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书生的困境-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当代文学在1949年的转型过程中,本来可以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已有的传统,包括继续让那些正在创作旺盛期的作家自由选择他们的创作道路,当时却对现代文学传统采取了一种敌视态度。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没有出现堪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的作家和作品,主要是政治文化精神制约了中国作家的创造力。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除了由政治文化精神所制约以外,也与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完全失去了独立性相关。从下面将要分析的个案中,可以发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确实表现出了他们的局限性。
  二 《文汇报》的讨论
  本文选择的个案在以往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不为人注意。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不能仅仅以作家和作品的变化为主要依据,还应当注意那些曾经对作家的创作道路和读者的欣赏趣味产生了影响的历史事件。在50年代初期,中国各类文学杂志和报纸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形式的讨论,以往研究者较多注意的是那些纯粹的文学讨论,这些讨论的参与者以作家和评论家以及少量一般读者为主,而对于那些纯粹是读者参与的讨论却注意不够。其实在纯粹读者参与的讨论中,更能看出一个时代文学创作、文学教育、文学欣赏和文学评论的转型是如何发生的。
  1952年6月4日,《文汇报》在第7版“文化广场”开了一个专栏,名为“肃清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毒素的文艺作品的影响”。“编者按”说:“资产阶级文艺作品为散布享乐腐化思想的来源之一,因此在进行分析和批判时,必须比较全面地和深刻地接触到思想根源。”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3)
在这个栏目下首先发表了两个读者的短文:胡冰的《我的享乐腐化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蒋达章的《剥开名著的“皮”!》。
  《文汇报》编者给蒋达章的文章还加了“编者按”:“蒋达章同志看《飘》这本坏小说,是去年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在伟大的‘三反’、‘五反’运动中,很多学校图书馆都已经把反动书刊进行了一次清除,如果有个别学校图书馆还没有进行清查的,应当以严肃的向人民负责的态度进行一次清理工作。关于清理学校图书馆的情况,希望读者写信告诉我们,作为我们工作的参考。”
  这两个读者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是,他们的资产阶级享乐腐化思想都是受到了文艺作品的影响。文章同时提到给他们的思想带来巨大毒害的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
  6月6日,报纸发表了贾慧的文章《我的腐朽的人生观是怎样形成的?》。她在文章中说:“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我在典型的半殖民地都市的资产阶级式大学里读书。随着美帝的文化侵略,其反动文艺作品也涌入了我们的图书馆。和《虎魄》同时,我也看了《飘》这本书。”
  6月7日,发表了市西中学学生蔡宜其的文章《幼小的心灵是谁摧残的?》,“编者按”中说:“蔡宜其同学是市西中学的学生,今年还只有十八岁。从她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传播资产阶级文艺毒素的文艺作品对青年人的毒害何等严重!它摧残了幼小的心灵,使青年人整日沉迷在苦闷的圈子里,恐惧、彷徨,不明白人生的意义;因此我们更有责任来肃清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毒素的文艺作品的影响,教育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具有伟大理想的未来的祖国的建设者和捍卫者。”这个中学生说:“我在小学毕业后,就到一个贵族化的教会学校念书。”她在她的文章里批判的文艺作品是《狄克探案》和《亚森罗苹》一类的侦探小说。
  6月8日,发表了华东师大学生罗无友的文章《〈风萧萧〉毒害了我》。她说:“当时,我被徐訏虚无的笔调所吸引,我被徐訏‘共同的幻觉便是实在’这种荒谬的言论所迷惑,我做了徐訏的虚无主义的俘虏。从这时候起,我放弃了书本,整天沉醉在灯红酒绿的场所,过着腐化的生活,爱虚荣、爱金钱、追求享乐,我学会了虚伪与欺骗,也学会了怎样去玩弄男人。还有一部分没有实现的‘理想’,就是我没有做过特务,这不是说我不要做,而是没有这个机会;否则,我也会堕落到背叛人民的反革命泥坑里去。”
  6月9日,发表了复旦大学学生李尚的文章《我把“流氓”当做“好人”》。他在批判了《飘》对他的毒害后说:“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我看到党、团同志的忘我的工作,耐心地在帮助每一个人的进步。”
  6月10日,发表革大外专学生《从几个问题上看反动文艺作品对青年的危害性》。文章重点批判的,也是小说《飘》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6月11日,发表扬州中学学生徐式谷《资产阶级反动文艺作品使我脱离现实脱离生活!》。他批判的也是侦探小说。他说:“侦探小说多半来自国外,不用说,那时我对英美的‘文明’是羡慕崇拜的了,我的理想是到美英留学,学会侦探技术,回国做‘大侦探’;如果真的成为事实,这岂不就是做了捕杀革命志士的统治者的爪牙。这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的凶淫暴戾、阴险诡诈、恐怖离奇的侦探小说,在青年中散布着不良影响,实是我们所不容许的,我除了把自己受害的经历提出控诉外,还希望学校行政、教师、家长们重视这一问题,对学校中存在的这种现象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制止。”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4)
