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景之治-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天帝和五种颜色相配。东方的叫青帝,西方为白帝,北方为黑帝,南方为赤帝,中央为黄帝。这种迷信很普遍,每种颜色不但和四方相配,还和季节、音律等相配,形成一套颇为复杂的文化系统,在现代人看来,自然是莫名其妙,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但要了解古代文化,不懂这套系统又不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匈奴嚣张我仁政(9)
新垣平见刘恒这么信任他,越发起劲,第二年,他和人合伙玩了个双簧,派人拿着一个玉杯,上书未央宫金马门外阙楼下,说要献给皇帝。这期间他赶忙跑去见刘恒,诡称说望见阙楼下有宝玉之气。刘恒派人去查看,发现了一个人正伏在阙下,说要献玉杯。刘恒大为震惊,觉得新垣平真神,他让人把玉杯献上,见玉杯上还刻着四个字:人主延寿。新垣平又吹嘘道:“臣还可以在这里等待太阳两次从天空正中经过。”
  刘恒想,一天之中怎么会有两次正午呢?该不是这家伙发昏罢?正怀疑的时候,太阳果然后退几步,又回到了天空正中。刘恒大为惊骇,认为这是万象更新的征兆,当即下令,改明年为后元元年,同时赐天下可以大餔三日。
  “日再中”这件事比较奇怪,不知道用现代科学怎么解释,可能是史家胡说八道的。史书上这么记载,我们只能提出来说说,总之决不可能是真事。
  新垣平还进言说:“周鼎当年亡失在泗水里,如今黄河决口,和泗水相通,有可能鼎也跑到黄河里来了。臣望见东北汾阴地域上空有金宝气,周鼎很可能会从那里跑出来。希望陛下派人到那个地方去祭祠,迎接周鼎复出。”刘恒听了他的话,果然派人去,但这回没有灵验,一无所获。
  新垣平的得意没有持续多久,后元元年冬十月,也就是新年,距离他献玉杯不到一个月,有人上书告发新垣平前此所做的一切都是欺骗,刘恒琢磨着也有些不对,于是把新垣平下狱,拷问之后,新垣平全部招供,果然都是欺骗。文帝大怒,判决将他诛夷三族。
  刘恒虽然精明,但在某些事上是很弱智的。新垣平的骗术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手,充分说明他窥中了刘恒的心理。哪个人不想请到神仙,长生不老呢?何况皇帝。好在刘恒不是昏君,虽然受骗一时,立刻警觉。经过这件事之后,刘恒再也不关心神仙之事了,而是把精力更加投入到现实中来。
  这时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拉锯还在一刻不停地继续着。
  十几年来,匈奴就没有消停过,年年秋高马肥的时候,就要入关抢掠,不知道杀死了多少边境的百姓,抢走了多少百姓的财产。尤其是云中郡和辽东郡的边境,受害最惨,都死了上万人。刘恒很忧虑,专门派遣使者去匈奴,带着礼物书信,表示服软,要求单于放自己一马。兴许是他的财物和卑词起了作用,单于嘴巴上答应与汉朝和好,并派使者回谢。刘恒也很高兴,决定和匈奴恢复和亲,派遣宗室女子嫁给单于。他为此专门颁发了一道诏书,阐明了自己和匈奴和亲的理由,他说:“匈奴之所以老是进攻我们汉朝,都是因为我这个当皇帝的德行不够,不能吸引方外之国来追慕结好。我为此天天寝食不安,希望能让单于知道我对和平的向往。所以我特意派遣使者去匈奴,向匈奴单于表达我的意愿。好在匈奴单于也很开通,终于理解了我的苦心,我们两家已经决定,从此结为兄弟,天下百姓以后可以远离战争之苦了。”
  和亲之后,匈奴确实也消停了一阵。但是好景不长,没过一年,老上单于死掉了,他的儿子军臣单于继位。军臣单于没得到汉朝什么好处,当然不会和汉朝温情脉脉。后元六年,他命令三万骑兵进攻上郡,三万骑兵进攻云中,把汉朝边境郡县杀得尸横遍地,鲜血成河。数百里长的汉朝边塞烽火熊熊燃烧,一个烽隧传到一个烽隧,像一条火龙一样延伸,霎时间延伸到了甘泉、长安。刘恒大惊,当即拜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扎飞狐(今河北涞源一带);原楚王丞相苏意为将军,屯据句注(今山西代县北);将军张武屯据北地,以防备匈奴入侵。
  这样安排后,刘恒还不放心,又拜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宗正刘礼为将军,驻扎霸上(今陕西西安东);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屯据棘门(今陕西西安北),紧紧拱卫长安,防备匈奴打进来。长安城中,凄厉的警报每天频繁响起,空气十分凝重,百姓们都惶惶不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匈奴嚣张我仁政(10)
