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小地主-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赖瑾倒是单独见了林如海,将下午时候从戴权那里听来的话一一转述。末了开口说道:“一入侯门深似海,无论是入宫为妃,还是嫁入王府,终究没听见有哪个是真正幸福的。林伯父要是没有送林姑娘入宫侍奉的意思,还应该趁早决断才是。”
  
  林如海的眉宇间多了一丝凝重,向赖瑾谢道:“多谢瑾儿费心,我省得的。”
  
  心中却暗暗懊悔,要不是当年出了刺客一事连累的赖瑾坏了身子,以赖瑾的人品才学,容貌性格,配着玉儿刚刚好。况且两家又是世交,赖家人也算是从小看着黛玉长大,又有自己这个父亲从中权衡,难得赖家人大多都是一夫一妻,没有纳小的。如此一来即便黛玉过门也不会受委屈。只可惜如今看来再怎么般配,恐怕也是有缘无分了。
  
  最重子嗣的林如海绝对不会将女儿嫁给一个身体有疾,不能生育的男人。
  
  这厢赖瑾可不知道林如海心里打得什么盘算。把该说的话同林如海说完,赖瑾便带着赖瑜回府不提。
  
  彼时已经到了掌灯十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赖嬷嬷和赖大媳妇也从园子里头出来了。大家伙儿都坐在厅上闲聊,颇有一番唏嘘感叹。
  
  “你说当年看宝二爷的时候,除了性子绵软一些,也没有这么混账。岂料如今越长大越不如从前了。闹到如今还揽了个奸、□婢,诱拐戏子的污名。幸好林姑老爷机警,尽快断了宝二爷和林姑娘的亲事儿。要不然,如今被笑话的恐怕就不只荣国府了。”
  
  说话的是赖从荣的媳妇张氏。自从赖大和赖升两家的因为与荣府二房有了嫌隙而被迫离府之后,赖尚宁三兄弟便对二房没了好感。因此对于宝玉此番遭遇,也是幸灾乐祸大过同情着急。
  
  赖嬷嬷却不愿意听小辈如此尖酸刻薄的话。当下冷颜说道:“不论怎么说,荣宁二府的主子们从未对不起我们赖家人。当年要不是老太太慈悲,放了第四代的小辈出府读书,哪有如今你们风光显赫的时候。现如今府里的宝二爷遭了难,你们不说帮忙想想辄,周全周全,反而在这里幸灾乐祸的。得亏这还不是什么大事儿,还用不上你们费心筹谋。说句不好听的来,万一哪天荣宁二府真的遭了什么抄家灭族的大难。指着你们这群人去雪中送炭?恐怕没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一席话说得众人噤若寒蝉,再无动静。
  
  半日,赖升媳妇讪然说道:“从容媳妇也就是那么随口一说,咱们府上该办的事情还要办。她小孩子家家的,哪里就那么心狠。不过是不忿当年我们被二房的人那么挤兑罢了。倒也并不为别的。”
  
  赖嬷嬷脸上神色略微缓和,冲着赖瑾说道:“你在朝中当差,结交的人也多。若是可以的话多帮宝玉澄清澄清。你从小跟他一起长大,自然知道宝玉最是纯良亲善不过的。哪里就像外头传言的那般色中饿鬼的连母亲房中的丫鬟也不放过。何况宝玉胆子那么小,又岂会做出拐骗王府戏子的事情来?这些事情有道是有的,但定然不是外头传言的那么难听。宝玉明年还要参加会试,有这种名声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你要是能帮忙,要尽快出手帮帮他才是。”
  
  赖瑾颔首应了。
  
  赖嬷嬷又是一阵唏嘘感叹,摇头叹道:“自我们一家人出府以来,府内的丫头婆子们是越发嘴碎心黑。什么样的歪话都能编排出来,什么样丧良心的事儿都能做出来。我们眼下不再府内做事了,有些事情看在眼里,却也鞭长莫及了。”
  
  最近一段时间,荣国府的乱事儿越来越多。说句形象的话简直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件事情接着一件的。老太太年岁也大了,精神头也不足,管不住这些志大才疏的后辈。叫他们做出一桩桩叫人笑话议论的丑事来,心里不忿却也渐渐没了约束的能力。赖嬷嬷看在眼中,心下更是焦急。
  
  可现如今她们赖家人在王夫人跟前儿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处之而后快的碍眼的东西。赖嬷嬷不论说什么话,王夫人也绝对听不进去的。
  
