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大胡同捌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多每天都派人接我,到他营里一待就是多半天,很少有间断的日子。”
  在另一段里,赛金花说:“瓦德西常对我说:‘营里的东西,你喜欢哪件,尽管拿走,没有什么关系。’有一个‘五福捧寿’的瓷盘,样式、釉质、彩绘都好,瓦德西用它盛水果,看我喜欢,立刻派人要拿给我送到家中,我忙推托掉了。”
  这样时过境迁的描述,总让我有些怀疑其中有没有被赛金花有意无意修改或遮掩的东西。我相信,她所说的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过,但瓦德西拿着中国的东西不当玩意儿,随手送人情给她,总让人心里不大舒服。而她和瓦德西天天白天里缠绵,唯独没有夜里的销魂,哪怕是片刻的冲动,对于一对孤男寡女而言,也多少让人起疑。
  曾经有人考证出瓦德西的生卒年月,他是生于1832年,死于1904年,比洪钧还要大8岁。率领德军到北京时,已经是68岁的高龄了,而那时赛金花才26岁。也就是说由于这样的年龄差距,他们两人之间有性事的可能性较小。说赛金花和瓦德西一定有床笫之欢,也缺少足够的生理与科学的证据。另有一说,瓦德西和夫人感情非常好,人家都是在每年夫人生日时送花,而瓦德西是每月送花,即使战时他来到中国,也叮嘱国内花店每月按时送花不止,直至他死,从未间断。因此,论说瓦德西和赛金花非要有情欲之染,还缺乏足够的情感与道义的根据。
  

赛金花和瓦德西风流传奇这样诞生(5)
瓦德西离开北京回到德国三年后就死了。但瓦德西自1901年6月走后,和赛金花还有书信往来,赛金花虽然只是会说而不会写德语,但她请一位留德的学生替她复信,鱼雁传书,往来德中之间,坚持好一段时间,没有情分,也是做不到的。当然,这种情分,也可能纤尘不染,只是友情。不过,当后世的人们,看到一位元帅和一位妓女之间如此持久而温婉的友情时,该会作何等遐想?
  难道就不能够奇迹一般出现妓女和元帅之间的友情吗?
  但难道就不能够更奇迹一般出现妓女和元帅之间的爱情吗?
  一个是风尘女,一个是侵略者,都不是什么好人,自然可以尽情编派,肆意往他们身上泼脏水或演绎生花。更何况这还是一场跨国之恋,诞生在战乱之时的北京城,串联起八大胡同和仪鸾殿,也就将凡世和皇宫,将情色与政治,拉郎配一般奇特地拉在了一起,这样的传奇不是更为色彩缤纷而神鬼莫测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莲花舌尖上建起的克林德碑(1)
那个时候,赛金花成了德军司令部的座上客,“赛二爷”的大名,也迅速蹿红,传遍九城。许多人拿着名片、提着礼品来见她,甚至那些王公贵族也纡尊降贵来找她,不是拜她认干娘的,就是拜她叫师姐的。那时候,她已经学会了骑马,很喜欢并精通此术,她自己说过她常同瓦德西骑马在大街上并辔而行。一个妓女善于骑马,也是当时京城难见的一绝,足以让六宫粉黛无颜色,更不用说八大胡同里的那些姐妹了。因此,投其所好,送她马匹的人也很多,据说当时她曾经拥有四匹名马,号称铁青皮、滚地雷、烟熏骅骝和墨里藏针,前三匹都是一色纯青骒马,后一匹是小高丽的骡子。
  如此众多的人前来八大胡同里找她,目的已经不像以前,为了情色,而是托她到德军元帅面前递上个话,说项说项。他们私底下的心思,是想她最好能够吹吹枕边风,就更能够管用了。嘴上不说,这些人心里认定赛金花和瓦德西是有一腿。
  赛金花的面子可真够大的。可以想见当时赛金花跨在那些名马镶金嵌银的雕鞍上横穿北京城的情景,该是何等的威风,大概和现在开着名牌跑车的女人劲头差不多吧?老佛爷从金銮殿里跑了,北京城里,赛金花成了首屈一指、炙手可热的女人。
  关于赛金花通过德军元帅瓦德西的关系而对北京城作出的保护,历来评价不尽相同。嗤之以鼻有之,竭力赞扬有之,甚至有人还给赛金花弄出这样的一句话来: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救国是人人的本分。这话到底是不是出自赛金花之口, 与赛金花和瓦德西到底有没有一腿一样,都成了一笔糊涂账。