虽然把长安的护卫安排得像铁桶一般,刘恒还是不大放心,有一天,他想亲自去视察犒劳长安周边的三支军队,先去了霸上和棘门,御车直驰入营门,主帅和大小将士都非常恭敬地迎接。刘恒坐在车上,不断地挥手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过足了领导瘾,刘恒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最后一站是周亚夫的细柳营。形势很不一样,营门口的军吏都身披重甲,手执锋锐的兵器,弓弩也拉满待发,气氛非常紧张。刘恒命令使者先去传令,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军尉应道:“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理会什么天子诏书。”接着,刘恒的车马像风一样驰至,而营门却像聋子的耳朵,对刘恒高贵的御车不理不睬,毫无让他进去的意思。刘恒不得已,只好派使者持节信传召主帅周亚夫:“我想进去犒劳军士,行不行。”
  周亚夫这才下令:“打开营门。”
  营壁的门老态龙钟地缓缓分开,刘恒的马车刚刚启动,军尉又跑上来警告:“将军有令,军营之中,马车不许驱驰快跑。”
  刘恒只好命令御者按辔徐行,好像闲庭信步。到了营垒当中,周亚夫手执兵器,仅仅作揖,道:“身上穿了甲胄,不能行跪拜大礼,只能用军礼迎接陛下。”
  这庄重的架式震惊了刘恒,刘恒身不由己地从车上站起来,脸色端凝,双手凭着车轼,让使者以皇帝的名义向周亚夫表达敬意,说:“皇帝敬劳将军!”整个巡视期间,刘恒就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周亚夫及其手下将士耻笑。在严肃的气氛中,一举一动都恭行军礼。好不容易犒劳完士卒,刘恒大大松了一口气,吩咐御驾:“回宫。”
  小心翼翼地出了军营门,刘恒身边的大臣个个惊叹,没想到周亚夫这小子这么擅长作威作福,这么会制造紧张气氛,简直像个悬念大师。这时,刘恒也放松大胆地在旷野里大声感叹:“天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刚才的棘门和霸上军营,简直像儿戏一样,哪里能够打仗?那些将军都可以一战而擒,只有像周亚夫这样的,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啊!”于是对周亚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了一个月,匈奴人抢掠够了,满足地退出了汉朝边塞,长安消除了警报,三将军的军营也全部罢除。刘恒立即召来周亚夫,拜他为中尉,主管长安北军全部兵马。第二年又拜他为车骑将军,并告诫太子刘启:“周亚夫这家伙可是个人才啊!今后天下没事就罢了,一旦天下有事,你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去为你征战,绝对没错。”
  刘恒的确是个很宽宏大量的人,要是换个昏君,像周亚夫在细柳营那样的做派,不但别想升官,恐怕还要撤职,可是刘恒就能慧眼识英。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周亚夫的老爸是故太尉周勃,是刘恒一直提防的功臣集团首领,按理刘恒应该对周亚夫有所顾忌,可是他没有,就这点也可看出他响当当的明君素质。相比之下,刘恒的儿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就差多了,景帝的确听了老爸的话,任用周亚夫成功地平定了七国之乱,但后来又因为周亚夫屡次谏诤,将之下狱处死。这家伙的心胸比起刘恒来,可要差得远了。
  刘恒如此优秀,可惜天不假年,后元七年,也就是在视察完细柳营的第二年夏六月己亥(1日),刘恒在未央宫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正当壮岁,春秋鼎盛,非常可惜。死之前他下了一道遗诏,比较感人,我们在这里也欣赏欣赏:
  我曾经听说,天下万物萌生之后,一定会走向死亡。死亡是天地间必然之理,有什么值得哀伤的呢?现在世人都乐生厌死,一旦死了之后,又倾家荡产地厚葬,让活着的人更加贫困,这有什么意思呢?反正我是很不以为然的。况且我一向不够明智有德,对百姓们没有丝毫帮助。现在要死了,又让百姓们穿着重孝为我哭泣,大热天的,不是太遭罪了吗?而且又加重了我德行的欠缺,这对得起天下吗?我本人可谓渺小得不值一提,有幸当上皇帝的二十多年来,仰仗天地之佑,社稷之福,总算天下安宁,没有兵燹之灾。我资质鲁钝,常常怕犯错误,让先帝为我蒙羞,也常常觉得自己在位太久,怕死之前昏聩,会干出一些坏事。现在终于要死了,回思一下,庆幸自己没有犯什么大错,可以安然进入高皇帝的宗庙享受后世的供享,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还有什么可以悲伤的呢?现在我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命令天下官吏百姓,你们看到我这个命令之后,都只要穿孝服哭泣三天,就脱下孝服,干自己的事。不许禁止民间娶妇嫁女祭祀以及饮酒吃肉等喜庆活动。凡是参加我的丧事活动的,都不需要打赤脚,丧服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给车子和兵器蒙上布匹,以免浪费。也不许征发百姓到殿中哭泣,以免扰民。在殿中按照礼仪应当哭泣者,都只能在早晨晚上规定的时间哭泣,礼仪完毕之后就停止,不许擅自哭泣。下棺埋葬之后,可以继续穿大功(五服中比较粗劣的麻服)丧服十五天,小功(比大功精细)丧服十四天,细布丧服七天,之后全部脱掉丧服。其他在这封遗诏中没有涉及的,都按照这个标准制定规则。把这封诏令布告天下,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我的心意。为我修筑的霸陵就依照原来山川的地理形势,不许花钱改建。让宫中姬妾爵位在夫人以下,少使(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以上的全部出宫回家,可以自由嫁人。
   。 想看书来

匈奴嚣张我仁政(11)
从这封遗诏当中,可以看出刘恒的不少开明观念。遗诏中的关键内容第一是爱人,第二是节俭。为了节俭,刘恒不许丧服带子过三寸,不许给兵器车马也蒙上白布,也不许大肆花钱改造陵墓。更重要的是刘恒的爱人,他不许在丧期扰民,不许干涉百姓的喜庆活动,也不许征发百姓到宫中哭泣。为了怕官吏阳奉阴违,他甚至严格规定所穿丧服的规格和穿的时间。最后还下令自己在宫中的姬妾们都可以随便出嫁。这种对人的爱惜,是历史上很少有帝王能做到的。一直到了魏晋时期,曹操死了,还命令他的姬妾全部住到铜雀台上为自己守陵,比起几百年前的刘恒,观念上反而退步了。这些封建统治者占有欲很强,死了之后还要自己的姬妾为枯骨耗费青春,实在无耻之尤。尤其是明朝的皇帝,竟有让自己的姬妾殉葬的专门规定,这就恍惚回到了原始社会,让他们看看刘恒的遗诏,大概会羞愧罢。
  好心一定会有好报,在中国历史上,刘恒也是作为罕见的明君,被世代传诵的。在《汉书》的赞语里说:刘恒在位二十多年之间,宫室苑囿没有新建,衣服车马也是久不更新。如果有让百姓不便的地方,就开放苑囿,让百姓可以从中渔猎获利。他曾经想建造一座露台,等到召来工匠预算金额,得知大概要花百金(一百万钱),就慨然道:“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家产,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已经感到很羞愧了,还建造什么台子。”当即废弃了这个计划。他自己身上穿的都是黑色厚缯,不披锦绣,最宠爱的妃子慎夫人穿的衣服下摆也不够长,不至于拖在地上,为的是节省布料。所施用的帏帐都很朴素,没有花纹,一心想成为天下人的表率。为自己建造的陵墓霸陵,里面的陪葬品全部用瓦器,不许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而且完全依照霸陵原来的山川来挖掘,不费力堆积泥土。南越王赵佗自立为皇帝,他反而把赵佗的兄弟召来,赐以高官厚爵,让赵佗羞愧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人屡屡撕毁和约,入侵边塞,他也不发兵追击,怕百姓遭受战争之苦。吴王刘濞心怀鬼胎,称病不朝,也不派使者责问,反而赐给吴王几杖以为安抚。群臣像袁盎等人说话很直,常常让他下不了台,他也不责罚,而是从谏如流。将军张武贪污受贿,事情披露,他不处置,反而更加赏赐,让张武自己觉得羞愧认罪。总之,他一切的宗旨就是希望能以德化民,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在位的二十多年,清净无为,海内殷富,黎民讲究礼仪,很少犯法。每年全国判决案件才数百起,几乎让刑罚无用武之地。唉,真是一个仁厚之主啊!
