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记者不写新闻-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泄密”,这个多少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词语,在近段时间却成了热门。央视主持人方静,卷入的正是“泄密门”;引起中澳两国高度关注的铁矿石谈判,澳方员工被以“泄密”为由带走调查。当然,对于损害国家利益、违反法律规定的泄密行为,自然应该交由司法部门进行调查处理;但如果以GDP数据提前半天时间让老百姓知道,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也算是泄密,当然,这会严重拉下当天发布会的收视率,从某些部门来看自然“着实可恨”。
  经济学家不可能、也没有本事是一个预言家,否则1929年大萧条、石油危机、次贷危机等统统不该发生。但这些在周末忙着四处走穴演讲的经济学家,居然能让自己讲稿中出现的数据与统计局后来公布的数据一模一样。在对统计局领导声称要严查充满关注和期待的同时,也难免让人私下揣测会不会又是不了了之。毕竟能够提早拿到这些数据的人,绝对不会是你我这样的平头百姓,何况咱们拿到也没什么意义。再者,统计数据屡屡提前出现在媒体上已经不是新鲜事,只不过之前国内媒体往往是搭台唱戏,现在来了个国外记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于这些“国外媒体”我们当然要义正词严。
  记得小学的时候写暑假公约、寒假公约之类的,老师往往让大家抄写“保守国家机密”,虽然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究竟有哪些国家机密居然连我都知道。从没有不透风的墙的角度来分析,保密义务不应该贯彻到以家长里短为乐的市井阶层。否则的话,难免有一天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张口骂领导是傻瓜,被单位开除,而理由就是“泄露公司机密”。
  (徐维强)
   。 想看书来

通货膨胀很凉,资产却很热
“通货膨胀很凉,资产却很热。”对专业的财经记者来说,这也许不是新概念,而对非专业财经记者而言,2009年10月31日,第一次听到某基金公司首席分析师用这句话做总结时,顿感眼前一亮,一堂普及宏观经济知识的讲座终于切中时下经济要点。
  后来,我上网搜索,发现类似的表述不算太多,经济学家成思危今年9月初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类似观点。成思危认为,通胀预期已形成,要警惕资产泡沫破灭。说白了就是,现在股市和房市都很热,但通货膨胀好像没有来。如进一步阐述,则是银行放贷的钱太快,放贷的钱一部分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到股市和房市,导致资产过热。负面影响是,接下来通货膨胀,使百姓的现金贬值,实体企业家辛苦一年,赚了10%的利润,算上通货膨胀因素,等于没赚,还是直接投房市和股市来钱更快、更轻松,又导致资产过热。
  可通货膨胀到底会不会来?没有一个经济学家给一个肯定答复,政府也没站出来给百姓吃定心丸,这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心理、生活和理财行为,他们内心深处对这种不确定性都有隐隐的忧虑和不安。
  上周日,朋友A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里很惊讶地说,你知道梅林关口一楼盘二期开盘多少钱吗?“多少?”我问。“一期是一万一二,现在均价二万元了。”看了一年房的朋友显得有点焦急,想出手现在买房。由于朋友只有一套住房,手里有点钱的他总担心存款贬值。其实,从房价角度来说,这一年,他的存款至少缩水了50%,也难怪他焦急。
  还有一位朋友参加工作没几年,手里只有五六万元存款,也很焦虑。“房子买不起,炒股也不会,怎么办?”对这位朋友,我则建议她拿一两万元去学炒股、学理财。这样既不会因为不懂而大亏,但又参与了经济最热门的品种。只有参与了,你才有兴趣去学习、了解,也许你不一定能因此赚大钱、发大财,但也许会通过这个去关心、了解,知道中国的经济是怎么回事。我很认同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对于那些个在股市和房市赚得盆满钵满的大小富翁来说,除去内部消息等不当途径外,都是靠自己的能力与知识去改变了命运,风光无限的背后必定是无限的努力和学习。
