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戴笠-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毛万里道:“二十多位风水先生经过勘测,果有惊人之发现,原来江山县的地势南高北低,雨水一泻千里,难以蓄积,故穷山涸水,养不住大龙,大人物都难以善终??”
戴笠听罢,悲从中来,涓然泪下。
众江山心腹会意,互望着起身离去。
戴笠不挽留同乡也不理胡蝶,胡蝶救不了他的命运。他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内室,捧着头,冥思苦想,想到蒋介石对他的猜忌、宋美龄在幕后的怂恿、江山两大人物的不得善终,以及自己土旺缺水的命相……禁不住悲从中来,伤心地哭泣起来。
随着抗战胜利的即将到来,蒋介石在政策上、工作部置上,都作出了重大调整。一方面,对抗战采取避战观战的方针,以达到保存实力,准备内战的企图;另一方面,则在限共**方面进行具体部暑,把注意力和工作重心再次转向西北,把抗战前线的大部分兵力调往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钡围堵,对各战区的中共武装也都予以严密监视,伺机给予打击。
戴笠迅速理解了蒋介石的意图,公开对他的部下道:“西欧战场继北非战场而取得胜利。即将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不论日本如何顽强,失贩的命运是挽求不了的。现在中国的问题不是对外而是对内。对内是与共产党争天下的问题。共产党喊出‘百万屯军,万屯粮’的口号,野心不小,不可小视。好在校长胸有成竹,早有准备,前途是必操胜算的。校长将策反任务交给我,我估计华北、东北的汉奸武装不会少于150万,东南、华中约有百万之余,华南约20多,总计约300万人,战斗力虽不强,摇旗呐喊,不失为一大力量。本局早已注意策略,实行曲线救国,等于将鱼养在地塘里,当下网的时候就撒网,当吃的时候就吃。我手上掌握的近20万游击部队,受过美式训练和持有美械装备的已超过10万人。打算在将来反正的汉奸部队中挑选精兵20万人,练成‘戚家军’一并奉送给胡宗南来统领打天下。”
然而,对中国来说,形势并非戴笠估计的那般乐观,由于美军的进攻势头越来越猛,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地一个一个地丢失、海上交通线日益置于盟军舰队、潜艇和飞机的打击之下,因而在沿海的行动与补给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为此,日本大本营于1944年4月下旬从河南境内的黄河北岸发动攻势。这是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这次作战地区从黄河到信阳区400公里,从湖南岳阳到越南的谅山约1400公里,从衡阳到广州约600公里。在这条约2400余公里的战线上,日军大约出动50万人、10万匹战马、1万多辆汽车、1500门大炮、250架作战飞机,而国民党当时虽有321个步兵师、22个骑兵师,号称600万人。但是由于在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的政策调整下,大部分国民党军队未有应战抗战的精神物质准备,结果在日军的打击一溃千里,不可收拾。汤恩伯的40万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至12月10日,日本占领印度支那的部队与占领南宁的部队在中国边境的绥渌会师,完成了打通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战场继湘沪战役之后的第二次战略大失败,其结果是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大小城市146个、国土20万平方公里,使6000多万人民陷入日军奴役之下,7个航空基地,36个飞机场也陷入敌手。
1944年11月11日,广西重镇桂林、柳州相继沦陷。12月初,日军前锋直抵距贵阳仅100多公里的重镇都匀。此时,因蒋介石不明日军的真正企图,整个山城为之摇动,以为日军有可能以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掩护,实际上向重庆进军。蒋介石甚至作出了一旦贵阳不保,则退居西昌的打算。这时,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都在贵阳指挥作战,戴笠也匆忙赶到贵阳,一方面了解前线情况,一方面指挥军统人员及物资准备撤退。