  她也懒得热脸贴人家冷屁股,只是不忘嘱咐赖瑾在外头多担待一些罢了。终究是府里头出去的老人儿,以前没有能力也就罢了,如今既然能做到那份儿上,赖嬷嬷哪怕是看着老太太的面子,该做的也都会去做。
  
  闲话说到这里气氛就有些沉重,弄得大家一时间都没了兴致说话。赖嬷嬷略坐了一会子,便借口今儿折腾狠了身体乏累,由丫头搀扶着回房安置去了。
  
  赖从容的媳妇有些不安的挪了挪身子,低声问道:“祖母该不是同我生气了吧?”
  
  赖升家的摇头安慰道:“你祖母并不是同你生气,她只是觉得府上的事儿越发糟心,心里不舒坦罢了。”
  
  赖瑾端坐在椅子上,听着二奶奶同三婶子说话,默然无语。
  
  他突然想到当年和贾宝玉一起上学一起读书的事情,那时候的贾宝玉聪明伶俐,过目不忘,触类旁通。虽然不怎么喜欢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但先生教的东西也都能通篇背下来。当时府里上上下下对宝玉十分看好,都说他将来是有大造化的人。赖瑾也信誓旦旦的认为他能够劝着宝玉越来越好,以后科举为官,支撑家业,不再做一个只能依附家族的膏粱纨袴。
  
  可是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贾宝玉渐渐又回到了从前的性子。不肯读书,不肯学习治世经济,每天抱着自己的虚妄理想过日子,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赖瑾突然觉得有些茫然。他有些质疑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没有用。会不会奋斗一辈子,到头来却发现该发生的事情最终还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悲剧最终也无可避免。
  
  他是不是,付出的努力还不够多?
  
  他是不是,太过依赖那些功勋世家的支持与利益?
  
  他是不是,应该渐渐扶持自己的势力,不好最后弄得一番辛苦为谁忙,为他人做嫁衣裳?
  
  古人云推己及人,又言道由人思己。再看到宝玉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老路之后,赖瑾终于发现任何外力的支持都不足以改变事情的本质。而想要与已知的命运对抗,仅仅是八面玲珑顺水推舟是不够的,他要继续努力,要逆流而上,要做埋伏在水中的礁石,虽然平日里不温不火无人注意,但最关键的时刻,却能给命运以致命的一击。
========================================================
作者有话要说:正所谓不破不立,大家相信,经过此番波折,宝玉会改好地
然后,赖瑾也会更加努力灭卡卡卡,
下一章沈轩忠犬回来鸟╭(╯3╰)╮



 56开源节流论市舶司

    开源节流论市舶司

  开源节流论市舶司;西海大捷诸国和谈
  
  古人云:志同为朋;道合为党。
  
  所以所谓朋党,合该是志同道合为同一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当然;此种理想绝对不是平日间听惯了的升官发财;一声平安。虽然最终目的可能如是,但为了看起来光彩,怎么着也该比这一目的更为崇高高尚一些;至少拿出来要说得过去。不会让自诩清流名士者嗤之以鼻。
  
  赖瑾在家中闷头思索半日,最终还是决定以“忠君爱国;效忠圣上”为口号。虽然这承自赖嬷嬷口中的话简单粗暴了一些;但赖嬷嬷用这两句话忽悠了府上主子好几十年。可见有些东西越是简单明了;越是好用。
  
  比如说美人计和离间计,自春秋时期到如今也有几千年了,大家依旧用的如鱼得水,该成功的还是成功,该上当的还是上当。
  
  于是一夕之间,乾元帝突然发现平日里懒懒散散的小赖大人突然勤勉了好多。虽然往常也不觉得如何惫懒,但也从未像如今一般。不用圣上吩咐,就能将他心中所想之事办的妥妥当当。他倘或不耐烦朝上某位大臣,自然也会有与赖瑾相熟的功勋世家使人上奏弹劾。最近一段时间,亲近圣上的功勋大臣们与以前上皇跟前儿的得意人也多了些口角摩擦,利益纷争。就连在军队之中,向来被南安郡王牢牢把持的如铁桶一般的西海沿子也因沈轩、卫若兰等人频立战功,兼银钱买通之下,而有了可趁之机。
  
  终于晓得利用手上势力为自己铺路,而不是如早先一般得过且过,顺水推舟。观察良久的乾元帝心中满意,也不枉他任由戴权时时去提点指教。赖瑾这个顺风顺水惯了的小子,终于算是有些长进了。
  
