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考0分声-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英雄”张铁生的恶风狂飙使之后的高校招生全部沦为特权*的纯“推荐模式”,直到“四人帮”覆灭后的1977年9月,中断了十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制度才得以真正恢复。可谓来之不易哉!
我认为,张铁生交“白卷”的初衷并不怎么恶劣,不就是要用“挑战考试制度”作为*布和烟幕弹,来掩饰自己的成绩低劣,以投机的伎俩骗开高校之门吗。张铁生在“试卷信”的附言中说得很直白:“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加以考虑为盼!”希望领导“考虑”什么,还不是“录取”吗?至于张铁生被“四人帮”利用,以及他后来滑向罪恶的极端,与本文无关,无须赘述。
我想重申的是,张铁生交“白卷”、“挑战高考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投机取巧的不道德手段(也可以说是卑鄙的)敲开高等学府的大门,别无其他,若有其他,那也是自己违心地吹嘘,或者他人别有用心地为之拔高。近些年,我国“白卷英雄”可谓生生不息,酷似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情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年高考总不乏“新秀”闪亮登场,2006年有河南的蒋多多,2007年有湖南的陈圣章,今年除了贵州的李坚、还有云南的吉剑和安徽的徐孟南,他们的手法尽管不尽相同,但其目的却是一致的——为了上大学。丑闻曝光后,李坚甚至通过媒体求救:“我知道(进)公办高校几乎是不可能了,所以想有重庆的民办高校能破格让我入读。”如果从公平公正的原则出发,所有公办、民办的高校都不应该对这种蔑视法治、破坏规则的考生“破格”迁就,对他们“仁慈”就是纵容破坏现行高考制度的行为,就是对广大考生的不公和不负责任,就是不能让这些“白卷英雄”的极端利己的“聪明”得逞。他们理应为自己的违规付出代价,接受教训吧,想进高校,那就好好复习,来年重考,考取就上,考不取就罢。
《高考0分声》第65章:狂评5
我们当然不应该把今天的“白卷英雄”与35年前的“白卷英雄”相提并论,时代不啻天渊,观念大相径庭,但是,他们的动机却是别无二致的,反对现行教育制度是假,骗开高校大门才是真。也许李坚们并不了解张铁生,但他们与张铁生在意识上或曰动机、初衷,却是天生的一脉相承,因为“投机取巧”是人类共性的恶的“基因”。这个恶的“基因”需要有法治和道德来约束,否则就会泛滥成灾,破坏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
为什么时至今日“白卷英雄”仍生生不息,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两方面存在缺憾。一是校学普法宣传教育不够,学生法治观念淡薄,个别人甚至把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当作“英雄行为”,以求轰动效应,沽名钓誉。二是德育缺位,投机取巧、招摇欺骗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道德的,悉察一个个“白卷英雄”,无不在这方面值得诟病。近年来“白卷英雄”之所以层出不断,就是因为没有在这两个方面很好地追根和责过,往往是不恰当地倾向于对“白卷英雄”的所谓抵制高考制度的做法迁就乃至欣赏,产生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反激励效应。
毋庸讳言,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确存在一定的弊端,正如我国社会制度的其他方面也存在差强人意的情况,需要进一步与世界“*、自由、*、博爱等人类共同价值观”(*语)接轨,对于这些“弊端”和“差强”,应该通过法制程序有序地进行不断的改革完善,而不能无政府主义地各行其是地对着干,乱“造反”,乱“革命”,乱“砸烂”。如果那样的话,岂不是又回到了*浩劫“横扫一切”、“砸烂一切”的神祸弥天和鬼蜮横行的浩劫之中了。
篇末还需要补充一句,张铁生“白卷英雄”的阴魂不散,从某种程度上讲,说明完成*“彻底否定*”决议的政治使命尚需时日和不懈努力。
8。北方网评:“零分状元”得不偿失
贵州高三学生李坚在今年的高考中,做了件出格的事——绞尽脑汁争取门门考零分。按照他的说法,是想以此方式反对现行教育制度。最终,他仅语文科得了12分,加上20分的民族分(他是苗族),总分32分。之后,李坚一直处于舆论漩涡。而近日,他却改变了不继续上学的打算,主动联系媒体,希望能被正规大学录取。
李坚的行为,并非首例。在他之前,就有2006年的河南考生蒋多多、2007年的湖南考生陈圣章做出过与之相似的举动。前者没有在考卷上作答,而是写满了对高考制度不满的文字,希望以此引起社会的重视;后者则交出四张白卷,用这种方式表达他对应试教育的强烈抗议。
