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煮酒论道-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皆入于机,皆出于机。”
这段说种子有水就生成水绵,在水和土之间就会变成青苔,在土堆上就是车前草,车前草如果得到粪土就变成乌足草,乌足草的根可以变为蛴螬,叶可以变成蝴蝶,蝴蝶不久化虫,生在灶下面……(中间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变来变去,笔者省略掉了,感兴趣自己看原文),腐朽的竹子会生青宁虫,青宁虫生成豹子,豹子生马,马生人,人又复归自然,万物都是出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这段文字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多数没有什么依据可言。除了“胡蝶胥也化而为虫”这个可信外,别的都不大对。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差。就我们现代科学所讲,也是生物由无机物进化而来,一种生物死亡后的物质往往成了其他生物的食物或养分,比如牛吃了草,草死掉了,但草却被牛吸收,成了牛身体的一部分,这不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一种形式吗?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5)
五代时有个得道之士叫谭峭,写过一本书叫《化书》,里面对“物化”的道理叙述很多,其中对生死一节是这样说的:“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
谭峭虽是道士,但并不像葛仙翁那样睁眼说瞎话,他就认为生死只不过是自然变化中的一环:“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我们现代科学的认识,也是这样,试想倒退一百年,大家都在那里?那么再前进一百年,我们又都没有了,又跑到哪里去了呢。这短短的几十年是唯一的一次吗?生命绝对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生我之前谁是我,我生之后我是谁?”尽管科学现在已经这么发达,但依然没有办法给我们一个圆满透彻的答案。根据科学的说法,我们都是由各种叫做分子、原子的微粒组成的。那么几十亿年前,地球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炽热的星云在收缩凝聚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在哪里?浩渺星云中哪一些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是属于我的?可是现在,这些原本无生命的诸多微粒却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我们,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坐在电脑前听着音乐敲这些文字看这些文字。这些微粒原本在哪里?怎么样成就了现在的我们?每一天,有多少分子或原子随着食物、水、空气加入了我们的身体,又有多少分子或原子随着我们掉了的头发、皮屑、汗水和其他排泄物离我们而去?这其中的种种不能不说让我们觉得十分神秘和困惑。生命对我们真的只有一次吗?我们原本没有生命,几十年前没有我们。可现在我们却都是活生生的人。谁敢说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呢?宇宙的时间应该是无穷无尽的,没有理由经过无穷的时间后我们的生命不会再生,历史不会再重演。
其实道家也是这样说的,生命,在自然界的无穷变化中,只是非常短暂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享受每一个过程,没有什么是可以牵挂、恐怖和坚持的。
《神雕侠侣》第30回中写小龙女遇到一灯大师时,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一灯道:“倘若我师弟也不能救,那是大数使然。世上有的孩子生下来没多久便死了,小夫人嫁人之后方始不治,也不为夭。”……杨过睁大了眼睛望着一灯,心想:“龙儿能否治愈,尚在未定之天,你却不说一句安慰的言语。”(一灯是得道高僧,又见小龙女也是了达生死之人,所以这样说,杨过武功虽高,但在参悟生死方面,看来远不及幼年就学道的小龙女)
小龙女淡淡一笑,道:“大师说得很是。”眼望大雪,淡淡地道:“这些雪花落下来,多么白,多么好看。过几天太阳出来,每一片雪花都变得无影无踪。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许许多多雪花,只不过已不是今年这些雪花罢了。”一灯点了点头,转头望着慈恩,道:“你懂么?”慈恩点了点头,心想日出雪消,冬天下雪,这些粗浅的道理有甚么不懂?(小龙女说的,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道家关于万物变化无穷的意思,一灯是佛家高僧,佛道两家往往是殊途同归,所以理解不难,而慈恩杨过就连门槛也没有摸到)
杨过和小龙女本来心心相印,对方即是最隐晦的心意相互也均洞悉,但此刻她和一灯对答,自己却是隔了一层。似乎她和一灯相互知心,自己反而成了外人,这情境自与小龙女相爱以来从所未有,不由大感迷惘。(看来杨过在道学上的修为比较浅,怪不得获取了《九阴真经》后也没有大的进境)
