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再说长江-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十一集 天生赤水(2)
季克良:重阳投料,端午踩曲,这完全是几百年、上千年以前的作坊似的做法。这是不可能大生产,也不可能工业化的,不可能用很多仓库把大量的粮食存到第二年。
在赤水河西岸,郎酒的工人们也在紧张地劳作中,郎酒有着与茅台酒相似的酿制工艺,也是高温制曲、发酵和蒸馏。然而,与茅台酒一样,郎酒人也有自己秘而不宣的绝技。
和中国许多古老的行当一样,酿酒技术的传承靠世代师徒间的口传身授和心领神会。没有人记录下当中的细节和故事,但精湛的酿造术却传到了今天。中国是酿酒古国,依据不同地域和历史,传统的中国白酒被分为清香、浓香、兼香等不同类型。大多数中国白酒,生产周期都只在数月,也没有节气的限制。相对而言,这些酒都没有茅台酒和郎酒那样漫长的工序和严格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产生出一个奇异的字眼——“酱”香。带着这个神奇的汉字,早在1915年,茅台酒就已经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齐名,成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今天,它是中国的国酒。作为国酒,茅台酒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它浓缩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天性。酒液本身所包含的品质醇厚绵远,同时又热情奔放,意味着善意和率真、吉祥和欢乐。
这个神奇的汉字,它的组合有着酒最初始的形态。而在赤水河,它可能浓缩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嬗变和品质,同时也意味着深远的神秘。“酱”香所赖以生成的节气,历时一年,纳四季气脉。在中国的传统中,对节气有着特殊的理解,除了当中蕴含的自然奥妙,它还意味着终极的圆满。
今天的茅台街市中,仍有各种酒铺。有关茅台镇最早的记载却只能追溯到清代,茅台人希望能找到他们遥远的根系。想象和传说中的酒镇被茅台人刻画出来,这是博物馆中的内容。在茅台镇的国酒博物馆中,一些雕塑和文字记录了一次重要发现,令人惊异的是,这仍然来自于一个“酱”字。《史记》中记载了西汉皇帝的使者在赤水河畔发现的一种由当地“僚人”酿造的美酒,这种后来成为皇帝贡酒的美酒名为“枸酱”,一个“酱”字竟是如此巧妙地联系了上下两千年……
赤水河畔的古“僚人”,据考,为古“夜郎”国人的一支。在古代,整个赤水河流域都属于大夜郎国的疆域。传说和记载中,“夜郎”人是酿酒的大族,酒与他们的生活、信仰密不可分。在死后,他们甚至把酒带到生命以外的另一个世界。“夜郎”人酿酒的古俗,已在今天的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在包括茅台镇和二郎镇所在的地域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他们的酒器,同时出土的铜鼓使他们的族属得到印证。
今天,赤水河畔的山地中,仍然生活着这些神秘的民族,他们讲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他们就是曾经酿出“枸酱”美酒的古“僚人”的后裔吗?
