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化全知道-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百家姓知识
  史学家李栋明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在中国十四亿人口中,有一半多的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姓和氏一样吗?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刘的”。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混乱。秦的统一,基本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就完全融为一体。
  古代“宾礼”是怎么回事?
  古之宾礼即为接待宾客之礼。周代主要指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往来交际的礼节。
  周礼规定,王畿以内的诸侯对天子,一年朝见四次,“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王畿以外的诸侯分为“六服”,王畿以外方五百里为“侯服”,一年一见;再外五百里为“甸服”,两年一见;以后的“男服”、“采服”、“卫服”、“要服”依次类推。这其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规划,事实上本来没有划分得这么清楚,朝见自然也就不可能按照这样的规定。所以《礼记?王制》中又说:“诸侯之于天子,五年一朝。”

第二篇 民间风俗(2)
除了这种有规律的朝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会见,延及到会见等意思。宾礼在后代为何变成了皇帝和外国使节之间的礼节就可以理解了。
  古代跪拜礼中的九拜
  稽首——拜礼中最重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
  顿首——次重者,行礼时头触地即起;
  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不着地;
  振动——哀恸之拜,两手相击而拜;
  吉拜——拜而后稽首;
  凶拜——稽首而后拜;
  奇拜——先屈一膝而后空首拜,汉代称雅拜;
  褒拜——答拜,也称“报拜”;
  肃拜——直立推手,用于军人。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是什么?
  各民族女子的成年礼是各有不同的,如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是笄礼。
  笄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时间主要是设在女子的生日或者对其有很大意义的日子里。主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内容,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领。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对于笄礼,古之文献有相当多的记载。如《仪礼?士婚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男子什么时候算是成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其才貌德行相当的“字”。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记载:“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怎么回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就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最先出现此意的是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记载:“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后来,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编》卷中提道:“谚有‘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此谚形式历元、明、清而未定。《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张氏劝止之曰:‘常言“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你如今力不从心,只索付之无奈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笑道:‘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儿粥来。’”直到今天才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秦牧《〈艺海拾贝〉跋》:“缺乏生活知识,任何有艺术技巧的人也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形象、概括、虚构、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篇 民间风俗(3)
“打牙祭”的来源
  “打牙祭”指的就是吃肉,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此词在四川等地区使用十分广泛,究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中国的“伯、仲、叔、季”是怎么回事?
  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见到。
  根据《国语辞典》记载:“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同时,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辞典的解释为:“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刘邦为什么又被叫做刘季
  刘邦在未称帝之前有人叫他为“刘季”,这与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一些伯、仲、叔、季常识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十分讲求辈分,但是穷人家孩子的名字,家里人往往不太重视,于是往往用一些辈分作为孩子的名。古时候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妇人分别尊称为公与媪,兄弟排行的次序以孟、仲、季相列。刘邦因为出身寒微,世代务农,所以和其他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连个正儿八经、像模像样的名字都没有。于是人们就把刘邦的父亲就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媪。家中刘邦兄弟三人,大哥早死,二哥叫刘仲,他是老三,理所当然地就叫了刘季。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对吗?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眼皮跳的经历。跳动多出现在上眼皮,有时也会在下眼皮,不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所控制。眼皮跳分为生理性和心理性,前者一般很快就会过去,有时候也会持续几天;而后者比较严重,呈进行性发展。
  民间常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因而右眼皮跳动会让很多人担心。有些算命先生利用人们的这种恐惧心理,逐渐编造出一系列的迷信谎言。其实也并非所有时间右眼跳就意味着破财等不好的征兆。如他们认为:子时,即23点~01点前,左眼跳意味着意外之喜降临,会有不错的好运;而右眼跳就是有人请你吃饭,可以省下一笔钱,但是这个人的目的不明,你要多多斟酌。丑时,即01点~03点前,左眼跳就是家中最近很麻烦,大小事困扰着,不知该怎么办,短期内一筹莫展;而右眼跳就意味着有人思念你,有可能是家中长辈。等等,不一而足。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篇 民间风俗(4)
但医生并不这么认为,眼皮跳实际上就是神经兴奋度增高的表现。面肌痉挛引起的眼皮跳,绝大多数是单侧的,双侧的很少。如果是较短时间的眼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惊慌;但是如果连着好几天两眼都跳,那就该去看看医生了。
  比“6”和“8”还吉利的数字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到处充满神秘的“7”:光分“七色”、音分“七阶”、人有“七窍”、诗谓“七绝”、佛解“七苦”、医称“七伤”;人的孕期为40周;牛羊等生灵孕期亦为“7”之倍数:21天出鸡,28天出鸭,蚕蜕也是7日一次。
  俞伯牙发脾气摔烂的古琴也是七弦,据《五知斋琴谱》考,这七弦是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加文武声“少宫”、“少商”构成的。估计如果少几根——像吉他似的六弦,或像贝司似的四弦,就很难奏出《高山流水》般的清绝悠远。
  佛经记载,人去世要七七四十九天才魂魄散去,除了极善之人直升极乐、极恶之人直堕地狱外,普通的凡人,在死亡与转生投胎之间,都有段过渡时期,叫做“中阴”或“中有”。
  大门前为何有狮子把门?
