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逝 去 的 皇 明-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时光的飞逝,小小的朱檀长大了,懂事了。
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些儿子们个个都能担负大任,朱元璋先生教子很严。
我朝皇子们不仅从小就要学习琴棋诗赋,每天还要腾出一定的时间来研习兵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朝亲王中出了这么多人才的原因。
能征善战的如秦王、燕王;有智谋的如楚王、韩王;文才出众的如潭王、鲁王、蜀王;而在别的方面上有特殊贡献的,有医学家、植物学家之称的周王,有明代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之誉的宁王。
除了学习之外,农时,这些儿子们还要在宫人的带领下学习耕作。
朱元璋先生的皇宫中没有御花园,只有御菜园,这一点在历代帝王宫殿之中是独一无二。
朱元璋先生在闲暇之时,他还要亲自务农,他目的是让自己和他的这些儿子们莫忘农民的疾苦。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这一点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却。
朱元璋先生从来不避讳自己低卑的出身。即使在很多重要的场合中,他依然理直气壮的说道:“朕本淮右布衣。”
这一点,比起那些一成功就迫不及待将自己的祖先,附会到先哲圣人身上的帝王要实在的多了。
朱元璋先生性格耿直,这一点对于他的政治刚好这起到了正反的作用力。
耿直之人性情豪爽,但耿直之人处理事情通常草率毛糙,这一点在洪武朝后期颇为突出,有时候朱元璋先生的政令竟一日三变,这让下面的那些执行的官员们叫苦不迭。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1)
小小的朱檀无忧无虑的成长着,他在宫中孜孜不倦的学习着各种知识。
朱檀小朋友没有继承下来他父亲的好斗细胞和运动神经,因为在军事学习上,他的成绩非常的糟糕,这点他与他的哥哥朱樉、朱㭎、朱棣则恰恰相反。
但如果要归类性格的话,朱檀的性格则和他们兄弟中的老大朱标性情颇为相似。因为他们同属于文才见长的这一种。
朱檀小朋友很小就能作诗吟对,八岁时就能出口成章,琴棋书画皆有一定的造诣,被誉为是神童。
为此,朱元璋先生还曾经自比他为曹子建,想来朱元璋对可爱的奸雄曹阿瞒先生也是满怀敬意的了。
小朱檀非常喜欢读书,他的偶像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
闲暇时间,当别人在玩耍嬉戏的时候,朱檀小朋友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在一旁看书,为此他还得了一个“书痴”的美誉。
一日,一位老公公见朱檀小朋友正在读书。
老公公心想:“都夸你聪明,今天我就来试上一试。”
老公公对着朱檀口出一对:“谈古论今儿郎才俊展英姿,”
朱檀抬头微微一笑道:“疏来越往笑诵今朝属风流。”
老公公听了之后笑容满面,他对小王爷朱檀大为赞赏。
从此,朱檀神童的名声在宫中就叫的更响了。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2)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今年对深处于后宫之中的朱檀小朋友和他的母亲郭宁妃应该是一个转折。
他们不会想到自己即将会走向人生中的鼎盛,而这个鼎盛却为他们最终带来了悲剧。
纵观全年,年初,朱元璋先生颁布了《军法定律》,这对他的部队来讲,这是第一部军事成文法典。
明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十八日,朱元璋先生更加详细的制定了礼制,他一举拍板了官员相遇及公参礼仪。
而明朝官员们相遇如何打招呼的问题,也第一次成为了乌龟的屁股——规定。
四月,贯穿于整个明朝历史的一个机构在朱元璋先生的提名下正式成立了。
而这个机构有一个非常恐怖却很响亮的名字——锦衣卫。
然就当朱元璋先生一门心思的抓国家内政的时候,边防也频频传来好的消息。
五月,剽悍的明军平定云南全境,置云南布政司,置贵州都指挥使司,又置云南都指挥使司。
云南布政司是明朝政府制定的第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它的设置标志着明朝政府逐步将统一中国的大业趋于了现实,而它的国土疆域也将远迈于唐宋。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郑和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从云南老家跟着被俘的家人押送到了南京。
而郑和小朋友还不知道性生活为何物的时候,他就永远的失去了这个男性的功能。 。 想看书来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3)
当然,男人的雄姿并不一定只体现在床第之间。
男人应该有很多面,关于这一点,宦官 郑和先生就给我们上了一课。
先是靖难立功,后是受命扬名于海外。从此,中国历史上就多了这么一位伟大的航海英雄。
明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一代贤后马秀英女士因病抢救无效,在南京故宫驾鹤西去。
马皇后是非常贤惠的,她对朱元璋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年朱重八先生被郭天叙、郭天爵迫害的时候,是马小姐从中周旋才救下了老朱的性命。
