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三极崛起-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请你们给予配合。”

    “这个。,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要不你还是交给俊如,需要时我向他要。”朱老总有些迟疑。

    “不行,他是中央军,交给他我怕肉包子打狗,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够做得了主的。”赵子赟断然否决。

    “那好,既然老弟信得过我们,我们就借你的炮兵团一用!”

    “老总,你看那件事。。”见谈话很融洽,左权趁机提了引子。

    朱老总点点头:“子赟老弟,有件事我需要向你说明下,这次我们两个师参与石门战役,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将一部分人散入到河北,开展敌后作战。”

    “很好啊,趁着日军还未完全控制河北,打下一些钉子,是能够起大作用的。”

    “既然老弟赞同,我就直说了,敌后作战弹药和药品光靠缴获是难以为继的,因此我想还是得请老弟帮忙。”

    “可以。”

    “老弟对我们支持太多,真让人有些过意不去。”

    赵子赟笑笑,想了想道:“要不你们也帮帮我,把你们得到的日军各种消息也提供一份给我,如果有可能,在一些特殊任务中,也请你们从事秘密工作的人给予协助。”

    “可以。”朱老总也爽快答应,左权有些疑惑:“什么特殊任务?”

    “我现在还说不好,比如暗杀、破坏什么的,左参谋长,别这样看我,我可从来没说自己是好人。”

    商议太久,总是会让人说闲话,朱老总看也耽搁了快一个小时,便起身告辞,来到走廊,左权低声问道:“老总,真要配合他搞什么暗杀之类的?”

    朱老总微微点了点头:“个人有个人的想法,其实他的网不必我们的小,配合不配合都一样,我们只要把握好度就行。”

    第二战区的和谐之声自然逃不过老蒋的耳目,尤其谭海的突然出现让他异常警觉,他没想到关系最复杂的第二战区居然没什么纷争,这让他对起到关键作用的赵子赟更加重视,有心想把十四集团军调离,可考虑到山西战略位置重要,加上贸然调离十四集团军反而会引起一些质疑,思索再三,他还是决定让戴笠加紧对山西、察哈尔和绥远的渗透,利用日本人削弱,甚至消灭赵子赟的念头再次萦绕心头。

    消息也很快传到日本人的耳中,山西不比察哈尔,日本人在这里的地下势力也是盘根错节,不少人和日本人还有瓜葛,赵子赟大力支援山西各集团军让华北方面军有些担忧,经过分析,参谋部认为第二战区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战区,凭借太原和察哈尔的兵工厂,山西守军也能够承受巨大的消耗,光凭两三个师团是不太可能攻破山西的防线,如此一来,兵力不足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此时南京保卫战已经开打了一个月,华中方面军依靠飞机、大炮的绝对优势,突破了锡澄线,抵达南京外围阵地,两边正展开激烈的攻防战。东京大本营现在面临抉择,是集中力量先取南京,还是两线同时作战?

    帮助东京大本营做出决断是天气,进入三八年一月份,北方地区异常寒冷,察哈尔、绥远大雪纷飞,别说作战,就是训练都很困难,平津地区和河北、山西大部也降下暴雪,道路情况非常糟糕,这种情况下,继续进攻山西是不合时宜的,由此也让日军进攻河南的价值变低,参谋本部中,认为占领南京就能彻底打垮中国人意志的呼声变高了。

    除此之外,不论是华北战场,还是淞沪,南京战场,日军都没表现出所向披靡的态势来,因此,占领中国首都已经不仅仅是巨大荣耀,也是给日本国民一个交代,更是提振士气的唯一手段。

    天气对日军有影响,但对南京守军影响更大,后勤的劣势一览无遗,江南、江北两条通道随时都有可能被日本人切断,而建立了上海这个最大的桥头堡后,日军的后勤优势体现出来了,加上华中方面军各师团的残酷搜刮,江南鱼米之乡反而成了日军的补给基地。

    哪怕是察省崛起,华北战场上锋芒毕露,赵子赟依然不看好南京保卫战,两国的实力差距摆在那里,在战争初期,中国一方是无力抗衡日本人的三板斧,只有持续的消耗,才能将日本人拖入泥潭,赵子赟很诧异,既然老蒋也知道以空间换时间,而且外国干涉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为何还不下决心后撤?