  带着一两分考校之意,乾元帝闲暇时候也会摆出一两道朝上的疑难之事由赖瑾作答。赖瑾也一改先前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习惯,慢慢向乾元帝阐述自己的观点。折腾了这小半年,他也算是看明白了。以乾元帝之帝王心术,并不害怕臣子会做错事情。有道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唯有什么都不做的人才不会犯错。可圣上垂拱而治,仅凭一人制衡偌大江山,可不希望自己手下的人连做事情都不敢。因此之前虽然宠爱赖瑾,但也不过是疼宠罢了。有五分都是做给远在江南拼杀的赖尚荣看的,剩下三分也是做给朝中众臣,唯有两分算是真心。
  
  直到如今以来,赖瑾肯低头做事,也肯渐渐的发表议论。虽然某些言论依旧稚嫩苍白,但也让乾元帝隐隐察觉到赖瑾所具备的远见卓识。乾元帝敏锐的察觉到赖瑾虽然并不太熟悉朝廷倾轧,朋党纷争,但对于经济治世方面却是很敏感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几百年后的社会如此开放,言论自由思想碰撞比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还要丰富。成长在这种大信息量社会的赖瑾,哪怕仅仅是每天晚上定点观看新闻联播,对于经济治世方面的理论知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在大业朝,在乾元帝临危登基的这几年,正是国库空虚朝廷青黄不接的年份。每日每夜乾元帝都被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逼迫的日不安食,夜不安寝。如今既察觉到赖瑾的这点儿天赋,自然不会任其浪费。
  
  “倘或是由你出手,该如何增加朝廷的税收?”
  
  一日,君臣两个闲谈间,乾元帝捧盏笑问。
  
  赖瑾垂手而立,开口应道:“古人常说开源节流。不过以微臣看来,所谓节流倒不如开源。毕竟节流裁减的也只是应有之财,说白了也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效力太微。但是开源就不同了,只要能找到一处开源的营生,便是江山百年之计。”
  
  乾元帝颔首不语。半日,又问道:“依你而建,倘或开源,朝廷又该开何处的源?”
  
  这回赖瑾并没有直接答话,反而东牵西扯的说道:“微臣之友薛蟠乃是金陵皇商。前些日子带着家中仆从去了西海沿子与各藩国商人交易物资。听他说我们这边的瓷器丝绸等都是他们国家最为追捧喜欢的。在我们这边不值一钱的东西,到了海外就可能价值千金。倒手一卖所获利润百千倍计。”
  
  乾元帝若有所思的说道:“你的意思是开海禁,重建市舶司?”
  
  赖瑾低头说道:“自太祖因流寇骚扰施行海禁以来,关闭市舶司,只留粤闽滇浙四处海关。藩外诸国对于我大业朝的各种商品供不应求,薛蟠说单指薛家一家,每年在海上贸易的盈利便足足有百万两之多。这还只是一介皇商,倘或倾朝廷之力,集天下之物与藩外诸国兑换贸易,恐怕所获利润不可计数。”
  
  毕竟如今的海外贸易对大业朝来说,还是绝对的贸易顺差。倘或再等过个一二十年,欧洲革命完活儿了,将目光投放到大业朝这方富饶净土,虽然这个时空只是历史的投影,架空的时代,但历史惯性所限,再来一次多国联军侵入华夏也不是可不能的事儿。
  
  乾元帝心下微微一动,不过又想到了开海禁之艰难,不免皱眉说道:“这闭关锁国乃是老祖宗的祖训。上皇在位时候亦十分推崇,六下江南考察之时,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心中忧愤,甚至起了关闭另三司,只留粤海关一处的圣旨。好在后来群臣反对,方才惺惺作罢。如今你要朕重开海禁,恐怕难如登天。”
  
  赖瑾闻言,立刻上前跪拜,口中请罪道:“微臣又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乾元帝笑着摆手道:“你我君臣私下闲聊,随便说就是。”
  
  赖瑾拿眼睛撇了撇角落里的记史官。乾元帝随意吩咐道:“你先下去。”
  
