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煮酒论道-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士之流也对他们青眼有加,于是刷新了道教的形象,道教的面貌为之一新。其实正是这样,一个人也好,一个教派也好,如果励行苦节、衣食简朴,号召力就大得多。像我党当年,很多投降过来的国民党士兵,见共产党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不免深受触动,就此一心跟着共产党的队伍了。相反,如果一些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家伙,经常溺于酒色之徒,再大谈什么高尚情操,文章道德,不免只能令人反胃。
当然,全真教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辉煌时期还是在王重阳的七弟子掌教的时代。金庸先生的小说中经常借黄药师等人之口说什么王重阳教得徒弟脓包之类的话,其实不然,在真实的历史中,王重阳这七个弟子,个个非同一般,为全真教的大兴于世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里只说一下最为有名的丘处机。
金庸小说中,全真七子的武功以丘处机最高,这一点倒是比较贴切的。确实,对于全真教贡献最大,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丘处机了。丘处机开创了全真教龙门派,也拜见过金世宗,并主动请命对当时聚众抗金的山东杨安儿义军进行招安,受到金主的赞赏。看来历史上的丘处机并非是小说中那个满腔义愤,诛杀金贼汉奸毫不留情的“丘处机”,倒是和金人沆瀣一气,如果杨康拜在这个真丘处机门下,倒是得其所哉。
当然,丘处机抓住的最大一匹黑马就是当时蒸蒸日上的蒙古势力,全真教的兴盛,固然有全真七子四处传教而形成的星火燎原之势,但更重要的是丘处机得到了蒙古最高统治者成吉思汗的信任和支持。丘处机见了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一高兴,就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并免除道院和道人一切赋税差役。当时蒙古人凶悍异常,狠不得杀尽中原汉人,腾出地方来东边放马西边牧羊,丘处机拿着符玺据说解救了数以万计的中原人。丘处机东归后,也不回山东老家了,就住在了燕京的太极观中,后来该观就改名为长春宫。从此丘处机成为北方道教的领袖人物,长春宫也成为北方道教的中心。全真道于是进入了最灿烂鼎盛的时期。
丘处机的大弟子尹志平,金庸原著中写他曾奸污小龙女,德行有亏,最后横死在剑下。但在民族大义上却坚持正义,和汉奸赵志敬之辈做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历史上却恰恰相反,奸污小龙女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尹志平活到八十多岁善终,比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都长寿。
尹志平年老后,就让位于李志常。李志常这个人物在金庸小说中着墨不多,只是在《神雕侠侣》最后章节中露了一露头,书中写本来想让他当北方的主将,但周伯通要当,对他说:“志常,你敢和我争这主将做么?”李志常躬身道:“弟子不敢”。全书中李志常就这四个字的台词。但历史上的李志常,敢不敢和周伯通争主将无可查考,但他却敢和喇嘛教的首脑八思巴等人辩论。蒙古统治者还是向着喇嘛们更多一些,李志常也没有看明白风头,在辩论中哪里还有不失败的道理,于是被蒙古人勒令焚毁道经,并将参加辩论的几个道士强行剃度为和尚,李志常弄了个灰头土脸,不久就被气死了,全真教也就此走上了下坡路。
不过即便如此,全真教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们在《龙虎天师——张道陵》一篇中说过,张天师创立的道教,主要是民间神道方术为主,虽然也讲奉老子为宗,但对道家的思想发挥的很不好,所以正一道在档次上比之佛教就低得多。而全真教在修持的形式上借鉴了佛家的方法——出家吃素,清心寡欲,在内容上返归本源,以老庄理论为本旨,加上全真七子知识水平都比较高,使得道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为之一新。后世把道士分为两类,一类是出家的全真道士,再就是原来正一派的火居道士。一般来说,全真道士在人们印象中要高于火居道士,这正是全真教对道家和道教的贡献。直到今天,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白云观,还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全真教的创立,对于道家和道教史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全真教主--王重阳(4)