    个中滋味只有老蒋知道,在外国调解,日本开出他完全不能接受的条件后,他就已经知道自己遭到欧美列强的抛弃,南京迟早是保不住的,他已经有放弃南京的打算,可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大义凛然叫嚣着南京必须守,否则就是亡国。

    话语逼住了老蒋,他是想让唐生智提出放弃南京,这样他的压力就小很多,也让他避免当初出尔反尔的决定。

    老蒋纠结,日本人却没闲着,华北方面军在接到暂缓攻击山西的指示后,将重心转移到山东方向,在经历痛苦不堪的雨季后,山东方向已经能够快速机动,第一军休整补充兵员完毕后,由二十师团驻守平津,山下奉文的混成旅团依然驻守南口,十四师团进驻保定,第六师团则抵达石门,攻克沧州的独立混成第三、第四旅团继续朝山东攻击,石门第二军一零八师团撤回天津休整,第十师团和一零九师团朝东运动,方面军直属第五师团和第三师团朝邯郸运动,准备从聊城一线攻击山东。

第426章 难民问题() 
从太原返回张恒后,赵子赟结束了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生活,完全被陈淑珍拖回到政事上来,再不梳理,察省要崩了。

    最大的问题还是难民潮,日本人的全面进攻让华北及华东各省民众都不得不出逃,虽说有不少人选择留下来,但各省只要有一两成民众出逃,汇集起来都不是小数字,若是这些人选择一路向西,分散到各省,问题还不太大,但这只能是在政府强力干预下才可能出现。

    老蒋西迁重庆,自己那一摊子还没收拾好,自然顾不上这事,于是乎,出逃的民众基本只有两个选择,武汉重庆一线和山西察哈尔一线。

    有点路子的去了重庆,其余的渡过头几天的恐慌后,不约而同选择了察省,尤其是上海地区,那些学者、教师、商人基本上都把察省作为他们的目标,赵子赟没想到上海交易会他最大的收获就是上海民众对察省的认可。

    长长的队伍一路从江苏到安徽,再进河南,直入山西,这迁移带来了负面效应,沿途各省民众见这么多人去察省,有些担心日本人的人便加入到队伍当中,到山西界,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队伍。

    这势头差点没吧老阎吓爬下,好在这些民众多数不在山西停留,依然一路向北,沿途警察也没过多干涉,既然是去察省,那就去吧。

    恰逢此时赵子赟一直跑来跑去,忙着应付日本人的进攻,把陈淑珍忙得焦头烂额。

    “子赟,这么下去我们会被拖垮的!”在紧急会议上,陈淑珍将统计数据说完后,非常严肃的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赵子赟苦笑,那怎么办?把这些人都赶出去?

    “张厅长有何建议?”

    张鸿无奈,他知道赵子赟怎么都会先问他这个民政厅厅长。

    “老实说,我没办法,我们现在的难题不是眼前的这一两个月,吃穿用咱们咬咬牙也能抗过去,问题是以后怎么办?察省根本安置不下这么多人!”

    是啊,这才是**烦,要是不给他们安排出路,就算多数人多少有些积蓄,那坐吃山空非常快。

    “我们还有土地可以安置一部分么?”赵子赟转向李良。

    李良明显消瘦不少,看情形这事也让他操心不少,闻言李良翻开桌上的本子:“土地还是有的,我们现在推行新种子和化肥,每一户家庭可以比以前少种三成地,我算了下,各县名下和省府名下的土地挤一挤,大致能安排一百到一百二十万户左右,也就是说,只能解决三百到四百万人的生计。”

    “子赟,还有个问题你得考虑,不是每个来察省的人都会种地,都愿意去种地的。”陈淑珍在边上提醒道。

    赵子赟蹙眉:“这类人大致有多少?”

    “根据各地初步登记的情况看,完全没有从事过农事的人占了三成多,大致有近四百万。”警务处长乌素格吉勒格尔说道。

    赵子赟倒吸口气,要命了,不过天生土地也安置不下那么多人,三成四成意义不大。

    “工厂呢,商号呢?能安置多少?”

