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煮酒论道-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大概就是至乐无乐的道理吧。对于这点,《庄子·刻意》一篇中可能说得更好懂些:“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看到了吧,其实道家也不是说完全无所得,无所为,这里面的“高”、“修”、“治”、“闲”、“寿”,不正是人们所想的,所求的吗?那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又是什么呢?庄子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仙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逍遥游》)
是说有这样一个得道的神人,肌肤和冰雪一样洁白,容貌和处女一样柔美,而且不用吃人间的五谷杂粮,餐风饮露,乘着云气,骑着飞龙(翼龙?)而遨游四海。她的意念一动,天下万物就不受灾害而五谷丰登。
庄子又提到一个叫广成子(此人后来写进《神仙传》中,是有名的神仙)的仙人,说他修身一千二百多岁,还是身体从未有过衰老。黄帝这样的人都屈尊来当小学生向他求教,他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这段话也是精深莫测,但依笔者的理解,还是无为自守的意思。
不过对于笔者这等凡胎浊骨的人来说,上述的两位仙人固然高不可及,而无得无为、无视无听、无荣无辱的至高境界也是难以做到。像我们这些尘世俗人,哪里能抛开一切走到深山里闭关修行?凡尘琐事不一件件地都要来相扰?
对于这一点,道家经典中也是考虑到的。《庄子·大宗师》中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道家有所谓的“撄宁”一词即指心神宁静,外界一切事物,人世间迎来送往,成功失败,都不能扰动其心。是啊,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我们来说,想避免事情的侵扰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做到在纷扰中保持宁静,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所以像笔者这样的俗人能够做的就是,减少一点世俗中的功利之心,克制一下心中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对好多事情看得淡一些,轻一些。多关注一下学术方面和艺术方面的东西,多注重一下精神上的获得和享受。
明朝的屠隆说“人能以明霞视美色,则业障自轻;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则性灵何害”。我们一下子达不到无为无欲,四大皆空的境界。却不妨多看看不用一钱买的清风明月,多品味一下自然之音,“竹风一阵;飘飏茶灶;疏烟梅月,半弯掩抑。书窗残雪,真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当然,我们仅仅做到以平淡的心情迎对世俗,以精神的享受来陶冶情操,也不一定就能完全达到逍遥而游的至高境界,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肯定是向“道”的境界接近了,或者说叫做“几近于道矣”。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1)
真正最厉害的剑招是什么?是令狐冲那种无招无式的独孤九剑。真正的大作为是什么,居然是表面上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做。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大家好像知道得也比较多。但笔者前面说过,道家的“无为”并非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有为”和“大为”。陈道明为利朗商务男装作代言人,有句广告词叫“简约而不简单”,倒有点这种意思。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这无为无不为之说,依笔者的浅见,好像对于治国、修身都是适用的。让我们先来看看治国方面的无为。
道家虽然说过:“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庄子·达生》)。但是道家并非完全不理世事,他们也有政治上的主张,那就是——“无为而治”。后世将之称为黄老之术(指黄帝和老子的治国之术)。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意思,笔者曾误解过。当时乍一看,以为是说治理国家是小菜一碟,就像煎条小鱼一样轻松。大概和李白吹嘘的“为君谈笑静胡沙”一个意思。但后来才知道,大错特错。老子的意思是说治国之道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能经常乱翻动,不然小鱼就被你搅得稀烂,不成样子了。比喻统治者不能经常扰民。老子对统治者扰民、掠民的行为是极为痛恨的,他说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句话笔者解释得粗一点,恐怕就和“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差不多的意思。
