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虎的最后100年:失乐园-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有8名中国劳工遇难。
中国劳工:被遗忘在欧洲的人(3)
在欧洲战场上,华工们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说:“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 善于学习,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
一份来自1918年的英国陆军部报告叙述道:“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
然而,华工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比例的,尤其在一个没有强大国家支撑的时代,只能任人宰割。按照合同约定,华工的工钱为每天5个法郎(相当于一块多大洋),每天工作十小时,有周末与节假日,但是到达战场后,扣去伙食费剩下个法郎,再除去住宿费,剩下3个法郎,置装费再除去25生丁,医疗保险除去25生丁,工资缩水一半到个法郎,而当年前线法国士兵每日的薪金为10个法郎。即使1919年的英国议会会议备忘录也不得不承认:“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担当了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甚至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未能得到。”
■ 中国人,中国心
对于中国劳工而言,繁重危险的工作和微薄的工资并不算最难以忍受的,更难以忍受的是来自英法军队不公正的对待以及当地人的歧视。
在英国管理下的华工必须服从严厉甚至是很不人道的纪律。在英国人眼里,华工都是低人一等的苦力和智力发育不完全的儿童,因此他们往往用棍棒加马鞭来督促华工干活。一位管理华工的英国军官直言不讳道:“你对中国佬越好,他们越不买你的帐,因而绝不能善待。”
为防止华工逃亡,华工们被禁止拥有平民服装,而且也不得进入咖啡馆和酒吧,甚至禁止使用英国人的厕所。尽管按照合同招募而来的华工是不应该受英国军法约束的,但仍然有不少的华工因为触犯了英国的权威而被军法处死或者遭受残酷的刑罚。无法忍受虐待的华工甚至在营房里挖一个地洞把自己埋进去,直到战后几年后,营地被拆除时,其尸骨才被发现。
而在法国管理下的华工境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只是在大战结束后,许多合同期未满的华工从法国各地调到法国北部,参加战后重建工作,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管理不善,华工们缺衣少食,工资被拖欠,生活十分艰苦。在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后,华工们进行了**,甚至暴动,有些地方官员借机指控华工盗劫民房,偷藏私卖军火,滥用武器等,甚至有传闻称,一战后在比利时小镇伊珀尔死去的一个女孩子就是被中国劳工杀死的。
一些报刊也纷纷揭发华工的“罪行”,如在《一个中国人集中营》的作者就写到华工“是天生的懒鬼,法国女人还比他们干活干得多。”作者甚至用了“杀人犯”、“阴险”等字眼来描述他对华工们的仇恨。《北*醒》这份报纸更是露骨地称华工为“黄祸”。
这些充满种族歧视的舆论导向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极大恐慌,在法国北部地区居住的一位老先生回忆说,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告诉他中国人很凶残,都是疯子和野蛮人。由于华工大部分出身于农民,他们的身上不免沾染着各式各样的恶习,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甚至打架斗殴、赌博酗酒,这些恶习也遭到了西方人的诟病和鄙夷。
中国劳工:被遗忘在欧洲的人(4)
为了对抗来自西方人的歧视,华工组织了个人进修协会,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成员和留学生们开始在华工中间传道授业,灌输华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赌博和斗殴的观念。在节假日,华工们会组织运动会,搭戏台唱京剧,或者举办舞会,邀请当地外国居民参加。在经历现代文明的洗礼后,许多华工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位法国作家曾经描述鲁昂当地的华工言谈举止有如巴黎人到乡下的样子。而当中国人受到英国军官侮辱时,一位华工还击道:“当中国人已是绅士时,英国人还是野蛮人。”
在欧洲人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里,华工越来越强烈地希望能拥有一个强大国家支撑,这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1918年,远在欧洲的华工向直隶省由于受洪水灾害而面临饥荒的中国同胞寄去了捐赠钱物。在里昂的华工邰魁义将全部积蓄550法郎捐出,鼓励政府兴国。巴黎和会期间,为了抗议《凡尔赛条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留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
为了给驻法中国代表团施压,山东莱芜牛泉镇上裕村农民,编号97237的华工毕粹德给代表团团长陆征祥邮去一把手枪,告曰“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后来陆征祥挂冠不知去向,接任者顾维钧面对列强疾呼:“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公正解决,不仅欧洲会有上万个灵魂在地下哭泣,世界也将不得安宁,因为他们大都来自中国山东。”在各方努力下,最终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 从欧洲到中国
按照招募合同约定,华工的合约为五年,当战争结束后,许多华工仍然继续做战场清理工作,包括拆除未爆炸弹等等非常危险的工作。当合约结束,思乡心切的华工大约有11万人选择离开欧洲,回到故土。英招华工的最后一批在1920年4月回国,法招华工也在1922年3月归国完毕。
