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和沙龙做邻居-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赶忙上前解释,说自己是昨天深夜停在这里的,当时周边有许多车,以为这是可停车的地方……开车的人总是怕警察,更何况是在这是非地方。我真怕一不小心他们把我当成了恐怖分子,或者真把车当不明炸弹物引爆了。
  听到我在旁边连声说着好话,黑衣小伙子站起来,面无表情,然后是一连串的询问:这是你的车吗?你是干什么的?来这里多长时间了?
  这种问题,倒是经历过不止一次。于是一一作答:这确实是我的车,我是记者,来自中国,在这儿已一年了……
  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我反问他:“好像你不是交通警察,你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呢?”这纯属明知故问,因为从穿着打扮看,我已猜测他属于特工保镖一类。如果没猜错的话,他应该就来自一路之隔的沙龙官邸。要没这点眼力,我就白白做沙龙的邻居这么长时间了。
  果然,他掏出一个证件,迅速在我面前一晃。“看见了吗?”他问我。虽然不是特别清楚,但大致也看到了,证件上是照片,旁边有较大的英文字——“POLICE(警察)”。这证明了我的判断,他应该是特种警察,特工吧!
  “那你肯定是来自那儿?”我指了指街对面的沙龙官邸。
  他含笑不答。算是默认了吧!对于我的反问,他似乎也颇有些意见。随即继续对我的审问:“你住在哪里?”
  “林肯街,就在那儿。”我划拉了一下,跟他指了指方向。
  “具体点!”可能是看我太过随意,他登时板起面孔,要求我说出具体地址,详细到哪条街哪号楼哪个房间。
  “林肯街20号楼12号房间。”我无奈,只能一一报出。心中忐忑——以后肯定没有安定的事,他们一有问题,肯定会来敲我的门。
  特工依然面无表情,一一记录下来。然后他转到车前,抄下车牌号,并要求我拿出行车证明,抄下保险号。
  但事情还远远没有完。
  “拿出你的护照!”他喝道,真仿佛我成了一个嫌疑犯。身处以色列这种检查如家常便饭的国家,护照一定要随身带的。我马上掏出来递给他。
  “你站在这里,别动,等一会我再找你。”黑衣特工发话,然后他走开几米,打开护照,又开始在纸上记录。不时,他瞟一眼旁边焦急等待的我。
  然后,他开始打电话,一会用手机,一会用对讲机,甚至两个接连用,并不时朝笔记本上写着,忙得不亦乐乎。
  十来分钟过去了,我实在沉不住气了,走了上去,问“你还要我等到什么时候?”我也有点不高兴了。
  “谁叫你走过来的,我命令你,立刻回到原地。”特工有点发怒了。
  “为什么?我是记者,不是犯人,你不能这样对待一个外国记者。”我也有些愤怒。经常听中国劳工抱怨以色列警察常找中国人麻烦,难道亲身碰到了一例!
  “对不起,我正在核实你的身份,请再稍等一会,马上就好。”看着我不妥协的态度,特工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下。
  既然这样,只能等了。
  事后,以色列朋友说,以他们的判断,当时这名特工可能正跟有关方面进行联系,以这么长的时间,肯定已给内政部、新闻办公室等各个部门打了电话,询问我的护照是否真实,此人到底是何背景等等。
    全副武装的警察“押送”我过马路
  也应该理解特工的高度紧张。因为就在这个地方,发生过多起自杀式爆炸事件,而且,据以色列安全部门“辛贝特”说,一些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曾数次企图在这里设伏,袭击出门的沙龙。因此,安全警戒一刻也松懈不得。
  但有时他们的警惕也让人啼笑皆非。比如他询问我职业。我回答是记者。然后他问那你来以色列干什么。我真是哭笑不得,说:“你以为记者能干什么?”他最后也忍俊不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0。在沙龙官邸“挂上号”(2)
半个小时后,黑衣小伙子终于查完了护照。我正为“警报解除”而大舒一口气时,哪知道这才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
  下面是检查车辆。先是打开后车盖,他探身进去,拿探测棒把所有东西都翻了个底朝天;接着是前盖,拧开这个螺丝,打开那个开关;然后是车底,俯身下去,东敲敲,西探探……
  当然,我还应该为他的“文明行为”感到高兴。据新华社驻加沙前首席记者马晓霖讲,有一次,以军曾在他不在场时,打开车门将他的车检查了一遍,当然没用他的车钥匙,而且从外貌上基本看不出检查的痕迹。
  检查完车辆,又开始继续询问。小伙子的态度还是那么严肃:“在来以色列之前,你还去过哪些国家?”
