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8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宗室里有样学样,还不得乱了套?不过是依仗端敏大长公主,才闹腾的这么欢。他们怎么不想想,端敏大长公主同老王爷仇敌一般,既不待见雅尔江阿,哪里就会真的待见他们了? 
听曹佳氏提及端敏大长公主,曹颙不由愣住,想起数年没见的好友苏赫巴鲁。 
不提他还忘了,苏赫巴鲁与雅尔江阿是亲表兄弟。 
端敏大长公主是简王府嫡出格格,养育在宫中,因生父早逝,最牵挂的就是胞弟。没想到胞弟年轻病故,庶母弟袭爵,使得大长公主与王府关系极为疏远。 
听说,大长公主归省,弟弟,弟媳上门请安,都被拒之门外,丝毫不顾手足之情。 
早在苏赫巴鲁进京时,雅尔江阿正好有侄女庶女待嫁。太后有意从简王府一脉给苏赫巴鲁指婚,也算亲上加亲。 
可雅尔江阿专程上了折子,称公主不喜欢王府这边,王府这边也不敢将格格嫁到端敏公主家。 
端敏大长公主自持身份尊贵(生父为亲王,生母为太后亲妹,养母为太后),不仅对王府这边的庶弟不好,对康熙也不算恭敬,姐弟两个的感情也不好。 
因此,康熙不仅准了雅尔江阿的折子,还在后面点评公主,乖张暴戾。 
为这件事,端敏大长公主与侄子雅尔江阿彻底翻脸,断了往来。 
没想到,雍正上台后,对端敏大长公主这位唯一在世的顺治朝公主,给予了极大殊荣,加封固伦,连苏赫巴鲁都沾了光,爵位从贝子升为贝勒。 
“简王府旁支闹腾,干系到大长公主?”曹颙忍不住问道。 
曹颙听到过大长公主的跋扈,没想到她竟然这么胡来,不由有些为好友苏赫巴鲁担心。 
“大长公主也在盛京。曾听福秀说过两回,简王府那几个镇国将军没少打发人往盛京请安。早先我还寻思,大长公主那么不待见老王爷,他们巴结大长公主做什么,原来是存了夺爵的心思,真是可笑至极。”曹佳氏不屑道。 
曹颙听了,心下一动:“大长公主到底上了年纪,总要有儿女侍奉吧?” 
算算大长公主的年纪,应该已过古稀之年。 
曹佳氏笑着摇摇头,道:“知道你惦记苏赫巴鲁,却是不想想,若是苏赫巴鲁在盛京……我早同你说过了,大长公主自持身份尊贵,目中无人管了,同儿子,媳妇都不亲。苏赫巴鲁是老实人,带了媳妇到盛京,想要在大长公主身边尽孝,却被直接撵会科尔沁。大长公主倒是偏疼幼子,偏生幼子是个脾气大的,娶得福晋也泼辣,宁愿在科尔沁过自在日子,压根不往大长公主身边凑合。如今大长公主身边只留了两个十来岁的孙女,不过是添个人说话解闷罢了。” 
曹颙不禁摇头,这老太太,七十多了,折腾的六亲不靠,来的什么劲。 
“幸好简王府还太平,要不然亲事不成,又要烦天佑亲事。”曹颙带了几分庆幸道。 
曹佳氏道:“说不准雅尔江阿还得感谢大长公主,若不是大长公主搀和进里头,那兄弟三个也不会显得那么可恨。大长公主是大清固伦公主不假,可也是科尔沁亲王府的太妃,这样的身份,插手大清宗室内务,皇上怎么能顺着?” 
曹颙听了,不由点头。 
听着意思,说不定雅尔江阿逃过这两年的宗室清洗,还真是因外力的缘故。 
姐弟俩正说着话,就听到院子里传来脚步声。 
恒生和福彭一道回来。 
他们两个一个从宫里出来,一个跟随弘历往富察家吊祭回宫,正好在西华门外路口遇到。 
听说平亲王福晋回京,直接去了曹府,恒生没吓到,弘历倒是下了一跳,连声问是不是曹太夫人有恙。 
这些日子,他实在是被各种丧事听得怕了。 
恒生忙说没有,这两日还见过祖母,祖母身体安康,弘历才放心。 
福彭是弘历的伴读,两人很是亲近,恒生又是弘历侍卫,弘历很是给恒生面子,放了恒生的假,让他们表兄弟一道回曹府。 
进了屋子,福彭和恒生两个给长辈请安。 
看了器宇轩昂的长子,曹佳氏眉眼间尽是慈爱,再看看浓眉大眼的恒生,曹佳氏也是欢喜的点头不已。 
恒生虽不是亲侄子,却是打小就养在曹家,曹佳氏也是管相熟的。虽比不上天佑天慧,也有几分真心疼爱。 
只是没想到,恒生身世大白,封了郡王世子,搬出曹家,独立门户。 
想到这里,曹佳氏越发心疼,道:天可怜见,你父亲,母亲那般疼你,何曾让你费过半点心,这一年来却是要你支撑门户,还得在宫里当差,熬得瘦了难么多。” 
恒生抓了抓头发,憨笑道:姑母,侄儿没瘦,分量重着呢,只是这两年长了个子,看着没有小时候胖了。 
曹佳氏见他精神还好,道:“你打小就孝顺,不为你自己,也要为你父亲、母亲多想吧。你好好的,他们才好;你要是不爱惜自己,扎的就是他们的心。幸好你虽搬出去了,却还是在京里,要不然你父母怎么受得了?” 
恒生到底才十五岁,听得眼圈发红,使劲的电邮:“姑母放心,侄儿定记得姑母教训,好生爱惜自己,不敢让父亲、母亲操心。” 
这会儿功夫,初瑜已经得到了消息,晓得养子与福彭一道过来,赶紧从梧桐苑赶来。恒生心里同曹府众人再亲,可身份所限,总要有所顾忌,若没有设么由头,想要回来也不便宜。因此,除了天佑在宫里当差,经常与恒生见面外,像曹颙与初瑜两个,十天半月能见恒生一面就不错。走到门外时,初瑜刚好听到这一句,不禁也红了眼眶。待她进来,福彭与恒生又请安一番。 