戴笠刚到贵阳时,正赶上蒋介石从西北胡宗南处、驻印远征军抽调部队空运至贵州增援的部队将到未到之时,贵阳城以空城迎战,处于一片恐慌气氛之中。何应钦紧张得直跺脚,他对戴笠说:“现在只要给我1个师,我也能抵挡一下呀!可是现在连1个团的人也调不来。”戴笠看到形势实在紧张,也急得没有主意,只得一方面把西南地区的军警部队组织起来,成立了1个临时战斗指挥部,准备在危急时投入战斗,并动员大家作好“保卫大重庆”和“必要时撤往西昌继续抗日”的准备,另一方面,命令局本部总务处长沈醉集中了1000多辆美国援助的十**卡车,把军统在贵州各地的物资、器材抢运过乌江。军统的物资运得差不多后,又指令沈醉帮助其它单位抢运。与此同时,戴笠还命令周养浩把息烽营的一部分政治犯押过乌江,另有一些中**员则予以就地枪毙,然后撤退。直到12月5日,日军国不明中国军队虚实,主动后撤,戴笠才松了一口气,并与何应钦、汤恩伯等人庆祝所谓“黔南大捷”,以欺骗国内外舆论。
1945年初,军统经济专家邓葆光通过对日本经济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判断,认为日本人对这场战争将支撑不到1945年年底。邓葆光完全是从经济角度看问题的,他经过统计,认为随着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攻势越来越猛,封锁线越来越严密,日本经济在1945年必将完全枯竭崩溃。戴笠对邓葆光的这个大胆论断也是赞赏的,他相信如果没有钢铁、没有石油、没有橡胶、没有粮食、没有棉纱、没有大批战略物资等等,是无法维持一场高消耗的现代战争的。
形势的发展很快证实了邓葆光的判断,4月,希特勒自杀,苏军攻克柏林;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6月,美军攻克冲绳,日本本土的最后一个堡垒失守,“太阳之国”的国土,已完全暴露在盟军的火力打击之下。与此同时,美英苏正在积极筹备波茨坦会议,斯大林元帅应美国政府的要求,按雅尔塔会议协定,正在积极向东线增兵,准备参加对日作战。形势的发展,既出乎戴笠的意料,又使他感到振奋不已。他觉得形势已到了关键时期,此时一步走错,必给全局带来被动,最要紧的就是要把握时机,捷足先登,抢先一步进入南京、上海等中心大城市接收,掌握胜利大接收的主动权,为自己在战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为了稳定控制东南沿海地区的接收局面,不让异军插手,戴笠将自己的计划向蒋介石报告后于是立即指示军统有关方面抓紧时机进行准备,并决定于6月下旬出发。为了随时委任汉奸伪军帮助接收时的职务,仅军委会的空白委任令就达100多张,盖有军统局公章的公文纸达500多张,随同前往东海接收的人员和警卫达100余人,并有负责人事工作的大特务龚仙舫随行,一行共分乘大小汽车10余辆。这次赴东南地区接收,因有梅乐斯、杜月笙同行,故戴笠在行前,反复与梅乐斯、杜月笙洽淡有关合作事项。为了进一步取得美国政界的支持,根据梅乐斯的建议,邀请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到中美所重庆特警班讲话。
赫尔利到重庆特警班后,先举行检阅仪式,然后即发表讲话。赫尔利在检阅和讲话后,由戴笠和梅乐斯等陪同到重庆特警班和中美所各部门视察。晚间,戴笠在新落成不久的特警班大礼堂设盛宴招待赫尔利。席间,戴笠极力感谢赫尔利对军统的支持,赫尔利则赞扬戴笠对中美情报合作的贡献。
戴笠与杜月笙具体谋划如何动员上海的帮会力量,帮助维持战后上海的治安轶序,设法阻止新四军进入上海、南京以及对伪军的联络问题。戴笠为此还请求蒋介石召见杜月笙,对杜月笙表示嘉勉。当时,蒋见杜的气喘病发作,就劝他先派几个得力人员随戴去东南布置,等秋凉后再去。但杜不愿错过这个机会,愿意和戴笠一起冒盛夏酷暑,长途跋去东南坐等胜利,以便抢先进入上海。蒋也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杜在临出发前,因想到马上将回到上海,精神抖擞,气喘病也好多了。
戴笠在临行前,召集军统局处长以上大特务开会,布置出发后的军统各项工作。他在会上一再强调说:“我们将来的敌人要比日本人更难对付,你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并向军统局总务处长沈醉交代说:“日本人一投降,中美所就会宣告结束。你一定要赶快运一批军火器材去东南。现在,你也必须派人将现有的一些弹药物资运往安徽,那里的忠义救国军急需要补充。”在临行前的早餐会上,戴笠神情亢奋地再次对送行的大特务们说,校长对东南沿海大城市的接收极为重视,对那里的局势也极为担忧。这次我们一定要抢在一切人之前,首先进入上海、南京,东南半壁江山将是军统的天下。
