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可以这样写的-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节 鲧和大禹
一,鲧

  夏朝的存在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他的创建者是大禹。

  要谈大禹,就先谈谈他的父亲鲧。鲧是黄帝的孙子,名门望族,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生活在今河南嵩山周围一带地方。

  鲧本来是可以生活得很安逸的,坏就坏在他有点小聪明,懂得一些治水之道,以至为他惹来一场杀身之祸。

  尧帝在位期间,中原大地上洪水就已经很泛滥。洪水淹没了庄稼和房屋,淹死了农民百姓和家禽野兽。人们不得不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生活,给生活带来诸多不利,给农业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利。

  有那些不利呢,简单的说,本来把庄稼种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是可以利用河道来进行浇灌的,但为了怕洪水淹没,不得不把庄稼种在半山腰等高处地方,挑水来进行灌溉,有多么不便利啊。

  尧帝爱民如子,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便决定治理洪水。当时有两个人选,一是鲧,二是共工氏。

  共工氏何许人也?共工氏是一部落首领,是治水专家。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意思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样做的结果是有利于农业发展,但对防御洪水方面,却收效甚微。每次特大洪水的到来,都把刚刚新筑的提防冲毁,造成更大的伤害。

  所以,尧帝对共工氏不甚满意。这时,另外一位部落首领四岳提议说;让鲧出任这个治水大使。尧帝心里也明白,鲧的治水经验,远没有共工氏丰富,但也确实想不出有更好的人选,就同意了。

  鲧接到这份差事,自知责任重大,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早出晚归,四处巡查,然后回到家里慢慢思索,想研究出一套更好的治水办法来。

  可是鲧没有他的儿子聪明,想来想去,想了几个月,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只好沿用共工氏修筑堤防的办法,也就是用堵治水。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了修改,把提防修得更高些,更坚固些。这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注定要面临失败。

  鲧这一干就是九年,在这九年的时间里,鲧不分昼夜,带领着几万个农工,奋斗在各个河道和洪水经常泛滥地区。说是没有成绩那是假的,没有成绩就不可能干了九年之久。在鲧的努力下,洪水之灾确实减少了不少,筑堤高了,坚固了,洪水涨不过河面,就形成不了危害,确实也是有用处的。

  问题是这种办法对付一般的洪水还可以应付,对付特大洪水就招架不住了。要知道,几千年以前可不比现在,有大型机械,有水泥钢筋,连长江都可以截流。几千年以前用的可是一般的泥水沙石,坚固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鲧治水后的第九年夏天,这年雨水特别多,还连下了几天暴雨,这下不得了,河水猛涨,夹杂着泥土,滚滚而来,猛烈冲击着河道两旁的堤坝。

  鲧的“豆腐渣工程”,哪里经得起如此折磨,纷纷倒塌,一崩就是好几千公里。这次水灾的结果是无数房屋庄稼被淹,颗粒无收,几万人无家可归。

  尧帝派出舜为这次抗洪救灾总指挥,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国库拿出粮食,分发给受灾的农民。二是搭建临时住房,让农民有地方可以居住。三是组织农民重新耕种,恢复生产。另外,还要追究鲧治水失败的责任。

  舜四处巡查,发现鲧治水的办法跟共工氏大同小异,都是用堵截的方法,这治标不治本的臭法子,实是件劳民伤财的烂工程。而更气的是,这样的“豆腐渣工程”,鲧一干就是九年。九年是什么概念?九年时间,单单几万民工,吃掉的粮食就是个巨大的数字。

  舜愤怒了,把鲧抓了起来,关在羽山的一座山洞里,派人日夜看押。

  这下,各个部落首领可就闹开了,他们可都是出了人出了粮的,你鲧非但没有把水灾治好,反而让他们失去更多的粮食田地。他们纷纷找尧算账,这个说你是怎么搞的,怎么用的人,那个说你是不是眼睛瞎了,找了个笨蛋来治水,等等。

  注意,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实行的制度是部落联盟制,也就是说,全国由很多部落组成,每个部落都有部落首领,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农民,军队。各个部落联系在一块,组成部落联盟。而尧就是各个部落首领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盟主。

  所以,尧的权力有限,做错了事,被人臭骂一顿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

  尧招架不住各个首领的批评,就提前退休,把职位让给了自己的女婿舜。

  舜接过这个烂摊子,也很为难。首先,要平息民愤,要给各个首领有个交代,就下令处死了鲧。可怜的鲧,辛苦治水九年,却落得个杀头的下场,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也应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真理。

  接着,舜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治水。虽然这是个非常棘手的工作,但也不能不干,不干,位子就坐不稳了。

  那时候没有文字,不能贴告示榜全国选才,唯有派手下四处寻找治水高手。

  让舜想不到的是,第一个找上门来的就是鲧的儿子大禹。

  于是,大禹就在这个历史舞台隆重登场了。

  二,大禹治水

  按道理说;大禹是不会接这个“烫手芋”的。第一,舜杀了他父亲,他为什么要帮他。第二,这是件非常艰难的工作,弄不好就像他的父亲一样,随时都会掉脑袋的。

  大禹为什么要接这个任务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他的父亲鲧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鲧被杀后,大禹家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在有崇氏部落失去了地位,甚至会被人看不起,因为鲧治水失败,失败的人通常会被人瞧不起的,包括他的家人。所以大禹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尊严,不得不冒死一搏。

