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贫困乡村生存实录:粮民-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在日记里老老实实地把老人的话记录了下来。
临走时老伯的老伴笑着对我说了句,“孩子,你不要听他胡咧咧,他当了多半辈子村长……”
后来的走访中,再次印证了那位老伯说的话。有许多农民渴望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但他们渴望的不是那些华而不实、走形式的东西。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是不是“二奶”?(1)
连日的行路让我筋疲力尽,翻越了陕西秦岭南北,贯穿了大别山东西,我终于到了皖西金寨县境内,这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正赶上板栗收获之际,村里男男女女都在忙着板栗的采收与出售。我走进了村里(为了文中要说到的事情我在这里隐去乡名、村名),向山脚下正在往农用三轮车上装板栗的一位老伯打招呼。老伯很热情地停下手中的活和我搭话。老伯说:“我村很少有人出远门打工,大多在县城和附近找活干。”就在我与老伯说话间有一位青年女子叫了声什么,我没有听懂,老伯就和她叽里咕噜说了几句。那女子就微笑着用普通话对我说:“你好,你这么辛苦有什么意义吗?有人给你钱吗?”她问完还依然微笑着,我却被这样的问话给搞得不知如何回答了。可她又开口了:“像你这样的人太少了,人人都为钱、为自己忙碌着,你却跑到这大山里帮助我们农民来了。我们这里的农民都是穷人,你帮得完吗?嘿嘿,我性子直,你不要见怪哟。”
我这才反应过来,心想:她真是个直性子,这一串话问得我不知如何回答她。我在思量着,她又开腔了:“我明白你做的事情。我在广东就知道有个丛飞,他也和你差不多一样,一个做好事的人,帮助农村穷孩子上学。可好人命不长啊,他不是已经死了嘛。噢,对不起,我可不是咒你,我的意思是好人太少,也太可怜了。你看你晒得多黑啊,比我们农民还黑。”说着她从老伯的编织袋子里取出一把板栗给我递过来,说:“吃吧,甜着呢。”我接了过来,这还是我第一次生吃板栗。我拿在手里不敢吃。她可能看出了我有顾虑,她也抓了一把,拿出一颗咬了一下,剥开就吃。她这是给我做示范。
老伯又对她说了几句本地话,女青年笑着对我说:“我伯伯让我带你去家里。那走吧,今晚就住我们家吧。”我就和她一起走到山区中一个农家院落。路上我们聊起来,知道了女青年是在广东打工,几年也没有回来了。她的父母在家中管理着一家四口人种板栗的山地,她弟弟也在广东打工。她这次回家来一是帮父母收板栗,二是回家看望父母。
刚到了女青年家后,他父母表情很异样。她笑着对父母说了一会儿本地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后来她父母的表情看上去就自然了许多。她给我端来一杯开水,而后就帮父母筛选板栗,我也就和他们一起边干活边聊天。她依然是那么直言直语,但她一直是那么开心。我也感觉很轻松,和她什么都聊。到了下午四点多,女青年对我说:“你和我一起去接我儿子去吧?也转转,看看我们这个山区里的幼儿园。”我就答应随她一起去接她的儿子。路上我们谈起了她的儿子也谈起了她的先生。谈起她的儿子时,她可以用眉飞色舞来形容,看得出她对她儿子非常喜欢。但当谈到她的先生时,我感觉她有些不愿多说,我也就没有再多提。但我心里还是有些好奇,很想知道些什么。我没有在这个时候再说这个话题,只是谈现在的孩子都是很聪明、懂事,不过农村的幼儿园一般条件都不是很好,我问她们这里怎么样?她说:“不好,但比起没有要好多了,让父母带他们又不识字,在幼儿园毕竟有老师教孩子识字。”
孩子长得非常可爱也很活泼,也非常懂事,见到他妈妈就奔跑过来。她妈妈让他叫我叔叔,他就高声地叫一声:“叔叔好!”我们各抓着孩子的一只手往回走,这时女青年脸上淡淡地泛起些忧郁的神情,欲言又止。小孩也不怕生,和我很友好,说个不停,俨然把我当成自己的亲人。
我是不是“二奶”?(2)
回到家中,女青年和妈妈去做晚饭了。小孩子一直围着我,不时地和我说话,抓住我的手仰头对我笑,不知不觉地我还喜欢上了这个小宝贝了。我们把板栗装完后就和这个小孩子玩。