    “我和各商会商议过,初步统计可安置五六十万,可也有问题,这工人、伙计不是是个人就能做的。”杨受成道。

    “那意思不就是说没辙了?”赵子赟双手一摊。

    屋中沉寂,赵子赟目光瞅见宋思雨,急忙问道:“不知宋处长可有法子?”

    宋思雨为这事已经好长时间睡不好,于公于私她都先解决此事,只是这难题几乎无解,闻言她无奈道:“没办法,自古以来逃难之人都只有听天由命,要是没人管,很多人都是死路一条。陈秘书长说得对,现在难民数量已经超出察省极限,除非你有更多的地方去安置。”

    她的话倒是让赵子赟陷入沉思,好一会他问道:“我提一个问题,这些人来察省,只要有安排,他们愿不愿意吃些苦?”

    “这个不好说,不过我想大多数人只要能安安稳稳活下去,应该不介意吃苦的。”陈淑珍道。

    “宋处长提醒了我,察省确实无法安排这么多人,因此我打算将一部分人安排到锡盟和外蒙,如果我和绥远傅主席能够谈妥,那就更好办一些。”

    陈淑珍略微沉思后道:“这确实是个办法,外蒙估计很多人不大愿意去,锡盟还是可以的。”说着,她见屋中不少人有些疑惑,笑道:“子赟,锡盟一事是不是可以向大家透露一些?”

    “我认为可以,现在重庆也顾不上这些,我们又不公开竖大旗,谁也不好说什么,现在是什么情况,还是你说说吧。”

    陈淑珍捋了捋头发,“在去年初,胡克巴图尔,哦,就是韩凤林,和我们有了初步的接触,他是想让锡盟旗改县正式纳入察省省府管辖。”

    话音一落,屋中嗡嗡声起,陈淑珍抬手示意:“我还没说完,安静!。咱们的赵主席呢,没有同意。”

    屋中嗡嗡声更大了,很多人都无法理解,陈淑珍不得不敲桌子:“都说安静,听我说完!”

    所有人都望着她,希望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赵主席认为,锡盟应该是一个省,因此,他建议韩凤林先进行筹备,可以说外界的传言不是空穴来风,不过不是锡盟自己人在乱,而是我们主导的,只是为避免外人做文章,章嘉活佛替我们做了掩饰,日本人大举进攻察省,让此事停滞,现在,锡省筹建已经重新启动,根据韩凤林和各旗初步商议的方案,锡省先建,什么时候上报中央再议,在此期间,锡省省主席空缺,由韩凤林出任秘书长一职。”

    话虽没明说,在座之人谁都知道锡省省主席空缺是何意,细细一想,果然好棋,就算有人知道了,想做文章,一时也不好下手,这韩凤林听谁的,白得不能再白。

    “赵主席、陈军长和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打算,财政厅副厅长胡志恒将出任锡省财政厅厅长,吴醒亚局长将出任锡盟民政厅厅长一职,警务处将由集团军军法处处长孟克尔出任,其余各厅长由锡省各旗推荐,锡省省府在贝子庙,更名为锡林浩特,本来是打算开春向各位宣布,既然难民一事需要解决,我认为可以提前做准备,这样韩凤林和我商议的关于实业合作,牧业开发,甚至办学校,建立锡林浩特城都可以落到实处上。”

    大致了解了锡省的来龙去脉,嗡嗡声反而更大了,如果说旗县合并是个炸弹,这锡省就是九天惊雷,让人无论如何都要说两句,表达心中激动的心情,锡林郭勒省,蒙区回归的大船已经,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凡是参与之人,将名留青史。

    在做有两人已经抑制不住眼中泪水,尤其是吴醒亚,他做梦都没想到会成为锡盟建省一员,辛亥之后,今天是他最辉煌的时刻。

    “主席,我建议让察哈尔蒙族委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锡盟建省,很多蒙古族人会向往他们的故乡,动员一下,这样既可避免大批汉族人进入锡盟带来的纷争,也能化解察省现有八旗四群多数蒙族人无牧可放的难题。”乌素格吉勒格尔说道。

    这个建议非常好,众人七嘴八舌,有提出不少建议,比如李良就认为锡盟各种建设很差,可在难民中选一些人参加建设等等。

    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有了路子,需要的是下来将一些事情细化,提出方案,至于当前的难民安置,就简单多了,现在已经是二月,再熬两个月,就可以开始着手安排。

    宋思雨在会议后期基本没说话,她一时无法消化今天听到的,散会后,她急忙赶往八路军办事处,将这个惊天消息告诉邓主任。

    邓主任听罢,也是久久不语,她既激动又担心,锡盟建省,必将导致乌盟、伊盟的崩塌,更要命的是赵子赟还透露出另一个信号,外蒙。

    想到这,她隐隐能够看到赵子赟和苏联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这在延安,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两边良好的合作关系前景堪忧。现在的问题是此事该如何上报?