一灯从怀中取出一个鸡蛋,交给了小龙女,说道:“世上鸡先有呢,还是蛋先有?”这是个千古无人能解的难题。杨过心想:“当此生死关头,怎地问起这些不打紧的事来?”小龙女接过蛋来,原来是个磁蛋,但颜色形状无一不像。她微微一沉吟,已明其意,道:“蛋破生鸡,鸡大生蛋,既有其生,必有其死。”轻轻击碎蛋壳,滚出一颗丸药,金黄浑圆,便如蛋黄。一灯道:“快服下了。”小龙女心知此药贵重,于是放入口中嚼碎咽下。(小龙女说的“蛋破生鸡,鸡大生蛋,既有其生,必有其死”大致也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之类的意思吧。)从道家修为上来讲,勘破名利关,只是小休歇,勘破生死关,方是大休歇。放下名利容易,放下生死却难。但如果名利生死皆放下,那简直就是“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就此无牵无挂,才能真正达到逍遥而游的境界。
。。
七、凝神内敛的关键--抱元守一(1)
收敛心神,专注于一点,正像凸透镜一样将阳光聚集到一点,你得到的将是耀眼的光和炙手的热。从道家的思想来说,最为理想的至高境界当然是恬淡虚无,众美从之。但是这种境界好像不是寻常人一下子就可以轻松达到的。如果做不到心地一片空明虚无,那能做到凝神守一,也是几近于道的事情。按笔者的理解,就好像一下子进入睡眠状态如果办不到的话,你就不妨定下心来数数绵羊什么的,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慢慢地就这一件事也忘了,你就睡着了。
在《庄子》的文章中,说过不少凝神守一的例子,像《达生》篇中的这个捕蝉的老人: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这个故事说孔子去楚国中,见到一个驼背的老人在捕蝉,这个老人捕起蝉来神乎其技,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就拿住会飞的蝉。孔子对他说:“你好棒啊,有什么秘诀吗?”这个老人说:“有,我为了提高技巧,在竹竿顶上叠泥丸,经过五六个月后就可以摞上两个泥丸而不掉下来,这时候捕起蝉来失手的时候极少,如果练到摞三个泥丸而不掉下来,那失手的时候就只有十分之一左右,摞五个泥丸不掉,那捕起蝉就如取死物一般容易。我捕蝉时,身体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我对胳膊的感觉,就像枯木枝,虽然天地万物有很多,但是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蝉的翅膀上,我心无二念,不因外物而干扰一点,这样还有什么得不到的呢?
孔子马上回头现场对徒弟们进行教育:“‘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就是神奇的驼背老人告诉我们的啊!”
还是《达生》这一篇,隔了没有多少文字,庄子又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说有个叫庆的人(梓代表他的职业),用木头做悬挂钟磬的架子,做成后美轮美奂,观者惊为鬼斧神工。鲁侯也惊问:“你是用什么道术做成的?”此人答道:“我是个工人,哪有什么道术。不过。我有一点(是接近道的),我在作鐻之前,不敢损耗精气,必定静心斋戒。如此三天后,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五天后,没有是非美恶之心,七天后,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这个时候,眼里没有朝廷,专心于我的工艺而外物都视而不见,然后进入山林,观察树木的天性,见到形态极佳的材料,在我看来,一个完好的鐻就在心中了。然后再动手来做,这样心性自然与外界相合,所以做成的乐器也被疑为神工,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吧。
像这样例子,我们理解起来其实并不难。因为很多的事例就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把心思专一用在某种事业上,可以说没有不成功的。正所谓“慧则通,通则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韩国李昌镐是围棋界的绝顶高手,生性木讷寡言,到现在30多了还没有女朋友。他年收入10多亿韩元,却每天坐地铁去棋院,一天要花七八个小时研究棋谱,甚至有人说他恐怕吃饭睡觉时都在想棋。正是这样,他在棋盘上却老成得不能再老成,冷静得不能再冷静,精确得不能再精确,俨然如一尊不可战胜的“石佛”,让天下个个怀绝技在身的高手都不寒而栗。无论是马晓春的妖幻,常昊的沉稳,曹薰铉柔风快枪,刘昌赫的大力刚猛,无不在李昌镐面前软软地倒下,无可奈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七、凝神内敛的关键--抱元守一(2)
历来有成就的大艺术家、大科学家都是这样。我们知道得应该不算少,像什么牛顿煮手表、爱迪生结婚时还去实验室做实验等等。古今中外,道理是一样的。有故事说:
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爱科学,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也有兴趣,可读了不少书,收效却不大。”法布尔拿出一个放大镜对他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类似的故事可能大家听过很多。专心致志于某种事业上,肯定会使事业获得成功,这是无庸置疑的。不过,只是这样讲下去,又成了成才励志的东西了,在道家的思想中,凝神守一的作用,却不单单是指干某种事业。
我们原来说过,在道家的思想中,世俗中的功业成就都不值一提,何况像粘个知了、做个漂亮的木架子这种玩意儿。庄子说这些,无非就是想说,你看,如果‘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做事情就可以无所不精,无所不达。这些其实都是些小玩意儿,但如果你把精神都凝聚在道家的修为上,就会有多大的成就呢?
