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贫困乡村生存实录:粮民-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开始别人说我还不怎相信,可昨天晚上见了你和你谈完话之后我完全相信了你。我也被你这种行为感动了。后来老伴悄悄对我说,让我请你到我家吃顿饭。因为还在春节期间,请你吃个年饭。你连春节都没在家过,就往我们贵州来了,真是太难得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敢让女友去看我那凄惨的‘家’(3)
老人这番话让我觉得有些承受不起。我就对老人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只是长期在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生活,慢慢地就走进探究‘三农’问题的这个行列里来了。时间长了,我发现不论是农业科研和‘三农’理论研究,许多都是浮在上边。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太少,由此我决定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发展状况,依据我所掌握的农民实际状况给予农民最为切合实际的一些帮扶。这就是我决定做这件事情的动因。没有您说得那么伟大。全国约有60多万个行政村,我计划用2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万村行’,并实现帮扶贫困农家走上健康、良好的发展道路,所以就叫‘万村行’。”
老人又问了一些我经济来源等问题,之后他向我说起他回村做的事情。说着说着老人起身上了二楼,不一会儿他从楼上提下一个皮质公文包,从里边拿出一些文件让我看。老人说:“既然蔚老师是来我们农村做帮扶的,我也麻烦你帮我看看我的这个计划。小厂我已经办起来了,就在你进我们寨子的那个路口不远处,另外是我主持成立的一个种薯协会。”
我从老人手中接过来,认真地阅读了所有材料,顿时被眼前这位不服老的老人感动了。他办厂是为了把农民生产的红薯转化为淀粉和粉丝,以此来帮助村民提高经济收入,然后又通过协会引进优良种薯发放给种植农户,等农户交了红薯后再扣除种薯钱。最后,再把加工后的薯渣返还给农户养猪,发展养殖业。
他放弃在城里舒适的晚年生活,回到老家与老伴住在已经年久失修的祖屋,白天为加工厂忙碌,晚上还要找农户说明协会的作用和协会给农户带来的好处,动员农户种植优良品种红薯,发展养殖业等。
我对老人的事迹打心里佩服,就问:“大叔,您都80多岁了,为什么不在城里好好享几年清福?这里这么偏僻,生活各方面又不方便,您身体受得了吗?”老人极其干脆又爽朗地回答了我一句:“为家乡我选择了——老有所为!”
当我们彼此有了一个较深的了解后,老人才笑呵呵地对我讲:“我们这个院子在我们这个寨子的确是最大的,因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在清末民初是一个大户人家。我的舅舅曾经是民国军官,后来准备起义时被蒋介石在重庆秘密给杀害了。舅舅的女儿,也就是我的表姐后来被延安来人接走,直到解放后许多年我表姐从北京回来时我们才知道她是老革命了。哦,说远了,我们家这个老宅子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保存得比较完好,但解放后我们家大多数人都参加工作离开了这里,老宅子就没有人住了。我退休后想着回来为老家做点事,就又回到这来了。”
老人又回头上楼去了,不一会他手里拿着一个纸卷递给我,让我打开看看。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来,原来里边正是他舅舅留下的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我轻轻展开,征得老人的同意后拍了张照片。
我们聊了一个上午,小雨一直在不停地下着。我提出和老人一起去参观他的加工厂,他非常高兴地与我一道走进泥泞的山村小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超生全是农民的错?
