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元763年初,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联合进攻之下,屡遭败绩、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自缢而死,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梓州的杜甫又惊又喜,脱口吟唱出那首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逐渐尘埃落定,大唐王朝幸运地得以延续,尽管再也回不到往日的繁荣富强。杜甫、高适、岑参等诗人们的人生之路也还要继续走下去,无论前边是晴天丽日,还是凄风苦雨……
第55章 唐太宗的好色记录
近年来影视上的帝王戏很热闹,有些虽一再强调尊重历史,仍脱不了“戏说”的俗套。就拿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制作《贞观之治》和《贞观长歌》来说,过分溢美而歪曲史实的杜撰比比皆是,唐太宗被美化成十足完美的圣王,然而,真实的历史并不象剧作家描写的那么美好,有些事情甚至出乎人们的想象。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贞观之治”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一些劣迹也是明明白白写在历史上的,只不过后者的阴暗被前者的光明所掩盖而已。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李建成、弟李元吉之后,又马上将他们的儿子统统杀死,并公然纳元吉之妃为己妃,霸占弟媳妇。进入晚年时,他渐渐趋向奢侈腐化,不但修复隋炀帝的豪华宫室供自己享受,而且迷信占卜,痴迷丹药,竟在五十二岁时因服用所谓的长生丹而一命呜呼。
在此,我们暂且抛开唐太宗的骄奢愚昧,专门说说他的好色。
贞观之初,正值百废待举之时,唐太宗较少恋及女色,贞观五年以后,天下已趋大治,贪图享乐思想滋长,选美之举时有出现,故唐太宗一生曾罗致了不少美女,受其宠爱的也不在少数,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就有八个。
第一位是大杨妃,这位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最传奇之处莫过于以亡国公主身份,嫁予了新朝王子李世民,而这位新朝王子,还是她的表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嘛)。这位杨妃应该是李世民晋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一度想将其立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炀帝之女而强烈反对,最后只得作罢。昭陵葬了一位杨妃,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位杨妃。
第二位是阴妃,因为阴妃的儿子李佑谋反被诛,所以阴妃后来应该受到了株连,就销声灭迹了。
第三位是韦贵妃,她是李世民一度最爱的女人。据说韦妃有倾城之貌,绝世之才,所以得李世民宠爱,长久不衰,最奇的是,这位韦妃本来是有夫之妇,原来的丈夫是李珉,两人育有一女,后来李珉因为杨玄感造反被诛,韦氏因此没入官府,那时侯,李世民应该虚岁十六,和长孙成婚不久。老天对他们很是眷顾,韦氏没有被发配到任何地方,一直被囚在洛阳,直到李世民攻克洛阳,与她见面,李世民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于是娶她入秦王府,与之缔结鸳盟。
第四位是燕妃,历史上记载不多,好象只写十三岁入秦王府后庭,也是才貌出众,后生有两位皇子。
第五位就是让李世民备受后世谴责,冒天下之大不韪迎娶的小杨妃。小杨妃原为齐王李元吉正妃,也算是名门之后。李世民与小杨妃的“艳史”,也成为无数小说家的最爱,无论是比较正规的《唐史演义》,还是鸳鸯蝴蝶派的《宫廷演义》都大事渲染,写得轰轰烈烈,爱恨缠绵。李世民娶杨氏入东宫,满朝之中居然没有人劝谏,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或者说大臣们知道劝也无用呢。弑杀兄弟,是为不义,威逼父亲,是为不孝,屠杀子侄,是为不仁,强纳弟妇,是为不礼,但这些对李世民来说,好象都是小节了。
第六位,是谥号为贤妃的徐惠,据说她是个五月能言,八岁能诗的才女,因为敢于劝谏而受李世民尊敬宠爱,可能李世民在她身上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
第七位,就是那位不但做了女皇,而且自己造字取名的武曌,即武则天,她恐怕是第一个给李世民戴绿帽子的女人。唐太宗不仅具有招贤纳士的慧眼,对女色的鉴赏也属上乘,十四岁的武则天竟然使他禁不住啧啧赞叹:“美容止,美容止啊!”当天就封她为才人,属正五品。接着,太宗下旨召她侍寝,并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唐太宗常年膏梁厚味,沉湎女色,体内郁毒久积,武则天玉体洁白如胴,姿色艳丽,使他最终因缠绵床弟之事而引发背部恶疮。太子李治(就是后来即位的唐高宗)常常侍候病中的父亲,这样一来,唐高宗与武则天见面的机会就频繁起来。唐太宗久病不起,武则天饥渴难忍,便与唐高宗常常秋波传情,两人年纪相似,眉来眼去,勾搭成奸,一代英主唐太宗竟然被儿子戴了绿帽子。
以上就是史书有记载的李世民身边的各位美眉(长孙皇后除外),其辉煌程度、传奇程度,似乎只有汉武帝可以媲美了,从这份记录来看,说李世民好色应该没有冤枉他。
第56章 杜甫是个好朋友
公元744年,四十三岁的李白和三十二岁的杜甫在当时的东都洛阳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那时,受到唐玄宗冷落,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刚刚心灰意冷、满怀忧愤地离开了都城长安,而多次赴考落第的杜甫正在洛阳城内犹豫不绝,不知何去何从。两个天才诗人的偶然相逢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扫清了各自心头的阴霾,两颗纯真热切的心灵一同沐浴在友情的清泉净水之中。
