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可以说不-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易谈判副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而中方则是现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

    当晚11点,两位女代表同时离开谈判现场,出现在世界各国记者面前。宣布双方草签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消息,中美两国间长达20个月的知识产权谈判终于落幕。当
时一家外国通讯社记者在发出的电讯中称“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

    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纠纷由来已久,从8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摩擦。1990
年4月,美国以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为由,根据美国贸易法“特别301条款”的规定,
宣布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应当说,中国方面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态度是积极
的。

    1992年1月,中美双方代表吴仪和卡拉·希尔斯共同签署了“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
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愿意在约定期限内完成对这一问题的保护工作,而美方则承诺取消对
中国的特别调查。

    但是事隔两年后的1994年6月,美国又再次挥舞起“特别301”大棒,不考虑中国政
府在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后作出的努力。要求对中国进行六个月的调查。这一次,美国人针对
的是与计算机行业相关的激光唱盘等产品的盗版问题,认为中国的侵权行为给美国企业造成
了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中国与美国之间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共进行了七轮磋商。在谈判
开始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有“铁娘子”之称的外经贸部部长吴仪语气坚定地代表中国政府对
外发言,认为中国在短期内已经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保护知识产权的
立法过程,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美方提出的非
法复制激光唱盘的问题,专门组织力量收缴并销毁了数以百万计的盗版激光唱盘和录像带,
关闭了有关的侵权工厂。

    平心而论,美方要求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无可厚非的,中国人也没有蛮横无理地拒约这
些要求。不过。美方谈判代表们却在谈判中层层加码,他们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实际上已经超
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如要求在中国设立独资的新闻出版和音像制品公司等等。在音像
制品对外开放市场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之间至今也未能达成一致。而美方在海关边境措施、
版权认证制度以及行政执法部门的权限等问题上提出的要求,连美国本身也未能做到。尤其
让中国人感到不快的,是美方对中国的司法和立法程序也提出了要求,甚至要求允许美国在
中国设立侦探事务所。你还不如让中央情报局在北京设一个挂牌的分局哩。

    面临着六个月最后期限的威胁,面临着美方宣布进行贸易报复的现实可能性,吴仪,这
位深知双方底牌的中国女部长,偏偏没有被美国人吓倒。这位头发略有些花白的中国“铁娘
子”,在记者招待会上毫不客气地警告美国:“你们宣布报复清单之日,就是我们公布反报
复清单之时。”

    1994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坎特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公布了对华贸易报复清
单。而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仅仅在两个小时以后,中国就公布了对美国贸易的报复清单。

    消息传开后,一家日本通讯社驻北京记者在发回本国的电讯中曾不无感慨地评论说,日
本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缺少的就是像中国的吴仪女士这样敢于对美国人说“不”的灵魂
人物。

    1995年2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宣布了对华实施贸易报复的最终决定,而中国外
经贸部则随即作出反应,也公布对美贸易报复的最终决定。从这两份清单来看,美方将原定
为28亿美元的输美产品削减为10.8亿美元,而中国出口美国的大宗商品如运动鞋、箱包
等产品则不再包括在内。相比之下,吴仪拿给美国人看的报复清单除贸易外还增加了投资一
项。对于新增加的投资一项,美国人是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的,因为当时美国通用汽车公
司正竭力争取在中国合资生产汽车的许可。可以说,增加内容后的报复清单击中了美国人的
要害。

    清单公布后,坎特又亲笔致函吴仪,邀请中国代表团到华盛顿进行最后谈判,争取尽快
消除分歧。而吴仪的回函则很明确:同意恢复谈判,但是地点在北京而不是华盛顿。

    随后,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由工作组级别上升为谈判代表级别,美国贸易副代表巴尔舍夫
斯基也从美国飞抵北京,与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孙振字共同主持最后阶段的磋商。中国打出
的投资牌开始见效,在美国国内一些大企业老板叫苦连天的抱怨声中,美方代表感受到了强
大的压力,在有关中国立法与司法权等问题上没有再提出过分的要求。而中国则也作出了一
些务实的让步,在顶住美方在华独资生产音像制品、软件和出版物的要求同时,允许以合资
的方式生产上述产品,双方的立场逐步靠拢。

    2月25日,双方开始起草协议文本。由于长达30页的文本需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对证,
进展一直十分缓慢,从25日到26日凌晨三点,也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工作。结果双方一直
连续工作到26日深夜十时,这场贸易大战才在双方代表香槟酒杯的相碰声中化险为夷。

    当丝毫没有倦容的吴仪和巴尔舍夫斯基出现在已守候十多个小时的各国记者们面前时,
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们投向吴仪的目光是充满敬意的,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这是一位敢于对
美国人说“不”的中国女人。她所展现出来的,正是现今中国不畏强权、毅然捍卫自身的利
益和尊严的姿态。



    谁在“轻柔地走”?

