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代名士张伯驹-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环,取出了竖格子信札,只见上面写着:
  张伯驹、潘素先生:
  遵主席嘱,在新春佳节之际,送上火腿、糕点、水果、白酒四色礼品,以答谢二位先生对毛主席之厚意。
  祝新春愉快!致礼!
  落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上面盖有一枚红色方章。
  张伯驹和潘素阅后,激动得不知所措,只是连连说:“谢谢,谢谢!”夫妇俩送走了客人,回到客厅。
  绚丽的阳光从窗子里射进来,客厅里顿时生辉。夫妇喜形于色,反复诵读毛主席的嘱托贺信,抚摸毛主席派人送来的四色礼品……他们目不转睛地望着礼品,眼睛闪动着激动的泪花,驻足了许久。
  夫妇俩记忆犹新。那是1951年的国庆节前夕,潘素同著名书画家胡佩衡、秦仲文、吴光宇、吴镜汀、周元亮、启功、溥松窗8人合作绘制了一幅《大好河山图》,由叶恭绰题记,敬呈毛主席。这巨幅山水画,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寄托着画家们的深情厚意。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丹青焕彩 饮誉画坛(2)
1952年国庆节前夕,潘素又与齐白石、于非■、徐燕荪、溥毅斋、关松房、汪慎生、溥雪斋共同绘制了《普天同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这一年的冬天,潘素又同胡佩衡、溥雪斋、秦仲文等合作《嵩岳长春》,敬献给毛主席。
  潘素和其他画家,把对祖国、对领袖的热爱,融汇在绘画创作之中,情不失其真,感不失其实,耿耿赤心,披图可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对这些画家尚记挂在心,特嘱秘书专门来贺年。伯驹夫妇将毛主席的嘱托信视为珍品,精心装裱后,存于箧中。
  不久,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了迎接全国第二届美展,组织一批画家深入生活。潘素随同胡佩衡、惠孝同等一批老画家到桂林、阳朔、崂山、蓬莱、长城等地,进行实地写生,时年40岁的潘素是其中最年轻的画家,其余都是享有盛誉的老一辈画家。潘素很清楚组织上对自己寄予的希望。
  这是她第一次离开丈夫而随团游览。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五岳峙立,江河奔腾,万木葱茏,陵庙幽雅。潘素一踏上这片土地,情愫就溢满了胸怀。那挺拔的山峦,无垠的平原,蜿蜒曲折,雄伟壮丽的长城和汹涌澎湃的长江,激发着她的灵感。她足迹所至,画笔不停,十分勤勉。白昼,她在苍茫雄浑、广阔壮丽的大自然中度过;黑夜,在灯光下,闪动着她挥毫作画的倩影。辛苦劳累使她日渐消瘦,但她丝毫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攀登。
  作为第一次享受集体生活乐趣的潘素,具有很多新鲜的感受。过去一直是同丈夫卿卿相依,这次是与同行们说说笑笑,除去旅途之劳累,过去冷暖是丈夫挂在心上,今日是同行们互相帮助。她作为此行唯一的女性,责无旁贷地承担了一些老画家的生活服务工作,所以相互之间甚为融洽。
  “昔日的娇小姐,贵夫人,如今成为风尘仆仆的女画家啦,变化太大了。”人们愿意和她开个玩笑。
  “喂,此次集体写生感觉如何?”人们在探测女画家心灵中的东西。
  “收获很大,乐趣很多。”潘素回答得十分利落。
  “还有呢?”