庄子也是这样强调的,《庄子·应帝王》中说: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友,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则天下治矣。庄子喜欢讲故事,说寓言。《庄子·寓言》中曾说过自己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意思是说自己的文章中十之###都是寓言,而“重言十七”是说有些事情反复用寓言来说。因为道家的妙义实在太玄妙,所以要像中学里讲课文一样不厌其烦地重复,笔者这本书里不免也要有某些道理讲来讲去显得很重复。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看庄子这个寓言中说的大体是什么意思:
这个寓言里天根(和下面的无名人都是虚构的人名)碰到了一个无名之人,天根问无名人:“请问治理天下的方法。”结果无名人恼了,说:“哎呀,你怎么问这样讨厌的问题啊,我正和造物者为友伴游,厌烦了就乘着虚无飘渺的鸟飞出天地四方之外,遨游于无何有之乡,安处于广阔的旷野,你为什么要用治理天下这样的混话来扰乱我的心呢?”看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倒确实得了几分道家风骨,也是一听“仕途经济”的话就讨厌。但贾宝玉的境界当然远不及庄子所写的这个无名人广博精深,无所不能。不过这天根颇有几分“傻根”的执着,被无名人骂了几句后,却仍旧不依不饶地求教。无名人于是说:“你游心于恬淡之境,清静无为,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夹杂私心成见,天下就可治理好了。”
从这个寓言里,笔者领会到的是,道家思想还是以修身养性为最高最重要的目标,治国之术不过是末节,但道家也并非不知不通治国之术,道家的治国之道就是顺应自然。这是道家或者说黄老之术的一个很独特的政治思想。
汉相曹参,同汉高祖和萧何原来都是秦朝的小吏。后来跟着汉高祖起兵,立了功。他听说有个叫盖公的“善治黄老言”,也就是奉行道家的治国理论,于是他派人把盖公请来,给盖公修了一座豪华别墅让他住,以便随时请教。《史记》中说“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曹参深得此道精髓,等他当了汉相后,他并没有按官场中的惯例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制定“宏伟”蓝图,办几件形象工程。而是遵照道家的“无为”之说,老老实实地按照前任萧何的规章来办。这就是所谓的“萧规曹循”。
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2)
这“萧规曹循”说来容易,但即便是现在,做起来也不容易。新领导上任,往往喜欢推翻原来的计划和做法,不然怎么显得自己有领导水平。就像一个笑话(不仅仅是笑话,现实中也实有此类事)中说的,某村有一块地,上届村官规划是百亩鱼塘,但刚挖好养了几天鱼,换了一个村官。他说要建成百亩桃园,于是填平了种桃,桃刚种好了,就要结桃了。又换村官了,这个又要办成奶牛场,养奶牛,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不知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钱财。但不折腾,如何出“政绩”?
当然曹参也不是完全的无作为,史书中说:“参为相国,遵何之政。择郡国吏谨厚者则除为丞相史,其文刻深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东汉荀悦撰《前汉纪》)从上面这几句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曹参对官员的选拔是很慎重的,选择忠厚谨慎的人当官,巧嘴滑舌好浮华的人都被炒鱿鱼。其实这正是最重要的地方,国家的腐败和灭亡往往就是从吏治的败坏而开始的。曹参做好了人才选拔工作以后,他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没有说过整夜里批改文件什么的,倒是整天喝酒取乐。刚继位小皇帝孝惠帝(历史上叫惠帝的都不怎么强,不是傻蛋笨蛋,就是倒霉蛋)刘盈沉不住气,把曹参叫过来说,老丞相你为什么不办公啊?是不是觉得我年幼无知,你就偷懒啊?曹参说:“请陛下自己想想,您和高帝(汉高祖刘邦)谁更英明神武呢?”惠帝当然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那陛下您看我跟萧何谁更贤能呢?”惠帝说:“依朕看,您好像比不上萧丞相。”于是曹参说道:“陛下您说的是,高帝与萧丞相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确完整的法令。陛下您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等臣工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一听,顿时无言以对。想想曹参的话,觉得非常在理,于是说道:“好,您去歇息吧!”
