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柏杨曰(全三册)-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如果没有周勃,刘恒就坐不上宝座(参考前180年);如果没有周亚夫,刘启的下场可以预测——四任帝(后少帝)刘弘就是榜样,被新登极的刘濞处死。周家父子对刘家父子,有再造之恩,而刘家父子却先后两次用“诬以谋反”回报。
周亚夫虽然跟老爹同命,但是老爹还有薄太后投掷帽巾。周亚夫遇到的窦太后,投出的却是勾魂索。老爹还有“公主作证”,周亚夫遇到的长公主刘嫖,虽然也在作证,却是证明他谋反。周亚夫已把足可以致他于死命的权贵得罪了精光,包括皇帝的娘、皇帝的妻、皇帝的弟弟、皇帝的大舅子,以及皇帝本人。从刘启下令把一大块肉放到他桌上,以及露出注视着他的奸笑,可看出杀心已动,只等时机。
有人认为周亚夫的儿子如果不乱买就好了,那可是儿童之见。当权派已经锁定对象,锁定的对象就一定在劫难逃,最后“有人告发”,结局还是一样。不过在周亚夫冤狱历程中最有价值的贡献,还是狱吏的两句话:“你活着不在地上叛乱,死后也会在地下叛乱。”为无罪不能无刑的定律,再提供一次重要证据。
刘启之刻薄寡恩,在晁错身上已经显示;在周亚夫身上再度显示。然而,也只有在极权政治制度下,“诬以谋反”才其效如神。
王娡
纪元前141年,刘启在未央宫逝世(年48岁)。太子刘彻即位(七任武帝),年16岁。尊祖母皇太后窦女士当太皇太后,娘亲皇后王娡当皇太后。
王娡女士真是一个传奇尤物,使人难以置信。依古时早婚年龄计算,王娡当皇太后时,不过三十六七岁左右,前夫金王孙先生应该仍健在人间,不知道这一对当年恩爱夫妻,是否仍偶尔思及。然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尤其女主角在天上,男主角在地下,便永不可能复合。有人认为当初拆散鸳鸯,王娡是被娘亲所迫。当然有被迫的成分,但如果她不怦然心动,娘亲也无法把她绑进太子宫。我们并不是责备她水性杨花,而只是感叹富贵逼人。
现在,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莫过于娘亲臧儿女士了,她用她女儿一生幸福作赌注,而今全盘都赢(参考前151年)。最荒谬卑劣的行为,却获得最丰富的幸福作为回报,历史上恐怕仅此一件。只有一点难以证实的,皇太后的尊位是不是可以代替中年丧夫?假使换了柏杨先生,我可是宁愿拥有妻子,绝不去当他妈的太上皇。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独尊儒术
纪元前140年,西汉王朝(首都长安【陕西省西安市】)皇帝(七任武帝)刘彻(本年17岁),下诏征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才,由刘彻亲自主持考试,题目是“古今治国之道”。参加考试的有一百余人。广川(河北省冀县)人董仲舒在试卷上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宰相(丞相)卫绾上奏,说:“各地所推荐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才,凡是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言论,都是乱政之辈,请一律罢黜。”刘彻批准。
董仲舒这项“对策”,经刘彻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产生,曾发出万丈光芒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沉没。代之而起的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在此之前,中国学术界跟古希腊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此之后,中国人开始被儒家学派控制,随着岁月的增加,控制也越严密,终于几乎丧失想像的空间,奄奄一息。而儒家是祖先崇拜、厚古薄今的,遂造成中国的停滞,并产生一种奇特的现象,凡是促使中国进步的任何改革措施,儒家系统几乎全都反对。使中国人因为被折丧过度的缘故,对任何改革都畏缩不前,使现代化工作,进展至为迟缓。而儒家学派的始祖孔丘,虽然他也崇古,但这位心胸开阔、见解智慧,以及教人不倦、使人敬佩的教育家,在儒家学派造神运动下,被塑造成为一个不可侵犯的圣人,因而也承担了阻碍进步的恶名,使人惋惜。
