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全知道-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来,他们便也给俊媳妇抹了个黑脸。这一年,俊媳妇家没有任何灾祸。乡亲们听说这事后都仿效他们,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不分辈数,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得到神灵的保护。
  “走百病”的习俗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河,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才回去。山东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山
  东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山东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驻,永不衰老。山东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山东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民国修《潍县志稿》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
  为何说正月不能剃头?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就是说在夏历正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这是怎么回事呢?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原来是把“思旧”当成了“死舅”的缘故啊!
  后来人们发现,清朝实行剃发令是在顺治二年的六月份而非一月,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则谚语和习俗的流传。
  二月二人们为什么爱爆玉米花?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因触怒天威,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第二篇 民间风俗(11)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凡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当然也有很多炒豆的。
  在端午节挂“艾虎”,为什么?
  五月端午节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艾虎”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
  “艾虎”也被作为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认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端午节习俗的由来
  据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皇帝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做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冬至为什么有吃饺子的习俗呢?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元宵的来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这里面仅举一例。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灭掉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 想看书来

名词杂谈(1)
岳父为什么被称为“泰山”、“丈人”?
  今天丈夫总是称妻子的父亲为“泰山”或者“丈人”。“泰山”和“丈人”为什么是同一个概念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据传说,泰山上有座丈人峰,这座丈人峰可以作为泰山的象征,因此“丈人”也可以叫“泰山”。
  不过这仅仅是一种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年到泰山上封禅,封禅使是当时的朝廷礼仪官员张说。封禅结束后,李隆基准备借着这个机会把下面官员的品级都升一品。这个想法具体由张说来负责。而这时张说在背地里把自己的女婿郑镒从九品官一下子升为五品。唐玄宗在浏览官员品级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一个疑点,就问旁边的人是怎么回事,张说当时很紧张。黄番绰在旁边对他说:“这是泰山的力量。”唐玄宗就没有多想。从此,“泰山”就成为妻父的另一说法。
  关于“丈人”的由来,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三国志》裴松之注“献帝舅车骑将军董”句下,说古代没有丈人的称呼,因此称妻父为舅。裴松之是南朝宋元嘉时人,从这段史料来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存在“丈人”这一称呼了。
  趣味链接:“泰斗”是对谁的称呼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古人把泰山尊为天下各山之首、北斗为群星之尊。“泰斗”其实就是对有名望、有影响的人们的称呼。比如说一个人在文学界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为这个专业的开创、建设奋斗一生的人就可以被人们称为“文学泰斗”。
  “泰斗”一词的来历与韩愈有关。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其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以表示对他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后来,“泰山、北斗”这两个词的范围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不仅仅指代韩愈一个人而已。
  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做“刘海”?
  “刘海”亦称“刘海儿”、“刘海儿发”,是头发的一种类型。人们把女子、男子或儿童垂在前额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那么“刘海”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唐代安徽凤阳府有一位名叫刘海的仙童,他的前额总是覆盖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十分可爱。为此,刘海便成为画家画仙童肖像时的模板,故而所画之仙童尽为“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的模样。