他们惺惺相惜,平等交流,抒怀遣兴,评古论今,建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情。分手前,二人相约下次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面,之后一起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在这里,他们还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一起畅游山水,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第二年,即公元745年,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二人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同行同宿,亲如弟兄,就像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所写的一样:“我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们还一道寻访隐士高人,偕同去齐州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这年秋冬之际,李白与杜甫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赠李白》一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李白与杜甫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但他们分手后的表现却大不相同。
李白是个“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人,对爱情如此(他一生结过好几次婚),对友情亦然,所以他走到哪里都能很快交上朋友,而离开之后却又会很快不再去想曾经的故人。
杜甫在友谊上则是个情痴,和李白分手后,他对这位老友魂牵梦萦,念念不忘,为他写了不少诗篇,流传至今的就至少有《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五首。
在诗中,杜甫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感叹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担心着李白被流放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至诚君子之心溢于言表,一往情深之谊令人感动。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的消息传到杜甫所居的成都时,杜甫欣喜至极,写下了《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和杜甫的其他诗作相比,上面这首诗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他实际上是没有标题的,后人为了便于叙述,就借鉴《诗经》的做法用诗歌的前两个字做了题目。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杜甫在听到关于他一直梦萦魂牵的老朋友的好消息时,心中是那样的激动而快乐,以至于忘记了给诗作起一个名字。
第57章 多情天子李豫的传奇人生
《打金枝》是一出妇孺皆知,老幼咸宜的喜庆戏,逢年过节、婚礼寿诞之时经常上演,而且很多剧种都有这个剧目,如晋剧、评剧、豫剧、吕剧、越剧、河北梆子……
《打金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王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三子郭暧为妻,以表彰郭家的卓越功勋。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去拜寿,唯独升平公主不往,引起众人议论,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文·冇·人·冇·书·冇·屋←。公主向父王母后哭诉,坚决要求唐王治郭暧之罪。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在深明大义的国母劝说下,唐王不但没有降罪驸马郭暧,反而对其大加封赏。国母随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
赏戏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戏中的唐王是哪个皇帝呢?
一说到唐王,我们就会想起最熟悉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打金枝》中这个黄袍玉带,长须飘飘,胸怀大度,和蔼可亲的唐王就是他,那么到底是不是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唐王实际上是唐代宗李豫,也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珍珠传奇》中那个多情小生代王李豫。
唐代宗李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孙子(唐玄宗是唐太宗的曾孙),唐朝的第八位皇帝(武则天除外),同时也是“安史之乱”之后的第一个皇帝。他年轻时是不是像电视剧中那么多情呢?当上皇帝后又是否像戏里那样心胸宽广呢?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呢?我们不妨带着这些问题领略一下唐代宗李豫的传奇人生。
木秀于林
开元十四年(726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唐代宗李豫生于东都洛阳上阳宫之别殿,当时唐明皇正在汝州洗温泉浴。这位四十二岁的大唐天子听闻喜得长孙后即日返回东都皇宫,并在孙儿出生第三天亲临探视,明皇见到自己的长孙活泼可爱,以后几乎天天前去看望,有一次,唐玄宗在欣喜之际竟脱口而出说:“此子福过其父”。代宗出生后取名为俶,表示美善之意。年方十五的李亨因在兄弟同辈中先得贵子,倍受父皇玄宗的宠爱,改变了以前常常被冷遇的处境。
李俶的少年时代恰值大唐开元盛世,享受着优裕无比的贵族子弟生活,蒙受着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他幼而好学,尤专《礼》、《易》,仁孝温恭,动必有礼,深受爷爷唐玄宗的宠爱,被立为嫡皇孙。李亨则父以子贵,备受玄宗的器重,开元二十六年在太子李英被杀之后册立为太子。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八月二十一日,李俶十五岁,被封为广平王,开始步入青年时代,这时,唐帝国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封建社会内部,旧的制度遭到破坏,如均田制。府兵制的崩溃;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新的东西尚在朦胧的孕育之中。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先是李林甫乱政十九年,继之杨国忠专权,两者都以动摇太子之位为要务,李俶的生父李亨虽贵为太子,身边却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渐渐成熟的李俶,耳闻目睹宫廷上层的尔虞我诈和政治舞台上的腥风血雨,深知自己身处的太子长子和嫡皇孙地位令人嫉羡,稍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到生命安危,关联到是受祖父的宠信还是横遭冷遇。李俶从父亲“仁孝谨静”而获取忠臣良将的同情和保护。取信于祖父。稳固了皇太子地位之经历中汲取了经验,能遇事沉思,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因而为祖父唐玄宗钟爱不移。