本来,戴笠是约定与梅乐斯、杜月笙一起,在6月25日从重庆动身的。正在此时,传来了周佛海母亲在贵阳医院病逝的消息。周佛海是有名的孝子,去东南接收,周佛海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于是改变主意,吩咐去东南的人员仍随杜月笙从陆路按原计划赶到贵阳会合,自己则先乘飞机到了贵阳。
临行前,戴笠自拟了一份电文报给上海的周佛海:
佛海兄:
伯母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中华民国34年6月25日在贵阳医院仙逝。兄远在敌陷区,雨农将代为主持丧事。
乌呼哀哉
戴雨农顿首
发完电报,戴笠赶到贵阳,令军统局贵阳站火速布置灵堂,自己率心腹手下驱车至贵阳医院将周母马翠珍的遗体运至贵阳市新设的灵堂。并指令息烽看守所速速将周佛海的妹妹、岳父母、妹夫一起接来吊丧。
灵堂由沈醉按湖南风俗布置,一律用白布搭成,所有工作人员腰系白带、头戴白帽,在一片素白之中,周老太太漆得黑亮的楠木棺材在中间显得格外醒目。
灵堂正中央白底黑字,用正楷写了几个大字:周母马老太君灵堂;左边书:早登仙去;右边书:声容犹存。
周佛海不在,按湖南习俗,灵牌应由“孝子”跪捧,戴笠自当“孝子”,披麻戴孝,愿替周佛海尽此职责。
马翠珍的丧事办得十分热闹排场,送葬的队伍声势浩大,鞭炮、哀乐、锣鼓一应俱全,为了能使周佛海放心,戴笠又让特务们将每一个细节拍成照片??特别是他披麻戴孝在周老太太棺前行一跪三叩首大礼的情景由专人拍摄。
马翠珍安葬之后,照片也冲洗出来了,恰好此时在周佛海身边工作的军统特务程克祥回渝汇报工作,戴笠将一大叠照片令他交给周佛海。
周佛海小名福海,湖南沅陵东乡杨树井人,父亲早亡,由母亲拉扯大,后留学日本,并参加国民党,担任过蒋介石侍从室秘书,南京沦陷,重庆成为陪都之时,因为对抗战前途抱悲观太度与汪精卫假托出外视察,离渝前往昆明转道香港,参加“对日谈判”然后又一同去河内,把汪精卫公开投敌的致电带到香港的《南华日报》上发表。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汪伪政府,他出任中央执行委员,权力之大,仅在汪精卫之下。
戴笠了解到周佛海是位有奶便是奶,反复无常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便向蒋介石建议派唐生明生去策反。
唐生明领着妻子去了南京、上海后,建议戴笠将周佛海的母亲、妹妹、岳父母等一家六口扣押起来,做为策反的筹码。
戴笠依计而行,于1941年5月,从湖南湘潭和沅陵两地,将周佛海母亲、岳父等人解至息烽集中营软禁。
周佛海在汪伪南京政府内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兼任数职,集党务、行政、经济、外交、军事、特工、警察、财税大权于身,是汪精卫之下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控制了周佛海,在相当程度上等于控制了汪伪南京政府的活动。
扣押了周母马氏等人,戴笠马上指示唐生明以“慰问”作掩护,到周佛海的家里探听口风。
很快,唐生明回电:老母、岳父被押,周佛海伤心、内疚之极,连日苦闷……
戴笠接到电报,觉得大有希望,迅即改善周母马翠珍及岳父杨世荣两家在息烽营内生活条件。
息峰营原先把马氏两家6口人分三处拘押。马氏和亲家母、女儿关在义斋;杨世荣关在忠斋;周佛海的妹夫关在平斋。
戴笠指示在息烽营另建一处新屋以便两家人同住一起,每月发给丰厚的生活费,准许自由起伙,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特务们自周养浩以下,一律称马氏为“周老太太”。
马氏年老多病,戴笠交代周养浩随时由重庆、贵阳等地延请名医为之治疗,费用由军统报销。重病时,戴笠亲自探望。
条件成熟了,戴笠于1942年2月初,指示上海实验区区长王一心、用马翠珍的口气给周佛海写了一封家书:我儿,我们一家现在已由政府招待在四川,生活很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戴先生对我们很照顾,问寒问暖……自古忠孝不两全,我亦望儿可不必做孝子,但要做忠臣,千万不可给周家列祖列宗和子孙后代丢脸,切切!