  而对于朋友A,我个人观点是不主张追高买房,房子和黄金不是非买不可,涨上天,你不买,别人就赚不到你的钱。对于通货膨胀,我们要相信,中央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不会通过物价飞涨、纸币贬值等方式来掠夺百姓财富。
  (张小玲)
  

谈谈性,说说爱
虽然一直是电话联系,但通过声音,还是能感受到那位父亲的无奈和愤怒。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自爆16岁儿子染性病,对于这位家长来说,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
  电视上还在讨论16岁少年*寻欢染性病的责任问题,有人将矛头指向管理部门,有人则指责家长教育不到位,评头论足的大多都是“见多识广”的成年人。加上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摸奶门”和“脱裤门”,更有80后给90后扣上了滥性和无知的帽子,不知道他们能否想起自己春潮涌动的那段经历,或者说是“多年媳妇熬成婆”,摆脱了被人说成是“堕落一代”的历史后,开始对下一代人指指点点。
  记忆中基本上从来没有人正儿八经地教育过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和解决自己的生理问题。初中的生物课上,一教室的少男少女,面对着老师大眼瞪小眼,男生一脸坏笑地望着课本上朴素的解剖图,女生两腮潮红,低头不语,结果生物老师颇为老练地来了一句,“这些内容你们自己看吧,我们来讲下一课。”讲的大家都知道,想知道的又不讲,正规的渠道没办法了解,只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于是,医疗卫生的书籍被翻得发黄,录像厅里挤满了小脑袋。青少年获取性知识就这么难,不知道是家长的尴尬还是教育的悲哀。
  性不能总是被回避,关键是怎样教孩子去正确认识和了解。印象颇深的是,台湾著名作家刘墉面对儿子的青春期问题,直接脱下裤子手把手教他如何保护隐私部位。估计到了大陆,少不了一顿臭骂:不好好学习,脑子里尽想这些。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得到的却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荒唐答案。
  回到故事的开头。2009年7月,那位父亲说,换个城市去给儿子治病,再亡羊补牢沟通那些曾经难以启齿的话题。身体上的病好治,但心病难医,不知道那少年会怎样面对接下来的漫长人生。10年后他为人父了,会不会坦然地和自己的儿子,谈谈性,说说爱。
  (郭启明)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现实中没有童话
美国大片《风月俏佳人》给烟花女子续写了“王子和灰姑娘”的爱情神话,前天在深圳受审的陕西矿工淡某俨然为我们揭开深圳版风月俏佳人的故事,不过结局完全不同,没有灰姑娘,只有鲜血和铁窗。
  淡某掐死的女孩网名叫“雅洁”,2008年6月7日,她窒息身亡在宾馆床上。三个月前她在网上邂逅了淡某。案发一周前,他们在宾馆里缠绵了一周。当淡某知悉枕边人乃一烟花女子时,骂过之后双手掐住她的脖子。
  雅洁之死,只是无数件故意杀人案之一。像雅洁一样被人夺走生命的烟花女子,在深圳故意杀人案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只不过不是每个夺走烟花女子性命者,都跟她们有心灵联系。
  我猜雅洁也不喜欢自己的身份,不然这个姓周的姑娘不会取这样一个美好的网名,也不会在网上邂逅夺了她性命的淡某。数月后,她仍不肯告诉他自己的身份,抑或她明知现实中容不下她的梦想。如果仅让自己没有出口的情感交付在虚拟的网络也就罢了,偏偏雅洁还想窥探一下生活中到底有没有美国版《风月俏佳人》的传奇。在三个月的网上交流并情愫相生之后,她约了那个远在陕西的淡某前来相见。