今晚写的这篇日记说的不是今天的事,而是在我2月27日那天到苗王城时,走进这户人家看到和了解的情况。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艰苦的家庭状况,一时不知如何下笔。我思虑良久,在今晚才打开电脑……
让我难以下笔之难处有几个,一是我如果平铺直述地把我看到、了解到的情况记述下来,人们看了不但不会对他们困难的生活处境给予同情,反而会引起负面影响。这是因为现在许多人只愿意看热闹,不愿意去思考。二是要把这篇日记如实客观地写下来,就需要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一起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所了解的这个困难家庭,以及他们对我的信任与期待。三是它会涉及到很多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
在这里我要着重说的一是计划生育政策,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三是传统思想观念。我国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的计划生育政策了,但是在农村多数人为什么不是自愿地响应(也许我这么说会有人反对或者批判我的这种说法,但事实确实如此),而是被动接受呢?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几千年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个传统思想观念就是人所周知的“养儿防老,养儿继承香火”。
在广大农村,传统上重体力活都是男人干的(尽管如今现实中农活大多数都变成了妇女的“专利”),至少在思想观念上还是这样。另外,女孩嫁人,一般都是离开自己父母嫁到男方家。这是传统文化,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基本都是一样。谁硬要否认这一传统观念,那他不是虚伪就是思想境界极高。在农村,女儿出嫁后就成了男方家的人了,女儿所生的子女就不再是自己父母的后代了(至少在观念上,在感情上,在认识上是这样的)。由此,在农村的夫妻如果不能生出一个男孩来,他们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养老问题。没有儿子,老了谁来养活他们,谁来供他们吃喝?这是最客观、最现实的问题。可是,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相关政策仍没有把农民“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真正地、彻底地解除掉。
可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一个全民的养老保障,农民至今没有退休,没有生老病死的保障,他们就费尽心思与“国策”——“计划生育”周旋,没生出男孩来就会生第二胎、第三胎……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地区和各地村民外出务工的增多,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高认识,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在偏僻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在上世纪*十年代超生还不是个别现象。
以上就是让我无法落笔的三点难处。此外还有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不论大人怎么样,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不但是自己父母的孩子,还是国家的公民,他们应享有普通公民所有的权利。因此我们谁也不能因他们父母的原因,就对孩子们歧视。
把这些问题在心里理出一个头绪后,我才在今晚动手写前天就应该写的这篇日记。
吴村长用摩托车带我去参观苗王城。苗王城,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名字充满了诱惑,使得我心中按捺不住阵阵激动。初春乍暖还寒,但我心中的暖流早把初春的那缕寒意给驱赶得无影无踪了。满眼灰色的喀斯特岩石,此刻看上去都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摩托车在村寨的小路上颠簸地行驶,我也不觉得是受罪,一心想着苗王城的神秘与传奇。
我们走到离苗王城还有一段路时,距离村公路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户人家,吴村长建议我先去这户人家看看。他把摩托车放在了村公路边上,我们爬坡沿田间小道上向上走去,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到了这户人家屋前。孤立在这个山坡上的就是这家人的住房?我怀疑地问吴村长,“那里也是住人的房屋吗?”吴村长高声回答我,“住着人啊,不住这他们住哪里去?他们是从苗王城村搬到这里来的,以前生活还比这里更差。”
我简直不敢相信还会有人住石头墙、草屋顶的房子。我想有可能是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住在这里,因为没有什么依靠和收入才会住这样的茅草屋。就在这时从小草屋里走出一个小女孩。她听见她家的狗叫,便走出茅草屋往坡下看。
我和吴村长走上一个小坎,站在了这户人家茅草屋前。当时家中只有两个女孩,父母下地干农活去了。吴村长对小女孩说明我们的来意,其中一个就到山坡上去把她父亲喊了回来。
这个家庭一共四个子女,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孩子的衣服除了校服外,其他大多是好心人送的旧衣服。孩子的父亲50岁多点儿,因妻子有慢性疾病,他不能出远门打工,农闲时只能在周围打点短工、零工。他基本无钱给妻子治疗,就连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每人要交的10元共60元钱都拿不出。四个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还有一个优秀生被铜仁市一家重点学校招收进“宏志班”,免费读高中。
我最初还想问这位孩子的父亲为什么不把房屋修修。但当我知道了这个家庭的境况后,就觉得这个问题太幼稚了。
我早晨那股去看苗王城的欣喜之情早已荡然无存。眼前这个异常困难的家庭,让我对古迹已经没有了任何兴趣,尽快帮助这家农民走出困境是我最大的心愿。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谁毁了山里孩子的希望?(1)
3月3日
谁毁了山里孩子的希望?
