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霸事笔记之2 宋册-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国和晋国偏远,而且都是后起之秀,就像年轻的将军满怀抱负和斗志。

  北边那些戎族、狄族抢掠中原,完全是土匪强盗。

  如果对当时春秋的形势还不明显的话,这里还有一个动物的比喻:周王室是一只病猫,老虎变病猫;齐国就是聪明的猴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鲁国就是美丽的孔雀,富有才华;宋国就是犀牛,横冲直撞,憨厚又勇猛;郑国就是狐狸,偶尔骗点肉吃吃;楚国就是野狼,四处觅食,充满血腥;秦国和晋国是小豹,小的时候没有实力,张大了就厉害无比。

  周幽王的时候,老虎变成了病猫,百兽就乱了秩序。

  但是,有句古话:“分久必合”,人们在较长一段时间的混战之中摸索“合”的方式。可是,由于没有一个诸侯的势力足够吞并天下,周王室也没有到真正灭亡的日子。

  这个时候,诸侯相互地撕杀,终于摸索到了一个“合”的方式:“撇开诸侯之争,维护天下局势”。于是,就形成了政治上的“黑社会”,这个类似于“摈弃门派之争,共同维护天下和平”的口号就需要有一个“老大”,第一个坐这个“老大”位置的就是齐桓公,“猴子称大王”。

  小宋同志出生不久后,这种“黑社会”的氛围已经形成,也就是说天下有了一个新的统治和管辖的方式——称霸,这个是管仲首创的。当然这种称霸的方式和黑社会的性质是不一样,称霸还是属于官方形式,立场和做事的内容都是站在周王朝的范围内。不过,“保护费”是照收,当时的“保护费”是指诸侯定时去霸主那里朝拜,类似于“小弟去拜见大哥”、“下属过年过节去拜访上司”,送点礼。但当时在乎的不是送不送礼,而是在乎你来不来,臣服不臣服?在乎的是地盘,相当于“霸地头”,自己的势力范围有多大!叫得动多少诸侯,在乎这些东西。

  而兹父的父亲宋桓公成了帮助齐桓公征战的老二,成了这个集团的二把手,宋国也走向了开国以来最强盛的时期,小宋同志恰恰出生在这样一个时期。说了那么多似乎是废话的内容,其实,就是告诉大家宋襄公出生在一个蒸蒸日上的诸侯强国,同时带给宋襄公一种蒸蒸日上的力量。 。。

政治思想的支撑点
政治思想的支撑点

  在这段宋国的历史中,年少的宋襄公发现了后来影响他一生的政治思想,那就是他的血统,就好像二十世纪初维也纳的流浪汉阿道夫&;#8226;希特勒发现雅利安人种的最高贵,他不断地在阅读那本《东方天坛星》的杂志,里面讲述的宗旨创造一种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优秀人种,反对所谓的“劣等的杂交人种”、尤其是所谓犹太人那种“堕落不堪”的影响,并以万字旗作为其标志,使他的血液沸腾。

  这时,肯定有些人要骂了,这个狗屁的血统有什么用呢?可以给大家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国里的刘备,他的血统对蜀国的建立和政府的政策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国演义》中一开头就把刘备的血统拿出来当筹码,一个什么血统呢?“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算是个皇室血统,看起来似乎不怎么样,可是,正是因为这个血统,他去见了汉灵帝,有了个官方的名头,能和曹操煮酒论英雄。后来,又凭借着汉室的血统起事,打出兴复汉室江山的口号,得到了天下许多百姓的支持。

  如果把这个血统从刘备身上抹掉,大家想想看是多么可怕,刘备的政治思想没有支撑点,三个山野村夫桃园结义,造反,目的是什么呢?最多是个“水泊梁山”的水平,就不会有三足鼎立。俗气点说,曹操走的是官道,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靠的是皇室的血统,兴复汉室江山,论起本质都脱离不开这个血统。