  客观地讲,赛金花做过为虎作伥的事情。她既为德军挨门挨户不遗余力地购买粮饷,也为德国军官找妓女包括她班子里的妓女,进德军的军营,让他们寻欢作乐,自己坐收渔利。她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相反她说妓女来一趟军营给一百元钱,而且,妓女来还可以让良家妇女免受凌辱,因此,班子里的姑娘都很愿意来。这样的话,很有些像老鸨的口气。如果仅仅这样看,赛金花也实在有些寡廉鲜耻,所谓戏子无情,婊子无义。说到底,她还只是一个妓女。
  但赛金花确实也为京城的百姓做过好事。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性。在我看来,起码赛金花有这样两大功劳,不可抹杀。不仅不可抹杀,而且不是当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做到的。
  当时,八国联军最恨的是义和团,打进北京后不分青红皂白,见中国人就说是义和团,当场就杀。在大街上碰到这样的情景,赛金花会很勇敢地出面说这个人不是义和团,我敢担保!她也曾对瓦德西说过这样的话:义和团一听你们来,早逃窜得远远的了,现在京城里剩下的,都是很安分守己的老百姓。我们已经受了不少义和团的害,现在又被误指是义和团,岂不太冤枉?可以看出赛金花能言善辩的精明一面,这是她妓女生涯里学到的本事,瓦德西倒也礼贤下士,兼听则明,听从了她的意见,真的就下了那么一道命令,不准士兵再在北京城随便杀人。应该说,赛金花确实救过许多北京人的性命。这是她的第一大功劳。
  她的第二大功劳,便是在当时京城有名的“克林德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死,克林德夫人发誓要复仇,因此和清政府谈判时提出种种苛刻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非要让慈禧太后抵命不可。这可让清政府为了难,赔偿多少银子,割多少地,开放多少港口都行,你非要拿走老佛爷的命,这可怎么谈判呀!这些官员都成了瘪茄子了,不知该说什么好。李鸿章凭着和赛金花的交往,私下找到了赛金花,他精明,看出了这时候老佛爷的命得靠一个妓女来救了。赛金花受李鸿章之托,找到了瓦德西。瓦德西对她说:“我这里好说,唯克林德夫人那里不好办!”赛金花不含糊,自告奋勇,请瓦德西搭桥,她亲自去找克林德夫人当一回说客!
  赛金花的德语再一次发挥了作用。可以想象,如果赛金花不会德语,带着一个翻译去,那会是一种什么局面?由于她会德语,且巧舌如簧,而且又是女人(应该还有一个先决条件,便是瓦德西事先肯定对克林德夫人有所介绍和铺垫),同为女人的克林德夫人,便容易放下戒备,两人便容易靠近,拉在一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莲花舌尖上建起的克林德碑(2)
在赛金花的传记中,她详细地叙述了她和克林德夫人见面的情景:“我见着了她,她对我的态度还很和蔼,先讲了旁的闲话,然后我便缓缓地向她解释说:‘杀贵国公使的,并不是太后,也不是皇上,是那些无知无识的土匪——义和团。他们闯下祸早跑得远远的了。咱们两国的邦交素来和睦,以后还要恢复旧好呢,请您想开些,让让步吧!只要您答应了,旁人便都答应了。”
  看,她说得多么贴切,有分寸,不卑不亢,言明大义,通晓事理,有理有情,入心入肺。她一股脑地把责任都那样轻巧地推给了义和团。看这样的一段话,你真的难以和一个妓女联系在一起,那是非精通外交的礼节和辞令方可做到的。赛金花确是历史上一个奇人,她并不仅仅是一个尤物,她也不仅仅只会风月场上打情骂俏之类的巧言令色和露骨情话。这大概与她当年和洪钧一起出使欧洲的经历有关,那时候的磨砺,成就了今日的功劳。
  按照曾朴对赛金花的描述,这番话是“灵心四照,妙舌如莲,周旋得春风满座”。说完了这番话之后,赛金花才再适时地说出了建克林德碑的主意。她对克林德夫人层层推进,继续她的攻坚战:“你们外国人替一个为国牺牲的人作纪念,都是要造一个石碑,或铸一个铜像,我们中国人最光荣的办法,却是竖立一个碑坊。您在中国许多年,没有见过那些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的碑坊吗?那都是能够万古流芳千载不朽的!我们给公使立一个更大的,把他一生的事迹和这次遇难的情形,用皇上的名义,全刻在上面,这就算是皇上给他赔了罪了!”