李坚并不是第一个试图在高考中考零分的人,但却是第一个称自己为“零分状元”的人。什么是状元?过去的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者被称为状元。李坚既然蓄意考零分,但为何要用他所唾弃的科举名词来为自己“冠名”?也许,在他的潜意识中,仍然存在这样的观念:通过考试获得认可才是“举贤授能”的最佳途径。因此,与蒋多多、陈圣章不同,李坚在做出考零分的举动之后就后悔了,表示仍然想读大学,想通过在大学里深造深造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如果李坚的初衷如他所言,是想通过策划“高考零分事件”促使大家来关注教育,以此促进教育改革,那么他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须知,一个学生用考零分的方式将高考“恶搞”一番,这种做法对于“教育改革”这项艰巨工程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如果说李坚故意考零分的目的像一些人猜测的那样,是为了哗众取宠,靠吸引大学的眼球来获得“破格录取”的机会,那么他即使达到了目的,也得不偿失。李坚的行为,与其说像唐吉柯德在大战风车,不如说他是在用自己的前途作筹码来赌博。唐吉柯德失败了,搭上了性命;李坚若失败,则会赔上前途。。 最好的txt下载网
《高考0分声》第65章:狂评6
无论李坚是为教育改革而“献身”,还是为个人谋出路而“作秀”,故意考零分这一举动都可谓是“以败求胜”。然而即便他会取胜,也是胜之不武: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但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因李坚等策划“高考零分”考生的个别行为而突飞猛进。如果他们认为高考制度改革、教育体制的改进是因为他们的“零分”而取得的,那他们便是把阿Q精神发扬光大了;而通过此举而获得正规高校垂青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李坚透露,全国不少民办高校都向他发出了邀请,但他认为有的民校只是为了广告效应,所以一直没有答应。
无论是李坚还是蒋多多、陈圣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理想、有热情,但做法极端。让他们对高考制度极度失望乃至深恶痛绝的一个原因,是在他们获取的信息中有太多关于现行高等教育的阴暗面。陈圣章说,他不向往大学生活,是因为他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大学生逃课、打架、抽烟喝酒、女大学生被包养之类的新闻,认为这就是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觉得像他一样自制力不好的人“混四年出来也是垃圾”。诚然,高考制度有许多弊端,我国的大学教育也并非尽善尽美,但高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这已经被多年来的实践所证明。虽然教育改革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它的前景是光明的、美好的,而李坚们为何没有看到光明、美好的前景,只看到了阴暗的部分?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家长和作为舆论引导者的媒体,应当反思一下自身的原因,想想究竟如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避免更多孩子误入“白卷英雄”的歧途。
幸运的是,李坚只是恶搞了一次高考,他最终认识到了自己先前看法的狭隘。但愿像李坚一样有理想、有热情的孩子不会再像他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恶搞了自己的人生。(文/赵晶)
9。一个高考过来人对“零分考生”的解读
“零分考生”叫李坚,20岁。在今年的高考中,他绞尽脑汁,争取门门都考零分,以此来反对应试教育。最终,他仅语文得了12分,加上20分的民族加分,总分32分。
我也是从高考走过来的,高中时期因为对考试多有不满,一些老师和同学把我当成了小愤青。巧合的是,高二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小说,文中的主人公也是反对应试教育的,他在高考作文中就用文言文写了一篇批评高考的文章。小说的主人公就是我的影子,我甚至也想过在高考中释放一把,只缘勇气不足。没想到这种事情让李坚做了,而他并不是第一个。浏阳三中考生陈圣章在去年也选择了故意考零分,理由同李坚。
其实稍微想一想,李坚的这种做法能改变什么?应试教育太过顽固和强大,李坚以零分“自虐”,由于堂吉诃德冲向巨人一般的风车,结果只会撞得自己伤痕累累。32分,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呢?
李坚是个爱思考的人,他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作品。对于考零分要付出的代价,他不可能不清楚。那他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没读过高中尤其是当下高中的人难以理解他的心情,应试教育的机械性、标准性在无情地剥夺他和他的同学灵活、丰富的个性。尽管对此大家早就熟知,但真正能感受到高中那种压抑得如窒息一样的“学风”的,除了学生,还会有谁呢?高中生中,尽管如李坚者极少,但如李坚想法者,众矣!
