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盗梦空间 与亚当.斯密-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元,29个经济体过3万美元,10个经济体过5万美元,1个经济体过10万美元。人均GDP的变化取决于分子分母两个变量,1980—2011年,中国人口增长率从最高时期的16%左右缓步下降,并在2007—2011年维持于0。5%左右的水平。根据笔者的测算,如果不考虑2011年以后的汇率变化,中国人口保持0。5%的匀速增长,中国经济则以7%的速度增长,那么,2021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如果增速从7%升至8%,达到这一水平仅会提前1年。也就是说,只要保持7%的增速,从2012年算起,不到10年,中国就能从民生角度初入较为富裕国家的行列。如果美国人口维持近几年0。7%左右的增速,美国经济维持2。6%的历史均速,中国的相关假设不变,那么2024年,中国人均GDP对美国人均GDP的比例,将从11%升至20%。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7%增速对改善民生的长期提振作用已然不可小视。

    其五,从盛世比较角度看,7%尤胜康乾盛世。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不仅留下了璀璨文明,也创造了不少经济辉煌。根据麦迪森和其他经济史学者的研究,直到1820年,中国经济依旧处于世界之巅。那么,回望历史,7%对于中国而言究竟是快还是慢?根据管汉晖和李稻葵(2010)的研究,1402—1626年间,明代年均GDP增速仅为0。29%;而利用刘逖(2009)研究中的结论数据进行测算,康乾盛世期间,1680—1800年,中国GDP从724百万两银升至3287百万两银,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1。27%;以10年为一个阶段,康乾盛世120年间发展最快的三个10年分别是乾隆年间的1750—1760年,康熙年间的1680—1690年和1620—1630年,其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35%、2。96%和2。74%。由此可见,7%从数字角度看尤胜康乾盛世。此外,根据麦迪森的研究,1820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为32。9%,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中国经济保持7%的增速,就能于2035年重回这一占比水平。尽管对古代GDP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存在着种种弊端,但这一历史对比依旧足以表明,7%的经济增速在中国经济史中也实属罕见。

    总之,种种测算显示,7%的时空漂流也是奇幻漂流,7%不仅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数字,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神奇的、有魅力的数字。将增速下滑视为纯粹的困境、对7%大失所望显然有失偏颇。

    不过,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后5%展示的那样,梦幻般的故事往往潜藏着残酷的事实。派的奇幻漂流如此,7%的时空漂流亦然。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真正值得担心的,并不是经济增速降至7%会怎样,而是在人口红利减弱、阶级固化显形、两极分化加剧、起飞效应降低、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的困境中,能否利用结构调整、资源整合、金融改革和民生激励来实现7%的长期增长。有鉴于此,中国经济既需要着眼未来,正确认识7%,对7%的奇幻之处充满信心和希望,还需要着眼当下,正视增长失速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改革创新打造美丽中国的追梦之船。

    相关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ofPi)

    程实微评:85%的人没看懂,15%的人看懂了,100%的人表示这是部好电影。《卧虎藏龙》为李安赢得了口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为李安赢得了尊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寓言故事,即便你没有领会它的深意,也依旧会被它的美丽所打动。李安似乎是个和“虎”有缘的人,这一次,他把一只老虎和一个少年共同的海上生存经历描绘成了一个思考人性的旅程。看完之后,唏嘘不已,这才叫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小时代的经济之思

    《小时代》的经济启示:资源配置模式不仅直接左右配置的结果,也对商业氛围、世俗偏好和微观需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郭敬明的《小时代》火了,尽管褒贬不一、争议颇大,但《小时代》还是毫无悬念地收获了商业上的大捷。不得不承认,某种意义上看,郭敬明很是成功,他知道如何成为话题,如何用美女、时尚、物质和滥情去满足一部分人消遣、猎奇、发泄的欲望,并让另一部分人的鄙夷、不屑、嫉妒和愤青变成他差评营销的温床。

    我尊重郭敬明和他的成功学,但并不喜欢他的电影和文字。在我看来,《小时代》虽然赢得了票房,但赢不得口碑,因为它就和之前的《孤岛惊魂》一样,格调不高、情趣不大、意境不佳。纠结于郭敬明的身高或是《小时代》的剧情,其实算不得什么雅兴。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世俗味十足的片子能够屡屡赢得市场,并赚得盆满钵溢?