金庸小说中,有一首诗赞王重阳,并且说是王重阳的情人林朝英和东邪黄药师合写的,其实这首诗是元朝人商挺写的,名为《题甘河遇仙宫》诗,是写王重阳在甘河镇遇仙的故事,全诗如下: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履。佐汉开鸿基,矻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
重阳起全真,高视乃阔步,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
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人传入道初,二仙此相遇。
于今终南下,殿阁凌烟雾,我经大患余,一洗尘世虑,
巾车徜西归。拟借茅庵住。明月清风前,曳杖甘河路。
(小说中去掉了最后六句)对于此诗,我觉得也只是二三流的水平,金庸先生小说中说是林朝英和东邪黄药师所写,不免有些辱没了两人,其实最能传神描绘出王重阳的风采的还是他自己的这首诗:一住行窝几十年,蓬头长日走如颠。
海棠亭下重阳子,莲叶舟中太乙仙。
无物可离虚壳外,有人能悟未生前。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
太极宗师--张三丰(1)
张三丰一生的事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所有后世人的心中,越来越觉得神秘难测。所以有关张三丰的传说也是非常之多。张三丰最后卒于何时,也无法考证,甚至有人相信张三丰一直活着,他长生不老,始终逗留人间。
张三丰,这个名字在今天依然知名度极高,不但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塑造过他性格慈祥和蔼、武功深不可测的形象,让人感觉十分可亲可敬。更有像《太极张三丰》之类的电影,也是让我们百看不厌。有个美眉曾对我讲,李连杰在片中身穿黑色道袍,挥洒自如地演示太极拳术的扮相实在是帅呆了。
不过历史上的张三丰的身材相貌,和李连杰恐怕不尽相同。历史上载张三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身材要比李连杰高得多,形貌也是非常雄壮,不像李连杰那样清秀。这一点,《神雕侠侣》上描写的倒大致不差,上面描写的少年张君宝(张三丰)的相貌是:“形貌甚奇,额尖颈细,胸阔腿长,环眼大耳”。我们现在传说张三丰早年是少林寺的小沙弥,后来逃出寺来出家修道,但此事历史资料中似乎无载,当属小说家言。
对于张三丰早年的情况,现在比较确凿的资料非常少。像电视剧《少年张三丰》之类的故事纯属胡编乱造。
要说比较严谨正规的史料,当然是《明史·张三丰传》了。但《明史·张三丰传》中只说他是辽东懿州人,早年时的其他情况一概没有说,只是说了一下张三丰成名后的行止。传中说张三丰无论寒暑,都只是一身破衣服防风挡寒,一个旧蓑衣经霜遮雨。张三丰不大注重仪表,也不很讲卫生,经常穿得邋里邋遢。所以人们也常称他为“张邋遢”,或者叫他“邋遢道人”。
张三丰饭量很大,一下子吃一升或一斗米都不在话下,但有时候却也可以好几天才吃一顿饭,甚至好几个月不吃饭。他的另一个爱好就是喜欢云游四方,常常是居无定所,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有人相传他一日能行千里,吕祖有诗曰“朝游北海暮苍梧”,张三丰大概也能办得到吧。《德安府志》中曾记载过,张三丰一度在太平山上隐居,虽是隐居,但张三丰天性随和,和当地的父老乡亲们还挺熟络的。这天张三丰要走了,邀请这些乡里的老人们来吃顿饭做别,但张三丰山上久不生火,连火种也没有了,张三丰说下山去取,顷刻之间就回来了,然而上山下山要往返四十里地呢。同时张三丰还又买来一点豆腐来下菜,当时也不兴弄个塑料袋一盛,而是用木板托着拿来的。吃完饭后,张三丰嘱咐他们,这是唐邑城西关姓王家的东西,帮我把这豆腐板还了吧。这些老乡找到这个地方一问,还真是姓王这人的东西,然而唐邑城离太平山要有一百四十多里地哪!