    有一个细节值得特别指出来告诉中国人,当美国宣布与越南复交并在河内举行大使馆开
馆仪式的时候,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出人意料地参加了开馆仪式,这一举动可以说是罕见的。
美国人这样做自然不会是回忆起他们与越南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更不会是为了欣赏河内的
热带风景。这当中到底什么有玄机呢?克里斯托弗没有说。倒是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委员
麦凯恩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个中缘由。这位美国参议员说:“美国和越南有共同的利益,即遏
制中国的霸权。让经济上有活力和稳定的越南强大起来,达到可以抵制其北方强大邻国的地
步,这绝对是符合我国的安全利益的。”这句话再清楚不过他说出了美国政客们心中的真实
想法。

    随着美国遏制中国的意图日益明显,少数向来托庇于美国的亚洲国家也纷纷应和说他们
受到了中国的威胁,而美国则从人权、复关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问题上着手,采取具体的
行动来遏制中国。美国《华盛顿郎报》就在它的社论中建议政府不要让中国获得主办2000
年奥运会的权利。在讨论中国复关问题的时候要“给中国人一点颜色看看”。

    此后的事情发展证明,美国确实是在这样做,而且的确做到了不让中国主办2000年奥
运会,中国引人注目的加入世界经贸组织谈判也一再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1995年7月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它的封面就以“遏制中国”为标题,用了
相当长的篇幅阐述中国经济力量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令人担扰的事情。这篇文章还语重心长
地告诫美国应当放弃与日本之间的争执,巩固好联盟阵线,而欧洲则应当抛弃过去喜欢冷眼
旁观美国与中国争端,以便坐收渔人之利的做法,只有和美国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遏制中
国。

    就在英国人提出遏制主张以后的第二天,美国销量极大的《时代》杂志也刊出一篇由著
名专栏作家克劳萨默撰写的文章,认为西方应该像当年召开维也纳会议遏制法国一样,设计
出一整套方案来对中国进行遏制。

    这两家杂志率先提出遏制中国的主张以后,美国的一些主要报纸,如《纽约日报》和
《华盛顿邮报》等都跟着这股潮流,步调一致地要求美国政府刻不容缓地对中国进行遏制。
《纽约日报》的文章甚至走得更远,对“一个中国”的政策提出质疑,理由是台湾在过去的
一个世纪中.只有10年时间在中国政权的直接治理之下,认为“一个中国”的政策在国际
法上存在着疑问。值得注意的是,英文《远东经济评论》杂志的封面文章《轻柔地走》首先
肯定遏制中国政策的必要性,继而又含蓄地暗示,成立不久的东南亚安全会议目前所面临的
问题是如何配合美国,巧妙地遏制中国。

    日本的《时事解说》周刊则说得比较明白。这份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政府尽
管一直公开说明它的政策是与中国“保持接触”而绝非“遏制中国”,但是私下望已经展开
一系列行动,与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一个“对华包围圈”。

    看来,想遏制中国的的确大有人在。但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叫嚣者的各自丑陋心态,又
不免使人嗤之以鼻。心有不甘大肆叫嚣者有之;唆使别人而自己旁观者有之;有劲使不上者
有之;随声附合者有之。如此一帮还没有“乌合”便打着自己肚里算盘的遏制论者如何找到
其共同利益来进行乌合,实在不是值得中国人深深思索的问题。

    对于这些腔调或行动,中国政府该抵制的就抵制,该制衡的就制衡,该反驳的就反驳,
该不理的就不理。只是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的时间太久,以免耽误了自己的进程。

    而中国的民众们,实在是应该行动起来,比如不去买这些国家的商品,就会有效地遏制
这些聒躁和行动。

    CBS事件让美国华人愤怒了

    ——我们不是间谍

    1938年的万圣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曾经有意无意间向它的广大听众们绘
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个火星人入侵美国东北部的故事。这本来是一个科幻小说改编成的节目。
也许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播音员们太出色的缘故,美国社会在眨眼间变得令人啼笑皆非,
各地平时冷冷清清的教堂挤满了哭哭啼啼的全家老少,一边忏悔一边祈祷上帝能在火星人的
部队到来之前赦免他们的罪过。在东西部各州的公路上,到处是开着车不知该如何逃生的美
国人,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混乱。事后据普林斯顿大学的调查,大约有170万美国人相信节目
的真实性并且四处逃难。

    两年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又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再次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994年5月19日傍晚的黄金时间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一个由著名美籍华裔女
主持人宗毓华主持的电视节目。

    节目一开始,操着满口标准英语的宗毓华就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这个节目的主题:“各位
观众,晚上好!现在请各位收看有关美国最大的间谍网的报道。在这个节目里,我将告诉你
到底是谁在操纵这个间谍网,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伴随着宗毓华解说出现的,是形形色
色的美国华人工作时的画面。

    宗毓华对着全美电视观众侃侃而淡:“所谓间谍,并不是你想象中身穿风雨衣的形象,
他很可能就住在你的隔壁。经过周密的调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已经发现了中国是如何向美
国渗透谍报人员的。现在每天都有乘坐着飞机的中国公民合法地进入美国,他们看起来在外
表上是非常普通的人,然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却有可能是间谍。”

