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淡了身体和身外之物,再加上积极主动地修养自己,自利利他,那么就会使自己继续保持着年轻的心态,甚至保持于一种“不老不死”的状态中。
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又谈何“不老不死”呢?《嘉祥义疏&;#8226;十一》:“不老不死者,闻此经知老病死,死本来寂灭,故云不老死也。”大意是说,所谓不老不死,是我们知道了“生老病死”“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所以从这个本质上看,死亡本空,又有何恐惧的呢?
当我们在年老之时,仍然能够无私地想到别人,利益别人,那么“无私者无畏”,面对不饶人的岁月和孤独,我们仍然会很坦然,仍然乐观、积极、热情、豁达地生活,而不是烦恼、恐惧和发怒。这就是老年人真正的解脱——身老心不老,“不老不死”。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44、触只是通过身体的接触吗?
44、触只是通过身体的接触吗?
一位朋友问:老师,我有个疑问。我和我的亲人间为什么总是无法达到这么亲昵呢?总是不可能这么肌肤相触呢?对待婆婆,我可以礼敬,却总不能如此亲昵她。其实,我对我的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我可以在其它方面对他们好,但尤其是不能如此亲近。就连握握妈妈的手都觉得非常不自然呢。有点背景信息就是,在我小时候能记忆的时候,由于父母亲操劳,加上还有弟弟妹妹。好象我从来没有被抱过。在我心中,总觉得离她们很远。以致于,我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上都是感觉有距离的。我想改变这种状态,也象上面那位网友一样,如此对待她们,和她们“亲近”,融于她们当中。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从心理上如何突破呢?
关于触,佛家讲的是“六触”,而不仅仅是身体的接触。《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此中,(1)眼触,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等种种色。(2)耳触,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丝竹歌咏等种种声。(3)鼻触,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旃檀沉水等种种香。(4)舌触,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膳美肴等种种味。(5)身触,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6)意触,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法。”大意是说,所谓六触,就是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即:(1)眼触,指眼能触对(看)世间青黄赤白、大小等种种颜色、形象。(2)耳触,指耳能触对(听)世间音乐、语音等种种声音。(3)鼻触,指鼻能触对(闻)世间的种种气味。(4)舌触,指舌能触对(尝)世间果菜饮食的味道。(5)身触,指身能触对(接触、触摸)他人的身体,及世间的种种衣服。(6)意触,指意能触对(想)世间的“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事物。
由此可见,我们对待他人好,不一定非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来表达(当然握手等等礼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做:(1)正眼柔和目视对方,送给对方喜爱的物品,布施给对方“眼触”;(2)用柔和、关心、安慰的语言与对方交谈,布施给对方“耳触”;(3)(4)将气味鲜美的瓜果饮食等给与对方,布施给对方“鼻触”和“舌触”;(5)通过送予对方衣服,夏季则布施一把扇子等,布施给对方“身触”;(6)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换位思考),使对方避免烦恼担忧,布施给对方“意触”。这样自然和他(她)们“亲近”,融于了她们当中,也自然在突破心理障碍。
另外我们自身不要贪图六触的安逸,不巧立名目地接受对方礼物,更不要通过送礼(布施)而使双方违法犯罪或进行其他不道德的行为(如行贿、受贿、诈骗等),不有所求地布施别人。自己要有责任心真诚地关心长辈,布施给他们物品或帮助他人;也可以通过上述相关的“布施”,恩威并重地教育孩子、学生或下级,或度化有缘众生,把道德教育融入其中,使对方弃恶向善。这就是“布施摄”。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45、心境的变易生死与轻安
45、心境的变易生死与轻安
在《空生妙用的“变易生死”》中一位朋友留言:“修持意识转为功德的果报。”请教斑竹,您可否举个例子说明这个过程。谢谢您!”
“修持意识转为功德的果报”,比较容易理解的是通过我们对内心的驾驭和调节,以及修养的提高,使我们不断克服了烦恼,心态与情绪达到了稳定。同时,由于心理也影响生理,这使我们的身心也进一步愉悦轻安。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轻安】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大意是说,善心能够使我们达到身心轻乐安稳,有能力去做某些事情。
再有,“变易生死”中的“生死”最本质的是人的心境的生死,也就是人的修养的提高。旧的不良心念、习气死掉了,新的进一步的好品质生成了,人得到了新生,这就是“死而复生”,故名“生死”。《佛学常见辞汇》:“【不思议变易生死】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这个里面说的很清楚。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46、修养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46、修养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一位朋友问:老师:每天都当自己是新生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心念不正就赶快改正。看见不好的事情自己无法改变就发善念祈祷祝福他人和其他生命,心念随喜美好的事物,忏悔自己不好的心态并乐观地总结改正。每天都总结一天来的得失,好的精进,不好的乐观改变,绝不言弃。就这样很自然的在生活中成长,提高自利利他的能力和善心行。这样就符合老师您说的修养的目的与意义了吧?