另外张三丰武功卓绝也是有记载的,据说他悟成太极拳后,曾“以单拳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这是历代道家高人中唯一显示过武功的记载。如果属实,张三丰的武功似乎较武侠小说中的描写尚有过之,一拳就打死上百个贼人,比之降龙十八掌、大金刚拳什么的丝毫不逊色。
张三丰修道时也相中了武当山这个地方,原来我们说过,陈抟老祖也曾在武当山修道多年。张三丰游玩了武当山后,对人说:“此山异日必大兴”。但当时的武当山,上面的观舍全都毁于兵火,成了一个标准的荒山。张三丰和徒弟们砍去荆棘,清理了瓦砾,搭了几间草屋住着,虽然没有办房产证什么的,却算是先把武当山这个风水宝地占下了。据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时,常坐在五棵古树下,然而“猛兽不噬,鸷鸟不搏”,他登山时轻捷如飞,隆冬常卧在雪中,鼾声如雷。人们都感到惊异,认为他是奇人。当时有邱玄靖、孙碧云、周真德、杨善澄、刘古泉、卢秋云等人拜他为师。
但过了一段时间,张三丰又飘然而去,后来在陕西宝鸡的金台观逗留了不少时间,据说张三丰(也名三峰)的名号就是见到宝鸡山三峰挺秀而来的,金台观现存《张三丰遗迹记》一碑,为明朝时陕西参政知事、吏部右侍郎张用浣所立,上面说他父亲张朝用十三岁那年在观内读书,云游至此的张三丰和他父亲聊起了家常,张朝用说他父亲叫张维,为避战乱才举家迁入宝鸡。张三丰听后深有感触地说,当年云游柘城时就认识你先祖张荣并与你家有交往,你祖上叫张毅的是你什么人?张朝用说,那正是我爷爷。张三丰说:唉,我认得他时他还是个童子。看来张三丰比这个立碑的张大官人的曾祖父高了一辈还多。确实,张三丰的长寿是非常有名的,有史可考的张三丰活动时期,跨度也要有上百年,所以和世上的人论起辈份来,那是谁也比不上他的。
太极宗师--张三丰(2)
看来长寿的滋味相当不错,各位看官,也使劲活上个百八十岁,到时候不但可以稳稳当当地坐在酒席宴中的上座,还可以乐呵呵地讲一讲某人爷爷小时候尿床时的样儿,好玩好玩。
张三丰在宝鸡时,据说曾“死”过一回。《明史》和《微异录》记载有—天,他对门人杨轨山说:“我命数已尽,归天有期。”遂留颂辞而死。轨山和人们用棺材盛殓了他后正要下葬,却听得棺材里有活动的声音,开棺一看,张三丰又乐呵呵地爬出来了,惊得众人有的哭,有的叫,有的目瞪口呆,都以为闹鬼炸尸了呢。是张三丰和大伙儿开玩笑,还是张三丰想离开人间,却又发现那样不好玩而回心转意了?有人解释说是,道家功夫练到极深的时候,元神可以离开躯壳,就像《八仙过海》中铁拐李的故事一样。但武侠小说中描写精通内功的人似乎也可以闭气装死,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不得而知了。
张三丰死后复活,又到四川游玩,其中见了蜀献王——他是朱元璋第十一子名叫朱椿,朱椿对张三丰十分崇敬钦佩,他写过一首诗名叫《题张神仙像》曰:奇骨森立,美髯戟张。距重阳兮未远,步虚靖之遗芳。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朱椿的诗虽然不是很出色,但对于张三丰的景仰之情还是很真诚的,据说他得到张三丰的指点,对道家的真义有所领悟,后来躲过了政治上的灾祸。
朱元璋曾对张三丰很感兴趣,下诏让他入朝。但张三丰和陈抟老祖及其全真教的诸位掌教大不一样,那些人听得皇帝下诏,马上就兴冲冲地赴诏,比现在的朋友和异性网友见面的劲头还大。但张三丰却不然,皇帝再三下诏,他硬是不去,颁诏的使臣根本找不到他。朱元璋的儿子湘王朱柏听说他的名气,亲自到武当山来寻找,但只看空山漠漠,林海莽莽,就是没有张三丰的踪影。
到了燕王朱棣继位后,他对张三丰更感兴趣,再三召来张三丰的弟子,让他们寻访张三丰。朱棣还亲自写了封信,上面说:
“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朕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大家知道朱棣是个凶悍异常的暴君,杀人煮人不眨眼儿,但对于张三丰的这封信中却非常的客气,还自称“才质疏庸”,可以说已经是十分降尊纡贵,给了张三丰空前的礼敬。但是张三丰依然没有奉诏前来,只是赋诗一首,让他的弟子孙碧云转交朱棣。