    “邓大姐,怎么了?”宋思雨见她脸色忽变,有些不安起来。

    “思雨,这件事对我们有麻烦。”

    “麻烦?什么麻烦?”宋思雨不解。

    邓主任欲言又止,她无法向宋思雨解释清楚,延安有很多苏派,她很担心一旦上报延安,有些人发表激烈的言辞,不但会造成和赵子赟的相互不信任,要是被重庆就此做文章,将锡省扼杀在摇篮之中,相信察省将彻底和延安分道扬镳。

    一个艰难的决定,邓主任思索良久道:“思雨,今日之事你不要外传。”

    “可很快大家都会知道的。”

    邓主任摇摇头:“你身份特殊,这是不一样的,察省省府应该不会对外公布此事,我相信赵子赟他们是不会不注意言辞的,传言永远是传言,懂吗?”

    宋思雨点点头,在特别事务处工作已有好几个月,她已经懂得官场上的一些事情。

    “我要回延安一趟,我不在期间,你一定要多小心,多做事,少说话。”

    听到这句话,宋思雨明白事情比自己想象的严重,“邓大姐,我记住了。”

    当天,邓主任就坐上了前往归绥的火车,现在经归绥前往陕北的通道不但安全,而且更快。

    这个冬天,随着日军持续攻击南京,并朝山东方向进兵,察省难民持续流入,好在有了初步的安置预案,张鸿没有前段时间那么烦躁,他沿着平绥线一路设置安置点,搭建简易房子,到后来,张多铁路沿线这样的临时安置点也多了起来,察省并没有不管难民,也让逃入察省的民众心中安定不少,庆幸来对了地方。

    张鸿也庆幸一件事,当初赵子赟弄出个工农业蓝图,本意是平衡晋察绥三省的工农业,没想到这个调整,对解决这次察省难民危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经过各方协调,本来没有作为主食的马铃薯和玉米派上的大用场,尤其马铃薯,产量比小麦高了十几倍,还可以储藏不短的时间,张鸿大量采购,还花钱不多,极大缓解了察省的粮食危机。

    和绥远的商议也取得些效果,傅作义答应有限接收一部分,有山西和察哈尔顶在前面,绥远更为安全,加上察省部分工业转移到绥远,傅作义在工农业上都需要人,只是绥远刚起步不久,省府实力远不如察省,负担过大,绥远是撑不住的。

    为尽力安排难民,也为以后打算,赵子赟和核心层商议后,终于咬牙要修乌兰哈达到格日勒浩特和归绥到包头的铁路,将绥远的包头钢铁厂扩大一倍,并全力开发包头的铁矿,这种大工程需要消耗的劳力相当大,消息传出,连重庆都震动了,只是各方解读意思差异很大,老蒋幕僚认为,赵子赟如此插手绥远事务,而傅作义居然没有异议,说明二人已经完全走到一起,这样的联合是藐视中央的举动,他们建议老蒋在合适的时候,将傅作义调离绥远,安插自己的人进去。

    工商界认为此举非常不合时宜,北方形式严峻,一旦日军攻占河南,晋察绥三省将形式上和南方断绝,仅凭蜀道,物资往来会非常困难,万一局势恶化,赵子赟此举有替日本人做嫁衣之嫌。

    一些政客则认为现在修到外蒙的铁路,无疑会刺激苏联,在中日开战之后,苏联似乎是中国唯一的盟友,重庆需要苏联的援助。

    总之,谁都不认为赵子赟如此大手笔首先是难民带来的安置压力,不过当下南京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一旦丢失,不但士气大损,日军顺江逆流攻击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