  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多例子,比如某某大师的后代就可以写一本关于大师的书来卖,卖的是这个大师的思想,某某伟大人物的后代当然也可以享受到不一样的待遇。

  血统虽然是个名头,但是,它有很多的实用价值。

  第一、可以产生号召力,找到自己的思想着落点,把站在相同立场上的支持者号召起来。

  第二、它可以抬高门面,抬高你在人们眼里的地位,世俗往往是势利眼多。

  第三、可以产生凝聚力,把能人和小人同时吸引过来,因为你的血统有投资的前景,投资能使他们获利。

  不过,兹父的这个血统虽然高贵,但是,它有一个大缺点,比起刘备的汉室血统来说,他的实用性要差很多。刘备所处的时期是汉室衰落,但还没有灭亡,天下的百姓还是汉室的子民,人们心里还认为自己是汉室的百姓,所以,刘备举起这个血统能号召来许多支持者。

  但是,兹父的血统就不一样,商朝早已经灭亡五百余年,而且周王朝的年代里对商朝的说法是因为昏庸无道才灭亡的,在人们的印象里很差,这个时代的百姓意识里是周王朝的文王、武王的德政。兹父要是拿出商汤的血统来用,恐怕得不到多少百姓的支持,反而可能招来反对,就好象清朝时期的“反清复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失败在“复明”上面,明朝是怎么灭亡的?昏庸无道,民不聊生。现在你要去“复”起来,是不是还要让百姓去过那种水深火热的日子?

  所以,小宋同志出生之后,这个血统唯一带给他的就是政治思想的支撑,像希特勒一样,对年少的他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了他的政治观。因为他慢慢会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背景原来是“囚犯”,好听点是周王朝流放的商朝“遗民”,虽然他属于监狱长,但在其他诸侯国里的说法就是“囚犯”。所以,从他骨子里似乎折射出一种潜在的复商的叛逆精神,有股坚韧的劲儿!

环境影响志向
环境影响志向

  有时候感觉小宋同志年轻的时候真的有点像现在这些“八零年代后”的人的性格,他具有叛逆精神,家世很好,但是,又生存在一个“竞争”很激励的乱世,这一点就使他不同于现在的“九零年代后”的人的性格,他们生活在安逸的年代,没有太大的压力,甚至感觉不需要太多的奋斗。而“八零年代后”就不同了,即便他们有很好的家世,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他们的性格很坚强。

  不过,史学家在说希特勒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一句话,家庭的暴力导致了希特勒的残暴。这一点是很正确的解释,因为一个孩子所遭遇的一切就是身边的环境,他只能在这个环境或者空间里明白一些东西。

  有了血统、家世和地位,其次,就是“志向”。

  为什么说要“穷养男孩”呢?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志向。人无志不得立,成功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有志,志在成功,朝着目标奋勇前进。如果一个人连做这件事情的志向和兴趣都没有,怎么可能成功呢?而且越伟大的事业,前面的困难就越多,困难肯定会使意志不坚定的人放弃,放弃就等于淘汰。

  清代作家蒲松龄就一幅自勉励志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就是项羽和勾践,他们立下志向,艰苦努力,成功了。

  在蒸蒸日上的宋国这种环境下,小宋同志就感觉到心中的那种力量的形成,那么,小宋同志的“志向”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没有史料的记载,就做的一个心理模拟。

  兹父在小孩的时候,看见珠宝,好亮,玩一阵,发现自己家里有的是珠宝,就到处乱扔,有什么好玩的,不感兴趣。长大一点,知道男女之间的事,脑子是美女抱抱,见一个抱一个,后来,发现自己的屋子里都是美女,有些美女半年都遇不见一次,说不上一句话,要那么多拿来干什么,没意思。

  小宋同志经常看见他父亲兴致勃勃地穿这战袍出征,很威武,很有意思,他就奇怪了,什么事情那么好玩呢?他问他老爸宋桓公:“老爸,你穿那么帅干什么去啊?玩什么游戏?”