四川古蔺县二郎镇,距离那些少数民族的居住地仅百里之遥。现在,古镇中的许多老人都自称他们是古“僚人“的后代,这中间,可能包含着美酒河历史的真相。此外,古镇还承载过赤水河酿酒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故事。400年前,官府为了从长江上将川盐运到贵州,修通了从四川合江至古蔺二郎滩的赤水河道。这是一条运盐的航道,盐运使二郎镇和茅台镇古老的酿酒业空前繁荣起来。
刘玲石(二郎镇居民):转运盐巴的一个大站,整个赤水河最大的站。它跟茅台站遥遥相望,一个是出站,一个是进站。
董祥(原二郎滩背盐人):背盐巴的人喝酒的多得很,多,那不是一个两个。从河坝里起,一直到这上面都是酒店。
曹文宣是一名水生物专家,曾多次到赤水河流域进行生态调查。在这里,他发现了真正的世外桃源。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92年长江三峡工程启动开始,曹文宣就与自己的学生对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1030多千米长的长江江段的44条支流进行了综合比较与选择,意在为三峡大坝建立后的长江濒危鱼类寻找一个理想的栖息地,在众多支流中,他发现了这条无以伦比的河流——赤水河。
曹文宣(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长江上游,我认为赤水河的水质在大的支流中是最好的,因为它沿岸没有什么大的工厂污染。特别是我们有几个很有名的酒厂,像茅台酒,它也是取赤水河的水,水质好,酿的酒才好。目前的赤水河,我们调查有113种鱼。其中有31种跟长江上游受三峡工程影响的特有鱼类相同;长江上游四十几种鱼里面有三十几种在赤水河都可以生存。
从鱼类的角度,曹文宣发现了一条长江上游最富于生态的河流。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偶然存在的生态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致力于赤水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个举措是在保护茅台酒的生产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曹文宣找到这条美酒飘香的河流时,人与鱼的愿望达成了一致。
赤水河民间有句古话,“水为酒之血”。在有关水的种种传说留传了千百年后,科学家发现了这里独特的地质形态,侏罗纪时代形成的砂砾石和白垩纪时代形成的页岩,带来这里罕见的紫色钙质土壤,地下水和地面水通过它们层层过滤,形成清亮、甘冽的河水与泉水。曹文宣在他的考察报告中,还描绘了另一些重要背景,这是一个崭新的原始生态世界。这里有地球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好的亚热带阔叶林、来自恐龙时代的桫椤林、珍稀的动植物群,以及多达3000余种的生物繁殖总量。厚达500米至900米的巨大红色土层,来自丹霞地貌的孕育。丹霞岩体具有的蓄水性和保水性,奠定了生物繁多、环境良好的基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一集 天生赤水(3)
作为中国的国酒,茅台酒以它无以伦比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名满世界。20世纪50年代,政府决定将这种美酒进行大规模生产。相同的技术、设备、工艺,甚至茅台镇的土壤,都被迁到异地,整个过程历时10年,虽然当中的主要试点仍在100多千米外的赤水河边,然而,最终却未能生产出相同品质的茅台美酒。
多年来,茅台酒的众多神秘之源,一直处在赤水河人的冥想中。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对茅台酒的探究始有文字和理论体系。时至今天,一些秘密逐渐得到揭示。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王国,那就是这里的天空中无所不在却又难觅踪影的精灵——微生物群。茅台酒工艺所经历的四季中,将这些精灵悉数采纳。四季中,它们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高温、高湿的夏天是最活跃的季节。正是它们形成了茅台酒“酱”香神话的主要来源。
微生物的发现,同样给一河之隔的郎酒人带来契机。在郎酒巨大的天然酒库中,微生物群被刻意保护、培植起来。这个位于赤水河谷上的巨大石灰岩洞穴,在30多年前被郎酒人偶然发现,而它对美酒所产生的种种神奇作用仍在酿酒者们的进一步探寻中。大自然恩赐的天然洞穴中包含着无限的玄机,巨大的洞穴中,酒分子与空气中的微生物长年作用,形成洞壁上的苔癣,这些有着旺盛活力的生命,带来郎酒“酱”香成份中新的神奇指数。
今天,神奇的微生物群在新一代酿酒师的心中,已变得可以解读。发源于云南境内的赤水河,一路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到了茅台镇一带,大河谷陡然陷落,海拔仅在400米左右,四面环山的低凹地势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狭长谷底,赤水河终年流淌,带来温差、湿差、风力等高低不同的环境,它们为上空不同的微生物群提供了各自相应的生存繁衍空间。此后,红粮、小麦以及水,它们产生的效用都远远地超越了原有的生命。