这会儿功夫,李氏也醒了,众人又转到西屋说话。 
看到大外孙与养孙都回来了,李氏很是欢喜,一手拉了一个,问了好几句才放手。 
过了一会儿,天佑与曹项相继回来,得了消息,少不得又过来请安相见。长生与天宝叔侄两个,也都下了学堂的。 
东府四太太春华得了消息,也带了几个孩子来西府。 
一时之间,满满一屋子人。 
这边刚说上话,平王府世子福晋,听说婆母在这边,又请小叔子带着,赶过来服侍。 
曹X见乱糟糟的,大家也都见过礼,就问李氏与曹佳氏说了一声,带着兄弟子侄与外甥们去前院说话。 
只有天南与天宝年纪还小,依旧留在兰院。他们堂兄弟两个年纪相仿,如今又同在府中,跟着西席启蒙,最是亲近。 
小一辈中,在京的还剩下曹项庶子天阳,今年十一岁,随着小叔叔长生在正白旗官学读书。 
曹颙幼弟长生比天佑小三岁,今年十三岁。 
他的脾气,温柔乐观,即便被父母兄嫂娇惯,也没有养成飞扬跋扈的性子。 
“现下看着,七舅不像是大舅舅的兄弟,倒同功里的二十四叔有些相似。”福彭啧啧称奇道。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望向长生。 
说起来,长生只比二十四阿哥大半岁,两人高矮胖瘦差不多,再加上容貌有五分相似,是越看越像。 
长生在淳王府见过二十四阿哥,只是因淳王府孙阿哥太多,都围着二十四阿哥转,所以长生也没往前凑合。 
听了福彭的话,长生只是笑,没有说什么。 
天佑和恒生确实边看长生边点头,恒生说:“怨不得每次在宫里看到二十四阿哥都觉得心生亲近,还真的与七叔有几分相似。 
福靖则是看看长生,又使劲想二十四阿哥的模样,他在王府阿哥,年纪又小,进宫的次数数的过来,对二十四阿哥实在没什么印象。 
不过想着小舅舅还比自己小一岁,就觉得有些悲催。不过,看到上首坐着自己的大哥,他又平衡了。 
大哥比自己大,想来对自己有这么个小舅舅更悲催。 
天佑点头道:“早先没留意,听表哥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嘴里这里说着,天佑忍不住看了父亲一眼。 
曹颙长得也像李氏,可只见俊朗阳刚,不想长生那样略带阴柔。 
天佑忍不住摸了摸下巴,心中庆幸不已。幸好父亲的眉眼没有跟小叔叔似的,要不然细眉细眼的,委实太娘气了。 
天佑不厚道地想到宫里的弘历与弘昼兄弟两个,虽然长得都不难看,可少年细细高高地单薄身材,加上那样一双眉眼,若不是穿着皇子服,换做寻常衣服,委实叫人生不出敬畏来。 
前边这一顿接风宴,福彭吃得很欢快。 
福彭因小时候就进宫养育的缘故,早年同舅舅这边往来并不多,这两年,随着恒生入宫伴读,表兄弟两个做了同窗,往来倒是比过去多。 
如今天佑这个正牌表弟也进了侍卫处,人家都是在经常打照顾的,共同话题多了起来。 
内宅这边,大家说说笑笑,吃的比前院更欢快。 
欢快的时光,总是飞逝而过。 
天色渐黑,曹佳氏也要回府了。 
她到底舍不得天慧,带了侄女一道回平王府了。 
李氏也是奔六十的人了,闹腾了大半天,早就有些乏了。 
曹颙夫妇服侍李氏安置后,才一道回了梧桐苑。 
想着曹佳氏对天慧疼爱的摸样,初瑜既感激,又有些泛酸。 
她对着镜子放下头发,而后起身上炕,在丈夫身边躺下,对曹颙道:“大姑奶奶……大姑奶奶为天慧奔波这一趟,显然是将天慧疼到心尖上去了……老爷,万一大姑奶奶想要带天慧回威京可怎么好?” 
不怪她担心,天慧今年已经十四,开始说亲的时候,正要她多带出去走走;盛京那边,虽也住着一些宗室与官宦之家,可多是不受朝廷待见的破落人家。 
因今儿亲人团聚,曹颙心里高兴,多吃了几盅,这会儿这有些上头。 
他揉着太阳穴,回道:“大姐疼天慧之心,不亚于你我,你能到得,大姐也会想到,不用担心。” 
初瑜沉默了一会儿,道:“大姐今儿走前,问我怎么想的,说即放心不下旁人,又不愿中表联姻,为何没想到恒生……老爷,老爷,我后悔了。恒生打小就疼爱天慧,要是他照顾天慧就好了……想着那般孝顺懂事的恒生,要给旁人做女婿,我这心里就难受……” 
闻着妻子身上传来的酒味儿,还有说话有些发硬的舌头,曹颙不由失笑。 
他坐起来,转身望向妻子。 
初瑜脸上红扑扑的,双眼迷离,果然有些醉了。 
已过中秋,夜晚渐凉。 
初瑜却因吃酒发热的缘故,将被子都撂到一旁。 
曹颙给妻子拉好被子,轻轻的拍了拍,道:当娘的都这样,等天佑有了媳妇,你心里也会发酸的……恒生虽好,却是同天慧一道长大,做了十几年的亲兄妹……要是咱们将天慧说给他,他会好生待天慧……可兄妹和夫妻不同,要是两个孩子,心里不快活怎么办……除了天慧是咱闺女,恒生也是咱们儿子……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变局 