晚饭后小孩子又跑到我的怀里来,要我抱着他。他妈妈几次叫他过去,“妈妈抱,不要总黏着叔叔,叔叔累了要休息。”可小孩子就是不听,我就抱着小孩子和女青年坐在院子里聊天。我先是问她们这里农民的一些情况。慢慢地小孩子在我的怀里睡着了,我低头看了一眼熟睡的小孩,他是那么可爱。就在那一刹那间我真的感觉他好像我自己的宝宝,一种美好的感觉在我心中升起。
我和女青年又说到了孩子的爸爸,这时她低了下头又抬了起来。她开始对我说:“看你人不像那些坏人,看得出你人也很好,我们孩子一见你就那么喜欢(笑)。我对你说了也不怕你笑话,我孩子的爸爸是个台湾人。他在广东开公司、开工厂。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把孩子放在这个山沟里。我对你实话说吧,我们也没有办法。我就是报纸上说的‘二奶’。那时我们有了孩子,我还不知道‘二奶’这个名字,就是最近才知道这个名字,感觉很难听。我和我们孩子他爸爸真的是很相爱的,他在台湾有妻子,但恋爱时我的确不知道。我在他的厂里从车间工人一直做到总经理助理,都是我努力出来的。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个女工要成为总经理助理肯定是和老板乱搞才得到这个位置的,真的不是那样的。”
“我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因为我们家非常穷,考上了也读不起,那时还没有听到有什么贷款。我八月到了广东就进了这个厂,我心里非常明白,工作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我学习还有别人给发工资,这多好啊。我做什么都很认真,有许多工友都说我傻。可我心里明白,我不能和他们一样,我要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刻。我们是大山里人,没有什么可以挑拣的资本,只有干好工作。就这样,我一点点地掌握了工厂的全部生产流程,熟悉了采购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也就是这样我从车间做到管理做到助理。当我是总经理助理时,我才发现我们老板人非常好。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去什么夜总会,他会客户时除了他的办公室外,就是茶馆。晚上他要工作到很晚,事事都要操心,都要亲力亲为。我慢慢地觉得做老板也不容易,他平时吃饭也很不注意,我也就开始有些心疼他,在生活上注意照顾他。他对我也很好,事事放心让我去做。”
“我做助理时,他两年多没有回台湾。我认识他虽然有四年多,但我在车间时没有和他这么近距离相处过,对他了解也不多。当对他的同情变成关心,又由关心变成心疼时,我就不知道怎么地喜欢上他了(笑)。后来,我有了我们的小孩。他对我说他台湾有妻子,一直生病,不能生育。他请求我,如果我愿意为他生下这个孩子,他愿意把企业都给我。我没有那么大野心,我和他好是因为我爱他,并不是爱他的钱。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就给我在那边买了一套房子,还要我把我父母都接过去,我没有同意。今年我弟弟没有考上大学也到这家公司了。”
“你看我的孩子都四岁了,但我怕把孩子留在那边对他有影响,就让孩子回到老家了。他也是一两年回台湾一次,回去几天就回来了。我一直觉得我不是什么二奶什么的,我们就是相爱的夫妻。他对我一直很好,我现在自己开了个外贸公司,做服装贸易。他每天都是开车来接我下班,我们在一起都快六年了。他从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台湾男人花心。他从不去那些娱乐的地方,他们台湾老乡叫他去,他每次都是笑笑就谢绝了。有时间他还给我烧菜做饭,也帮我洗衣服。”
“你说,我算不算‘二奶’啊?我有时也很矛盾,可我们真的很相爱的。他来广东都10多年了,他妻子从来没有来过大陆。我们村里人知道我找了一个台湾人,因为他来过我们老家,但都不知道他结过婚,台湾还有一个妻子。村里人都很羡慕我,可我却不愿回来这里。我怕村里人知道些什么,对我说闲话。”
“我真不愿听人们那么说,我又不是被别人包养,更不是给当官的当情人。我们俩是相爱的,只是现在没有办法领结婚证。你说像我这样该怎么办呢?”