关于茅台,科学家给出这样的结论:茅台酒的种种绿色资源,具备了世界级的垄断优势。到今天,我们发现关于这片水土的最大秘密实际上来自于人。茅台人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曾花费巨资让农民们在周边连绵的大山上种树,他们相信不论微生物还是赤水河,始终都是有生命的。这是曹文宣和许多人心中的赤水河,它并不是孤立的,这些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都是它的母体,除了大自然的造化,它们还得益于人的智慧和力量。
如果把长江看做一条巨大的动脉,赤水河是千百条依附于它的细小脉络之一,但对于长江,赤水河却是非同寻常的。作为长江流域一条罕见的原生态河流,它促使我们对长江进行生命意义上的关注。这是赤水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不论从自然或历史的角度,这都是它们的故事开始的地方。(编导:王影/摄影:王影 张蠡 陈林聪)
第十二集 行走江上(1)
……这一年的统计表明:长江已经是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内河。千百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万里长江总能以无穷的能量源源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财富和新的机遇。
黄浦江边上的十六铺码头,有着140多年的历史。在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座大都市的巨变后,它将在2008年被改建成世界一流的水上旅游中心。
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十六铺码头是一个标志,它伴随着这个大城市迈出了每一步。100多年前,十六铺码头停泊着内河帆船和远洋货轮,这里成了来往于海外和长江流域的货物集散地。贸易把人们聚拢在十六铺周围,这里也就成了长江上最繁华的港口。从那时起,黄浦江开始远近闻名,这条贯通上海的河流,正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
沿着长江驶向上游,在它和嘉陵江交汇的地方就是重庆。3000多年前,有人从两江交汇处上岸生活,慢慢的这里出现了一个城镇,这就是最早的重庆城。逐渐;人们上岸的地方形成了长江上游最大的码头——朝天门。一直以来,这座码头成就了重庆的繁华,更成了长江上这座山城的标志。从这里到上海的2399千米水路,就是人们行走在长江上的一条主要航道。
百岁老人莫家瑞,是长江上最大的航运机构——长江航运集团公司的老船长。100岁,这个几乎见证了近代长江航运全部历史的年龄,让莫船长格外受到尊重。
莫家瑞100岁生日这一天,长江航运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锡汉、重庆分公司总船长王嘉陵和长江上的许多船员、船长都给这位老人带来了祝福。
莫家瑞船长100岁的时候,蓄水后的三峡工程已经让他一生行船的川江变得十分平缓。川江,是指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全长1030千米的长江上游河段,也是出入四川盆地,沟通西南与华中、华东地区唯一的水上通道。
“蜀道难”,难在陆路,更难在水路。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跑川江的船工称为“老鬼”,他们是与死神相伴的人。在水深、流急、礁石多、航道弯曲的川江里培养一名优秀的船长,竟然需要10年的时间。
征服了川江的莫家瑞自然成了长江里最著名的船长。他和他的“江峡”号客轮更是五六十年代长江航运的一抹亮色。1956年,毛泽东主席就是乘坐莫家瑞驾驶的船视察了长江。
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的时候,莫家瑞已经离开了驾驶台,他把驾船技术传给了长江上新一代的船长。
在莫家瑞众多的徒弟中,就有今天长航重庆分公司的总船长王嘉陵,她也是长江上第一代女船长。20世纪80年代长江航运留给这位船长的最深印象,就是无数乘船的人。
王嘉陵(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重庆分公司总船长):有一个航次,大概是冬天,舱位满了后,甲板上都睡满了人,而且,哪怕下着雨,船的两舷都有人站着、坐着。
王嘉陵那时驾驶的船能载客1300多人,是当时长江里最大、最好的客轮。同样的船在长江上有近百条,它们都有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名字——“东方红”。
“东方红”号不停地行驶在长江沿岸的各个城市之间,每天都有10多万人登船,每一年都有3000多万人被“东方红”号送到他们的目的地。
曾经在“东方红”号当过政委的陈解雄也无法忘记那个年代,那时的船员就像今天的明星,令人向往。
陈解雄(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当时从武汉到上海,这个船票从当时的物价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五等舱从武汉到上海,大概是9块多一点,二等舱是53块钱,我记得还是比较清楚的。当时的物价水平也不是太高,我们的工资也不是最高,一般上海的年轻人工资我记得很清楚,是36块5,加上5块钱奖金,也就40来块钱。如果说一张五等舱的船票是9块多钱的话,占用了将近1/4的工资;如果是53块,还承受不起了。