儒家一提起嬴政的“焚书坑儒”(参考前212年),便怒发冲冠。可是却一抓住机会,就借刀杀人,用政治手段,置其他学派学者于死地。不过采取的是慢性谋杀,人们看不见血染钢刀,不过事实已经说明,儒家学派没有能力单独存在,他必须跟权势结合,并且付出结合的代价,不久就沦为既得利益当权派的打手。
名义上,这项对策考试,由皇帝刘彻亲自主持。但本年(前140年)刘彻才17岁,不过高级中学二三年级学生,还不能做这项重要抉择。所以事实上是宰相卫绾为首的一群儒家系统所搞的政治诈术,利用幼主,达到他们排斥异己的目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思想统一,因为思想统一会使智商衰退、思考能力消失。我们不能想像,如果不发生这项浩劫,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模样。一想起春秋、战国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不禁怦然心动,充满向往。
帝王绰号——谥
西汉王朝(首都长安【陕西省西安市】)河间王(首府乐成【河北省献县】)刘德逝世。河间国首府乐成警备区司令(中尉)常丽奏报,说:“大王(刘德)立身端正,行为规矩,温柔仁爱,恭敬俭约,敬上爱下,智慧聪明,观察深入,恩惠及于鳏夫(无妻)、寡妇(无夫)。”外籍官民接待总监(大行令)呈报:“谥法:聪明睿智谓之‘献’,应赐给刘德绰号献王。”
河间王刘德之死,《资治通鉴》第一次透露皇家绰号(谥)的产生程序。“谥”跟“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麻烦。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谥”和“讳”,不但无法了解中国历史,更根本看不懂中国古书,至少无法看懂中国史书。“讳”属于另一个范围,我们现在只讨论“谥”。
“谥”(音shì【是】)是政府立案的特别“绰号”,周王朝发明的玩意。帝王贵族和准贵族(高级官员或特殊人物)死了之后,中央政府项目小组评估他生前的言论和行为,给他另外起一个形容词,像《水浒传》上的好汉,宋江慷慨好义,绰号“及时雨”,李逵粗野莽撞,绰号“黑旋风”。不过,民间绰号生前就有;官方绰号死后才能出笼。但意义一样,比本名更显出形象。刘德被认为聪明睿智,官方绰号称他为“献”,他就成了“河间献王”。民间绰号大家顺口传播;官方绰号则煞有介事,有一定的规格:尊贤贵义称“恭”、刚强直理称“武”、温柔贤善称“懿”、渊源流通称“康”、由义而济称“景”(刘启就是景帝)、柔质慈民称“惠”(刘盈就是惠帝)、除残去虐称“汤”(子天乙就是汤帝)、悯民惠礼称“文”(刘恒就是文帝)。这些规格,由儒家学派高官制定,恍兮惚兮,罩到谁头上似乎都很合适。宋江绝不会是“黑旋风”,但刘恒是“文帝”也行,是“景帝”也行,是“惠帝”更行。尤其糟的是,遇到明明是一个坏蛋,偏偏他的子孙坐在宝座之上,谁敢口吐真言,说他是“桀”是“纣”?所以,不久以后,官方绰号都变得美不胜收,麻子成了美女,恶棍成了圣贤,跟他生前的行为,不但不符,而且相反。
然而,更难忍受的是,官方绰号越来越长,字数越来越多。古时候只不过一个字两个字,到了后来,像清王朝三任帝爱新觉罗福临,官方绰号是“礼天隆运定经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高达23个字之多,可谓千里迢迢,读起来中途如果不喘一口气,能把人憋死。再加上“庙号”——祭庙的名称。于是,中国史书上,一会“太宗”,一会“高祖”,一会“高皇帝”,一会“景皇帝”,一会“神武”,一会“文宣”,真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