唐代宗李豫(现在叫李俶)与沈珍珠的旷世之爱就是从此时开始的。沈珍珠是浙江吴兴(今浙江德清)人,出身世家,玄宗开元末年被选入东宫(历史上,东宫就是太子宫,和娘娘没有关系)为宫女。皇太子李亨赐沈氏予广平王李俶。沈氏美貌如花,又贤淑纯良,故而深得宠爱,于天宝元年(742年)生下长子李适。
临危受命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宠信的安禄山起兵叛唐,“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玄宗带着杨贵妃及诸皇子、皇孙仓皇出逃,李亨、李俶、李适自然都在其中,而诸皇子、皇孙的妃妾及一大群皇亲国戚却被遗下未及逃走,结果为叛军所获,从西京长安劫掠到东都洛阳,其中就有沈氏。
随后,唐玄宗避难四川,李俶随父亲皇太子李亨至灵武(今宁夏灵武市)。李亨在灵武称帝(历史上称为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封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至德二年(757年),李俶与郭子仪等率领唐军,在回纥援助下,先后攻克长安、洛阳。不久,肃宗回到长安,李俶进封楚王,后徙封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太子,更名李豫。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肃宗病危,张皇后欲立越王为帝,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勒兵逮捕越王,幽禁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李辅国遂拥李豫即位,改元宝应。
至德二年(757年),李俶收复东都洛阳时,在掖庭皇宫中找到了已被关押一年多的沈氏。夫妻二人悲喜交集。可是由于当时战事紧张,行色匆忙的李俶竟没有来得及将妻子送回长安,便又经略北征。不久,史思明再犯洛阳。等到唐军再次打败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收复洛阳时,沈珍珠却已不知去向。代宗急痛万分,派出大量人员寻找,可是一直杳无音讯,这一次分别真正成了“十年生死两茫茫”。
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自缢而死,“安史之乱”结束。
风云再起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拥立有功的大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自恃功高,更加专横,对代宗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李辅国甚至对皇帝说:“陛下但居宫中,外事自有老奴处分”。代宗利用李程二人之间的矛盾除掉了李辅国,后又罢黜了程元振和另一个专权的宦官鱼朝恩,稳定了中央政府的形势。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代宗感觉大功告成,天真地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了,就在当年改元广德,大赦天下,安史旧部亲族一概不予追究,各地官吏加官进爵,普通百姓减免赋税,这样一来,安史旧将一变而成为唐朝的节度使,给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日渐强大的吐蕃趁火打劫,乘“安史之乱”之机尽占河西、陇右之地(今甘肃、青海一带),并进扰关中。广德元年(763年)冬,吐蕃攻陷(今陕西周至),代宗出奔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吐蕃入长安。这时,郭子仪以关中兵马副元帅名义驻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部下只有士卒数百。郭知长安陷落,便到商州(今陕西商县)招募散兵,遣将进逼长安,迫使吐蕃退出。唐军收复长安,代宗还归京师。
此后,大将仆固怀恩反叛,连年引回纥、吐蕃、党项等族军队威胁关中,京师一再戒严。代宗一度意欲亲征,赖郭子仪说和回纥,迫使吐蕃退兵。
唐代宗在位时先后任用第五琦、刘晏等人整顿财政,改革漕运,增加盐利,为以后唐德宗时的税制改革准备了条件。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崩于长安宫中紫宸之内殿。年五十四岁,在帝位十七年。当年十月葬于元陵,在京兆富平县,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唐代宗在位期间年号有三:一为广德,二为永泰,三为大历。
代宗皇帝的一生,不仅在政治舞台上角逐得胜,在动乱中平叛御边,搏击疆场有功,削除专权跋扈的宦官,剪除专擅朝政的权臣,巩固帝位,乱后求治,罪己安民,在经济上,教育上也多所改革,颇见成效。
多情天子
唐代宗以多情天子著称于唐代诸帝,是个颇具几分浪漫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多情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唐代宗素以宽厚仁孝著称于世,对于有养育之恩的祖父、父亲、舅父等,生前尽孝道,死后永怀念,可谓亲情笃厚。
李豫即位后,于广德二年(764年)立长子李适为皇太子,同时下诏寻找太子生母沈氏。唐代宗在位一十七年,便寻找了失散的妻子一十七年,却一直没有下落。多情的李豫始终不相信沈氏已死,临死都期盼着有夫妻重聚的一天,最终却是失望。除了遥尊沈氏为后,他一生没有册立过其他皇后,中宫的位子永远为沈珍珠而保留着。
唐代宗李豫与他的兄弟们亲密无间,尤其是和异母弟弟建宁王李倓感情甚厚。李倓年纪轻轻就被张皇后和宦官李辅国谗害致死,所以李豫常常怀念这位一起长大的三弟,即位为帝后,先追赠李倓为齐王,后又下诏追赐谥号为承天皇帝。
唐代宗对臣子也是非常宽容的,所以才有了上面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