  一样有交不起房租的困窘,只是雅洁不及美国版的风月俏佳人薇薇安动人,而她恋上的男子亦不如钻石王老五爱德华多金。爱德华是企业巨头,而淡卫兵只是一名年青矿工。缠绵之后,美国版的《风月俏佳人》是以开着莲花跑车的爱德华,手捧鲜花,来到风尘女子的小阁楼下,替薇薇安也替银幕前的所有姑娘们完成了“骑士救公主”的童话。而现实版的深圳“风月俏佳人”到底没有这样的传奇。淡某在得知雅洁“坐台为生”的身份后,“一下都懵了,没法接受”,欲抽身而退。尽管雅洁垂泪相求,但淡某对雅洁身份的歧视,让他眼中充满厌恶,心中暴戾丛生。掐了雅洁之后,他还拿走了她的手机和仅有的20元钱。
  同样的烟花女子,同样的浪漫邂逅,同样的一周缠绵,只是银幕上的结局总是用来慰藉生活中稀缺的信仰,而现实版的惨烈却在羞辱人们残存的童话余梦。或者现实的狼藉总让我们惯性地抱怨生活中没有童话,只是我们往往忘了去反省自身又有多少缔造童话的勇气。
  (秦鸿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不想惯坏祥林嫂
2008年的一个中午,和一个朋友吃饭,说起一个共同的朋友和她近期的一次会面,那个朋友带了一个女孩,当时大家没干别的,就是在听这个女孩讲自己的悲惨婚姻。
  说起来,这个女孩的婚姻还真的很有代表性,模式嘛,跟其他不幸婚姻很相似——不外乎就是丈夫有了外遇,她很痛苦但又不想离婚。两个听她倾诉的女人,一个婚姻幸福,一个也是丈夫有外遇,不过她没法忍受和别人一起拥有一个男人,坚决离了。
  那个女孩说着自己如何爱丈夫、如何心疼孩子、如何当场抓奸在床、如果离婚将来如何悲惨,总之,为了维系这个家庭,她痛苦而没有尊严地活着……
  我朋友的丈夫当年就是在被谈了8年的恋人抛弃以后,祥林嫂般的到处跟人倾诉自己的悲惨恋爱史时,得到了她的同情,最后才发展成一对恩爱夫妻的。
  这让我突发奇想,将身边这样的现代情感祥林嫂做了一个粗略统计,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还真的不少,曾经的和现在的,不下8个!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感情上出了问题或者很困惑,比如分手、比如离婚、比如不良的人际关系等,喜欢跟很多人讲,大多是讲述对方多么不好,自己多么悲惨和痛苦。
  他们渴望别人替自己保守秘密,但大多数事情都是从他们自己嘴里说出去的。最后大家会发现,“祥林嫂们”关于阿毛被狼吃的事,敢情早是公开的秘密。
  如果有很多类似的现实案例,就一定会有一个理论做支撑,最后我找到心理专家,知道了这叫做“倾诉综合征”。
  有此症状的人并非有多么重视友谊,而是对自己遭遇的伤心和悲痛上瘾了,迷恋上倾听者的同情和关心。
  绝大多数人对祥林嫂是同情的,是愿意倾听他们诉说的,不过,其实这种善心对祥林嫂是有害的,只会让他们的“倾诉瘾”更深。
  现在总结一下,我发现自己身边的这些“祥林嫂”的症状还没有到很严重的程度,但我所做的,原来会令他们上瘾更深。
  如果他们走运的话,可能会像我朋友那样再次找到幸福;如果不幸的话,结果就是变成怨妇,而且后者可能性更大。
  亲爱的祥林嫂,如果下次我毫不留情地打断你,请原谅,我是为你好。
  (刘晓燕)
  

80后的我们,要做恋爱的犀牛吗?
2010年1月12日,孟京辉的大戏《恋爱的犀牛》在深圳公演,我和一帮同事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观摩。因为即将上演的年终晚会上,我们要给同事们表演我们自己的版本,而最近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
  去的路上大家还在讨论着角色,可是从剧场出来后,大家一路沉默不语。回到家,我收到同事短信:看你面无表情,似乎不高兴。难道还沉浸在话剧当中?没有回复信息,我独自坐在家中,四周却是一片死静,这是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灰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包围了全身。
  话剧里,男主角对女主角那近似偏执的爱情,一直在脑子里回旋。然而,在有无数选择的现代社会,人人都能找到最佳位置,都能在情感和实利之间找到一个明智的平衡点,避免落到一个自己痛苦、别人耻笑的境地。
  可是,在对自己情感的过分保护下,我的朋友们却抱怨得不到真爱。一位毕业两年的师姐在MSN上调侃自己的爱情,“我和他交往快半年了。但新年计划里,没有任何他的角色。”接下来,我们的话题围绕着80后的爱情观展开,得出的结论是:要想犀牛般坚持爱情,但是谁又放得下自我?