  “还有,昔日我随同丈夫登黄山绝顶,游峨嵋山峦,览莫干山景,观太白山岳,临华山险境,摄衡山景致,攀泰山山峰的情景不时出现在眼前,与我近日所观景色常常幻化在一起,我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解放前,她随丈夫遍游祖国各地。山川、田野、街道,哪里没有她的足迹,河流、碑林、寺院,哪里没有她的汗水,她创作的根基深厚,是一些山水画家难以与她相比的。”知情的惠孝同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
  潘素的条件确实很优越。她远览山水,走遍名山大川,近观真迹国宝,悉心揣摩,又加之她十分勤奋,所以创作出精品力作,也不足为怪。
  不久,他们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女画家久久地驻足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的山峰下观赏。那山峰有如玉笋、翠屏,又如巨象、驼峰,形态万千,景色各异。她与同行者登上山峰,山间多有岩洞,洞内是奇态异状、琳琅满目的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洞景山色,很耐人寻味。接着,他们又登独秀峰顶,临伏波胜境,钻龙隐洞,赏月牙山寺,领略南希山之奇妙,爬象鼻山,览宝塔山的奇观……他们边登山,边观赏那条从东北流来又向东南流去的漓江。秀山萦回,青山绿水,山水相依,家家农舍,点点渔舟,茂林翠竹,河洲断续,田野似锦,构成了一幅无限优美的画卷。
  潘素忘情了,陶醉了。她勾勒着一幅幅写生稿,在一幅画稿上,她写下了韩愈的“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她认为,在历代众多诗人吟咏漓江的诗作中,韩愈的这两句足以概括桂林山奇水秀的特色。
  一个半月之后,潘素随同其他画家,满载收获和喜悦,回到了北京。
  这时,全国第二届美展时间已经临近。
  

丹青焕彩 饮誉画坛(3)
女画家的画室里摆满了不计其数的写生画稿。潘素正处在创作的构思阶段。她徜徉在画稿中,宛若又置身于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之中。
  面对一张高128厘米,宽65.5厘米的宣纸,她情思涌动,神情专注地凝视着这张白纸。良久,她提起一支狼毫,只见画笔在纸上跳动、飞舞,纸上现出山的轮廓,一层淡绿色作为底色,接着一层一层地敷石绿和石青,勾线则用深草绿和花青,点苔用草绿,偶尔用墨,然后再加石绿……
  又是一个深夜,这幅青绿山水画卷进入了最后的创作。她添加几笔之后,满意地放下了,又拿起了墨笔小狼毫,在画的右上方题写了《漓江春晴》几个字,又在“潘素”二字下面盖上两方印章。她有条不紊地做完了这一切,顺势坐在画案右边的沙发上,习惯地用手理了理乌黑的头发,双目微闭,由于精力过度集中,她太劳累了。
  休息片刻,她把左腕抬起来,看了看表,已过午夜,可丈夫书房里的灯依然亮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丈夫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常常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但不论怎样劳累,他总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自从她外出写生以来,心思都扑到创作上,顾不上照顾丈夫。当她比较满意地完成了这幅作品之后,似乎有一种负疚的心理。她起身来到了丈夫的身旁,只见丈夫已处理完厚厚的一打文稿,整整齐齐地摆在案头的右上方,正在阅读的那件是《北京古琴研究会1955年工作总结》,原来是有关部门请张伯驹理事提出修改意见。张伯驹对古琴素有研究,并且很热心古琴研究会的工作。
  在桌子中间放着的一张发黄的宣纸上,不知伯驹何时写下的意见:“已经仔细阅读了两遍,认为这初稿很好,尤其后面我们的缺点六项,是应当写出来共同探讨的。我没有什么意见,应在会员会演时宣读,并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后予以定稿印出。”
  “我的大忙人,这下该休息了吧!”丈夫见站在身旁的夫人努着嘴,又是因为他睡得太晚生气了。他会心地笑了笑说:“遵夫人之命,马上休息。”说完,做了一个阖眼的动作。夫人“噗嗤”一声笑了,嘴角又恢复了常日里的笑意。伯驹挽起夫人的胳膊,双双步入卧室,这时,夜已入三更。
  翌日晨,夫妇照例起来,双双投入了各自的工作之中。
  一个月以后,在他们画室的四壁悬挂起《漓江春晴》、《黄山群峰》、《翠嶂春晴》、《春到长城》等数幅风貌各异的作品。
  这些作品招引来不少书画界的朋友。
  “我的作品尚不成熟,但也想选送一幅参加全国美展,请各位方家赐教。”潘素用恳切的语气对来访的几位画家说。
  几位画家看着四壁上的新作,不断点头赞许。