当年朱元璋与陈有谅在鄱阳湖血战的时候,是马太太在后方主持众将领的家属工作,稳定了前方将士的军心,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
当朱元璋先生做到了九五之尊的时候,依老朱的那草莽性情不知道要做错多少事情。
又是马夫人,还是马皇后从中调和周旋救下了若干人等的性命。
现在马皇后死了,朱元璋先生的心里忽然的被掏空了。
原来在朱元璋先生的心里一直有一面墙,这是一面透明的水晶墙。平时他可能感觉不到,但是伊人已逝,这一面看不见的水晶墙突然轰塌了。
谁能来接替这个位置?谁还再真正走进朱元璋先生的内心之中?恐怕没有人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4)
值得一提的是,再此之前,朱元璋先生还是真心宠爱过另一个女人的,她就是皇贵妃孙小姐。
但是不幸的是,这位孙小姐在马后之前就英年早逝了。
痛苦中的朱元璋,无奈中的朱元璋只得默默的接受着命运的折磨,他不忿,他不是那种能够受的了委屈的主。他需要发泄,不要给他这个发泄理由,否则…。
英年早逝的儿子(五)
马皇后死后谥曰——孝慈,这个名号她当之无愧。
本来马后的病是不会恶化的这么快的,做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先生自然可以为她选尽天下名医。
无奈马后仁慈,她太了解朱元璋先生了。
自己得是不治之症,即使是名医来了,最多也就是残延几天寿命而已。
但是自己一旦西去,朱元璋必然会迁怒于为其看病的医生。
“我就死了,干嘛还要难为医生呢。”马后最后的话语,留下的却是她那心灵的美丽。
而“愿陛下求贤纳谏,慎始如终。子孙皆贤,臣民得所”,则暴露出了马后对于朱元璋和大明王朝最后的期望,一代贤后就这样逝去了。
此后朱元璋先生的性情大变,因为没有人能够再在和他一起分享那成功的艰辛与心灵的创伤。
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还有那战死的弟兄,现在又轮到了自己的结发妻子。
他们的音容笑貌曾经是那样的熟悉,但是现在,他们已经和朱元璋相隔在了两个世界里。
而过去乃至于刚刚发生的这一切,如果让朱元璋来理解的话,这通通成为了熟悉中陌生。
自古英雄多寂寞,如果上天决定了一个人的英雄命运,那么他注定就会孤独。 。 想看书来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5)
也许他在成功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人的资助。
但是最终,他还是会一个人上路。
成神的路上很孤独,因为没有人能够和你一同继续下去,否则,你就不是那命运选定之人。 高处不胜寒,寂寞中的朱元璋走向了人生中的转折。
皇后乃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出于对马皇后的感情,朱元璋从此不再册立皇后。
但是后宫三千佳丽,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如何管理,这成了朱元璋先生在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古帝王之家,家事总是错综复杂的。今天你受宠了,昨天她又多得了些赏赐等等,这些都会成为众妃争风吃醋的理由。
后宫乱天下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是时有发生的,总不能让皇帝处理完一天朝政回到后宫再处理这些鸡毛蒜皮吧。
要有个管事之人才行啊!为此,朱元璋先生在后宫之中设立了摄六宫事这样一个职务。没有皇后的名,但掌管皇后之事。这就是典型的有实而无名。
马皇后死后,李淑妃担任起了摄六宫事的职务。然而李淑妃似乎没有这个福气,不久她就病死了。而接下来接任这个职务统率六宫的这个女人,她就是鲁王朱檀母亲——郭宁妃。
郭宁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此时的她不能晓得自己走向了台前,却为自己与儿子朱檀命运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郭宁妃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她的围棋下的很好,后宫之中竟然无人能敌。
朱元璋先生心情不错的时候,总是要叫上郭妃陪他杀上两盘。而郭妃也知道自己这个老公虽然钟迷于围棋,但是棋艺却实在不敢恭维。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6)
想当初徐达陪朱元璋先生下棋,徐达一时兴起竟忘记了收敛,杀的朱元璋先生颜面无存。
要知道,朱哥很生气,后果是很严重的。
好在徐达同志善于察言观色,他竟然能够在和朱元璋先生对弈之中用已方棋子摆出万岁二字。一时间朱元璋先生龙颜大悦,多云转晴。
上文如果单从故事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徐达同志的聪明和机智。但如果从反方面瞧的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朱元璋先生的棋艺确实让人不敢恭维。”
所以郭宁妃下棋时总是让着朱元璋先生,尽量的哄他开心。偶尔小胜朱元璋一局,目的无外乎是不让朱元璋赢的多而无趣。
日子就这样一天接一天的过着,大明王朝在朱元璋先生的统治下,焕发出了一个新王朝应有的朝气。
明洪武十七年(1384)五月十五日,明朝政府制定武臣袭职之例。
武臣袭职之例:“凡武臣卒,其子袭职。子幼者给以半禄,三年则以全禄给予。年二十则任以事。”
朱元璋先生并没有忘记那些跟着自己打江山的兄弟。
当初在成事之前,朱元璋就不止一次的说过:“尔子孙可长享富贵。”
你们死掉了,但你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你们的后世子孙依然可以享有国家的保障。今天的国家功勋子女照顾,就和明朝的这种政策颇有相同之处。