以下仅供参考。这种行为属于“不可思议变易生死”的行为(参见博文《心境的变易生死与轻安》。修养的目的与意义除了使自己解脱、身心轻安,自利自度外,还应该进一步地利他度他。
善的心行是从“我”出发的,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与身心轻安的,是自利自度;善的心行是从“他”出发的,是为了他人的解脱与身心轻安的,是利他度他。《佛光大辞典》:“【自利利他】……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
我们的修养应该是融利己于利他之中的,称为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发菩提心经论&;#8226;卷上》就六度之行解释了自利、他利的意义:“(一)修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随所生之处而财宝丰盈,此为自利;能令众生得心满足,教化调伏其悭吝,此为利他。(二)修行持戒,能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三)修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达于身心安乐之境,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四)修行精进,能得世间、出世间之上妙善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五)修行禅定,能不受众恶而心常悦乐,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六)修行智慧,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大意是说:(一)修行布施,能得到善名福报,是自利;能使众生心得到满足,教化他调伏吝啬自私的习气,是利他;(二)修行持戒,能远离过失,常处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严于律己,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生活安定而不受到惩罚,此为利他。(三)修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四)修行精进,能得世间与出世间的上妙善法、克服烦恼的方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五)修行禅定,能不受众恶侵扰而心常喜悦,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六)修行智慧,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恩威并重,教化众生,调伏其恶行,引起向善,此为利他。
所以我们修养的真正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而不仅仅是自利自度。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7、佛是否也有十地?
47、佛是否也有十地?
一位朋友的留言:斑竹:谢谢您的答复。还有疑问请教:菩萨有初地菩萨一直到十地,那佛呢?
以下仅供参考。除了菩萨具有十地外,佛也有十地。
据《大乘同性经&;#8226;卷下》,佛也有十地,称为佛乘十地,即:
一、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克除微细习气,处于诸法中而自在。
二、清净自分成严不思议明德地。宣扬、传播真正的佛法(正法),显其深奥义理而自在。
三、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开说三乘佛学差别之法而自在。
四、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说种种佛法,降伏种种魔障而自在。
五、大轮威藏明德地。摧破邪法,调伏恶行而自在。
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于无常事中得自在。
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为诸菩萨行者显现觉悟(菩提)而自在。
八、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为诸菩萨行者授记别(莂)而自在。
九、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为诸菩萨行者示现方便而自在。
十、毗(pí)卢舍那智海藏地。能为诸菩萨行者说法而自在。
那么,这是否说明佛的境界有高低大小之分呢?实际上,佛的十地只是说明佛所共同拥有的功德,而不是指佛的功德有大小之别。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四乘十地】……问佛地有十地,岂非于果佛不平等乎?答:此经之意从佛德之别而论十地,非言初地为劣乃至第十地胜于前佛,是皆诸佛之境界,非诸菩萨二乘之所行。”大意是说,问:佛地有十地,难道对于佛果也有大小不等之分吗?答:《大乘同性经》是从佛德的种类谈论佛的十地的,而不是按照境界高低次序谈论那个佛高,那个佛低。这些都是佛共同的境界,也不是菩萨、声闻和缘觉的境界。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8、偶像佛与自性佛
48、偶像佛与自性佛
近日有以下两个留言:
1、在《文偃为什么骂佛》中,一位朋友留言:哦,这个问题我也很困惑,社会上那些学净土的,好像真是很形式化的,请问斑竹,为啥现在的佛教会变成这样的形式化呢?那些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为啥要这样弘传佛法呢?这样弘传有啥好处呢?
2、在《佛到底有没有大小之分》中,一位朋友留言:《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我有一个疑问,就是庙里的出家人也好,还是很多在家信佛的人也好,都是身对佛像,口念佛经或佛号,那么他(她)们是不是也在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在行邪道呢?