其实就在这两个故事前的文字里,庄子就说了: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庄子·达生》)列子问关尹(就是看守函谷关,让老子写《道德经》的那个,据说后来也得道成仙):“得道高人水火侵,在最高处也不害怕,怎么练得?”
关尹说:“这是守住了纯正之气的原因,而不是巧智和勇力能做到的……如果游心于无为之道,使心性纯一,保养纯正之气,使德性和天道相合,以通达于自然。像这样的得道之人,天性完备,心神无缺,外物怎么能侵扰伤害他呢?”
我们来看一下所谓的“抱元守一”这个词,元,当然不是银元美元,在道家是指最原始最根本的事物。抱,兼有混融的意思。至于一,笔者觉得和“元”是接近的。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就道家来讲,“一”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收藏的根源,是修炼逆返元始大道的必由之路。抱元守一法,是道家传统修炼之法。其修法为融先后天之一气,抱道法自然之宗旨,神与气合,浑然归一,返归本始。
王重阳真人曰,“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真功也”,道家有不少宁神静气的内功修炼方法。但基本上都是从入静然后意守丹田而筑基。所以大家看王重阳的徒弟铁脚仙王真人就叫做王处一,也是取抱元守一之意。清净散人虽然叫孙不二,但“不二”,还是“一”的意思嘛,只不过是换个说法而已。
从道家和道教的角度来讲,常说人都有先天之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先天之神的灵气就慢慢地被消磨干净了。这有点类似于贾宝玉所说的,美眉们本来都是聪慧有灵气的,但是年纪大了后一嫁了男人就沾上男人气,比男人更可杀了。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一般的睡眠想必是被烦俗之事所困扰的人们的渴望,但能达到此境界恐怕脑白金之类的是无能为力的,心病还须心药医,还是要靠精神的修为来解决。
童子,虽然比婴儿更大了些,但是依然不失为道家和道教所推崇的“吉祥物”,在一些神话故事中,头挽日月双髽髻,红扑扑的小脸,如“哪咤”一般形象的仙童向来是道教道家的特色。所以就有点档次的妖怪也像我们要喝纯净水一样要吃纯净的童男童女,民间也迷信童子有某些“神通”,相信童子可以看到大人看不到的鬼祟之类。童男当然尤为珍贵,他的童子尿都可以入药。相对一下,佛家中就没有类似的角色,小和尚好像不大值钱,远不如老和尚。《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人号“老顽童”,实得道家真味。像丘处机等人执着于“修道”的形式,其实却远未得道家的真谛,周伯通虽然也不能说完全“得道”,但他能心性像顽童一样返回本元,无知无识,所以在武功上远高于“全真七子”之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凝神内敛的关键--抱元守一(3)
抱元守一后,呈现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清静。凝神内敛,关注于自己的精、气、神,那么外界的纷扰就慢慢沉寂。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这个意思。混浊的水只有静下来,才会慢慢地将沙石沉淀,还原水的清静本色。庄子说:“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意思说,当抱元守一后,万物都不足以扰乱心神,那么你就会清静下来,水静下来后就可以清楚地像镜子一样照见人的须眉,成为工匠们衡量水平的基准,何况是人的精神呢?民间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其实就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据某保险公司对六千名已故运动员的资料统计,运动员的平均寿命才五十岁,许多人还未领到退休金就早逝了,大多是因为过量运动造成的。从动物界来看,像龟蛇这样的不大喜欢运动的动物寿命却非常高。所以龟蛇也是道门的吉祥物之一,像真武大帝手下就有龟蛇二将。道门也有“龟息”之类的功法。历来的大书法家、艺术家、科学家们的寿命往往高于常人,大概也是由于他们的心思比较纯一,没有过多地私心杂念的缘故吧。常见有报道,高寿之人往往是在深山僻壤中,有的甚至从小到大没进过城,整天就是上山割草,下山喂牛,上百年如一日。这倒应了“不见可欲,其心不乱”这句话,我等深坠十丈红尘中,如果谁能在纷乱中抱元守一,保持纯真高洁,心无旁骛的心境,恐怕也算得上是有道的高士了。
抱元守一,当然不是道家的最高境界。老庄所著两本书关于此点的论述也并不是太多。清静而达于虚无才是更高的境界,从道家来讲“少则得,多则惑”,“一”虽然不算最少最无,但却是最接近于道的。像我辈俗人,一下子达到无为无有之境界是相当困难的,那就不妨先收敛心神,从抱元守一做起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八、明哲保身的厚盾--抱残守缺(1)
花看半开,酒至半醺,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真正的圆满完美往往却是那些看起来似乎还有些缺憾的事情。吃亏是福,别总想着占尽所有的便宜,占尽所有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