    因为我们身处一个经济社会的“小时代”。时代之小,小在旨趣,小在情操,小在追求,小在胸怀。凡今之人,急名与利。鲜问大义,唯关小利;鲜分美丑,但求快意。凡今之商贾,鲜知经世济民,众求利之足金;鲜谋风物长宜,众寻少劳多逸。世风如此,低格之电影、电视和文字,自然能迎合一大批人的口味。

    然而,万事皆有因。世风逐利,并不是因为人心不古、自甘堕落,而是社会资源配置模式的长期失衡所致。所谓利者,实乃事之结果也;所谓义者,关乎事之过程也。重利,实为重结果,轻义,实为轻过程。世之众人,重利轻义,并非不明大义,没有侠义之心,而是无行义之能,少为义之励。从经济意义上看,人们不关心资源配置的过程,只在意资源配置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很难全面参与到过程之中,政府过大的力量对资源配置的个体参与产生了挤出效应。

    对于个体而言,过程难以左右,所以过程如何就不再重要,剩下也只有结果可以关心了。正因为如此,消费者产生了对资源配置结果的过度偏好,表现为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生产者产生了对资源配置过程的过度轻视,表现为假货盛行和投机主义。所以说,小时代的根源,是机制的失衡,而非人的变质。

    更进一步,把思考放飞得更远一些,我们可以根据资源配置中政府和个体的力量分布把经济社会划分为四种模式(表1。1):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和个体力量都大,这要么是无微观福利追求的理想国,要么是力量冲突的乱格局,总之都是不稳定、不实际的空时代;政府和个体力量都小,这实际上是无枝可依的微时代,宏观经济和微观福利都只能随波逐流;政府力量大,个体力量小,是个体难以参与资源配置、进而导致过度逐利的小时代;只有政府力量再小一点,个体力量再大一些,才能更好地调动微观个体积极性,建设一个既有宏观保障、又有微观基础,机会公平、社会和谐、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大时代。

    总之,从郭敬明的《小时代》看经济社会的“小时代”,资源配置模式不仅直接左右了配置的结果,也对商业氛围、世俗偏好和微观需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小时代重利轻义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民众、特别是年轻朋友对美好事物和大德大义的喜好和追求,真正管用的,可能并不是强硬的价值观灌输,而是适时适度减少有形之手的过多干预,让更多的人可以更顺畅地参与到资源配置的过程之中,享受到“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真正乐趣。实际上,我们看到,现如今施政恰以简政放权为核心,而这,是我们可以对中国经济大时代的到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

    相关电影:《小时代》(TinyTimes)

    程实微评:

    一个时代的剪影。《小时代》描述了四个高中好友林萧、顾里、南湘和唐宛共同长大的历程。伴随着时代变迁,她们的爱情、生活、事业和家庭也在跌宕起伏中邂逅了种种剧变,这些剧变让她们的人生既带有华丽的色彩,又透出一种骨子里的阴冷。实际上,《小时代》尽管饱受争议,但某种程度上,它很好地还原了当今时代许多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悟,也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第4页 :
    有效市场假说的危机挑战

    《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经济启示:金融危机之下,有效市场假说不再有效;只有植根于现实土壤,经济理论之树才能常青。

    理论是什么?高悬庙堂以供膜拜之物,还是植根历史可供采摘之实?在我看来,这要取决于是什么样的理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科学的理论天造地设,只可能被理解错误,实际上却存在着永恒正确的基准,人类的所有努力,都是尽量去接近真理法则,例如哥白尼、布鲁诺和爱因斯坦的经典故事。社会科学的理论则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历史经验的积累、浓缩、抽象和升华中得以形成,社会科学的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理解上的偏差,而是其自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演化。特别是对于经济学这样新生的社会科学,没有永恒正确的理论,只有与现实不断碰撞、在校准和修正中逐渐趋于完善。─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共同的一点则在于:不管理论本身是否正确,脱离实际地去理解理论,将理论悬于现实的庙堂之上,最终都只会让理论失去生命。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就用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接地气和不接地气的差别。兰乔是一个非典型的聪明学生,智商过人却不循规蹈矩,热衷于天才式的恶作剧,别人可能都知道“加盐的水更具有导电性”,兰乔却会把这样的理论用于现实;而“消音器”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擅长死记硬背,成绩优异,与特立独行的兰乔截然相反。这两个学生约定十年后一决高下,看看哪种风格更能获得成功。结果很显然,在兰乔创造性的成功面前,“消音器”循规蹈矩换来的事业显得如此不值一提。

    这部最具盛名的宝莱坞喜剧,实际上给理论与现实的碰撞提供了最直白的案例。尊重理论,最好的方式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在理解、质疑、改进和应用之中赋予其生命。只有在现实的土壤里,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对于经济学而言,2008—2013年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给许多经典理论带来了致命挑战。这看似是经济学的不幸,实则是理论突破自我之大幸。现实与理论的背离恰恰从研究范式上带来了警醒,再经典的理论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在现实中不断完善、保持创新,理论才会与时俱进、获得新生。

    在诸多经典理论中,有效市场假说受到的危机挑战最为强烈。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市场假说是金融市场理论皇冠上的明珠,是理解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点。有效市场假说(EMH)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首次提出,但是法玛在1970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概念:“如果某一市场中的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用的信息,那么这个市场就是有效的。”