  80后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是身边好多同学和同事仍然是单身。当我问及他们的时候,回答都是:婚姻是件大事,不敢太草率了,或者说没有碰见让自己心跳的人。好像谈恋爱对80后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不管谈过与否,都不敢把太多的感情放在恋爱上,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承受不起。80后挣扎过,彷徨过,还是挺过来了;80后正褪去青春的稚嫩,开始适应社会的大熔炉,有梦想等着去实现。不像90后那样敢爱敢恨,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爱,哪怕是被拒绝。
  最近,身边有一位闺蜜错过了好男人,当自己心仪对象成为别人老公的时候,她偷偷抹一把泪,然后找三五闺蜜出去大吃大喝一顿。挑着这个男人的毛病把他骂得一钱不值,而后还是抱头痛哭。
  我那刚满三十的安姐姐托人介绍后,去年完婚并跟着老公去了东北。婚后一直给我们晒甜蜜,照片上人也显得丰润了不少。前段时间,好不容易回趟广州,见到我那群恨嫁的闺蜜,规劝她们说:“我和老公是结婚后才开始谈恋爱的,这不也很幸福吗?找个靠谱的男人过日子吧。”
  “感情靠时间积累。在外面打拼累了,就想有个温暖的家。”安姐姐好生劝导了一番,结果我那闺蜜还是不妥协:“如果是这样,恋爱已经离我们远去,剩下的只是婚姻和琐碎的日子……”
  80后的我们抱着最初的梦想,对感情不轻易妥协。随着时间流逝,80后的我们会对生活妥协吗?80后的我们,要做恋爱的犀牛吗?
  (王雅楠)
  

我愿长醉不愿醒
人要在正好的时候,做正好的事情。
  旅行,也应该参照此原则。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随同合适的人,行走在不叫“家”的地方,看那里的历史兴废、王谢*,或者前线潮流、时尚气概。
  我一直认定自己的最爱是旅游,其实不对,应该叫旅行。坐船坐车或仰仗万能的双脚,穿行在一个没有工作压力和情感缠裹的地方。这断定是一种享受。
  相比巍峨高山、浩瀚大海、繁华都市和最近大家都趋之若鹜的大理、丽江、阳朔、凤凰,我可能更喜欢有着历史沉淀的二线城市。例如洛阳、苏杭、昆明、成都,还有我从未去过的南京、西安等。
  逛这些地方就像逛古董铺子,可以在摩天高楼的城市中央,发现一片绝壁,危亭翼然。是的,沧桑的遗痕总是在街角路边或者转角处,恍然一现。也可以跟着人流,到景点去观摩,拣着路去看岁月留下的印证,当然,不必恶狠狠地批评这廊柱这窗楞是后来涂抹的,也不必探究这摆设这装饰都是仿古赝品,要的,只是眼前这静默的悠远的画镜,去领悟古人当时的情思。
  至于批评探求,那是考古学家的事儿。
  对于这样的城市,有的人去到这里是去摩挲、凭吊,带着自己过往的故事和回忆。而旅行的人则完全是发现、享受和遐想。最好是在气候不寻常的日子,大雪大雾大暴雨,停留在陌生的屋檐下,夫子庙前,秦淮河畔,或者懒懒地坐在小馆里,吃一碗茶,看眼前朦胧的过客。我相信,阳光明媚繁忙拍照地度过一天,远远不及错乱了计划发现小惊喜的一天。
  我喜欢走街串巷,在有湖泊、亭台、竹林的城市看烟水苍茫,叹无界空蒙,倘若能在微醺之后,凭栏眺望,迎着小风,而后似睡非睡地躺在一张大藤椅上,听着箫声闻着花香……天,长醉不愿醒者,舍我取谁?
  于是,有时候憎恶自己的懒散,宁愿坐车直接去到大商场逛街,去到富丽堂皇的酒店吃大餐,也不愿意去爬城楼、走深巷,雅事不作,尽是局促地例行公事,真真浪费了美好时光。
  旅行,应该是慢调的,小资的,宁愿在不知名的咖啡屋看玻璃窗外行走的人,也不要打游击似的辗转在所谓的必看景点之一之二之三。这,只能算是在正好的时间,做了偏倚的事情。不仅仅是浪费,也是遭罪!
  (陈祺)
  

16年前,我创造的不是人体
办公桌上,摆了两幅装裱后的人体画。
  不知道内情的人,或许以为我是*狂。*到连办公室也不放过。
  或者,以为我有器官崇拜情结。
  其实不然。这两幅画,是我16年前画的。
  16年前,我还不满17岁。纯粹的少年。
  当年,我刚参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