我被问住了,不知道怎么办。我应该劝她离开这个男人?劝她给那个男人做思想工作让他和台湾妻子离婚然后和她结婚?我不知道怎么说了,只对她说了句,“总之是难办的事情, 最好是你们好好谈谈。这样也合法啊。”
我抬头看着幽蓝的夜空,依然找不出个答案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地方行政官员挑不起新农村建设的担子
这是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即为什么说地方行政官员挑不起新农村建设的担子呢?在这里不是否定他们的才能,而是讲他们的主要职责与“三农”发展的关系,这个关系是间接与直接的问题,同时综合其他诸多因素在内,才得出这一结论。如果没有帮扶“万村行”,我也得不出这一结论。
在“万村行”的过程中,这个结论逐步地凝结于我的脑海。说实话,长时间我不敢去碰触它,因为它涵盖面太广,波及面太大。后来,我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后再也无法回避与沉默了。这篇报道就是“中央对县级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正是因为它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我一直倾心关注与付诸于行动的“万村行”不就是为了新农村建设吗?我怎么能再回避呢?
在帮扶“万村行”中,我走过了青海、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当我走进农村、乡镇后,在我实地考察中,与一些当地干部和农民深入接触、交谈后,慢慢地一个问题凸显了出来。如果大家都漠视这个问题,它势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甚至会因此走许多弯路,同时付出沉重的代价。
那么,这个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呢?答案也许已经在“中央新农村建设县级干部专题培训”中找到,但是我在“万村行”活动中还没有领略到,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讨论。我把一个大问题细分为如下几个小问题。
问题一
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主体是农民,自然新农村建设主体就更是农民了。可是农民却处在被动地位,由于信息的不稳定性、不准确性、不系统性使得他们无法判断向何方走,这是其一。其二,农民虽然承担着一个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大产业,可他们无法顺畅地得到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支持,往往都是要通过不健康的渠道和手段,才能获得他们急需的、且极其微薄的资金。大多数山区的贫困农户反而很难得到生产与发展的资金扶持。农业不同于工业产业,工业的收益可以预期,而农业却不能,一旦遇到天灾就会颗粒无收。因此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行流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朝一夕。第三,农民的知识结构无法把农业这个大产业完全驾驭,可主体的承载使得他们又不得不肩负起这个重担。由此,多数农民就只有“应付性”投入生产,无法把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地经营起来。第四,由于农户所耕种的土地面积过于分散,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问题二
地方政府的作用与生产者的关系不明确,地方政府部门无权干涉(为某一农户决策种什么、干什么)农民怎么生产、怎么经营;可农民也无法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什么可靠的生产发展信息(市场经济下政府部门只能是临时指导性的,并不能为农民保证什么)。那么地方政府官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作用呢?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官员指挥的权威性、官员指挥的责任性到底有多大?哪位官员会保证他的指挥是正确的?如不正确,那么给农民造成损失他能承担相应的损失与责任吗?听了官员的指挥,农民假如受到损失了他是否给予赔偿?他扮演指挥者的角色,他的利益是否就是农民的利益?怎么个关联?不要拿他的乌纱帽来关联,他丢了乌纱帽还有饭吃,农民在他指挥下绝收了、返贫了他与农民同甘苦吗?我想官员是不会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官员怎么来指挥农民搞新农村建设呢?接受了培训的干部应该也放下国家给予的所有待遇,进村、住社(这里说的不是传统的官员在那里指手画脚的那种,而是彻底成为不拿国家工资的农民)来和农民一村、一社地建设新农村,他们做得到吗?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负起责任来。因此,这个县乡干部怎么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作用,而且是起到好作用的问题就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了。