直到今天;许多人脑海里都会想起20年前的一个流行词,那就是“跑供销”。储蓄本上渐渐多起来的存款、企业仓库里慢慢增加的产品都打动着人们的内心,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来的活力让每个人都向往着更好的生活,一股谈生意、做买卖的热潮从那时起席卷全国。
当人们带着钱和产品四处“跑供销”的时候,交通的重要性一下子体现出来了。在其他交通方式还不发达的情况下,长江两岸的人们充分享受着船带给他们的种种便利。
当时;在中国的内河航运网中,除东北松辽运河外,都可与长江干流相通,这个四通八达的网络有7万多千米的里程,占全国内河航运总里程的70%以上,它也让长江成为中国的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的中心。上海的日用品、武汉的钢铁、重庆的毛纺织品,以及长江边各大城市的产品都由长江流向了全国。
从船出现在长江的那一天起,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的客运能超越20世纪80年代。但是,不同的历史阶段,船总能根据需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春秋时期的运兵船、秦汉时期的运粮船、唐宋时期的商贸船以及明清时期各种各样的船,在它们几千年行走江上的岁月中,经济的往来、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就这样时时发生。到100多年前,长江上已经有了17万艘木帆船和20余万船工。人来货往之间,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和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心就这样连通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二集 行走江上(2)
1865年,在长江边的安庆军械所里,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寿等人正在忙碌地工作着。他们正在建造中国的第一艘机器船,这艘木壳蒸汽机轮船的船名就叫“黄鹄”号。
从那时起,冒着黑烟的机器船和扬着大帆的人力船一起构成了100年前长江航运的独特风景; 那时的人们对速度近10倍于人力船的机器船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1898年,一艘从上海出发的的蒸汽船在英国船长约翰·立德的带领下向长江上游的川江进发了。惊涛骇浪的川江一直是机器船的禁区,所以这次航行更像是一次冒险。在经历了触礁、搁浅等劫难后,这艘千疮百孔的机器船终于在川江木帆船惊讶地“注视”下成功地抵达了重庆。
最后通航机器船的重庆和长江边的许多城市一样,成了这种船的受益者。和长江上传统的船只相比,机器船在航速和承载量上表现出来的优势为长江边的码头聚拢了商机和人气,而拥有这些码头的城市,也成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批大城市。
“民生”号货轮每隔一段时间会停靠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看到这条船,许多上了年纪的重庆人会想到过去。对这个城市来说,“民生”这两个字代表着一段历史。1926年,一条机器客轮开进了川江,这就是最早的“民生”号。在这条船上,莫家瑞开始了他的船员生涯,那时,他才20多岁。“民生”号也是长江船王卢作孚拥有的第一条船,这艘和他公司同名的船成了船王一生传奇经历的起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时间,长江上的中国船只都集中起来,把战区的物资和人员运往相对安全的后方,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船队成了这次战略大转移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国民族工业最后的血脉和长期抗战的希望就由这些船一次次运往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带。这次承载着国家命运的航程历时数年,极其悲壮。抗战胜利后,被日机炸沉在长江中的“民生”号不再是一条船的名字,它成了一份怀念、一种精神,在长江的每一条船上延续。今天的“民生”号货轮,是“川江”里能通航的最大的船只。这艘1500吨的汽车滚装船从朝天门码头出发后,会把一船的汽车运到长江边的各个城市去。受到不同地理条件的制约,整个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是不同的。在长江干流上,1500吨的船能到达重庆、5000吨的船能到达宜昌,而从南京到长江入海口则能通行万吨级轮船。长江的这一段,就是人们所说的黄金水道。
长江1号航标灯位于长江与大海的交汇处。对于进入长江的船只来说,这是长江航道的起点。外籍轮船到了这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