  “潘素出生于南方,生活在北方。由于她对大自然观察敏锐,对新中国无比热爱,加上又很善于将自己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种种体验溶铸于笔端,所以,她的山水作品反映出了自然风景中的内在精神。”一位画家评论说。
  “她的这几幅作品可以说是风格各异,这里有江南景色的垂杨斜柳和潺潺流水;也有北国风光的冰川雪野和挺拔青松;有的反映了高山峻岭的非凡气势,也有的反映了葱茏林木的瑰丽多姿。送哪一幅参展,都是比较理想的。”又一位画家说。
  1956年7月,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北京工人文化宫揭开了序幕。从3600多件中精选出900多件参加了展出。潘素选送了她的《漓江春晴》参展。
  全国第二届美展闭幕这一天,敬爱的周总理在几位领导和画家的簇拥下,谈笑风生地跨进了展厅。总理神采飞扬,边看边谈,总理说:这可是对我们国画发展的又一次大检阅啊!周围的几位同志纷纷点头。陪同接下去说:“这次展览花鸟最出色,山水亦很可观,人物画相对薄弱一些。”
  这时,总理来到了《漓江春晴》这幅画卷之下,停下了脚步,陪同介绍说,这是一位中年女画家的作品。周总理注视着漓江的新姿,秀丽的山峦错落有致,和远天的白云一起倒映水中,青山碧水,游船新村,色彩明朗,甚至江水的涟漪都闪着晶莹的光亮,如诗如梦。周总理脱口赞道:“此画颇有新气象。”
   。 想看书来

丹青焕彩 饮誉画坛(4)
《漓江春晴》一出现在展厅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许多人驻足画前,向它投去了希望和赞赏的目光。
  《漓江春晴》被全国许多画刊、报刊登载,并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漓江春晴》连同女画家潘素的名字,一时为美术界所传颂。
  《漓江春晴》象征着祖国明丽清新的早晨,蕴满了她热爱祖国的情愫,得到了国家总理的赞扬和人民的喜爱。
  她恭恭敬敬地站在前来向她祝贺的老一辈画家面前,谦逊地说:“这只是我向祖国和人民奉献的一朵小花,艺术无止境,我要向大师们学习,向更高的境界进取。”
  这位饮誉新中国画坛的中年女画家孜孜奋笔,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而奋力拼搏。
  1956年,李济深副主席出于对潘素青绿山水画的喜爱向她索画,潘素以北苑笔意创作山水一幅赠之,并由夏仁虎先生题字。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潘素特绘《群峰争秀》一幅敬献;又与关松房、周元亮等画家合作《山河壮丽》,献给大会。
  1957年,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为筹备国际会议赠送礼品索画,潘素与胡絜青等数位女画家合作花卉一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诚献瑰宝 世代流芳(1)
美丽的什刹海像一个多情、恬静的少女,在和煦的阳光下,舒展开了青春的容颜。
  夕阳的缕缕余辉穿过柳叶枝隙洒落在平静的湖面和一对情意缠绵的夫妇身上。
  张伯驹夫妇从承泽园移居后海已有两载。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俩都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地漫步在什刹海边,漫无边际地聊啊,谈啊,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
  “有人认为,学问是男子的‘无形财产’,容貌是女子的‘有形财产’,而我则认为,如果一个女子既有‘有形财产’,又有‘无形财产’,才更加完美!”张伯驹微笑着。
  “那我也可以同样认为,一个男子既有‘无形财产’,又有‘有形财产’,才是最完美的。”夫人话音一落,两个人发出会意的笑声。
  “古人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无论如何,我是接受不了的。”丈夫说。
  “那是荒谬的。”夫人的话有些严肃。
  “你的青绿山水作品近年大有长进,已为世人所喜爱,这是我多年来所盼望的啊!”
  “我感觉,我在艺术上的每一点滴成就都是我们相爱、相助的结晶。”夫人语气深沉。
  生活的甜酒滋润着这一对夫妇的心田。他们酷爱艺术,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他们也获得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丛碧,最近有人告密,说你最喜欢的不是我。”她眨了眨眼,露出了娇柔的笑容。
  “什么人说的,我最喜欢的不是你是谁?”伯驹愣怔了一下。
  “难道你第一喜欢的是我?”夫人拉开架式,想故意气气他。
  “噢!”伯驹点了点头,这才反应过来他与萧劳的一席谈话。但是,他毫不让步,以攻为守:“我问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我最喜欢的是艺术。”潘素未料到他会反问自己,但是她的回答是毫不犹豫的。
  “还有呢?”