忠奸不两立,
生死莫相违;
知否渝中母?
倚闾望子归!
母:马翠珍字
这封信经戴笠审阅批准,再送到息烽营征求了马翠珍的同意,然后备下公文,从重庆发到香港办事处,再由办事处转到上海二区,再由二区派人待周佛海从南京回上海时,将信送到湖南路周公馆。
信发出后一直没回意,直至1943年3月中旬,有一个名叫程克祥的人来到重庆枣子岚垭漱中军统局对外联络机关。说是南京来的,有重要公事,向军统负责人当面报告。当时,军统局主任秘书毛人凤接到消息,指定王一心去接谈。在接谈中,知道程克祥原是军统南京区的情报通讯员,南京沦陷后,他被汉奸特务机关逮捕,押入蓝牢。1942年春,周佛海接到他母亲去信,便向特务机关打听,得知程克祥是军统分子,便用“有关案情必须亲自审问”名义,将程克祥押解到周佛海公馆。程克祥被提到周公馆以后,周佛海并未审问,只将他留在公馆以礼相待,有时由周佛海内弟杨惺华接见谈谈。这样一住半年,程克祥摸不清周佛海的意思,便请杨惺华转达:“要杀便杀,不杀便放,倘有用我之处,亦不妨明言,再不要长期留此,心中反而难受。”这话由杨惺华转达后,周佛海仍无表示。直到1943年2月,周佛海将程克祥叫到密室谈话,意思要程克祥送一封亲笔信到重庆,交与戴笠转报蒋介石。程克祥答应了,所以从南京来到重庆。
程克祥说完,掏出周佛海的信来。王一心研究原信,确是周佛海手笔,便招待程克祥,先在观音岩附近一家旅馆住下。然后,王一心回局本部向人事室查明卡片,核对照片,知道程克祥确是军统南京区情报通信员,于是将经过情形签请毛人凤转报戴笠,并将周佛海原信附上。
周佛海的信,并不是正正规规的一封信,而是日记本上撕下的一张纸,上面用毛笔行楷,只有寥寥几句。主要表示他悔悟前非,愿意立功赎罪,听候驱策。王一心在呈报戴笠时,主张先报告蒋介石,再派程克祥回南京,利用周佛海的关系,在南京建立无线电台,与重庆直接通报。在电台建立后,联络密切,指挥灵便,情报行动和策反工作都可进一步开展。
过了三天,已是1943年的3月下旬,戴笠通知王一心两件事:一、可以招待程克祥参加“四?一”大会(即4月1日军统局的成立纪念会);二、通知息烽看守所对周佛海母亲特别优待。戴笠的用意是:让程克祥参加大会,就是要他看到军统局的热闹情况,使他有一种深刻印象;预料程克祥要求探望周佛海母亲,所以事前优待周母,做一些表面文章。王一心即如法炮制,一一照办。两天之后,程克祥果然要探望周母。王一心报主任秘书毛人凤批准后,即由司法室派员带领程克祥前往息烽探望。看到周母生活很好,遂放下心来。
检报戴笠的公文,好几天没有发下,原来戴笠已将周佛原信亲自报告蒋介石去了。因为事关勾结汉奸,所以他在蒋介石面前,不用公文形式,不留任何痕迹,只作口头报告。
“四?一”以后的一天,戴笠通知毛人凤和王一心,招待程克祥同往曾家岩住宿晚餐。当时彼此见面,略谈数语,戴笠即对程克祥说:“只要周佛海确能立功赎罪,领袖对他是可以宽大的。现在你仍回南京,担任南京区长,我这里派文书、译电、报务员各一人,随带发报机、密码本,跟你回去。先在南京建立电台,与重庆通报,然后将周佛海情形,随时报告。”
接着,程克祥提出问题道;“周佛海自己表示,愿意立功赎罪,那么我去之后,应注意哪些方面?”
戴笠说:“周佛海在南京发行了大批储备券,强迫沦陷区人民将‘中央政府’的钞票,一律换储备券流通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