一辆面包车从我面前疾驰而过,随之泥水向路的两边飞溅,有几个村民躲闪不及,鞋子和半边身上全溅满了红色泥浆。在山寨里,村级公路只能容下一辆车单行,就是想躲闪也无处躲。后来我听村民说这是他们村小学校长家的车。
正是这个车方便了周围的村民出行也耽误了这个村的孩子读书。可能有人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最初听到村民这么说我也感到很纳闷。我问他们,“让你们出行方便还不好吗?他怎么又会耽误你们村孩子呢?”于是我走进到村里,到村委会主任家了解这件事。
最初村委会主任听我提说此事他很不情愿告诉我。他只说:“惹不起。”村主任也说这三个字,我感到这事很蹊跷。一个小学校长还有惹不起这一说法?难道他是村霸?若是一个村霸做小学校长,这何止是耽误孩子啊!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了。想到这里,我忍不住一再向村主任询问,并对他说,我不会对别人说的。我一个外来人只是想听听是怎么回事,也许我还能帮你出出主意呢。最后村主任在我一再央求下才慢慢向我说出此事。原来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而是另有他情。
村主任先是说:“我们村学校是一个好心的外商捐助修建的新校舍,当时修校舍全寨子里的人和乡里的干部都是欢天喜地。我们原来的小学非常破烂,村上没有一分钱没有办法修新的,也就像你们外边人说的,是一所极其简易又破旧的危房。上课时老师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可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个个非常好,先后都考到地区、县城重点中学。可当得到了外人的资助把学校修建好了后,换了个新校长。大家都很高兴,心想我们村的学校这下就会更好了。大家都感到我们村上就要出更多的人才了。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有了新校长后,我们村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年比一年下降。直到前年、去年有些经济条件好点的家庭,实在看不下去了,都把孩子送外边村或者更远处,他们都宁愿多花钱,也要让孩子去其他学校。有的孩子住不起校,就每天来回四五个小时在路上跑,也不愿在我们学校读了。”
听村主任这么一说,我知道了一个基本情况,但是我还是不明白新校长在几年内不但没有把教学质量搞得更好,反而会搞得那么糟呢?又怎么说惹不起呢?村主任说到这里表现出很不情愿再往下说的样子。我一再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他终于开口说了。
“原来的校长是我们村的一个民办教师,他没有文凭,但是做事却非常认真。他当校长时乡上一直不同意,但是村民都喜欢。在他当校长那几年里,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在县上、地区都拿回来许多奖,考到重点高中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可后来乡里来了新乡长,也刚好新学校修好,上边来人说校长一定要有文凭才行。没有办法,原来的校长就去考学,最后他考到贵州师范大学去了。乡上就这样安排了现在这个校长。”
这时,村主任说话的语气也开始带有一些怨气了。我就对他说:“你不要怨他,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尽心尽力搞,慢慢会把教学成绩搞上去的。”他听我这么一说反而有些愤怒了起来,声音也抬高了八度:“他?要不是他弟弟来我们乡当乡长,他怎么能当上校长?他教学不好也不务正业,很早我们村就知道。我们都不满意,可是我们是农民,谁能听我们的话?我们农民有什么权力让谁当校长?你说他当校长就当吧,就好好当他的校长把学校搞好吧,可他却没有干校长要干的事。他买了个面包车每天忙着跑车挣钱(实质是无证出租)。他把教书放到次要,每天都是匆匆忙忙赶到学校,草草率率胡乱教教。一到放学,孩子还没走他就先开着车又去拉客了。这样其他老师也就没有责任心了。校长都忙着给自己挣钱去了,谁还愿意用心教学生啊?这样老师也开始马马虎虎,反正校长又不敢管他们。可我们农民谁能管了校长啊?再说校长有一个乡长弟弟撑腰,谁敢惹他。你前边问我,村里农民怎么说校长惹不起,就是这样惹不起啊!” 。 想看书来
谁毁了山里孩子的希望?(2)
我对村主任说:“你是村长,你有权利向领导反映这个情况啊。”村主任苦笑了下说:“我反映?一是他们谁也不敢管,二是我说了谁会当真听我的,三是搞不好我也会被他们给换掉。我前边的一个老村长就是看不惯向上反映,结果上面就把他给取消了(撤职了)。我虽然是村民选的,可他们不同意我也当不上。所以我们只能在底下议论,但也没办法,谁让我们是农民啊!”