  “打仗啊!”宋桓公直率地回答。

  “你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兔崽子,不打仗能征服天下吗?”

  哦,于是,小宋同志明白了第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战争。

  这是小宋同志经常能看到的,而且他父亲经常就出去打仗,好像打猎一样。比如公元前668年,这个时候大概他年纪还比较小,《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经中记载:“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这是鲁国还是鲁庄公执政期间。

  随后,公元前666年,《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经中记载:“公会齐人、宋人救郑”。这段期间是兹父的童年,宋国一直在帮着齐桓公打仗。

  到了鲁国是鲁僖公执政期间,公元前658年,《左传》僖公二年经中记载:“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第二年,“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阳榖”。兹父发现老爸宋桓公又经常出去和齐桓公商议什么,随后,他明白了,一场大的战争。

  公元前656年,《左传》僖公四年经中记载:“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须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这个时候的兹父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在宋国看到的是自己的父亲宋桓公跟随齐桓公出征,用战争和武力威胁南方强大的蛮夷楚国,虽然最后并没有真正开战,但他看到了武力的威力。

  不过,他老爸宋桓公除了经常出去打仗之外,有些时候,宋桓公穿着一身正规的朝服出去,小宋同志就问了:“老爸,你是去上朝吗?还是玩什么新游戏啊?”

  “不是,去参加盟会。”宋桓公总是那么毫不在意地教育儿子。

  “为什么要盟会呢?”

  “靠!不盟会能有兄弟吗?学着点,以后这就是你的事情了。”

  哦,小宋同志又明白了,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盟会。

  齐桓公打的都是不同盟的人,兹父看到他老爸宋桓公不是去帮齐桓公打仗,就是去参加盟会。公元前667年,《左传》庄公二十七年经中记载:“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当时据说是搞定陈国和郑国。

  公元前659年又盟会一次,接下去连续盟会了两次,盟会那么多次干什么呢?兹父慢慢就知道了,是为了老大,巩固势力。

  每次,他老爸宋桓公盟会回来,都兴致很高,小宋同志就跑回来问:“老爸,你怎么那么高兴啊!”

  “仁义啊!”宋桓公在赞叹齐桓公。

  哦,做人要仁义!

  兹父的老爸宋桓公凡是谈到政治,都会唠唠叨叨地赞许齐桓公的仁义,或者说是义气,当时,满天下都在传诵这种义气。于是,兹父就想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比我父亲还伟大的人物,而且他居然是天下的老大,还管得到我们宋国的事情。

  于是,我们的小宋襄公兹父同志就坐在石头上发呆,人生太无味了,茫然的脑海里齐桓公的影子就出现了。再长大一点,学了知识,听到天下人如何如何称道齐桓公,好像嘴里散着芳香,仰望着天际的云彩,憧憬,神奇。

  接着,兹父暗暗决心,他要去成“佛”,成为天际的那片云彩,做那个人们嘴中的“齐桓公”,好像那个地方是多么美好、美妙。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兹父有一个愿望:我想见心中的偶像齐桓公。

  这是个疯狂“霸迷”必然会出现的愿望,他要去见见心中的那个伟大幻想的替身,没有人可以阻止,包括他的父亲宋桓公。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人甚至可以放弃生命去追求,但,其实那个欲望只是一些深蓝海水、蔚蓝天空和白云所造成的海螫蜃楼,关于这点,兹父是最好的例子。

  自己的儿子吵吵嚷嚷着要跟着父亲去参加盟会,宋桓公肯定会带他去,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多见识一下世面,但兹父其实怀了一个鬼胎,他是要见自己的偶像,他把它藏在心里,不跟父亲说,小孩都有点“小鬼胎”,或许宋桓公也能猜到,知子莫如父嘛!

  年少的兹父初次见到伟大的齐桓公的时候,应该是这么一个场景:齐桓公会盟天下诸侯,宋桓公携子兹父前去,兹父见之曰:“此乃吾之望!”