  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狮子随之开始出现在重要建筑物的正门两侧。
  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子所踩之物来辨别,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脚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是雌狮。
  趣味链接:大象把门
  在一些富丽堂皇建筑的大门两侧,不时可以见到有大象巍然挺立。这似乎与传统习俗并不吻合。
  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大象善于吸水,水为财,因此,凡家居大窗见海或水池者,均可称之为“明堂聚水”,这时可以摆放一只大象,以求吸纳外界的财源。同时,传统文化认为,大象禀性驯良,放在家中吉祥如意,放置时应该放在室内,以求得全家的平安。
  谁的画像可以作为门神来用?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但是立何人为门神呢?这是因朝代而异的:汉以前是桃符;汉有三位,一位是成庆,另两位是神荼及郁垒;唐有三位,两位是秦叔宝和尉迟恭,另一位是钟馗;宋以后至明清,百花齐放:如祈福财神中的福、禄、寿、禧星,温峤、岳飞等人。另外,这些门神是因地区而异的,如温峤在苏州地区比较盛行,而又有一些地区(主要是黄河以北和四川地区)主要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
  秦叔宝、尉迟敬德何以为门神
  传说,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群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唐太宗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怕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第二篇 民间风俗(5)
对联是从何时开始兴起的呢?
  对联,也叫对子、喜子、联句等,可以写在纸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也可以刻在木头上、石头上。总之,只要是成双的,对仗工整的,都可以作为对联。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
  对联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居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趣味链接:王羲之的春联
  传说,王羲之贴春联,因书法漂亮、内容优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于是他三十晚上被迫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而终得贴成。但这一传说真实性不高,对联最早在五代时兴起,此时距王羲之时代已有几百年了。
  古代中人们对颜色的选择,你知道吗?
  古代关于颜色的选择,除统治者为了分出等级作硬性规定。如普通老百姓住房外墙不准涂色,屋内不准用彩绘,衣服不准穿黄色等之外,民间不成文地形成一种选择颜色的传统,例如喜庆尚红,丧事尚白等。有些在古书上还可以找到根据。例如《周易?坤卦》六五爻辞记载:“黄裳元吉。”黄色是五色中的中间色,裳是下裳,讲明为人居上位而谦下,是吉祥的。《论语?乡党》记载:“君子不以约绷饰,红紫不以为亵服。”意谓君子不用天青色或红青色的布做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里穿的衣服。再如《诗经?郑风?绍衣》有:“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意为黑色的朝服适宜呀,破了改做你穿呀!这些穿衣配色规定,慢慢成了人们自觉遵守的风俗。
  “穿小鞋”的含义你了解吗?
  穿小鞋是指背地里打击报复或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此种说法源于北宋的一则传说。
  相传北宋时,有一个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丑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从。后娘也没有办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说给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后母却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子,让媒婆带给男方。巧玉出嫁那天,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轿。她又羞、又恼、又急,一气之下便上吊自尽了。人们非常惋惜。巧玉的后母为了能够使她“回心转意”,竟然在女儿大婚的当日给她难堪,本身就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