问题三
地方政府官员,大多都是从事行政性工作的。让他们来指挥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另一个巨大困难。以前的一切失败的例子深深地刺痛着农民,也刺痛着地方干部。有过许多经验教训的干部都不敢轻易插手农民的事情。假如还让他们来指挥新农村建设,他们要么就是继续乱搞,要么就是糊弄。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一是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服务;二是邀请农业专家全面对地方农业发展进行科学评估,做出合理的布局;三是把各类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国家、地方培训让还给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四是协助农民打造农产品品牌等。
这就是我在“万村行”中发现与总结的几点问题。这些大部分是来自农民的智慧,我只是把我认为合理的形成这个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建设和谐社会农民的“性福”不能忽视(1)
这个题目看似哗众取宠,其实不然,这是我在青海省所了解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农村现象——农民婚姻问题。如果这一问题被国家和社会忽视,那它将会发展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因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六项原则中,首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青年农民到了婚配年龄却因家庭贫穷、身处偏远山区而不能婚配(改变不了目前境况就将是终身独处了)的问题也是人本的大事,重视这一问题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农村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婚姻(正常的)、家庭是经济建设的力量源泉之一。此外,婚姻不同于经济的发展,可以迟缓,可以后发,它不能等待与延误(在农村错过了适婚年龄就很难找到适合结婚的配偶了)。婚姻也是影响社会健康与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农村更是突出。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性福”二字来取代“幸福”或者取代“婚姻”二字,同时我还铿锵有力地说:“这不是哗众取宠!”这是基于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来说的,这就是当一个健全正常的成年人(这里主要说的是男性农民),因贫穷没能婚配,难道他们就没有性生活的需要吗(在这里我们先抛开婚姻的其他因素)?如果有人回答说“没有”,那他们不是虚伪就是阳痿。如果用健康的思想、正确的观念来回答,那一定会说:“需要是正常的,不需要是不正常的!”因此,我就此话题先抛开婚姻中的家庭责任、爱情、子女教育等内容,就单从一个正常、健康的成年人的正常生理需要谈起。这也是一个无可厚非、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我就用“性福”来命题。
可正是这个“需要”在偏僻的农村只是一个《天仙配》的梦想了,那些已无望婚配的农民就无“性福”可言了——没有婚姻生活还谈什么幸福生活。那些已到正常婚配年龄的村民,娶不到、娶不起、娶不来妻子的不是极个别现象(男性居多,女性也有,但她们大多都是已婚,只是因为丈夫病故或者离家出走不归者,可她们大多数会再婚),而在有些地区快要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了,甚至还有蔓延趋势。这不是耸人听闻,请大家看下边我去过的几个村子所了解的事实吧。
某县某乡(我在这里隐去县、乡是处于种种考虑,请读者谅解)朱家台村,这个村子并不是很偏僻,只是耕地全部是山地。我走访的几户农家中就有四个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已很难有正常婚配可能了。
一家姓牛,家中四口人。父母均已70多岁了,儿子今年(2006年,以下几个的年龄都以2006年为准)38岁,以前外出在西宁建筑工地上做小工,因父母年纪已大并且有疾病,现在在家以农活为主,农闲时给本村农户代放牧,有一点经济报酬,以此来维持油盐酱醋之需。此外,妹妹(35岁)因哥哥以前在外打工,家中农活和老人都要她承担,也错过了结婚年龄(在农村普遍是在20~26岁之间,再大就很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