  第二个原因,就是父亲临死前,嘱托大禹一定要接过他的担子,继续治水,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其实鲧是很努力想治好洪水的,只是方法不对,误国误人。他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帮他完成这个心愿,不然,就是死,也会死不瞑目的。

  以上两个原因,让大禹义无反顾的挑起了这个重担。

  大禹比他老爸聪明,他已想到治水的办法。鲧治水期间,大禹常常跟随左右,耳染目睹,不觉中练就了一身治水的本领。父亲的失败,让他明白,父亲的那一套办法是行不通的,要想成功,必须改革,于是他便有了改堵截为疏导的想法。

  大禹是个极为谨慎的人,除了不耻下问,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之外,他还跟舜帝要了两个人,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个是伯益,另一个是后稷。

  这两个人可不简单,都是夏朝鼎鼎有名的人物,按今天的话说,可都是重量级教授级专家。前者是狩猎和畜牧业方面的权威专家,后者是农林业方面的权威专家。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对国家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这正是大禹最迫切需要的高级人才。

  伯益和后稷对大禹的想法非常赞同,并表示愿意协助大禹共同治水。于是,这两个人,便成了大禹最得力的助手了。

  治水正式开始了。首先,大禹亲自带领两位助手和一帮随从,翻山越岭,趟河过川,手里拿着测量工具(绳子一类的东西)。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势的高低。并四处树立标杆,做好记号,规划好河道的走向。

  然后,带领着几万名农工,沿着标杆的方向走,逢山开山,遇洼筑堤,开河凿道。目的是疏通水道,加快河道流水速度,把洪水引向大海。

  大禹治水是异常辛苦的,常人难于忍受的。

  那时候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很多时候都是靠徒步行走的,翻山越岭,日夜步行,走出来的路程,又何止万里。而且,丛山峻岭中,常常野兽出没,像老虎野豹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那时候多得不得了,大禹不知道又多少次死里逃生呢。

  而更辛苦的,是大禹为了治好洪水,绞尽脑汁,日夜操劳,食寝难安,一刻都不敢耽误时间。有传说为证: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大禹再辛苦,也莫过于那些农民兄弟,他们拿着简陋的工具,开山的开山,凿河道的凿河道,日晒雨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人吃不消了,就想法子逃跑。今天跑掉几个,明天跑掉几个,以至后来,跑的人是越来越多。

  大禹可急了,常此以往,那不是全跑光了,那治水工程要干到何年何月啊?大禹又跟舜帝借了一个人,帮忙解决这件事。

  这个人更不简单,来头可不小。按今天的官位来说,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就是夏朝著名人物皋陶。

  皋陶是当时的司法官,法律制定者,他提倡“依法治国,依德治国”,是后人公认的“中国司法鼻祖”。

  他在当时地位很高,大凡犯罪者,都要经过他的审理,量刑给于定罪。由于执法严格,犯罪率逐年下降,为国家的治安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其功绩,仅次于大禹。

  这次大禹找他来,算是找对了人,皋陶针对这次“逃跑事件”,专门制定了一套法律,规定凡是逃跑者,一经抓住,立即处死。更绝的是,处死你还不算,还要抓你的父母顶替,继续为国效劳。所以在队伍中,发现一两个白发鬓鬓的老人家在干活,千万别惊讶,他们的儿子一定是逃跑者。

  皋陶的这套法律,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后来,就没人敢逃跑了。

  皋陶算是帮了大禹一个大忙,让大禹顺利完成治水工程,为了感谢他,大禹当上联盟首领后,根据禅让制度,想把位子传给皋陶,只可惜皋陶死得早,没命当这个帝王。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和几万个农民工一起,开辟了无数的山头,疏通了无数的河川,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洪水流向大海,不再危害人类,大禹终于治水成功,成了千秋万代,世世传颂的伟大人物。

  下面就来谈谈大禹的政治生涯吧。

  三,政治生涯

  大禹是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知道有一种政治手段可以助他平步青云,那就是收买人心。

  大禹治水期间,几乎踏遍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常常流连往返于每个部落之间,时间一久,就跟每个部落首领都混得很熟。他逐家逐家亲自登门拜访,提着丰厚的礼物,说着奉承的话,然后在酒桌上称兄道弟起来,说些有福同享,有难自己当之类的话,把个个首领都感动得鼻酸眼红。

  这样做的结果是大禹得到每个首领的好感,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为他日后登上帝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大打“亲民牌”,像今天总统选举一样,专门到一些穷苦人家探望。然后送些粮食钱财给他们,说些假如我当选帝王的话,我一定会努力改善你们的生活条件,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之类的话,让农民百姓信于为真,把大禹看成救穷人于水火之中神的化身。

