧在于相对主观地教育(更多地是人类整体和个人主观自我的教育)。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教育的大败局(2)
智慧是使人类的生命富有意义(或过得充实)的方方面面,且主要分如下的三个方面:真理信仰的智慧、真实知识的智慧、真诚情感的智慧。真理信仰的智慧主要致力于发现更新的真理;真实知识的智慧主要致力于发明更新的知识;真诚情感的智慧主要致力于创造更新的思维方法、观念和逻辑。这三种智慧是永不可分、三位一体的人类全智慧的整体。
  在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以及教育的本质的问题之后,人们就将不能不进一步回答:什么是教育的出发点?什么是教育的必经之途(方法、途径)?什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我下面的回答,限于文章的篇幅,暂时略去历史、逻辑两方面的论证,直接给出答案:
  一,什么是教育的出发点?
  答:教育的出发点必须且只能是先验、自然、真理的真。
  二,什么是教育的必经之途(方法、途径)?
  答:教育的必经之途必须且只能是经验、自主、真实的善(效、利、好)。
  三,什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答:教育的终极目标必须且只能是超验、自由、真诚的美。
  连贯起来说,真正人类的教育,也即人类智慧之树的成长、壮大的需求,必须且只能是从自然出发,经过自主,最后走向并达到自由;或者说从真理的信仰出发,经过真实的实践,最后走向并达到真诚的情感、精神。同样是不可分的三位一体。
  上述的说法涉及人类正确的自然观(宇宙观、物质观、规律观、真理观)、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真实观、实践观、善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真诚观、美情观),以及最后,人类总的全思维的逻辑观、智慧观。
  经过近四十年的研究,我认定,孔夫子及其儒家对于上述所有问题的回答,均是极端偏颇、极端错误的,而且是完全颠倒的。先看孔夫子关于什么是教育及其本质的回答。
  什么是教育?
  孔夫子的回答是:教人学礼乐、知礼乐、习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总之,普及、宣传、教导礼乐,特别是周代封建的礼乐,周公制定的礼乐,就是孔夫子教育的全部追求,也是他的最高的追求。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孔夫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更有他的学生为他总结出来的:“学而优则仕”。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即:“一切教育为(封建)政治服务”。
  很显然,孔夫子的回答与人类“智慧之树”的成长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却正是孔夫子的这种对于教育的极端偏颇、极端错误的回答,乃至定位,完全主宰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全部教育。由于这种对于教育的完全错误的定位,并顽固地坚持且永远不变,终于造成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长期历史中教育的巨大败局,甚至文化和文明的巨大败局。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教育的完全错误的定位,从而完全错置和颠倒了中国人教育的出发点、必经之途和终极的目标,也即完全错置和颠倒了整个教育的全过程。
  前面我们曾指出,人类教育的出发点必须且只能是先验、自然、真理的真。且不说孔夫子根本就无视先验、真理,更有害的是,他的“教育”完全隔绝自然。孔夫子既“不语怪力乱神”,也避免谈论生死,更不关心具体的稼穑园艺农事,他惟一只关心礼乐、人事关系,提倡“克己复礼”为“仁”的“忠恕之道”(显然与老子的“道法自然”背道而驰),加上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论,很显然,孔夫子认为,人类教育的出发点只应是真诚的情感——“诗”意的“仁者爱人”的情感。事实证明,这不仅违背逻辑,倒果为因,同样违背历史,是极其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的“乡愿”之论。这种教育的“以情感为出发点”的做法与人类智慧的成长毫无关系,或者说只有颠倒的关系,从而应该说是完全“倒栽”了中国人的“智慧之苗”。
  前面我们曾指出,人类教育的必经之途必须且只能是经验、自主、真实的善(效、利、好)。且不说孔夫子根本无视经验、真实的善(效、利、好),例如他所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更有害的是,他要求人们完全放弃人格的自主。他要求受教育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这“四勿三畏”的要求之下,学生的“自主”意识早就已经被湮灭了。这决不是力促中国人智慧的成长,而是完全相反,绝对是力促中国人愚昧的成型。
  前面我们曾指出,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必须且只能是超验、自由、真诚的美。且不说孔夫子的“仁”道、真诚具有严重的“乡愿”之嫌,仅他为学生设定的“克己复礼”、“学而优则仕”的终极目标,就已经让中国人永远地丧失了追求终极智慧精神的“自由”。
  显然,孔夫子的教育的出发点、途径和目标全都错了,他走的完全不是从自然到自主、到自由的智慧之路,而是完全相反,他走的是从复古之情到克己复礼、到入仕当官的自我禁锢的愚昧之路,然而中国人,却把他及其儒家的这种走向愚昧之路的教育“思想”整整坚持了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还在坚持。如此的中国教育,怎么可能不终于堕落成为历史上巨大的败局呢?而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的过程也严重地证实了这种巨大的败局: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除了涌现出了大量的帝王将相,以及少数杰出的哀怨的诗人之外,究竟为全人类整体的智慧之“树”贡献出了多少真正值得今天的人们仍然不能不深深怀念并继承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技术发明家和艺术创新家呢?
  

中国人为什么成了历史永远的“囚徒”
何为“历史永远的囚徒”?即被关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视野之中,永远都看不到该“特定”视野之外还有其他更丰富的历史意义的人们。两千多年来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实际上是一种几乎彻彻底底“偶像”和“偶像崇拜”化的历史。他们的“言谈”几乎完全是“偶像”化的“言谈”(试想想官话、套话、恭维话、乡愿话、言不由衷的话等等);他们的“行为”几乎完全是“偶像”化的“行为”(总是以谁谁为榜样、为楷模,甚至到了近现代还曾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说法,等等);他们的“思维”则更加几乎完全是“偶像”化的思维(几乎全是来自“偶像”独断的思维,子曰圣言,牢记于心,孔子的思想被无限拷贝了两千多年,现在还在继续)。这里所说的“偶像”虽然有很多,有天命的“偶像”,例如《易经》中的种种“卦名之象”;有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