曹参这段话并非是完全敷衍小皇帝,我们看一下曹参这种“无为而治”的效果,史书写道:“民歌之曰:‘萧何为法。斠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因宁谧’。”(《前汉纪》)百姓安居安乐,汉代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后来窦太后和文景二帝也都喜欢属于道家的黄老之术,使得汉朝当时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也幸福奔小康。虽然汉武帝驱逐匈奴,横行漠北,更让后世的人们称颂,但他凭借的却是文景之治给他攒下来的老本。而且就普遍百姓而言,生活在文帝时比生活在武帝时恐怕要幸福得多。怪不得中国有个成语叫“偃武修文”。
但历代的统治者都喜欢自己的权力越大越好,道家的思想对其却是抵制的。所谓最能满足统治者权力欲的学说儒学就占了上风。儒家就讲究一个君臣父子的纲常关系,要求无条件的服从。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了董仲舒这个家伙,看董仲舒说的是什么: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事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儒家就是强调这一套,说什么君权天授,皇帝的话就是天意,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但道家对此是怎么说得呢?在老庄的思想里却找不出来这样让统治者龙颜大悦的文字。相反,大家来看一下这段文字:(子贡)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蝎类)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3)
——《庄子·天运》在这段文字中,庄子虚构了一个场景,说是子贡以其师孔子的名义去见老子,老子盘坐在堂屋接见了他。老子轻声说:“我的年事已经‘过时’了,你还有什么要劝戒我的吗?”子贡说:“三皇五帝治理社会的方法虽然不同,却享有同样的名望,而先生你却独以为他们不是思想能人,这是为什么?”……老子说:“小子你过来!……古代三皇五帝治理社会时,名义上说是治理,实际上是祸患无穷。古代三皇的心智,上违反日月天然的光明,下离异山川风土的精华,中懈怠四季时光的实施。他们的心智和蝎子尾巴一样毒!连弱小的动物都不能安生。那些自称为是圣人的人,难道不可耻吗?太无耻了!”子贡听了后惊讶得站立不安。
这一番言论把儒家奉为神明的三皇五帝及尧舜之类骂了个狗血喷头,实在是十分的大胆。不要说故事中的子贡吓得像雷惊了的孩子,雨淋了的蛤蟆。在旧时君主至上的年代,恐怕谁看了也会惊得咋舌不下、站立不安的。后来嵇康所说的“非汤武而薄周孔”,大体也是这个意思。说起来道家在中国古代比起其他学说更藐视君王的存在。封建时代的君主独裁,其实真的就是心智和蝎子尾巴一样毒!连弱小的动物都不能安生。黄宗羲的《原君》一文说得更清楚些,君主实际上正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
道家才不信儒家那番君权神授天授的鬼话,庄子在他的《胠箧》一篇中说:“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当时田成子是齐国大夫,杀了齐君后篡了位,从此齐国由姓姜(姜子牙的后人)变为姓田了,但田成子虽然是窃国大盗,但由于他手里有枪杆子印把子,所以小国连屁也不敢放一个,连派外交部发言人谴责一下的勇气也没有,就算是大国也不敢###,他过得像尧舜一样安适。其实历代皇帝那个不是抢来的夺来的。道家看得很明白,也敢于说出来。
道家很注重个人的权力和自由,他期望君主官吏能养育百姓,少扰民,少干预,顺应百姓的需求,顺应自然的道理。就像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说的一样,“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后世的官员们往往打着爱护百姓的旗号乱折腾,其实都是在扰民害民。这一点,在我们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反省。
中国的几千年中,儒家由于迎合了君主专制的作风而得到提倡,道家的政治学说很少得到过重视。所以人们谈起道家,往往就漠视了道家在政治上的见解,而只着眼于修身和长生这一方面了。
当然在道家的思想中,由于时代局限性,也没有提出来民主政治之类的构想。然而,在二千多年以后,浩瀚的大平洋的遥远彼岸,却也有一个人这样说:“管治得最少的政府,管治得最好。”这个人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精神上的立国之父,美国第三位总统——托马斯·杰弗逊。
好了,对于道家在政治上的作为,就说这些,有兴趣大家自己探讨一下吧。而且道家的本旨更多地是注重个人的修为。所以我们还是来探讨一下“无为之为”对于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吧。
我们先来看一下老子对于“无”的理解: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上面这段话的意思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给郭靖讲过,大家就请看周伯通讲的吧。
周伯通道:“老子《道德经》里有句话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几句话你懂么?”郭靖也不知那几句话是怎么写,自然不懂,笑着摇头。周伯通顺手拿起刚才盛过饭的饭碗,说道:“这只碗只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盛饭的功用,倘若它是实心的一块瓷土,还能装甚么饭?”郭靖点点头,心想:“这道理说来很浅,只是我从未想到过。”周伯通又道:“建造房屋,开设门窗,只因为有了四壁中间的空隙,房子才能住人。倘若房屋是实心的,倘若门窗不是有空,砖头木材四四方方的砌上这么一大堆,那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郭靖又点头,心中若有所悟。周伯通道:“我这全真派最上乘的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跟着将这四句话的意思解释了一遍。郭靖听了默默思索。(《射雕英雄传》第十七回“双手互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4)
老子在这里说的是无用之用。而庄子就更前进了一步,庄子经常强调“有用”反而不如“无用”,试看庄子在《人间世》一篇中连用了三个寓言讲有用反而不如无用的道理: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