  我去过的几个国家,是以色列颇忌讳的地方。一般我也懒得提起,省得自找麻烦;但既然问起来,撒谎可能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因为以摩萨德的身手,什么事他不晓得呀。分社同事明大军说,可能像我们这些记者的住所,里面都有摩萨德的监视器。
  我只能老实交代:“阿富汗呆过,还有巴基斯坦。”
  然后又是老问题:“你去那里干什么?”
  无奈,我只能又回答:“你觉得一个记者去那里能干什么?”
  接下来是搜身,包括我随身带的小背包。我告诉他,背包我随身携带,并没有放在这辆车上。但也没用,还是要检查。
  看到我包内的小数码相机,他又要求向他演示最后一张照片。很不巧,照片的最后一张,是我前一天在希伯来大学拍的,正好是一个游泳馆的开放时间表。
  我真后悔死了,昨天拍什么不行,为什么拍这个。一般情况下,我照片都是当天拍,当天处理,以便不要占用数码相机储存卡太多空间。偏偏昨天太忙了,忘了!
  我后悔,小伙子更犹如发现了重要情况,立刻朝对讲机“叽哩哇啦”讲了半天。最后,他冷冰冰对我说:“我必须复印一下你的护照,你可以你可以在原地等,也可以随我走。”
  “随你走,去哪里?”我问。
  他指了指对面的沙龙官邸,以怀疑的眼光盯着我。
  我也就豁出去了。既然碰到了这种事,那就跟他去吧,看他到底会怎么样?反正自己是一个记者,即使在沙龙官邸“挂上号”,无非也就是以后多点嫌疑而已。
  身正不怕影子歪,反正自己也不可能是“恐怖分子”。就权作一次不寻常经历吧!
  他有些惊讶,但也没说什么。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大模大样横穿马路。但到了沙龙官邸门口,他却不让我进了,把我交给一个持冲锋枪的士兵。
  “为什么?不是要我跟你走吗?”我争辩着,有些不甘心。
  “你只能在这儿等,请你尊重我们值勤的纪律。”没奈何,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面对荷枪实弹的士兵,莽撞只能是自讨苦吃。
  回头看我的车,刚才一惊一吓,离开时把车熄火了,但却忘了关灯。我于是对士兵说,我必须先过去一下,把车灯关了。不然电池耗完了,我就有更多麻烦要处理了。
  士兵挺客气,没说什么。但我走一步,他就跟一步。平端着冲锋枪,始终与我保持三步距离。于是在他持枪护送下,在旁边路人的注目下,又横穿了一下马路。看到这种架势,旁边车辆倒也挺自觉,主动让道。
  把车灯关了。黑衣小伙子也出来了。把护照交给我:“我已复印完了,你可以走了。Good Luck(祝你好运)。”
  我只能苦笑。一个偶然的疏忽,竟然在沙龙官邸“挂了号”!我肯定是被当作了重点怀疑对象。果然在此后多次经过该地时,我都可以感觉到军警异常的眼色。我住的楼房,也多次有一些陌生人“非常不经意”地进行光顾。但我毕竟是良民,他们态度总还算客气。这种“好运”,也算是我在以色列这个非常国家的一种非常经历吧!