我听后感到很震惊,一个乡长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乡长应该是为了当地百姓谋发展、谋福利,九年基础教育是国策,是基础之基础,他怎不顾教育发展只讲人情?更何况本来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就不是很好,再把小学这么一点儿学习环境都给搞坏了,那这些农村孩子的希望还在哪里啊?
(特别说明:为了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文中没有写村名)
谁来为不同生父的六个孩子的抚养买单?
一处几乎就是草棚的房子映入我的眼帘,简陋得不能想象,要不是有人从里边走出来,你对不能也不敢相信那里还住着人。可就是这个简陋的“大窝棚”里住着六个孩子、两个大人。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在帮扶“万村行”中我已形成习惯,凡是看到破旧不堪的村民住房,就想对这一家生活了解个究竟。当我看到这个房子后就急忙让载着我的杨校长停下摩托车,去看下这户人家。我下了摩托车向那个房子走去,正好碰见一个小孩从里面跑了出来。他衣服和脸都很脏。我边走边问杨校长,这家你熟悉吗?你对这家的情况了解吗?杨校长说知道一点,但不是很了解。
我们说着就走到了那个破烂的屋子前,杨校长先走了进去,进屋后他先是一愣,片刻后他问屋内的一个中年妇女:“你,你在啊?”那位妇女看似有些难为情,只是“嗯”了一声就把头低下,什么也没有说。然后,她慢慢向后退了几步靠在了锅台边上,但又时不时地盯着我看,好像要问这位杨校长什么,欲言又止。杨校长就问她:“这两个也是你的小崽?”那位妇女也是“嗯”了下,低下了头。杨校长又对她说:“你不要怕,我们不是搞计划生育的,这蔚老师是想了解下你们家里的情况,看你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现在有几个孩子啊?上学的有吗?崽儿他爸哪去了?”那位妇女沉默了半天没有开口说话。杨校长很直爽地说:“你找个坐的凳子让客人坐下呀。你好像怕我们似的,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
那位妇女这才好像回过神似的走到锅台后边搬出一个小木凳让我坐。我看只有一个小凳子也没有去坐,就和杨校长站着与她说话。可她始终没有开口说话,依然沉默着站在那里,时不时抬头看我一眼又把目光移开了。我看这样的情形也了解不到什么,就对杨校长说:“那好吧,不难为她了。我自己看看,完了之后我们去其他农户家吧。”我就在这个用竹席围起来的“屋子”里转了一圈,但几乎看不出这哪像个家,也找不出一样像样的东西。看完后我长长叹了口气,心想:这哪里还是个家啊?
就在我们将要走时,从外边跑进两个小孩,一个我进门时见过,一个略小一点儿。这两个相差不多的小孩好奇地跑到了我的跟前,仰头看我手上的相机。我就给他哥俩儿拍了张照片。随后我们走出了这个“家”。
谁毁了山里孩子的希望?(3)
我们沿着山路继续往村里走。路上杨校长对我说:“这个女人好像10年前就离开了这个村,离开了她的男人。她走时留下两个孩子,现在大的可能都出去打工了吧。其实看到她在这里我感到很是吃惊。吃惊的是她怎么回来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