  在人们心目中,小孩子是十分可爱活泼的,很像刘海的模样,于是在剃头的时候总是把小孩的前额留出一缕头发,是为“刘海发”。之后,“刘海发”的范围便扩及到了年轻女性的发型上。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比如说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许多人未经考证,不知道“刘海”的来历,经常写成“留海”或“浏海”,其实这是错误的。
  第二种说法是:古时候,女孩子插笄表示成年,是为笄礼,这是在她们15岁时进行的。男孩子则到20岁时行表示成年的“冠礼”。人们总是爱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就是因为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但是即使这样,男女之间所剪头型也是有区别的:男孩子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就是孩童时代被称为“留孩发”的习俗。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和孩提之时一样让其自然下垂。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戴软脚幞头、穿圆领袍衫的文吏(赵佶《听琴图》局部)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所以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名词杂谈(2)
第三种说法是: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事件。经过审讯,大家竟然把上官婉儿给供了出来。上官婉儿是何许人也?原来她是照顾武则天生活起居的女仆总管,权势很大,也很得武则天欣赏。武则天听到上官婉儿的名字不由得大怒,立即将上官婉儿招来行黥刑(一种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的刑罚)。武则天非常气愤地问:“以前,你爷爷上官仪结党谋反,被打入天牢,我欣赏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谁知道你却恩将仇报,竟然想要谋杀我,是何道理?”上官婉儿就反驳道:“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吗?”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临起驾时都被上官婉儿呈奏转驾回宫,便微微颔首承认确有此事。上官婉儿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园已经是危机四伏?当时我参加谋反,正是为了暗中护驾呀!”武则天想了想,是这么回事,便后悔错怪了上官婉儿。但是黥刑已经执行了,怎么办呢?她的脸上已经被刺上了字,好在字刺得比较靠上,聪明的上官婉儿就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它刚好遮住那个刺字记号,这缕青丝就被上官婉儿称为“刘海”。其实这个“刘海”不但没有使上官婉儿变得难看,反而使其更有一番韵味儿。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梳个“刘海”会显得楚楚动人。于是纷纷仿效,直至如今。
  先有帽子还是先有冠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帽子,有时图个时尚,有时为了遮风挡雨。可是你知道古代的帽子是什么样吗?原来,在古代社会中,帽子的别称就是冠,当然冠的形状和现在的帽子并不一样。
  先秦时代,冠是用来显示贵族身份的服饰标志。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上的差异表现在了各个方面,服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不同的服饰代表不同的等级,即为古代的礼冠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有资格戴冠的除了统治阶级外,还有服务这个阶级的士。在汉代,冠分十几种之多,以用来供不同身份的人和不同场合使用。
  那么,当时的老百姓又戴什么呢?经专家学者考证,当时的老百姓经常会用巾包头或结扎发髻。所谓巾,就是用丝或麻织成的布。汉末黄巾起义军的农民战士,他们没有冠,只用黄巾包头,所以有“黄巾军”这个称呼。直到现在,西南人民仍用“帕子”包头,其实这就是古代“巾”的遗风。
  统治阶级用巾习惯的出现使得巾的花样逐渐繁多起来。那么巾是怎么变为帽子的呢?事情是这样的:南北朝时,北周武帝为了便于军人戴用,用巾裁制成有四个角的东西,一戴就行。当时的人把这东西叫做“幞头”,实际上它已是帽子了。唐代,又有人把四个角改成两只脚。有一种是两脚向左右伸出的,叫“展脚幞头”,是文官所戴;有一种是两脚在脑后交叉的,叫“交脚幞头”,是武官所戴。到后来就发展成了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纱冠”。由于戴帽子比扎头巾方便,于是,巾就慢慢被淘汰,而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帽子。
  “大夫”一词是怎么得来的?
  大夫,是我们对医生的一种称呼。但是在中国古代,大夫一词并不是代指医生,而是一种官职。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是盛行,而且大夫内部还有一定的阶层划分,具体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到了秦汉又有所谓的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和医生这个职业并没有任何关联。

名词杂谈(3)
宋朝时期,我国在医学管理和医务制度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设置大夫以下专门管理医学的官阶。在制定出来的官职系统中,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大夫分几级,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候等。因为大夫是医官最崇高的职位,所以后世的人就把大夫作为对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
  不过,根据古人的习惯,大夫和郎中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大夫是人们对设馆治病医生的称呼,而在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疑难杂症的医生则被人们称为郎中。所以,今天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为“大夫”,而非“郎中”。
  “卫生”一词的来历
  在现代社会中,“卫生”一词指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卫生措施。据医学史研究,人们发现“卫生”这个医学名词其实就从古代医书中常出现的“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