  赛金花多会说啊!这是一番中西结合的说辞,你实在是不能够不佩服。她有在国外的经历,见过遍布城市的那些铜像,才知道外国人的心理和习惯;她懂得中国的传统,从铜像联想到了那碑坊,才会把万古流芳的意义和皇上赔罪的意思,都一起安在了上面,“双核”双保险一样,堂而皇之地竖立在克林德夫人的面前,让东方主义的东西弄得克林德夫人有些“晕菜”,稀里糊涂地上了她事先预备好的圈套,用一块碑坊换了慈禧太后的一条性命。
  据说,慈禧太后回到北京,重新坐在龙庭之上的时候,想要召见一下赛金花,以表彰她的忠心和壮举。但是,慈禧太后只是嘴上那么一说,并没有真正地召见赛金花。这就是一个太后和一个妓女的区别,所以俗话常说的婊子无情,有时也不绝对,在赛金花面前,真正无情无义的是太后。她把一个好好的中国弄成了这样子。北京不可收拾,甚至侵略者要她脑袋的时候,她亡命如鼠逃窜,而站出来收拾局面的却是一个妓女。传统道德中的万恶淫为首,一下子便让位于救国和爱国这样高尚的词汇了。不知道这是中国历史的骄傲呢,还是耻辱?
  克林德碑立于现在的东单十字路口北侧,西总布胡同西口,是当时克林德被义和团所杀的地方。从前,西总布胡同非常宽阔,碑在那里显山显水。如今,胡同狭窄,车水马龙,没有多少人再知道那些陈年往事,驻足看一眼那个地方了。民国六年,即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克林德碑被移至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改为公理战胜碑,解放以后又改为保卫和平碑,同一块碑坊上,写上了不同的字。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可以让很多事情不显山露水地变得面目皆非。
  回到1902年,克林德碑立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时候,赛金花被朝廷邀请参加了揭牌的纪念大会。那一年,赛金花28岁。那碑文是以皇上的名义由李鸿章和奕等人撰写,其中有“克林德为国捐躯,令名远誉,虽已传播五州,而在朕惋惜之怀,则更历久弥笃”云云,此碑文如果现在还在,会让我们如何面对?
  那天的纪念大会上,据说辜鸿铭见到了赛金花,他对赛金花说了这样的话:“你做过的这些义举,于社会有功,上苍总会有眼的。”
  我不知道辜鸿铭究竟说没说过这样的话,只知道上苍并没有长眼,赛金花以后的日子并没有那么好过。仅仅两年过后,赛金花30岁那一年,她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买了一个武清县的姑娘,以为是个雏儿,没想到早在家里有相好的,进了她的金花班后思念旧人,吞金自杀,而导致了一场官司,赛金花被判了虐待妓女罪,坐了一段时间的牢,最后被赶出京城,遣送原籍。她做梦也不会知道,这样的结局,是洪钧的那位老亲家陆润庠,串通好了刑部正堂孙家鼐,让她有口难辩,吃了个哑巴亏。哪里想到,当年喜滋滋和洪状元郎的姻缘中,会暗藏杀机,会成了一段了不断的孽缘呢?此时的她,还会认定小时候吃了状元饭就一定是前生注定的好姻缘吗?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攥着破棉被角死在寒风里的赛金花
自此之后,在苏州和上海赛金花重操旧业,虽年龄渐老,已是明日黄花,毕竟昔日名声还在,名人牌还好使,传奇也还诱人,老字号异地开张,生意依然还不错。不过,来的客人,大多并不是为了欣赏她日益消褪的花容月貌,或抚摸她那皱纹渐起的肉体,而更多的是消费和摩挲她的历史传奇了。猎奇的心理,让她成为了这些人阅读的一本旧版插图本的老书,版本的意义大于书中真正的内容。她再不是昔日力挽狂澜救太后于危难之中的奇女子,而迅速还原为一个渐渐人老珠黄的妓女。
  赛金花走的下坡路之快,让人无法想象,唏嘘叹息。她34岁和40岁先后两次嫁人,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甚至是维持过一种平常人家平稳的生活也不可得。1922年,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她带着从民国初期就一直跟着她的保姆顾妈,搬到了北京一条叫做居仁里的小胡同的一所小院。那是靠近天桥的贫民窟。赛金花的日子如江河日下,八大胡同彻底抛弃了她,人们已经无情地遗忘了她。