以下仅供参考。
1、修行和弘传佛法的形式化是佛教发展的必然,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佛光大辞典》:“【斗诤坚固】佛陀入灭后二千五百年间,佛教之实践修行渐次形式化,乃至于隐没不彰。” 这二千五百年间分为“五五百年”。《大集月藏经&;#8226;十》:“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大意是说,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名为“解脱坚固”,又称学慧坚固,这时期智慧高、证解脱果的人多,故名。第二个五百年名为“禅定坚固”,又称学定坚固,修定的人多,故名。第三个五百年名为“多闻坚固”,修学多闻读诵的人多,故名。第四个五百年名为“塔寺坚固”,时人多修造建塔寺的善根,故名。第五个五百年名为“斗诤坚固”,佛法隐没,是非论争多,故名。
2、佛家是以修心为修行的根本的。《观无量寿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华严经&;#8226;五十二》:“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形式化的东西离心很远,失去了修行的根本。佛家有一个“丹霞烧佛”的公案。是说丹霞禅师曾到洛东慧林寺,因为天寒,于是取殿中木佛,烧之取暖,院主见了呵斥他说:“为何烧我木佛?” 丹霞禅师用禅仗拨木灰说:“我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哪有舍利?”丹霞说:“既然无舍利,那我再取两尊来烧”。院主于是开悟,领悟了自己的自性(本性、佛性、真心)。这是在破除世人执著于外在的土木偶像为佛,而不见自性之佛的修行病。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49、戒日王之死与印度佛教消亡
49、戒日王之死与印度佛教消亡
一位朋友为博文《中道看王道》留言:戒日王死后,纳兰砣(那烂陀)寺在兵乱中灰飞烟灭,此后佛教在印度消失了。
关于这个问题,斑竹是这样看的,供参考。
戒日王为七世纪顷中印度羯(jié)若鞠阇(shé)国国王、剧作家、诗人,史称“戒日王第二世”,以大力保护佛教、奖励文学而著名。他*,储备饮食医药,施诸贫困,深受人民的爱戴。在他当政阶段,臣服五印度,拥有象军六万、马军十万,垂三十年兵戈不起,文治武功均盛(据《佛光大辞典》【戒日王】条)。然而,戒日王没有儿子,他死后,国内起了骚乱,他的臣子阿罗那顺自立为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篡立后,拒绝佛法,发兵拒正在奉唐太宗之敕出使印度的王玄策,玄策得文成公主之助,乃发吐蕃、泥婆罗兵*,生擒那伏帝阿罗那顺归唐土(据《佛光大辞典》【王玄策】条)。佛教在印度的逐渐消亡与戒日王这样*、护持佛法的君王缺失不无关系。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逐渐向印度教方面改革,失去了佛教的理论宗旨,最后完全融合于印度教而成为印度教导致灭亡。印度教主张一体三神的创世说,与佛家的“因缘和合(缘起论)”、“实相”、否定创世说的理论宗旨意义完全相反。印度佛教史上,佛教经历了那烂陀寺隆盛时代和掉尾之隆胜理论时代。至七世纪中叶,佛教急速印度教化而产生密教。后逐渐融合印度教而倾向密教化。至十二世纪末,回教徒侵入佛教中心地(即南部之比哈尔州一带)时,佛教已完全融入印度教中。同时,由于回教军队屡次入侵,彻底摧毁佛教寺院,僧徒亦多逃往国外,至此,佛教在印度乃告消声匿迹(据《佛光大辞典》【印度佛教】条)。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再一个原因是佛教修行者的成分单一。印度佛教与商人阶级向来深具渊源。佛陀的教团中,出身于商人阶级者颇众;在家信徒之主力亦为都市商人。可说商人为原始佛教之基础,农民则殊少信教者,此为印度佛教灭亡原因之一(据《佛光大辞典》【商人】条)。
综上所述,提示我们:佛学要想真正永久地传播下去,虽然要随顺世间因缘,但是“因缘和合(缘起论)”、“实相”、否定创世说的根本义理不能改变,真正利益国家和更多人民的主张与行为不能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肯定或支持,从而使佛法不断流传下去。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50、心怀感谢的夫妻二人
50、心怀感谢的夫妻二人
一位朋友留言:还有一个问题请问老师,现在社会诱惑很多,许多男人一旦有地位,就会在外面花天酒地,可一些妻子们有的不愿舍弃一个完整的家庭,或者不愿舍弃丈夫的地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丈夫貌和心离;有的大吵大闹,感情彻底破裂。怎样做才算自尊、独立、不依附于丈夫并合于中道呢?还有,现在男同志在外打工的比较多,许多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感情才不会变得疏远?有时发现放下情的执著后,对对方会比较淡漠,尤其是长期不在一起,打电话也成了例行公事,这种心态对不对呢?应该持什么心态呢?老师真是辛苦了!感到很惭愧,自己的修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