感谢时代,允许我们把帝王们放到清水里泡而洗之,洗净这些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污垢,撕掉挂到他们脖子上的招牌铃铛,使他们恢复本来面目。刘邦就是刘邦,什么“高祖”?刘彻就是刘彻,什么“武帝”?刘德就是刘德,什么“献王”?帝王跟小民一样,都是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陈娇
女巫楚服(楚,姓),跟她的女弟子,教导已失宠的皇后陈娇,祭祀鬼神,用咒语诅咒仇人(现任皇后卫子夫),学习女人媚术,企图恢复刘彻对她的宠爱。事情泄漏,刘彻暴跳如雷,决定抓住机会,完全摆脱纠缠。于是下令监察官(御史)张汤彻底追究。张汤用残酷的手段扩大打击面,牵连及诛杀300余人,楚服被押到街市上斩首。刘彻下令撤销陈娇的皇后头衔,命她缴出印信,囚禁长门宫(在长安城东南,本是刘嫖的长门园,送给刘彻,改名长门宫)。陈娇的娘亲刘嫖,既羞惭又恐惧,向她的侄儿叩头,请求宽恕。刘彻说:“陈娇做的事情,违反天地大义,不得不罢黜她。姑妈应该相信我,请你放心。不要听别人的闲话,反而生了嫌隙恐惧。陈娇虽然被罢黜,一切侍奉供应跟皇后一样,长门宫跟正宫,没有分别。”
刘彻小时候,姑妈刘嫖女士把他抱到膝上,问说:“把阿娇给你做媳妇,可好?”刘彻兴奋地说:“如果嫁给我,我盖个金房子请她住。”这就是迄今仍流传的“金屋藏娇”典故。曾几何时,形势倒转,刘嫖跪在侄儿面前,哀哀求告。
陈娇女士的遭遇,再一次证明:“妒而无子,一定凶险。”即令是皇后,一旦“妒而无子”,结局也是注定了的。陈娇还是最幸运的一位,在以后的史迹上,我们可以发现更惨的事,除了自己丧生外,还连累家族。
李广公报私仇
匈奴汗国(王庭设于蒙古哈尔和林市)派骑兵2万人,攻入中国,斩辽西郡(辽宁省义县西)郡长(太守),掳掠两千余人。又攻入渔阳郡(北京市密云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各掳掠及屠杀1000余人。围攻韩安国营垒,韩安国兵团不能支持,向东撤退,驻扎北平(即右北平郡,郡政府设平刚【内蒙古宁城县西南】)。数月后,韩安国逝世。刘彻再征召李广,出任右北平郡郡长。李广善战,匈奴汗国称之为“飞将军”,远远躲避。数年之间,不敢侵犯右北平郡境界。
李广从一个被贬黜的小民,忽然被擢升到郡长高位(二千石),对个人而言,是一个剧变,因西汉王朝时代的郡长可以直接晋见皇帝,权威极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有一段插曲。之前的某一天,李广跟一些亲友在蓝田(陕西省蓝田县)终南山打猎。夜间赴朋友宴会,回来的时候,经过霸陵(五任帝刘恒的坟墓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哨亭,霸陵警察官(尉)喝醉了酒,厉声呵止,李广随从说:“前任李将军。”警察官说:“现任将军半夜都不准乱走,前任将军又算什么东西?”把他们拘留在哨亭前面。后来,李广接任右北平郡长,邀请警察官同去前方,到前方后,把他诛杀。
有人认为法令尊严,警察官执行公务,没有错处。也有人认为就凭警察官那几句话,就可证明他是一个势利眼,对势利眼,应该铲除。然而,不管怎么样,李广都是公报私仇。警察官没有随军出征的义务,李广邀他同行,一定信誓旦旦,使那位警察官相信李广宽宏大量,不念旧嫌,再想不到一代英雄人物如李广者,嘴里虽甜言蜜语,心里却暗藏杀机。史书虽没有明言,我们可以推断的是,警察官定有道歉赔罪之事,李广也定有接受道歉,并表示原谅之事。否则,警察官何至欣然上道。何况势利眼固然可厌,但不犯死罪。李广的行为表明他,即令不谈国法,也不是一个宏伟的胸襟气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郭解事件
主父偃建议刘彻:“茂陵(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刚刚兴建,我认为,各地方的土豪乡绅、有钱人家、无业游民,都应该迁移到那里,对内充实首都人口,对外把地方上一些恶势力连根拔除;这正是用不着诛杀,就可消灭祸患。”刘彻采纳,下令强制各郡各封国家产在300万以上的土豪乡绅,全都迁移茂陵。轵县(河南省济源市南轵城。轵,音zhǐ【只】)人郭解,是关东(函谷关以东)大侠,也在名单之中。卫青向刘彻报告说:郭解家实际很穷,不到移民标准。刘彻说:“郭解不过一个小民,能使政府的一位将军替他求情,证明他家不穷。”郭解遂不能免除。