  
21。春节里的噩耗(1)
殒命长空的七名宇航员,最右为拉蒙
        2003年的春节,我接到犹太朋友们含着泪打来新春祝福的电话——就在这一天,“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爆炸,以色列第一个宇航员拉蒙陨身苍穹。犹太人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悲剧之后,面临着梦想的破灭,因为身为大屠杀幸存者后裔的拉蒙是以色列重生和奋斗的标志,他是犹太人逃避战乱阴影的一种寄托,一个梦想。他的命运似乎是犹太人历史性悲剧的宿命。我听到了犹太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哭泣,听到一个小女孩的自责:是我的嫉妒导致拉蒙不幸。
    春节里,以色列朋友失声痛哭
  2003年2月1日,中国农历新年初一,以色列安息日。
  夜色黄昏,耶路撒冷万家灯火。紧张的工作,使我总有一种疲累和欢快的感觉。难得的空闲。我们几个在耶路撒冷的记者,聚集在国际广播电台首席记者刘素云大姐处包饺子。很惭愧,我是一个南方人,以往过年多吃的是元宵。在家过年时,常常夜半零点刚过,母亲将刚做好的元宵放入锅中,煮熟,加糖,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其情绵绵。
  而今,在这是非之地久了,对家人的牵挂常常唤起我的思乡之情。何况,过年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但不管如何,饺子还是中国人过年的象征,在这儿,又过了一年,我竟然毫发无损还能在耶路撒冷这个圣城吃上热腾腾的饺子,总是一种幸事。
  “又打了一年,总该让我们过一个平稳的年了吧!”坐在桌前,举起盛着戈兰高地红葡萄酒的酒杯,大家开着玩笑,预想着这样一个平静的夜晚,应该不会再有事。
  在耶路撒冷呆长了,我已失去了太多的理想。一位犹太小女孩曾说:“我不想永远没有爆炸,我只是希望我没有听到爆炸声。”
  幸运女神不可能垂青于我们,因为我们是记者。幸运更难得垂青犹太人,这个注定充满悲剧色彩的民族。
  作为一种经验,突如其来的事总是发生在人们兴致最高的时候。这一次也不例外。
  当将饺子送入口中细细咀嚼品味时,清脆的电话铃声犹如午夜的噩梦,让桌上所有人停止了说话。刚开始我们还以为又发生了自杀式爆炸,但随后却是更震惊的消息: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梦陨长空!其中就有以色列人的骄傲,也是以色列第一位宇航员伊兰·拉蒙。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不幸,更是以色列最大哀痛。科学没有国界,我明了这一天对世界航天史意味着什么。打开刘素云大姐家的门,走到阳台。山城的灯光错落,四周格外平静,仅能听到周围几家电视传出的声音,正在播的都是宇航员的消息。从一个个窗户中,我似乎听到了人们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深深的叹息,还有轻轻的啜泣。
  对以色列人来说,拉蒙曾是逃避爆炸战乱阴影的一种寄托、一个梦想。特殊的国情、非凡的身份、崇高的理想,他被给予了太多希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国家英雄。现在,梦想破灭了。
  不只我一个人觉得:消息太突如其来了。
  我的同事蒋国鹏是学希伯来语的,当被告知这个消息,他一连串说“想不到,想不到”,然后是长时间的摇头。
  他打电话给老朋友安德烈。五大三粗的犹太小伙子在电话中竟泣不成声:“亲爱的中国朋友,我本想祝福你们春节快乐,但我的心情真的非常难过……虽然我不认识飞机上的人,但此时我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失去亲人……”
  更多的人则是震惊,震惊于拉蒙的壮志未酬,震惊于人类科技史上的这起惨剧。56岁的伊拉娜不停地重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我为拉蒙和他的同伴、为他们的亲人感到无比的悲伤…… 我宁可看不到取得成果后的欢喜,也不愿看到悲伤和泪水。”
  曾在北京大学担任外籍教师的丹尼则表示:“拉蒙作为第一名登上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是以色列国家和人民的骄傲,我为拉蒙的亲人和他同伴的亲人们感到悲伤。……这场灾难不仅对以色列是一个打击,也是对整个世界的打击。”
  在拉蒙位于以色列南部的故乡,其白发苍苍的父亲说:“直到最后一刻,我仍在盼望奇迹,但最终,却仍是一场悲剧……”很长时间,老人一直坐在电视机前,希望奇迹发生,他的儿子能再回来。
  许多以色列电视台、电台在播出有关消息时,一些主持人一度哽咽,有人甚至泣不成声。
  作为一个记者,事件发生时,常需要不断地询问别人的看法。我也知道,高兴事,皆大欢喜;但如果是悲剧,对被问者何尝不是一种折磨?这是记者的两难,也是记者的彷徨。
  在自杀式爆炸时,我时常就没有勇气去问那些血迹斑斑的伤者,不是恐血,而是实在不忍去触动他或她刚平静下来的心情。有时,我就想,如果我不是一个记者,兴许可以更长寿一点!