  宋襄公对齐桓公的崇拜是很小的时候就产生的,他被所看到的关于齐桓公的一切所吸引,包括齐国的军容、齐桓公在诸侯间的威望等等,这一切无不让这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孩眼花缭乱,充满神往,原来还有一个人比他的父亲还要威风和神气,他亲眼见到了故事里的主人公,这个崇拜就在他心里开花了。

  司马迁先生在《史记》有一个特意的描述,他把刘邦和项羽初次见到秦始皇的情景描述了出来,分别表达了他们各自对秦始皇的“崇拜”,当然他们崇拜的是秦始皇身上帝王的伟大。

  项羽初次见到秦始皇的时候是这样的:“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项羽见到秦始皇说了一句:“我可以取代他。”他要把秦始皇替换下去,后来,他做到了。

  再看刘邦初次见到秦始皇的时候是怎么样的?“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说:“大丈夫就应该这样。”言外之意就是说我要坐这样的大丈夫,后来,他做了皇帝。

  而宋襄公早期的时候是对齐桓公的个人崇拜,没有升华到对齐桓公身上的伟大的崇拜,但本质上,他崇拜的从头到尾都是那个“伟大”,只是孩子的时候,认知能力有限,后来,这个心理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就升华,放弃了个人的崇拜。但,这个时候,小孩还是要说小孩的话,所以,小宋襄公说了一句:“希望我能像他那样帅,那样酷。”这是心理推理所得到的结果,我想司马迁先生对刘邦和项羽那样的记载应该是一种修饰。

  兹父要像齐桓公那样,这是他的梦想,他的一个伟大的梦想,他会暗暗地对自己说:终有一日我会凳上那盟台做霸主。这让人想起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一句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怀揣梦想,为梦想起航。

  话说回来,这种早期对伟大的渴望心理完全包裹住了小时候的宋襄公,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想想看王侯世家的继承人要女人有女人,要财宝后屋一大堆,还有什么东西能激起他的欲望呢?所以,有许多公子哥因此沉醉在酒色之中,对人生失去了味道。现在有那么一个美妙的欲望出现,自然立刻占据了我们小宋同志全部的心扉,心里全是对此的憧憬。

  俄国的作家契诃夫有一篇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题目完全可以用来形容宋襄公这个人,但并不是说宋襄公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角别里科夫的影子,而是他们两个人都有一个心理的“套子”。

  契诃夫表现的那个人物别里科夫受到沙皇专制主义的压迫,心里面只有对沙皇专制主义的白色恐惧,这种心理使他像装在一个恐惧的“套子”里的人,每天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起雷池一步。但如果他能像佛教那样四大皆空,或者放开一些,在心里放些别的东西,他就不会这样了。而兹父形成“套子”心理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吸引他,他的内心只有称霸这种欲望,逐渐地就被封闭在里面,自己封闭了自己。

  人一旦心里只有一物就必然困在这样一个“套子”里,而这个心理“套子”并不都是不好的,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型号的“套子”,产生的效果都不同,比如赌博这个心理“套子”,俗话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平时,百姓们打打牌,赌注很小,这是娱乐。几万、几十万的赌注往往就会倾家荡产,因为你掉进了一个心理“套子”,一下子出不来,输了肯定不肯罢休,从而越陷越深。而像兹父的称霸的心理“套子”,浅点可以激励他的斗志,深点可能为其奉献一身,沉迷在上面。结果,我们知道,未来的宋襄公为其献出了生命,他“中毒”的程度和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那般。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东宫“图治”还是“图势”
东宫“图治”还是“图势”

  一个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去见见偶像,梦想着未来,满怀理想就可以了,但是,到了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处在幻想的状态,必然会做出些什么事情来。野心和欲望的膨胀势必会导致一些行动,可惜我们在《左传》和《史记》中依然看不到一个字,这就是史料简短的毛病。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可又能怪谁呢?只要我们自己去推想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