6月12日,发表同济大学学生杨寿慈《资产阶级反动文艺作品腐蚀了我的人生观》。文章中除了批判《飘》之外,还批判了《风萧萧》和徐訏的另一部小说《鬼恋》。
  6月14日,发表蓉蓉《〈飘〉使我变成妖形怪状的阿飞》。云剑的《〈风萧萧〉引导我们走反人民的道路》文章说:“我思想上受毒素最深的,是反动文艺小说《风萧萧》。在我看了之后,对国民党的情报员白苹、梅瀛子的腐化生活,认为是幸福快乐的。其次把他们在抗战中卖国投降的勾当,认为是‘爱祖国’。把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帮助反动政府屠杀人民的特务匪棍,认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当时我对书中一切的所谓英雄们,我都崇拜、钦佩、羡慕;我的思想完全和他们融合了起来;虽然在行动上未曾做过像他们的特务勾当,但思想上早已计划将来怎样追求像他们的生活,怎样来干一下像他们的工作,我在不知不觉中已麻痹了自己,接受了反动思想。解放后,新的事物不断教育我,从理论上我认识了旧小说是有毒素的,但是我不曾发现《风萧萧》这本书的丑恶。经过‘三反’‘五反’的学习,和《文汇报》上青年朋友们的检讨,惊醒了我的迷梦,我比较深刻地检查了自己,终于认识到《风萧萧》的阴森面目,它不但掩蚀了美蒋特务和罪恶,使人染上空虚、堕落、麻痹、享乐的倾向,并且使人把屠杀中国人民的美国特务认作‘朋友’而引人走到反人民的路上去,毁灭了自己。”
  6月15日,发表震旦附中王纪堂的文章《资产阶级的反动文艺作品使我意志消沉》。他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无名氏的作品《塔里的女人》。他说:“由于受了这些文艺作品的影响,我就热烈地追求、羡慕、留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我穿阔肩的西装,戴阔边的太阳眼镜,我认为这是我的英俊和潇洒,同学们都叫我做‘美男子’,我平时就跑跑咖啡馆,听听爵士音乐。由于受了《塔里的女人》的影响,我又幻想着将来能过悠闲的生活,过田园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根本就没有。我只是想:世界上只要我一个人愉快就可以了。由于这些小说的影响,在恋爱观上我曾得了这样一条定律:爱情的创造是需要金钱的。认为有了钱就能获得爱。”
  6月16日,发表陆行中学学生倪墨炎的文章《我怎能轻视劳动人民和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也对徐訏的《风萧萧》进行了批判。他说:“起初我对这本书中宣扬资产阶级荒淫的生活,是感到讨厌的,觉得农夫们一天到晚地辛苦耕种,流血流汗,还吃不饱,穿不暧,而他们毫不劳动,却终天狂饮大吃,奢侈到了极点!但看到后面,作者告诉我:他们也是‘抗日’的。等到把书读完,觉得他们既然也是‘抗日’的,那么狂饮大喝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不但不再讨厌那种生活方式,反而由羡慕甚至追求那种生活方式了。由这种思想指导下,所以当我担任学生会工作时,学生会派我到市区办事去,我不愿坐电车而愿坐三轮车,有时还把公家的钱积下来,自己花用,认为我为同学服务,享受一下也无啥关系。我读书也用功起来了,为的是以后可多享受……我读了《风萧萧》和其他一些资产阶级的作品,开始改变,从靠近农民的我,变得在思想上靠近资产阶级的人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5)
6月17日,讨论进行了近半个月,编者作了一次小结,集中发表了四个青年的文章,分别是:上海财经学院学生徐锦龄《大流氓有啥值得钦佩?》,批判小说《飘》对自己的毒害。宁波效实中学学生曹智澄《〈飘〉几乎毒死我年青的心灵》,批判了《飘》和《风萧萧》。长春东北银行专门学校闻立经《我认清楚了美国式的“文明”》,批判《飘》。上海市第四妇女消费合作社张荣君《挖出腐朽思想的根源》,批判了《飘》。
  6月18日,发表上海师范学生程秀文《和丑恶的思想告别做一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个光荣的人民教师》。
  周相林在《这是美帝国主义分子散布的毒素》中说:“我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十七岁时在一所教会中学读书,这个学校是在美国神父控制之下的,他们假装慈悲,要我们埋头读死书,说是毕了业,有学问就可以到美国去‘镀金’;用资产阶级的小恩小惠来引诱我们同学,用资产阶级腐化思想来毒害我们同学,介绍了我们去看反动书籍,《飘》就是其中的一本。这些书告诉了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沪南实习学校小卒在《〈风萧萧〉使我敌我不分》中说:“徐訏的《风萧萧》,在我纯洁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黑影,使我敌我不分,把屠杀人民的国民党特务白苹当做值得崇拜的人物。我房间里的家具和装饰,从壁上的花纸、窗帘,一直到床上的被褥、枕头,甚至于一支铅笔,都是银色的;我要穿银色的大衣、外套、衬衫、皮鞋,就连插在头上的花和飘带也是银色,因为不这样就不像白苹。我把自己打扮得一身‘银装’,去赴男朋友的约会,对方如果不说一声‘你真像白苹!’我就不开心;哪怕是一个笑容,我也要学得像‘百合初放’,好像不这样便显不出我的美丽;在和别人说话之前,总要先来一副矜持的样子,因为,不如此就称不上温文柔雅大家风度。”
  6月19日,又集中发表交通中学学生夏天笑《反动文艺作品阻碍我进步》、苏南太仓师范学生明月《我的青春的岁月是这样被腐蚀的》。
  革大外专学生罗夷的《坏书使我多少的日子在迷迷惚惚中过去》,对无名氏和徐訏进行了批判,说他们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6月28日,发表育才中学学生《我曾经迷失了青年人生活的方向》,除了批判徐訏的小说外,特别说:“当我第一次读到《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另外发表晏摩氏女中学生张仟琴《清除肮脏的思想向幸福的生活前进》、清心女中学生孙凝云《把坏书送到造纸厂去,再造成纸来印对我们有益的书》、苏南吴江乡师学生周子基《检查我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根源》。
  6月20日,《文汇报》邀请了一部分青年学生举行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学生是:
  沪江大学:孙伯雍 乔尚义
  大同大学:金玉琴 钱家栋
  圣玛利亚女中:余英华 容舜华 邹霞 杨 谖 郦曼茵
  清心女中:张秋云 孙凝云 洪美霞 蒋有吟
  时代中学:蔡文伟 陈伯海 胡逵吉
  中西女中:王丽玲 陶妙珠 陈绮玲 赵无宣 余曼珍
  震旦女中:钟筱春 邹小燕 张爱云 顾 馨 樊秀英 俞汝智
  晏摩氏女中:刘英伦 左月芬 张蓓玲 谈筱佩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6)
6月29日《文汇报》以《坚决肃清反动文艺作品的坏影响》为题,报道了这次座谈会的情况。报道共分为两部分:反动文艺作品怎样毒害了青年同学?认识了反动文艺作品的危害性,决心以实际行动肃清其影响。同时还发表了圣玛利亚女中学生郦曼茵的一篇文章《我要改正错误立志做一个好青年》,算是对这次讨论的总结。
  三 思想改造对青年的影响
  《文汇报》的这次讨论没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家报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选择的一种编辑方式。
  1952年6月,正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达到高潮的时候。一家报纸为了配合当时的形势,选择读者参与的讨论方式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这在50年代是很常见的。之所以选择了这一个案来做为分析文本,是因为这个看起来常见的文本,恰好包含了许多历史内容。
  50年代初期,文学界较早发生的一件事是对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当时丁玲在《文艺报》上以给作者写信的方式,对这篇小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萧也牧从解放区来,是一个延安作家。他的这篇小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就是因为写了一些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一些小人物身上的缺点,就被看做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如果放在二三十年代,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丁玲早年的任何一篇小说,都远在这篇小说之上。但这是一个不同的时代,对于丁玲来说,经历了延安时代的生活,她已经不再是早年的丁玲了。在当年到过延安的自由作家当中,和早年自由作家区别最大的,一个是何其芳,一个就是丁玲。经过延安时代以后,几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人。丁玲50年代初对萧也牧的粗暴批评,使萧也牧后来被迫在《文艺报》上做了检讨。3
  为什么对于像萧也牧这样的作家和作品都不能容忍?就因为那样的作品太温情了一点,有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在50年代初期,萧也牧竟然用了《我们夫妇之间》这样一个题目。虽然当时批评这部作品的人没有从题目上做文章,但萧也牧的这个小说题目实际上有一种象征性的意味,因为他写了夫妇之间,而夫妇之间肯定是要有爱情的,有爱情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这就是当时的逻辑。
  《文汇报》这场讨论发生时,全国正在经历着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及抗美援朝。这三件事情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重叠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反掉知识分子身上崇美、恐美、迷美思想,而改让他们相信苏联的东西。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其核心也是要让在当时中国高等院校已经有相当传统的美国教育思想改换成苏联的教育思想。至于抗美援朝,则更是要让人们看清楚美帝国主义的本质。
  从《文汇报》组织的这场讨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从文学教育和文学欣赏的角度看,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目的是要让那些受过资产阶级文艺作品毒害的青年,不再相信早年受到过的文学教育。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判断是,那些青年已经为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传统所毒害。从那些学生的自我批判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所批评的那些作品和作家,其实正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最有大众文学色彩的作家和作品,比如徐訏和无名氏。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7)
第二,讨论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两部作品,一是徐訏的《风萧萧》,一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一部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一部代表了美国文化在当时中国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在当时的批判者看来,这两部作品都是黄色作品,因为它们写了爱情。
  为什么会选中徐訏的《风萧萧》呢?也许是偶然的,但现在分析,却能看出这部作品在很多程度上具备了当时所有批判的几种文化传统,或者说这部作品所叙述和评价的那些历史事件恰好具备了被批判的因素。
  《风萧萧》写的是“七七”事变后孤岛上海的生活。研究哲学的青年徐,想在上海写作一本有关道德与美学的著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救了受伤的美国军医史蒂芬,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