在极度的厌恶面前,纯粹的理性往往会失效。作为复读生的李坚,当然知道高考对他意味着什么,但“感性战胜了理性”,他以“牺牲”自己的代价,唤起公众对高考应试教育这个不知被讨论了多少遍的话题又一次关注和反思。但媒体的讨论却主要集中在考零分这一事件的本身上,对高考的思考反倒其次,这大概是李坚没想到的,也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李坚要做的显然不仅仅是引起公众讨论。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同时提出自己的高考改革意见,如他在博客中写了《中国高考:我劝科公重抖擞,不拘三必升人才》等文章。李坚太想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了,尽管他这种做法在专家学者和评论家们看来显得太幼稚。
我想,当中国的应试教育真正变为素质教育的那一天,人们还能想起李坚、陈圣章这样的高考生。尽管他们的做法有些极端,也不值得提倡,但他们对教育发展是有贡献的,哪怕贡献渺小得就像一粒沙子。
我在想象,当李坚在将来的某一天看到高中生生气勃勃,学习得很快乐的时候,他的表情是什么样。(刘福利)
10。立竿与见影
■ 叶志军
这是新闻辈出的一周。上至国家庙堂,下到民间江湖,均有井喷式的消息泉涌,弄得兄弟我手指头循环用了好几回。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最大遗憾就是挂一漏万,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不才立了一个竿出来,至于究竟能见到什么影,各位看官上眼。
本周最大的重头戏莫过于25日上午在北京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从要审议的多项法案的内容看,无不与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格外值得关注。而明确提出要追究泄露、窃取、收买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责任就成了关注度排行榜的首选项。
之所以这么说,盖按照国际惯例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基本*问题。而从已发生的被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例来看,其主体大多为那些拥有合法获取个人信息途径的公共机构。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投射在民众心里的是一条条歪歪扭扭的影子,一定是立的竿子有问题。而对于最高权力机关来说,重新立好有威慑力的竿子,是得人心的当务之急。
与此紧密相关的无过于“人肉搜索”是否应该入罪的问题。窃以为这和在公共机构面前个人信息拿起法律武器略有不同;“人肉搜索”的参与者大多是那些处于某种目的的自然人,就像既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水一样,“人肉搜索”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大可不必因为看到可怖的影子,而连竿子一起砍掉。
和一戳了事的实用派比起来,更多时候立竿这事儿其实是个技术活。“立竿见影,呼谷传响。”要求不仅要竿子的尺度拿捏好,更要选择好合适的立竿时机和地点。譬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任你立出百尺高竿,恐怕也不会有一丝影子;而在阳光斜照时,则会事半功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高考0分声》第65章:狂评7
在集体*和小金库的关系上,恕我愚钝,实在看不清哪个是竿,谁又是影。这种“一竿子打倒一船人”的做法,到头来也许是“八竿子打不着”。毕竟,在一个严重不对等的因果链中,如果你无法由竿子知道影子,也就无法从影子推测竿子。而这样的一笔糊涂账,又会有什么镜鉴意义呢?
听过见竿不见影,看过见影不见竿吗?在云南某地的高层论坛上,讲座前多位人士的客套话竟足足讲了80分钟。乖乖,没听过“浪费他人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吗?当然,秉持“为得影子强立竿”的并不是独此云南一家,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本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遭来八成以上的网民板砖。在见惯了大到黄帝故里,小到牛郎织女故乡的喧嚣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影子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怎么立竿;比立竿更重要的是,要看竿是谁立的。
偏偏有人就不信这个邪。你不是“衣冠不整禁入”吗?我就“穿西服打领带者坚决不接待”。和这样商业噱头的小儿科比起来,“零分状元”押上的可是自己的身家性命。殊不知,这都什么年月了,谁还稀罕“白卷英雄”?堂·吉诃德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仿照当年吴佩孚的批语,送李坚同学八个字:高考何辜?且先补课。
11。莫把“白卷大王”当成挑战制度的典型
□李先梓
贵州印江高三学生李坚在今年的高考中,做了件出格的事———绞尽脑汁争取门门考零分。按照他的说法,是想以此方式反对现行教育制度。最终,他仅语文得了12分,加上20分的民族分(他是苗族),总分32分。(8月26日《重庆晚报》)
试图以门门考试考零分的方式来“反抗”或者“挑战”现行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李坚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单是在今年的高考中,就有安徽蒙城的徐孟南、云南镇雄的吉剑,他们都曾经煞费苦心地在试卷上表达自己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并加进去自己“研究”出来的“教育理想”,都希望自己能够得零分,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当然,在以零分来“挑战”当今高考制度的“白卷”当中,最著名的当属06年的河南南阳考生蒋多多,甚至可以说,蒋多多是以零分“挑战”高考的始作俑者。当初,蒋多多完成了“碎心飞魔”的“壮举”之后,竟然招来了如潮好评,好多媒体用“奇女子”称之,并由此引起了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反思和讨论。在反思过程当中,蒋多多被“升华”为反抗不合理的高考制度的桀骜不屈的标志。一时间,蒋多多成了“白粉”(白卷粉丝)们的偶像,甚至还有网友呼吁,有胆量的大学应该破格录取蒋多多。
“遗憾”的是,中国有些大学虽然狂热追星追名人,毕竟胆量还不够大,到后来,蒋多多并没有被哪所大学破格录取,白白毁掉了读书前程。
专家表示,以零分对抗应试教育,不过是作秀而已。谁都知道,现行高考制度和教育体制的确存在着很多弊病,但谁也不能否认,在没有更好更公平的选拔制度的前提下,高考仍不失为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更主要的是,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绝非“白卷大王”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更不会因为“白卷大王”们的“壮举”引起广泛关注就可一蹴而就。何况,诚如徐孟南的班主任所说:“一个孩子,可能连教育制度是什么都不清楚,怎么可能提出什么新的教育理念?”
其实,“白卷大王”们如此煞费苦心地追求白卷和零分,“挑战”高考制度不过是一种借口罢了,其真正的意图无非是想通过引起关注和炒作,达到被大学破格录取的目的。譬如李坚,在“挑战”之后自诩为“零分状元”,开博宣传,后被中国母亲教育网邀请到北京做网上交流。经过一番闪转腾挪的动作之后,李坚致电媒体表示,希望能到重庆的一所正规大学读书。这才是“白卷大王”的醉翁之意呢!
名义上“反抗”和“挑战”现行的教育制度,其实可能连教育制度是什么都不清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