    法玛同时给出了有效市场的三种类型:弱有效市场,当前价格完全反映了包含在价格历史记录中的信息;半强有效市场,当前的证券价格不但反映了历史记录中的价格信息,而且反映了与证券相关的所有公开信息;强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与其有关的信息,不仅包括半强有效市场中的信息,而且包括了内幕人所知的信息。换句话说,价格没有反映的信息是与该证券无关的、无用的信息,任何人不能隐瞒任何有用的私人信息。

    有效市场理论表明,在有效市场中,价格包含了所有可用信息。那么2008—2012年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吗?数据最有说服力:2008—2012年,全球经历了次贷危机到主权债务危机的轮番洗礼,实体经济萎靡不振,金融市场风声鹤唳,2008年初至2012年12月18日,美国标普指数下跌1。43%,德国DAX指数下跌4。87%,法国CAC指数下跌34。96%,日经225指数下跌33。68%,中国上证指数下跌59。03%;与此同时,2008—2012年,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0。59%、0。15%、…0。17%和9。35%。以发达国家为震中的金融危机给美、德、法、日的实体经济造成了深远拖累,中国经济却在同期实现了稳健增长,但中国股市的跌幅却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将国际看做一个大市场,有效市场理论对其中的结构差异难以给出解释。

    当然,也许有人会将国际大市场的有效性缺失归因于不同的市场成熟度,即中国股市是弱有效的,美国股市是半强有效或强有效的。那么,就再单独来看一看美国股市的表现。根据笔者的测算,1927年12月30日至2012年12月18日的21344个交易日内,在标普指数日涨幅排名前十的日子里,有6个处于2008—2012年间,而在日跌幅排名前十的日子里,也有5个处于2008—2012年间。也就是说,2008—2012年,美国股市的价格变化比1927年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剧烈,而实际上,2008—2012年的金融危机远没有大萧条来得摧枯拉朽。此外,根据笔者的测算,2008—2012年,美国股市反映市场波动性的日涨跌幅标准差为1。58,远远高于1927—2007年0。7的标准差;而2008—2012年,美国季度经济增长率的标准差为3。24,低于1947年以来的4。06。也就是说,2008—2012年间,美国经济的稳定性依旧高于历史水平,但股市的波动性却大大超出历史水平。对美国股市的这两组数据对比,有效市场理论又是难以解释。

    经济学理论是帮助人们理解现实经济、金融趋势变化的重要工具,但2008—2012年的金融危机,却让有效市场假说这一经典理论与现实出现了较大的裂痕。那么,原因何在?从理论自身出发,笔者以为,首先,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抽象掉了最重要的市场特征。有效市场假说是信息对称、参与者理性这种真空环境下的理论抽象,但值得强调的是,相比于现在,有效市场理论成形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像是金融市场的原始时代。而今,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使得基于数理知识、产品复杂度和内部信息的信息不对称更加普遍,而金融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张也使得市场参与者整体的非理性程度潜在上升,被假设抽象掉的,反而变成了新时代最鲜明的市场特征。

    其次,有效市场理论对理论锚的依赖根深蒂固。当信息不对称和参与者非理性成为市场不可忽略的主要特征,那么更进一步,有效市场理论在假设前提下推演出的基准情景就不再具有基准性质。当偏离基准成为常态,基准本身的存在就意义渐失。实际上,有效市场理论之所以经典,正因为它和一般均衡理论一样,依赖于一个虚拟的理论锚。理论上,市场变化只是现实围绕这一理论锚的运动。理论锚,就像是经济学的心灵寄托,在它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市场再怎么随机游走都逃不脱均衡回归的宿命,现实再怎么出人意料都可以置于理论的解释范围之内。但遗憾的是,金融危机对这种锚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长达数年之内,市场都没有显示出均衡回归的迹象,失衡变成了常态,即便把经济锚从静态概念进化到动态概念,市场中的反转效应、动量效应、一月效应及更多不知名的非均衡效应层出不穷。不摆脱对理论锚的路径依赖,束缚就始终存在。

    最后,有效市场理论的思维范式存在根本性矛盾。有效市场假说为什么依赖经济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锚的存在是可以被科学证明的。拓扑论中的不动点定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这也让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更自信的科学时代。但经济学的思维范式却也由此呈现出根本性矛盾,经济学自身是基于观测和经验的社会科学,却倾向于依靠无需证伪、必然正确的数学去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并将自己和物理学这样的自然科学相提并论。这种矛盾,导致经济学理论更像是数学的衍生品,或是物理学的模仿物,愈发抽象,愈发失去现实性和社会性,进而导致理论和现实的鸿沟越拉越大。仔细读一下有效市场假说,“如果某一市场中的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用的信息,那么这个市场就是有效的”,是不是像极了套套逻辑?至少,很难找到可以观测的现实反例去证伪。

    总之,有效市场理论在金融危机中与现实的背离,无法撼动理论本身的正确性,但作为社会科学,经济学理论的存在不是为了标榜自身无意义的正确,而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更理性地去作出选择。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有效市场理论需要沿着更以人为本、更注重时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