朱元璋先生的处事风格是很严谨的,他很少在事件中添杂个人感情。无论你是谁,只要你犯了错误,等着你的只有四个字——绝不宽恕。这一点从早期的杀胡大海之子到后期的处死驸马欧阳伦就可以凸现种种。 。 想看书来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7)
英年早逝的儿子(六)
明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案件的爆发让朱元璋先生痛入骨髓。
然纵观朱元璋为何会对那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痛下重拳。
想来这不仅仅是朱元璋先生只想掌控更多的权力,这其中更多的应该是这些功勋们不知收敛的居功自傲和为非作歹。
朱元璋先生出身农耕,他深刻的了解农民的疾苦。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农民的造反不是毫无缘由的,其农民造反的目的无外乎就是想要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一家老小能够吃饱穿暖。
即使是成功的夺取了政权,开辟了新的王朝。这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也不过在本质上会悦变成全国最大的地主,而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则变成了次一级的地主,仅此而已。
如果要深入的分析农民造反的原因,虽然这里面有政治、军事、天灾、人祸、时运等诸多因素。但是人祸却是农民造反的首要因素。
贪官酷吏们压迫着老百姓,残酷的苛捐杂税压的人抬不起头来。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老百姓造反也就是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官员们的为非作歹,这让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先生很是不爽。
其一,朱元璋不允许任何人给他的帝国带来不安全的隐患。
其二,朱元璋先生穷苦出身,他非常的同情老百姓。
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帝国就应该无偿为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帝国的官员也应该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8)
理论没有错误,理想也是很不错的。
但是朱元璋先生唯一没有搞明白的是,当理想遭遇了现实,理想多数会溶于现状,至此,理想不再是理想,它会发生了质变,它成为了幻想。
朱元璋思维的直接体现在了他对官员们的待遇上,明朝的官员的俸禄是历朝历代最为低薄的。
洪武朝初,朱元璋先生赐给勋臣公、侯、丞相以下良田豪宅,多者有百顷。又赐诸武臣公田,以农民上交的租税充作俸禄。
而功勋权臣们往往鱼肉乡里,倚势多有不法。这和朱元璋先生的想法真是大相径庭。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二十五日,朱元璋痛定思痛,他重新确定了给官员们按月发工资,由国家支付,其赐田则全部交回。
《明史》卷79《职官一》记载:“洪武二十五年,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俸之制。
正一品,一千四十四石。 从一品,八百八十八石。
正二品,七百三十二石。 从二品,五百七十六石。
正三品,四百二十石。 从三品,三百一十二石。
正四品,二百八十八石。 从四品,二百五十二石。
正五品,一百九十二石。 从五品,一百六十八石。
正六品,一百二十石。 从六品,九十六石。
正七品,九十石。 从七品,八十四石。
正八品,七十八石。 从八品,七十二石。
正九品,六十六石。 从九品, 六十石。
未入流,三十六石。 俱米钞本折兼支。”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9)
《汉书·律历志》载: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根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明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约589克,一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42斤。
如果按照现在平均米价元/斤计算,那么明代正一品官员的年俸大约折合人民币为222372元,月工资18537元,知县(正七品)年收入(人民币)19170元,合月工资元。
当然,这只是大概的估算。可这要是与前朝的官员们收入相比,这实在是拿不出手的。
汉承秦制,西汉时从万石至斗食佐史,共22级。最高长官月俸禄350石,月工资折合人民币为42000元,年收入有504000元。县令(七品)月俸禄50石,月工资折合人民币为9000元。
宋金时期,虽然国家的国力受限,但官员的福利待遇依然不错。除了要发粮财之外,国家还按月发放一定的衣绢等生活用品,赏赐给一定数目的田产。官员们可以舒服的干着自己的工作,毫无后顾之忧。
然纵观明朝,就是这极低的俸禄,也不全给。往往还要折布、折绢等物。总之,库房中有什么库存,统统都可以拿来当成工资折现给官员们。
更奇怪的是,就是这极少的俸禄,这其中竟然还包括有下属官吏的开资。
朱元璋想法很实在,你们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你们(官员)拿的工资都是老百姓辛勤拼出来的,你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