四处寻访不到张三丰的朱棣,带着无尽的遗憾,下旨让人先后费时七年,征夫三十余万,修建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和三十九座桥梁等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殿。所谓金殿,是一个铜铸的建筑,耸立于天柱峰顶,故又称为金顶。十分地壮观。至此,张三丰那句武当山日后“必大兴”的预言完全实现了。说来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崇道的皇帝不少,但皇帝为一名道士大兴土木,建造宫观,并塑像祀奉,派官员洒扫的事情,却也不多。张三丰的名气,从此声传海内,比之正一派的那些天师们,风头尚有过之。
张三丰一生的事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不但在朱棣的心中,而且在所有后世人的心中,都是越来越觉得神秘难测。所以有关张三丰的传说也是非常之多,这里就不多说了。张三丰最后卒于何时,也无法考证,甚至有人相信张三丰一直活着,他长生不老,始终逗留人间。
张三丰留下的著作真伪混杂,不过像他的一些诗歌,应该是出自他本人的手笔,张三丰的诗歌多数都是关于修道方面的,言辞通俗,但却并不好懂。因为其中多是用些比喻的言语形容修道的方法,一般人也无法尽解,像《无根树》二十四首等等都是如此,我们试看两首:
其一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荡去飘来不自由。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太极宗师--张三丰(3)
无边无岸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其二
无根树,花正危,树老将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
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按笔者的理解,第一首是说人生苦短,很多俗世中人不知根本,从而贪恋荣华沉溺苦海而不知修真之路,第二首是说修仙有道,长生可期,劝世人早些下手学道。以下二十二首也大体是讲修道事情,且更加隐晦难懂,这里就不引录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找来看看。
张三丰给我们留下的另外一个宝贵财富就是那奇妙通玄的太极拳法,相传张三丰在云游龟山时无意中看到鹰蛇相斗,他觉得蛇在攻防之时的姿态非常符合道家所讲的一些道理。从而悟出了武当功夫这一门和以往一味讲究凶狠彪悍、先发制人的武功完全不同的派别,在武学中别开生面,大放异彩。虽然有些人不大相信太极拳是出自张三丰,但是我却觉得像太极拳这样融合了道家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诸般至理的拳法若非张三丰这样的道家高人是决计难以发明出来的。太极拳法通俗易学,然而却能由浅入深,导引人们从简单的拳法中体会道家的至理,并能克敌制胜,以弱胜强,确实是道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范例。
所有喜欢练太极拳的朋友们都有体会,月朗风清的良夜,穿上宽松舒适的衣服和鞋,打上一趟太极拳,体会一下太极拳法中所蕴含的阴阳开合、虚实相生、松静自然、圆转轻灵的意味,实在是“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这其中的境界,正是“道”的境界。张三丰祖师造福后世,功莫大焉。
自张三丰之后,道家的高人值得一提的就非常少了,到了清朝时,道士们更多的是《红楼梦》中王一帖那样的,不但信口“胡诌妒妇方”,而且时不时悄悄地问“爷是不是有了房中的事情,要些滋助的药物?”——兼做性保健用品的推销商。所以关于道家的人物,本书就准备给大家介绍这么多,虽然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我们大体上也可以了解到一些道家和道教高人们的所作所为,了解到老庄开创的道家一派在后世中的传承和对人们的影响。当然这些道家高人的行止也未必完全切合道家的真义,正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作为我们现代人,对于道家的真义应该更有深一层的理解和发扬,道家思想在我们今天仍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不应该被历史的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