户部购买直隶稻米之事,曹颙还以为会拖上些日子。 

毕竟,关系到一大笔钱,后续事务也比较繁杂,没想到中秋过后没几日,十三阿哥便到户部,与几位堂官议定此事。 

参照江南最近三年的稻谷价格,最后将直隶稻谷收购价格定为六钱银子每石。 

每石稻谷出大米六成半左右,这样算下来,相当于朝廷每石大米上耗银九钱多。 

京城大米价格在一两二钱左右,这样看来直隶稻谷收购价并不高,可若是算上流通过程中的各种损耗,每石稻谷六钱银子的收入价,对百姓来说已经很实惠。若是民间粮商采购,绝对会比这个价格要低。 

直隶共有稻田六千余顷,稻田算是农活里的精细活,中等稻田产量也能达到每亩两石。这样算下来,朝廷就要预备七十二万两银子。 

这个数字算出来,上到十三阿哥,下到两位尚书、四位侍郎,大家都比较淡定。 

因为,户部银库有银子,即便拨出七十二万两,也算不上什么。 

看到众人这个反应,曹颙想起康熙末年他任户部侍郎时的户部。那时候户部银库账面上的银子,也不过是二、三百万两,还大部分被官员“借”走了。 

但凡哪里需要银子,户部几位堂官就得愁上几天。 

现在却是另一番情景。 

曹颙是去年九月才从直隶调回户部的,说起来并未出多大力。 

他看了看另一位尚书张廷玉,除张廷玉除了户部尚书外,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三年委署大学士,今年春天也去了委署的帽子,正式入阁。 

曹颙在户部,只做自己当做的,不操心太多的原因,就是因为身边有张廷玉在。 

曹颙作为京堂,除了大朝外,六日轮班一次小朝;张廷玉除了户部轮班外,还有翰林院轮班,大学士班,差不多每天都要在御前觐见。 

户部有什么差事,皇上对户部有什么安排,君臣两个自是相得。 

加上户部上面还有总理大臣马齐、总理王大臣十三阿哥,操心这一块的人实在太多,曹颙乐不得享清闲。 

张廷玉的神色,虽看起来淡定从容,可眉头微蹙,舒展不开。 

曹颙见状,心下一愣,不由望向十三阿哥。 

十三阿哥嘴唇紧闭,王威日盛,看着曹颙道:“直隶稻谷之事,就如此定议,由曹尚书督办此事。” 

“微臣谨遵王旨。”曹颙起身道。 

十三阿哥点点头,道:“如此,就先散了。” 

众人起身恭送,十三阿哥看了看张廷玉,两人一道出了户部中堂。 

曹颙回了自己公房,心里微沉。 

张廷玉如今兼理户部与翰林院事,翰林院最是清贵,庶吉士考试也举行完毕,能有什么愁事? 