归国华工中不乏以其所学贡献于国家发展者,如在敦刻尔克钢铁厂工作的劳工在回国后曾立志为中国实业作出贡献,但因政局动荡,最终以失望告终;华工中也不乏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者,如在法国加入*的陈彭年,回国后作为*特科成员打入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从事情报工作,后来在长征中牺牲。
而根据留在法国的华工组织旅法华工总会上世纪30年代的一项统计,发现有1万余华工仍留在法国工作生活,成为法国的首批华人。留在法国的华工,一些人幸运地与当地女子结婚,有的留法华工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朱桂生就是其中一个幸运者,一战后,他在兰斯定居,与当地法国姑娘巴蒂斯特相爱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二女。二战发生后,他参加法国军队,再次成为一个无畏的战士。而后,他一直居住在兰斯地区,直到辞世。而另一些人,他们每天只能做两件事:早晨搬着板凳看日出,傍晚搬着板凳看日落,在对故国家人的思念中孤独终老。
关于华工在一战中的伤亡数字,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英法军方疏于统计,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则有意无意地给予夸大。据现有的不完全统计,当年华工曾经奋战的法国下加莱省、索姆省、塞纳滨海省、埃纳省、瓦兹省、孚日省和罗纳河口省等地,共有56处公墓的1791个墓穴葬有华工。毕粹德正是他们中的一位,1919年9月27日,他在排弹的时候牺牲,留给家人的是一枚乔治五世勋章、一个用过的饭盒和勺子,还有他在一战历史上留下的痕迹 。■
追寻华工书写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四万中国劳工漂洋过海驰援欧洲,华工们曾经战斗过的战场比利时伊珀尔地区已经成为欧洲重建的象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历史不但英国人和法国人遗忘了,甚至对中国人而言也是陌生的往事。直到最近才被渐渐忆起。文│杨程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为国家获得战胜国地位的华工的生存状态都没有人关注。在法国北部和西部地区,许多未归国的华工散居在他们当年曾经奋战过的地方,他们很少讲述自己的故事,当地人也并不知道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男人就是从东方远道而来的“国际主义战士”,而来那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或者游客或许会想知道*、周恩来勤工俭学的故居所在,却从不曾了解小镇上某个中国老人曾经为中国收回山东半岛奉献过青春。在世人的遗忘和忽视中,留法华工们带着他们的故事相继辞世。
但旅法华侨华人为争取参战华工权益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1988年11月28日,在法国华裔融入法国促进会的倡议和敦促下,法国政府终于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档案,并在巴黎市中心里昂车站附近的毛里斯德尼街口广场的建筑物上镶建了华工纪念牌,在上面用中法文刻着:“公元1916~1918年,14万华工曾在法国参与盟军作战,有近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后,其中3000人定居法国,并在巴黎里昂车站形成了第一个华人社团。”
1998年11月2日,法国政府又在巴黎13区华人社区的博德里古公园内竖起了一块2吨重的花岗岩石碑,碑上镶刻着镏金字:“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2002年清明节,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公祭活动。法国荣誉军人和退伍军人30个协会代表、旅法华侨华人50多个社团代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和其它常驻机构的代表、法国各界人士近800人参加了公祭仪式。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参加并讲话,法国总统希拉克派代表参加并为公祭活动致信,在其致信中旅法华工被视作为中法关系的先驱,华工们的地位和尊严终于得到恢复和承认。
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华工们书写的历史。2008年4月18日,在法国留学的历史学博士余华飞在中国大使馆和全法*的支持下举办了“历史的瞬间——一战旅法华工历史学术报告会”,让更多的留学生和华人了解了这段历史。随后的第二天,在巴黎的共和广场,来自全法的留学生和华人举行了支持北京奥运会的**,向法国社会发出呐喊“法国——请不要忘记中国一战劳工曾捐躯保卫你”。
同年11月,在纪念一战结束九十周年时,中法两国在巴黎十三区“唐人街”鲍德里克尔公园一战华工纪念碑前,以隆重仪式纪念为法捐躯的一战华工,法国退伍军人部部长让…马丽·波克尔表示,纪念一战华工,是要让所有人不忘这段历史,牢记华工对法国作出的贡献。而2010年4月在比利时伊珀尔举行的“以铲代枪——中国劳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展览,以及5月底由滨海大学马骊教授与佛兰德博物馆馆长邓杜文组织的关于一战中国劳工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追忆,这对于那些已经掩埋在荒草枯叶的墓地里的华工们而言大约也是一种告慰。■
努瓦耶勒的华工墓碑用中法两种文字刻着碑文。图/CFP
>>2006年4月2日,旅法侨学界在法国北部努瓦耶勒镇华工墓,举行了公祭一战华工仪式。图/CFP
>>1917年,一战协约国在威海招工。图为从威海出发赴欧的华工。资料图片
>>中国华工们工作的场景,帝国战争博物馆收藏。
>>奥地利的华工营上船时的照片。
>>2005年4月15日,法国加来,这是全欧洲最大的一个中国人公墓,埋葬有842名中国人。图/CFP
从地道战到坑道战(1)
陈赓入朝作战烽火往事
口述┃陈知建 文┃周海滨
朝鲜战争爆发前,陈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四兵团司令员,率部解放云南。1950年7月7日,*中央应越共中央之请,任命陈赓为中央代表前往越南,协助越方抗击法军,组织边界战役,打通中越两国交通线。此役共歼俘法军800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解放5座城市,使越北边境的法军防御体系全线崩溃。