    在直播室里,宗毓华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国谍报工作》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迪米亚
德斯,开始了一场耸人听闻的对话:

    宗毓华:迪米亚德斯先生曾经在美国国防部的情报机构工作过,他不久前撰写的《中国
谍报工作》一书出版以后,给美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它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迪米亚德斯:我的意见是,目前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政府都未能对来自中国的间谍渗透作
好思想准备。我要强调的是,中国的谍报系统与我们以前所了解的情况有些不同。

    宗毓华:一切都是从北京开始的,当一名中国学生或科学家申请去美国,中国安全部门
的官员就会找他们谈话。根据迪米亚德斯先生的证词。这些中国学生或科学家会被告知,他
们留在国内在家人将成为有效的人质,他们被要求在美国先呆下来;到时候自然会有人和他
们联系,这些人的潜伏期并不确定,有的可能要在美国潜伏若干年以后才会真有人来找他
们。

    迪米亚德斯:对!沉底鱼,这是中国情报部门的行话,意思是说这些人像沉在海底休眠
的鱼一样,西方情报界称之为“休眠情报员”。

    宗毓华:那么你是说他们会沉在海底什么也不做吗?

    迪米亚德斯:当然不是,他们只是在等待着时机。

    说到这里,宗毓华指着背后的画面说:“看!这个男人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所
谓休眠情报员。然而从外表来看,他们与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一旦他们混入美国社
会,就会慢慢变成社会的一部分。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很难发觉他们,因此也无法判断到底会
给我们造成了多大损失。

    迪米亚德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些来自中国的休眠情报员并不在少数。根据我的估
计,在这些通过合法途径进入美国的中国人当中,每八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潜伏着的间谍人
员。

    在直播室里,宗毓华和迪米亚德斯你一句我一句地互相补充,拼凑着一幅中国情报人员
的形象。由于这一节目是在晚间的黄金时间播出的,所以估计至少有1200万美国观众收看
到了这个节目。

    毫无疑问,迪米亚德斯的《中国谍报工作》一书的出版以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特约
节目的播出,使得美国社会对美国华人有多少是间谍一事议论纷纷,从而给许多华人移民的
生活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每8个进入美国的中国人中就有1人是间谍的说法,使得许多
美国企业对华人雇员充满疑俱。这对一些中国留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一些在职
的华人则无形之中被另眼相看。在疑神疑鬼的心理作用下,不少美国企业已经暂时减少乃至
停止聘用中国雇员,另有一些看到新闻节目后恐慌万分的美国房东则开始委婉地拒绝把房租
给中国人,以免被华人用来认事“间谍活动”。

    美国从历史上来说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内的民族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经过六十年代由
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倡导的民权运动。美国社会从表面上来看已经取消了种族歧视制
度。然而制度上的取消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个国家不再存在以肤色取人的习惯,白色人种对
有色人种的歧视,虽不像60年前那样露骨,但是社会各个层面仍保留着若隐若现的歧视现
象。而且与以前情况不同的是,白色人种对其他人种的歧视并不亲自登场,而是充分地利用
一些有色人种的代表,这佯做的好处就是避免了种族歧视过于表面化的缺点,从而使这种隐
蔽的歧视更凑效。宗毓华就是这佯一个例子,客观地来说,凭借着自己的刻苦而挤身美国三
大广播电视网晚间新闻节目著名主持人行列的宗毓华,自身的奋斗也很不容易,但是人们也
可以看到她身上似乎刻意与华人社会保持距离的另一面。现侨居美国的美籍华人陈燕妮女士
就曾经记述过华人社团一次原本为宗毓华授奖的大会,到头来宗氏不到场的憾事。每当宗女
士提到中国人时,总是用“那些中国人”来显示自己的黄皮白心。不过话说回来,各人有各
人的价值观,无法勉强,只是问题在于如果用这种方式来伤害自己的同胞就有些过分了。也
许美国就是这样一个社会,能将一个人与她的血统生生割断,能使一个人向自己的母体渲泄
无情,能使一个人在功利面前失去起码的道义。真不知宗氏婢女怎么想的,当美国因她的节
目而掀起排华风潮时,她走到大街上领受到的就是热情吗?也许她不需要热情,那么好,中
国驻美大使馆可以拒签她的护照,禁止她今生踏人中国的土地。

    这几年来,在美国各地的电视节目或者报刊上,也时而会出现指称华人在美国从事间谍
活动的传闻,有的文章甚至言词确凿他说中国在美国的间谍活动已经在规模上与前苏联不相
上下。本来,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新闻从业人员多少部有些故弄玄虚,不时
制造些耸人听闻消息的习气。华人社会也没有那么多功夫去驳斥每篇报道。不过,这次有关
华人间谍网的说法已经有些太离奇,尤其是每8名中国人中就有1名从事间谍活动的说法更
是给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发展出了一道难题。

    对这类报道一向都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