能让张廷玉难掩忧色的,只有是户部这边的事,或者户部相干的事。 

蒋坚正收拾好一堆文书,送到曹颙这里。 

见曹颙似有所思,蒋坚问道:“大人可是有什么难事?” 

曹颙讲了早上部议的情形,又说了张廷玉似有忧色,十三阿哥也比寻常要肃穆。 

可是,要是真是户部的事情让张廷玉烦忧,曹颙不可能丁点儿未闻。 

蒋坚捻着胡子,凝思片刻,低声道:“同户部相干,大人消息又不灵通的,唯有兵事了。” 

曹颙听了,也是觉得如此。 

雍正年确实西北不平,除了雍正初年年羹尧出彩的那次平乱外,应该还有岳钟琪出征准格尔之事。 

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的军机处,就应该是平准时建立的,现下还没有半点动静。 

这两年西北虽偶有摩擦,可总的来说是太平的,因为雍正三年朝廷与准格尔汗议和。 

这个岳钟琪从四川提督,兼甘肃巡抚,署川陕总督,接替年羹尧,成为总督三省军政的封疆大吏。 

除了实权外,岳钟琪身上还有军功,因雍正二年平定青海叛乱,得封三等公,成为外官第一人。 

八成是如此了,要不然直隶收粮之事也不会这么快就定下来。”曹颙道。 

蒋坚的面上却带了几分雀跃:“若是二老爷有机会去西北就好了。” 

曹颙一愣,他倒是没想到此处。 

见曹颙愣住,蒋坚道:“二老爷是西征老人,即便现下不在京中,只要大人仔细运作一番,调回京城并非难事。” 

虽家族立场,既然曹颂做了武官,去西北建功立业才是正途。除了爵位,还能在军中打下基础,为曹家子弟多准备一条路。 

可现下是冷兵器时代,曹颙实不愿曹颂用性命去挣功勋。 

见曹颙犹豫,蒋坚道:“要是二老爷放弃这个机会,就委实可惜了。二老爷在官场上,又不是爱钻营的性子,能有今日,多是靠大人照拂。可文武有别,到了现下这个品级,大人想要再照拂下去也不易。二老爷若是不转文职,只能平级回京,或是升一级在外任终老。可真转了文职,又不是二老爷所长,难有建树。” 

曹颂晋升不易,实在是他现在的位置太高了,三十出头,就是正二品总兵。 

比这品级高的武职京缺,只剩下从一品的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与内大臣,还有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与掌銮仪卫事大臣。 

以曹颂的资历,与曹家包衣抬旗的身份,这四种武缺中,只有内大臣有些指望。 

可能担当内大臣职位的,不是皇上绝对信赖的心腹,就是顶着这个差事养老的王公。 

曹颂两种都算不上,这内大臣想要熬上去也不容易。 

想到这里,曹颙的心情也变得抑郁。 

到底,还是曹家根基浅的缘故,抬旗不到二十年,名下只有一个佐领,还是其他佐领孽生出的丁口杂拼出来的,人才稀少。 

如此使得曹颂在军中没有根基,没有资格竞争京旗都统,想要在正二品上再升一级,除了转文职外,就是升地方八旗都统。 

那样的话,曹颂想要回京,可就真要等到退休年纪。 

这时,就听蒋坚接着说道:“若是二老爷不能在军功上有所建树,这几年许是还不显,等过个十年、二十年,东府几位老爷就是嫡弱庶强的局面。” 

听到“嫡庶”二字,曹颙不由皱眉。 

曹颙为了曹项前程,从翰林院里出来,曹项以探花一甲探花的身份在翰林院里熬资历,加上他性情外圆内方,毅力能力都不缺,仕途可待,位至阁臣也有可能。 

曹颂这边,除了在军中如鱼得水外,在仕途建树上还真的比不上曹项。 

可身为兄长,若是被弟弟比下去,那欣慰中也会夹杂心酸。更不要这个世上,家族中的地位,与仕途权势休戚相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