  以上史家对刘恒的称赞或许有些夸大,但按照中国史家“直笔不隐”的传统来说,也不会太离谱。刘恒在一片内忧外患的气氛中登上帝位,最终平衡了朝中和东方诸侯的各派势力,回避了对外战争,使国内经济蒸蒸日上,同时还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奠定了大汉外儒内法的政策方针,很好地利用了秦朝的统治优点,避免了秦王朝的缺点,确实有着了不起的才能。在他死后,大汉政策沿着他的既定方针继续前进,继续积累财富,为将来的反击匈奴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刘恒执政期间,功臣集团的势力日渐下降,文法吏阶层逐渐兴起,他们当上三公九卿的比例从以前的零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三,极大地加强了专制皇权,这一方面维持了朝廷稳定,也为后来武帝能极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开拓疆土打下了基础。当然,由于刘恒在位期间究竟不算太长,大汉王朝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虽然朝廷中皇权得到了加强,但由于当时为了制衡功臣集团的原因,文帝没有下决心对诸侯王的势力采取更强的遏制措施,导致诸侯王的势力仍然尾大不掉,为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七国起兵晁错丧(1)

  刘恒驾崩的第七天,安葬于霸陵。第八天,皇太子刘启在未央宫即皇帝位,尊皇太后薄氏为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首先我们要谈谈刘启这个人。
  刘启是刘恒的长子,即位时已经三十二岁了,而他父亲在位二十三年,计算一下,在他父亲当皇帝前九年就已经出生。而史书上说刘恒当皇帝时才二十三岁,这么一来,似乎十四岁就生下了刘启,汉代人喜欢“谎报”年龄,一般比我们现代人计算要多两岁,那么,刘恒十二岁就生孩子了?这件事颇为不解。按照生物学的观点,古人寿命短,性成熟早,也许是真的也未可知。
  比起刘恒,刘启的性格比较冷酷,究竟他是守成之主,没有经历过坎坷。在少年的时候,他干过一件很嚣张的事,为以后的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事情要从吴王刘濞讲起。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封刘仲为代王。刘仲去代国即位,很快碰上匈奴入侵。刘仲这个家伙做做生意,耕耕田,水平还不错。当年在老家,就把自己的小家庭经营得挺滋润的。搞得他老爸刘太公啧啧称赞,经常拿他做榜样来教育刘邦:“你这小子,就知道斗鸡走狗,不务正业,你该经常去向你二哥学习学习啊!”刘邦不服气,后来打打杀杀竟当上了皇帝,把二哥封到危险重重的代国,大概就有报复的因素:你牛逼什么呀,碍着老爸的面子,封你个王当当,看你丫的有没有福气当下去。
  不出所料,刘仲这家伙果然只配侍候庄稼,没有当王的素质,看见匈奴一来,吓得落荒而逃,昼夜兼程的一直逃到洛阳才停住脚步。刘邦拿他没办法,究竟是亲兄弟,总不能杀了罢,只是废黜了他的王位,却仍旧封了个郃阳侯。不过在汉九年(公元前198年)未央宫前殿的一次新年晚会上,刘邦想起了二哥这件丑事,又笑嘻嘻地打趣刘太公:“以前老爸您经常斥责我,说我无赖,不会赚钱养家,比二哥差多了。现在您看看,我挣下的这份家当,比二哥怎么样?”
  大殿上喝酒的群臣立刻爆发出一阵哄笑,齐呼“万岁”,开心得不得了。看见主子摆阔,奴才们也觉得挺有脸面。就像《飘》里面写的,那些在富裕白人家当奴隶的黑人,往往看不起那些穷苦白人。似乎主子的财产,他们也有一份,这种变态心理每每让我掩鼻。我们有些国人,一谈起成吉思汗打到了多瑙河,建立了世界级的霸权,也跟着神往,其实他们的祖先几乎被成吉思汗的铁骑屠戮了大半,而他们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然,刘邦殿上的群臣还不算纯粹的奴才,他们也算是有爵位有封地的官吏,在主子发家致富的过程中都立过汗马功劳,所以主子夸富,他们也觉得与有力焉、与有荣焉的缘故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