郭解平常对于敢向他瞪一眼的人,都立即流血报复,为数很多。刘彻得到报告,下令逮捕,但经查所犯的罪,都在大赦之前。轵县有一位正在学校研究儒家经书的学生,在筵席上,奉陪中央政府派遣的查案官员。查案官员称誉郭解侠义行为,学生说:“郭解专门用奸邪的手段犯法,哪能称为贤能?”被郭解的门客听到,把那个倒楣的学生格杀,割下他的舌头。县政府官员责成郭解交出凶手,而郭解并不知道谁是凶手,凶手也不肯坦白承认。县政府奏报说:郭解无罪。宰相(丞相)公孙弘向刘彻建议:“郭解一介小民,随意行侠乡里,好像官兵执行职权,竟然为一句话杀人。郭解虽不知道,比他知道的罪更重,应以‘大逆无道’法条处理。”遂把郭解家族全部诛杀。
“儒”跟“侠”誓不并立,儒家学派跟权势结合,追求的是安定不变。而“侠”是社会黑暗面的产物,以补救政治法律的不足。“儒”要求忍受,“侠”则挺身反抗。在儒家政治优势压力下,中国人的道德勇气遂逐渐消失。凡有侠义精神的人,不是被讽刺为不懂“明哲保身”,就是被嘲弄为“好事之徒”。大家都成了一堆软柿子,任凭有权大爷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郭解没有资格称侠,盖侠义之士有高贵的胸襟,容忍别人的冒犯,绝对不睚眦必报,郭解不过一个地头蛇而已,即令他有恶行,也不应付出全族被屠的代价。杀那位学生的事,十分可疑。固然可能是郭解的门客所为,也可能是郭解的仇家陷害。郭解应死,也不应死于这桩冤狱。
刘彻宠幸公孙弘,使人想到刘邦宠信陈平。不同的是,刘邦欣赏陈平的谋略,而刘彻只喜欢公孙弘“善体人意”。公孙弘可以毫无内疚地出卖他的朋友同僚,证明这个人不但工于谄媚,也工于毒计。轻淡的几句话,就破坏了法律尊严,使郭解全族化成一团血肉。“虽不知道,比他知道的罪更重。”不知道竟屠全族,知道又该如何处罚?正是“无罪不能无刑”,推演下来,民无噍类。
游侠(1)
荀悦评论公孙弘谋杀郭解事件说:
“世界上有三‘游’,都是伤害品德的奸贼,一是‘游侠’,一是‘游说’,一是‘游行’。气壮势雄,作威作福,利用私情,结交党羽,以强梁的姿态立于世上,谓之‘游侠’。口才流利,计谋层出不穷,奔驰天下,利用时势,图谋掌握权柄,谓之‘游说’。和颜悦色,假冒善良,迎合时尚,暗中建立帮派,用尽方法扩大知名度,以博取权势与利益,谓之‘游行’。这三种人,是灾变的根源。
“损毁品德,伤害正道,败坏法令,迷惑人民,都是古代圣贤君王特别慎重面对的事。国家有四种人民——知识分子(士大夫)、农夫、工匠、商贾(音gǔ【古】),各有各的行业。不从事这四种行业的人,就是奸民。必须灭绝奸民,王道才能完成。而这三‘游’之所以兴起,都在王朝末期,而周王朝末期和秦王朝末期,更为兴盛。上位的人昏聩不明,下位的人行为邪恶,制度不能建立,纪律秩序全部废弛。认为赞扬就是荣耀,斥责就是侮辱,而不管对方批评得对不对;对所爱的人帮助他,对所憎恨的人打击他,而不管对方做得对不对;一高兴就赏,一不高兴就罚,也不管合不合事实。上下互相欺骗,国家大事遂陷于混乱,不可收拾。
“谈论事情,先确定报酬多少,才开口说话。遴选推荐‘贤良方正’人才,先考察谁亲近和谁疏远,然后动笔。大家异口同声,善恶就混淆不清;功罪难以辨别,法律就没有尊严。不能用仁义作为手段,去追寻利禄;也不能用道德的方法,去躲避灾害。所以,君子违背礼教,小人冒犯法律。奔走忙碌,超越正常制度和官员职责,华而不实,只求世俗之利。对父兄怠慢,对宾客却十分尊崇;对骨肉淡薄,对朋友却生死相许。不去修身养性,却盼望人们的称誉。甚至自己节俭饮食穿着,而招待朋友丰富的宴席。馈赠的礼物,塞满庭院,跟外界来往频繁,以致信差们在道路上常常碰面。私人的函件,比政府的公文书还多。私人的事情,远超过政府的公务。风俗习惯既然崇尚这种行为,治理国家的正常轨道,遂受到破坏。
“在上位的圣明领袖,治理国家,安抚人民,一定要建立制度的尊严,一定要根据善恶赏罚,而不在乎名声好坏。听到批评,应该探讨事实;听到称赞,应该考查行为;事实不符合声誉的,就是虚伪;行为跟说话不一样的,就是诈欺;诋毁和赞扬没有事实根据的,就是诬陷;言论距事实太远的,就是欺罔。虚伪诈欺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