  不过,瑞士作家赵淑侠采访晚年的冰心时,冰心曾说自己见过垂暮之年的赛金花,那时的赛金花,“漂亮看不出了,皮肤倒还白净,举止也算得上大方文雅;意外的是,赛金花居然跟来访的美国记者用英文交谈了几句。”
  1936年11月4日凌晨四点左右,赛金花落寞凄凉而亡。正是冬日,寒风让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紧紧地攥住了一床破棉被的被角,来抵御逼在窗外的朔风的如刀呼啸。
  第二天清早,来这里巡查的一个叫普玉的片警,听见了顾妈的哭声,才走进小院,看到了这样凄惨的情景,他颇有新闻头脑,不是立刻打电话报告自己的上司,而是先通知了报社。接电话的是当时《立言报》的编辑吴宗祜,《立言报》立刻停机改版,以最快的速度发出了独家新闻。很快,全北京城都知道了赛金花悲惨死亡的消息。赛金花再次走进了北京人视野,而这一次背景已由八大胡同变成了居仁里,身份从一个传奇人物转为一个饥寒而死的孤老太太。
  其实,那一年,赛金花年仅62岁。
  《立言报》一出,京城的名流才又忽然想起赛金花来,纷纷捐款捐物,让赛金花得以不错地被安葬。据说,棺材是由吴宗祜出面,先到梁家园的鹤年堂棺材铺赊的,掌柜的一听死者是赛金花,破例半价优惠。张次溪(民俗史学家)倡议把她葬于陶然亭,得到大家的赞同。题写墓碑的,现在有人说是齐白石先生,其实不确,当时,许多名流竞相要求题写这座墓碑,如清末的翰林张海若、沈元潜,书法家邵章、张伯英,雕刻家寿石公等,但都未成功,最后书写碑石的是潘毓桂。大概因为他是个丑名昭著的大汉奸,后来人们不愿意提起他,便张冠李戴地安在了齐白石的头上吧?
  赛金花墓最后建在陶然亭慈悲庵东北侧、香冢和鹦鹉冢以北的锦秋墩上。墓为大理石砌成,碑为花岗岩,高近两米。要说也够气派的了,我在广东惠州见过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的墓,同为妓女,没有赛金花的墓那样气派。据说当时墓地四周还有《彩云图》、《前彩云曲》、《后彩云曲》石刻三块,《彩云图》为张大千所绘,前后《彩云曲》是樊增祥的诗。但是,如今去陶然亭,再也无法找到这些遗存了。
  现在,在惠州还能够看到王朝云的墓,在杭州还能够看到苏小小的墓,在常熟还能够看到柳如是的墓。但是,在北京,已经看不到赛金花的墓了。
  无论是非功过被怎样地评价与评说,王朝云、苏小小、柳如是都无法赶上赛金花吧?作为地位最卑微的一名妓女,她却创造了所有名媛闺秀乃至那些重臣勇将甚至皇上太后都没有创造的传奇。我不说奇迹,只说传奇。冰心曾对赵淑侠讲述过对此时赛金花的印象:“漂亮看不出了,皮肤倒还白净,举止也算得上大方文雅;意外的是,赛金花居然跟来访的美国记者用英文交谈了几句。”
  

红颜祸水是怎样变成巾帼英雄的(1)
平凡妓女步入历史事件,红颜祸水变为一代英雄,在八大胡同里,除了赛金花,还有一位,那就是同样鼎鼎有名的小凤仙。以小凤仙的传奇为蓝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香港曾经拍过电影《小凤仙》,由李丽华主演;八十年代内地又曾经拍过电影《知音》,由张瑜扮演小凤仙,使得小凤仙一次次地从历史的仆仆风尘中走进人们的视野,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议论。张瑜演的小凤仙,总爱抱把瑶琴,见面时候弹,送别时候也弹,突出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主题。
  何谓知音?谁和谁知音?很显然,电影讲述的故事,正是老百姓所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蔡锷蔡松坡大将军出现在八大胡同,出现在小凤仙的身边,便没有小凤仙的名声一直绵延至今。这一点,和当年她的前辈赛金花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德军元帅瓦德西衬托着,便也不会让赛金花的名声一时如日中天。瓦德西和蔡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