在打通中越交通线后,陈赓马不停蹄赶赴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1951年3月,他接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入朝。途中腿伤复发,回京治疗,后赴大连继续治疗。6月1日,陈赓再次入朝,以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的身份,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
在朝鲜战争的阵地相持阶段,陈赓以坑道战术抗击联合国军的优势火力,为扭转战局,稳定战线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2009年9月起,笔者先后8次采访陈赓之子陈知建,听他口述陈赓大将的烽火往事。
■ 从抗法到援越,对手比别人多一点
1950年越南反法战争的时候,当时的“印度*共产党”,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共产党”向*求援。
“印度*共产党”主席是胡志明。我爸的部队打过长江以后,中央来电报说所有的缴获都不许扔,要带着走。我爸当时不理解,说带这么多东西怎么打仗啊。到了广州才知道,胡志明在等着准备接收呢。我爸和胡志明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广州就结下了亲密的革命友谊。当时胡志明化名李瑞,在孙中山的俄籍顾问鲍罗廷处任翻译。我爸则是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骨干,和胡志明一起度过了一段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
解放云南后,我爸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7月7日,他被任命为*中央代表前往越南。越共号称尚有16万部队,但自1945年初撤离河内以后,经几次不大的战役,部队建制几乎全被打乱。由于缺乏粮食和弹药,部队无法集中,分散在方圆几百公里的山林里,只能勉强集中起两万来人,进行了整编训练,组建正规军。
7月至10月,我爸在越南协助制定并指挥边界战役,开通中越之间的交通线,为中国援越抗法打开一条通道。
这样一来,我爸的对手比别人多一点。他打过法国人,而日本人、美国人大家都是一起打的。这也是他一生中参加的最后两场大规模作战,他的军事活动舞台从国内扩大到了国际,交战对手是在装备上远远优于已方的法国、美国侵略军。
■ 马良山战斗:坑道战初显神威
朝鲜战争的时候,我爸从1950年11月至1952年6月六渡鸭绿江,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下辖第12、15、63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等职。1951年夏,我爸率部入朝后,志愿军经过5次战役,已经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整个战局在三八线附近呈现出僵持局面。经苏联提议,交战双方商定于1951年7月10日开始举行停战谈判。从此,朝鲜战争便以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相交织的方式进行着。
这时,战争已从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向两军相持的阵地防御战,志愿军能不能在阵地战中顶住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的进攻,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我爸对作战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实地考察,提出进行坑道作业,得到了司令员彭德怀的极力赞同,并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从地道战到坑道战(2)
其实,这也是受到作战经验的启发。有一次打仗,把阵地都炸完了,大部分战士都牺牲了但是有几个还活着,原来他们躲在了一个石头的夹缝里,大家意识到坑道的作用。
但有人提出:“这不是自掘坟墓吗?”我爸说:“坑道作业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今后我们的坑道作业,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术坑道方向发展。坑道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必须有作战与生活的设备,有统一的规格标准。”这样,坑道工事就成为一个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
针对放炮洞(俗称“猫耳洞”)和各种小型坑道的缺点和不足,志愿军司令部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达到“七防”,也就是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为了减少伤亡,我爸还提出工事的保障要足够坚固,能抵御四英寸大炮轰击不算,还必须设有伪装工事,使校正侦察机不敢接近。他还说,工事管理和保养也很重要,要求随时修补,能适合“七防”。
1951年10月3日至8日的马良山战斗,志愿军的坑道战术初显威力。当时,志愿军第64军防御正面,进攻的敌人是英联邦第一师和美骑兵第一师第五团一部,其进攻重点是高旺山、马良山。每天,敌人都是以一至两个团的兵力猛攻。激战到4日16时,志愿军主动撤离高旺山及其以西高地。10月5日以后,敌人的进攻重点指向马良山及其西南高地,并且改取集中兵力、火力逐点进行攻击的战术。每天敌人都是以一个多团兵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进行多梯队的轮番攻击,最多的一天发射炮弹三万发。
马良山阵地曾五次失而复得。我军防守高地的一个连,依托坑道式掩蔽部(即贯通的马蹄形防炮洞),曾在一天内连续击退敌21次冲击,毙伤敌700余人,我方仅伤亡26人,坑道工事的优越性在这次战斗中初次显现出来了。
激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