  这样,他又得到全国百姓的广泛支持。

  大禹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治水成功后的奖励大会上,他终于达成自己的愿望。

  大禹治水成功,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对大禹崇拜极致。舜为了奖励大禹,特地为他举行隆重的奖励大会。参加者包括各个部落的首领和部分农民代表。在会上,舜热情洋溢,热烈赞扬大禹的丰功伟绩。并当场封大禹为伯,以夏(今河南万县)为其封国,还赐给他一块世间少有的宝贝—一块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

  本来,这对大禹来说,已是最高奖励,但大禹并不怎么高兴。突然下面有位首领站起来说,说大禹功高盖世,舜帝应该立即封大禹为他的接班人,以后继承他的帝位。

  此言一出,下面的人也纷纷响应,表示赞同。舜帝看民心所望,没什么说的,就立大禹为其帝位继承人。

  可大禹似乎还不怎么满意,他要的是真正的帝位,而不是继承人,恐防夜长梦多,他就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包括伯益,后稷,皋陶这三位重量级人物,轮流上场,做舜帝的思想工作,不久,舜帝就正式把帝位让给大禹,自己云游四海去了。

  于是,大禹正式登帝位,国号夏,是为夏朝,定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赐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赐封舜的儿子商均为虞侯。并把全国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又把各路诸侯(部落首领)送来的铜,用烈火铸成九个鼎,象征九州统一,天下共主。

  四,征战教化

  大禹接过帝位后,面临的第一件棘手的事情,就是三苗族的反叛。

  三苗族位于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带,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尧舜时期,就多次不服管教,想谋求独立,被尧舜派兵压了下去,但还是不服,趁这次政权交替之际,又想搞独立,不去朝贡,把大禹派去的政官赶跑。

  可是,三苗这次独立行动又一次遭到失败,而且失败得很彻底,几乎是毁灭性的失败。

  大禹即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岂容他人作乱。大禹立即调动军队,亲自带兵对三苗进行征战。

  在作战前,大禹作一次深长的讲话,大禹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治理这个国家的,谁敢反抗他,就是跟天作对,一定会受到上天的惩罚的。

  他的意思很明白,不是他要征战三苗,是上天要惩罚三苗。你们去攻打三苗,不是我的旨意,是上天的旨意。你们一定要奋勇杀敌,假如失败了,上天也会惩罚你们的。

  这番话让将士们个个神情激愤,远赴三苗作战。两军在距离三苗领地200里处交战,这次,三苗又一次战败,被打得落花流水。

  按照以往,尧舜在位的时候,三苗战败,只要三苗首领说句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之类的话,然后俯首称臣,把战败的军队退回来。尧舜往往会原谅他们,撤兵回国,大家又相安无事了。

  可是这次不同,大禹不同尧舜,大禹就是大禹。

  三苗想故伎重演,三苗的想法错了,错得很彻底。

  大禹志在斩尽杀绝,大禹要彻底消灭敌人。

  大禹军队长驱直入,直捣三苗老巢。

  于是,三苗的军队被消灭干净了,三苗的首领驩兜被当场处死。

  三苗的军队没有了,三苗的首领没有了,三苗不少力壮和漂亮的男女被抓去做奴隶,三苗从此衰退,再没有兴旺起来,也就再也没有###过了。

  平息了三苗###,大禹的下一个目标是有扈氏,这是个好战而不愿意服从他人的部落,因为地处西方,相距甚远,部落又比较大,尧舜两帝,都不曾去管辖他们。

  大禹当政,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就是要不断扩大领土。他召集三千军队,备齐军粮,正当准备要动身的时候,下属伯益阻止了大禹,他对大禹说,不要动不动就开战,战争只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假如可以教化他们,无需战争就可以让他们臣服我们,岂不是更好。

  大禹听从了伯益的话,他把军队布置在有扈氏部落附近,不去攻打他们,而是派伯益到有扈氏家里,做他的思想工作,即是劝服。

  有扈氏不是瞎子,大禹消灭三苗也早有所闻,如今三千军队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当时人口稀少,3万人已不是个小数目),有扈氏还敢说不吗,只好乖乖的臣服于大禹,成了大禹王朝的一部分。

  大禹恩威并施,又陆续征服了其他一些比较偏远的部落,国土进不一步扩大,到了大禹晚期,国土大了两倍。

  为了加强对各个部落的统治,大禹常常出巡于各个部落之间,向他们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让他们知道,反抗就只有死路一条。

  当时最大的部落,要数九夷族。九夷族是由九个部落组成,兵力最为强大,为了防止他们叛乱,永远臣服于他,大禹花费了不少功夫。他三头两日,就往九夷族跑,把九个部族酋长叫到一块,给他们上课宣教。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给他们洗脑。

  大禹教育他们,要安分守己,要知法度德政,不要倚强凌弱,要和睦相处。意思就是要听令于他,不能造反。

  九夷族经过不断洗脑,变得格外忠诚职守。

  可是,不管大禹怎么努力,还是有不听从者,防风氏便是其中的典型。

  防风氏是古越部落的首领,生活在现今浙江一带。防风氏也是一位著名历史人物,协助大禹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