  在拉蒙殒身长空的那天,在中国人最喜庆的春节,我却不得不背负着心灵的沉重,询问着犹太朋友悲伤的反应,在叹息中接触他们最敏感脆弱的一面,在啜泣声中安慰他们最无奈的心灵。
  
21。春节里的噩耗(2)
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回顾犹太人两千年来的大流散、60年前的大屠杀、而今时刻都可能发生的自杀式爆炸,这何尝又不是犹太人悲剧的宿命。以色列是片神奇的国土,但太多的悲剧,让我时常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带《圣经》上太空,科学跨越仇恨
  作为一个大屠杀幸存者的后裔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犹太人,拉蒙深深明白自己的特殊身份,他特地将一本圣经带到了太空。
  在一次与以色列电视连线上,沙龙向拉蒙表示问候,拉蒙则向他出示了这本圣经。这个画面,成为许多犹太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场景。
  说起这本圣经,还有着许多故事。圣经的拥有者是71岁的乔基姆·约瑟夫,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大气物理学家,他也参与了这次航天飞机的科学试验。
  约瑟夫是1944年在德国纳粹集中营中从一位拉比手中接过这本圣经的。当时约瑟夫才13岁,那位拉比偷偷地在牢房里组织了一次早上4点的祈祷仪式。
  约瑟夫回忆道:“仪式之后,他对我说,‘你拿着吧,拿着这本你刚刚读过的册子,我是不会活着离开这里了。你一定要答应我,如果能活着出去的话,你要让人们知道这个故事。’”
  两个月后,拉比被纳粹杀害了。
  约瑟夫在1945年一次囚犯交换中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获释,1个月后美英军队解放了这个集中营。
  拉蒙的母亲和外祖母是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因此当拉蒙拜访约瑟夫并看到圣经后,拉蒙激动地几乎流下了眼泪,他随即问约瑟夫:自己能否将圣经带上太空。
  在与沙龙交谈时,拉蒙就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犹太人的生存能力了,我们能战胜一切恐怖和黑暗的日子,迎来充满希望和信念的未来。”
  约瑟夫说:“我现在觉得自己真正实现了50多年前对达斯贝格拉比许下的诺言,并且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故事,我很感谢拉蒙帮我做到了这点。”
  为纪念拉蒙,“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后,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辟出一个特殊区域,展示拉蒙这个宇航英雄的照片。
  经历过战争的人,往往更能感受到和平的可贵。在随航天飞机畅游太空前的一次采访中,拉蒙曾感慨地表示,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以色列,而且还有所有热爱和平的犹太人。
  他说:“比飞上太空更为重要的,是民众的团结。这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阿拉伯国家也是如此,我们都是同样的民众。”
  对于外界炒作他的国籍和安全问题,拉蒙一再表示,他不相信他和家人会成为袭击目标,因为他这次任务,只是出于科学研究及和平目的。
  他还曾不无玩笑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太空之行,希望不是最后一次。”但不想,一言竟成谶语。
  科学超越了一切的樊篱。对于拉蒙的不幸,许多巴勒斯坦人都表示,这是一场人类的悲剧。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给以色列总统卡察夫专门去信,对拉蒙表示哀悼。拉蒙代表的是人类挑战太空的精神,阿拉法特表达的是一个政治家的气度和胆略。巴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也评价说,“拉蒙是一位勇士”。
  在与拉蒙进行太空对话时,沙龙曾表示,邀请所有宇航员到以色列去。“哥伦比亚”失事后,沙龙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2004年春天,他特意邀请所有宇航员的家属来到以色列,参观历史古迹、犹太圣地,在耶路撒冷一个风景如画的山坡上,家属们栽下以他们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