  那史官犹豫片刻,躬身退下。
  
  赖瑾方才说道:“以微臣看来,所谓闭关锁国,与故步自封无意。虽然大业朝得到了短暂的平静,但是藩外诸国该发展的发展,该富强的富强。反倒是我大业朝因为主动断了与各藩国的联系,渐渐落于其后。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今各藩国派遣使节每年来我大业朝上贡朝拜,派遣留学生学习我大业朝的各种文化。长此以往,这些使臣与留学生对我大业朝了如指掌,可是我们却连他们国家的具体位置都不晓得。更不知道他们如今发展到何种地步。”
  
  说到这里,赖瑾见乾元帝依旧有些不以为然,不免转口说道:“昔日在街旁酒楼闲聊,微臣也与那些藩外的留学生们有过交流。听他们讲,如今他们国家发明出一种机括玩意儿,用来防线织布,每日所产丝线布匹相当于我大业朝八名纯熟工人全力做活儿。还说他们国家的人发明出一种叫做蒸汽机的玩意儿,可以代替人力驱动机括。使得每日作坊产量凭空增加了十几倍。还说他们国家的人发明的火枪,如今已不用每打一次枪就装火药面子,打仗时候节省了不少时间……”
  
  赖瑾将脑海中仅剩的那一点儿初中历史用最简白的方式说给乾元帝听。乾元帝高瞻远瞩,见识卓越,立刻分辨出来,倘或那些藩外小国真如赖瑾所说,长此以往绝对不是好事儿。
  
  乾元帝原本有些懒散的坐姿立刻绷的笔直,目光灼灼的盯着赖瑾,开口问道:“此事干系重大,瑾儿可不能信口开河。”
  
  赖瑾索性建议道:“陛下神通广大,消息灵通。只要命人查访一二,当知微臣所言非虚。”
  
  听到赖瑾这么说,乾元帝更是心下一沉。当即摆手说道:“你先起来。此事朕自会派人查证。只是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你今后也不要同人乱说。”
  
  听见乾元帝如此吩咐,赖瑾便晓得他绝对不是表面那般无所谓。恐怕也是要衡量一番事实轻重,再从长计议罢。
  
  这么想着,赖瑾隐隐察觉重建市舶司这事儿恐怕大有文章,当即颔首应道:“圣上吩咐,微臣定然守口如瓶。”
  
  乾元帝想了想,又吩咐道:“至于重建市舶司的事儿,你可以先琢磨个章程出来。只是先下不可声张。什么时候朕叫你了,你再同朕说便是。”
  
  赖瑾肃容应下。
  
  乾元帝想了想,又道:“这种事情恐怕也是要搜集资料的。你年纪轻,朝中泰半仕宦又都盯着你,要保密也是不易。有什么事情自可去寻戴权,他会帮你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赖瑾感恩戴德的谢过。
  
  乾元帝最后嘱咐道:“重建市舶司一事,干系重大。况且如今西海沿子战火纷飞,南安郡王正在前方抵挡藩外敌军的入侵。你切不可露出形色叫他分心。”
  
  这话说的委婉漂亮,其实翻译过来不过是“朕现在还没有把握牢牢掌控西海沿子,因此重建市舶司一事断然不能露出风声,免得让早有准备的南安郡王一脉摘了桃子。”
  
  跟在乾元帝身边多年,赖瑾自然明白了乾元帝话中隐藏之意。连忙肃容应道:“圣上放心,此事倘或走漏半点风声,微臣万死赎罪。”
  
  “朕用不着你以命赎罪,不过往日间多加小心罢了。”乾元帝随意摆摆手,其实他也不太担心赖瑾会走漏风声。毕竟君臣合作多年,乾元帝对于赖瑾保守秘密的能力和心性还是很赞赏的。
  
  当下君臣又说了些闲话,赖瑾告退出宫。
  
  这重建市舶司也不是一件小事,朝夕间并不能成。因此下朝之后,赖瑾也并未如何心急去办。只是不动声色地搬了自唐代以来所兴建市舶司的种种资料,又结合后世海关的种种作用,慢慢的勾画填写着。左右乾元帝这会子也不急着问,赖瑾也乐得细细描补,更周全一些。
  
  与荣国府的关系也依旧如从前。贾母待他们一家子都好,因如今娘娘在宫中得宠,时不时会赏下一些希贵上用的好东西来。贾母总是借口娘娘记着家中晚辈,每每都不忘给赖瑾留一份。赖瑾晓得贾母是想让赖家永远承着荣国府的情。他虽然不在乎这一两点子东西,但真若婉言拒绝了恐怕贾母更加惶恐不安,下不来台,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