  “还有、还有你。”
  “哪个第一,哪个第二?”
  “我说不清顺序,都第一吧!”
  什刹海边,回荡着夫妇俩爽朗的笑声。
  夕阳渐渐隐去,被天空的星月所取代了。暮色中,微微发胖的夫人裹着旗袍,显露出优美的曲线轮廓,挺拔消瘦的丈夫习惯地用手搂着夫人的腰肢,低声说“我们该回去啦!”
  “回去吧,我们该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啦!”夫人说得很神秘。
  “好,好,我知道。”丈夫应诺。
  回到丛碧山房,伯驹从书库的柜子里取出了《平复帖》等十数件珍品,夫人高兴地笑了。
  这对夫妇之间心灵的感应程度之高可以说是惊人的。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彼此意相通,心相连。就说家藏的珍宝吧,每隔一段时间,夫妇俩总要一件一件地取出来。一来是通风晾画,二来是观赏、研习。而只要一取出墨宝,夫妇俩就昼夜不离手地看啊,画啊,写啊!
  夫人为丈夫如此理解自己而兴奋。她帮丈夫将一幅一幅的墨宝打开。她一边凝神地看着,一边说:“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怎么样?你也是把艺术作为至高无上的。”伯驹笑眯眯地说。
  “你还没忘掉?”夫人提高了音调。
  “怎么会忘呢,是共同的艺术使我们倾心相爱;是对艺术的酷爱,使我们结为夫妇;是对艺术的共同探索,使我们爱得越来越深。艺术将我们联结在一起,成为我们两人生命的依托。是不是啊?”
  “是,是的。我的一句玩笑,引出你这么多高深的见解,看来我得多开几次玩笑啦。”
  说着,两个人又会心地笑了。夫妇俩徜徉、驰骋在墨宝的天地之中,悉心探索、寻觅着艺术的真谛。
  1955年末,国家决定发行公债券。伯驹夫妇得知这一消息后,动议购买一些,为国家建设出一点力。可是,拿什么买啊?眼下,除了尚在居住的一座宅院而外,其他凡是能卖的都卖了。为了收藏字画,尚负债数万。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所藏之珍品,但谁都不肯启齿。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张伯驹的内心却很不平静。“现在是人民的国家啦,将所藏珍宝卖给国家,所得全部购买公债,既做到了还珠于人民,又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岂不是两全齐美之事!”这念头不时地涌上他的心头,每当想到这儿,不知不觉,脸上呈现出一种欣慰感。不过要和伴随自己生活足有20个春秋的珍品分离,感情不免起伏。张伯驹视古代珍贵书、画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1941年遭人绑架,即使生命危在旦夕时,也未曾萌生过变卖国宝的念头。这位书画鉴赏收藏家对书画的感情实在太深了。
  

诚献瑰宝 世代流芳(2)
1956年初的一天,张伯驹接到北京市民政局召开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的通知。他如约赴会。会上,民政局长希望大家能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全市人民购买公债。参加会议的各界知名人士积极发言,踊跃认购。张伯驹坐在一个角落里,清了清嗓子,真诚地说道:“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是,我们的祖国要真正强盛起来,还需要加紧建设。支援祖国建设匹夫有责。我现手头无钱,但可以将一生珍藏的字画尽数卖给国家,所得款项全都购买公债。”这位文物收藏家终于做出了惊人的抉择。他的话音刚落,会场望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代表党和政府,感谢张先生的慷慨无私和一片真诚的爱国热情。”民政局长很激动。
  “能为支援祖国建设尽点绵薄之力,是我应该做的,把所藏文物还珠于人民,是我的终生愿望。”张伯驹补充说道。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散会时,人们争相和张伯驹握手,纷纷表示要学习张先生的爱国精神。
  丛碧山房的画室。张伯驹兴冲冲地跨进了门,正在挥毫作画的夫人抬头搭了一眼,径直问:“丛碧,今天有什么好事,这么兴奋?”
  “有,有好事,也是大事。”
  夫人放下画笔,在丈夫对面的藤椅上坐了下来。伯驹原原本本地把今天会议的情况讲述一遍,夫人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画室里静极了,只有挂钟“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