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第一盗-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运转使。余明义的心忍不住狂跳起来,攻打大瞿越国,没有人想过会失利。这份功劳简直是拿定了。

谢慕华悠悠的说道:“侯大人在邕州多久,余监丞就在邕州多久!想必对邕州、交州事宜都是极为熟悉的。这水陆运转使一职,由余监丞暂代是最合适不过了!”

再牢固的堡垒,只要内部一动摇,就不再是堡垒了。

余明义只觉得头脑昏沉沉的,只要他一点头,便可以扶摇直上,交州一路的水陆运转使……虽然是暂代,但是立下功劳之后,皇上要是论功行赏,说不定真个给他转了正职,那可是官职上的“三级跳”啊!

“咳……”

余明义顿时清醒了过来,低着头偷偷看了看侯仁宝,只见侯仁宝双目怒视自己,余明义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哆嗦。是,一点头便是飞黄腾达,可是这一点头就是得罪了侯仁宝和赵普……如今赵普身居相位,要是想对付他,比捏死一只蚂蚁难不了多少!看看现在还流放的卢多逊就知道了……

“多谢监军大人,只是下官才疏学浅,实在担当不起啊!”余明义狠狠心,终于将快要到手的官位给推了出去。

谢慕华点点头:“既然如此……”

谢慕华忽然扭头唤道:“周大人!”

侯仁宝一愣,微微起身朝门口望去。

只见一名五十余岁的魁梧男子大步走了进来,一进门就抱拳道:“侯大人,下官一听说你抱病在床,就急忙赶来探望,可还是比谢大人慢了一步啊!”

那人正是许仲宣的副手——岭南运转副使、周渭。

侯仁宝喃喃道:“不敢当……”

却听谢慕华大声说道:“侯大人染病不起,可是南征之事刻不容缓,不知这交州一路水陆运转使一职,周大人可愿暂代?在下知道周大人乃是恭城人,对广南西路是再熟不过了!”

周渭抱拳笑道:“南征乃是国家大事,敢不从命?”

谢慕华笑呵呵的看着侯仁宝:“侯大人,这下你可以安心养病了吧?”

【第三十七章 故人相逢】

“这个谢慕华,气死老夫了!”

谢慕华前脚刚离开侯府,侯仁宝就忍不住摔了杯子。他一辈子都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官场上的种种套路早就玩的熟了。哪有人如此办事的?就说大臣请辞,有几个是真的请辞?还不是以辞官为由,期望皇帝能接受他们的建议。侯仁宝也是如此,装病不起就是做个样子给谢慕华看看,这邕州的一亩三分地里,少了侯仁宝还真是不行。没想到谢慕华连请都不请他,一开口就叫人暂代了他的职务。

这交州一路水陆运转使的名头可是不小,谢慕华虽然是二品大员,又是监军,也无权处置水陆运转使的任命,不过谢慕华手中握着皇命,到了邕州之后所有事宜全部由谢慕华便宜从事,找人暂代水陆运转使的职务却是谢慕华能办到的!

余明义也伤了脑筋,谢慕华这么不按常理出牌,不知道将来还会做些什么,急忙问道:“侯大人,眼下可如何是好?”

侯仁宝一掀被子坐了起来:“他做初一,老夫就做十五。南征之事刻不容缓,老夫倒要看看谢慕华有多大本事,能把邕州上下料理的服服帖帖!”

…………

“谢大人……”刚走出侯府,周渭就快步跟了上来。

谢慕华停下脚步,笑呵呵的等着周渭走了过来,抢着说道:“得臣兄可是要问在下为何不给侯仁宝留情面么?”

周渭尴尬的笑了笑:“谢大人,侯仁宝不管怎么说也是赵相公的妹婿,朝中大员多与侯仁宝有交情。他在邕州七年,邕州上下以侯大人马首是瞻,谢大人一来就开罪了侯大人。将来行事怕是有诸多不便啊!”

谢慕华缓缓向前走去,身后杨五郎等人远远散开,一来是为了给谢慕华戒备,二来也是让两人有个可以谈心的空间。这些日子来,杨五郎一直担任谢慕华的亲卫统领,渐渐的已经熟悉了官场的这些套套。

“得臣兄,朝廷上下对南征之事都看得极为轻松,以为大军一到必然克敌制胜。得臣兄在广南多年,对此役有何见解?”

周渭知道谢慕华和许仲宣的关系匪浅,也不避讳,当即说道:“大瞿越国不过是区区弹丸之地,兵少将寡,不是大宋敌手。不过其地多为山地丛林,易守难攻。那里湿热无比,又有瘴毒。说到必胜,那是谁也不敢说的!”

谢慕华沉重的点了点头:“大宋在幽州一战,损兵折将,太宗皇帝也在涿州宾天。虽然此后在满城和雁门关重创辽军,可是大军士气未复,也无法弥补幽州战败的损失。这次南征,皇上有严令,只许胜不许败。大瞿越国本就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这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连一半都占不到。要是统军将领不能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的话,要想取胜谈何容易。侯仁宝想给在下一个下马威,我就只好顺水推舟了!哼……我倒要看看邕州是不是离了侯仁宝就真的不行了!”谢慕华脸色一板,声色转厉!

“邕州上下多是侯大人的亲信!要是他们联合起来,倒也颇难对付!”周渭摇了摇头,显然是心中甚是为难。

谢慕华笑道:“得臣兄,十年寒窗得来功名不易,有好处的时候自然就能抱成一团。要是今日本官一怒之下,哪个不听从号令的就革去功名,得臣兄以为有几人能舍得?”

周渭苦笑两声,读书人苦读诗书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登龙门,虽然眼下大宋官位多人才少,但是并不意味着愿意做官的人就少。况且从赵光义起,几年时间连续举办科举,为的就是选拔人才。要是谢慕华真有这么狠的话,革了邕州官吏的官职,找人填缺并不难。

“谢大人,邕州是南征根本之地,还是小心为妙啊!”

谢慕华叹了口气:“我又何尝想和他们撕破脸,只不过南征事关重大,要是出征之时,身后还有一群人在扯后腿,我倒宁可换一批人来。两害相较取其轻,得臣兄,你看呢?”

…………

“嗖!”“嗖!”“嗖!”

三箭连发,正中百步之外的红心。一旁侍立的士卒高声欢呼:“大人神箭!”

孙全兴光着膀子,随手将手中长弓丢给一旁的亲兵。早有人端了一盆清水过来,孙全兴擦了擦膀子,取过外套披上。

“团练大人!南征谢监军遣使求见!”营外匆匆跑来一个卫兵,高声叫道。

孙全兴没好气的应了声:“待洒家前去迎他!”

“孙团练!”

孙全兴心头一股怒气顿时涌了上来,这军营之中无论是谁叫他都要叫一声团练大人。敢不这么叫的,也只有那什么谢慕华的手下了。擅闯军营,难道就不知道自己可以斩了他么?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孙全兴正要发怒,只见两位眉清目秀的少年将军带着几名随从笑呵呵的站在演武场边看着自己。

“孙团练可真是贵人多忘事。在下潘惟吉……乃是当朝潘太师第四子!这一位是曹枢相的小公子曹琮!”潘惟吉不知道是不是跟在谢慕华身边的时间长了,渐渐学会了谢慕华的一脸坏笑,无论对着什么人,都先笑得阳光灿烂再说!

孙全兴顿时一愣,要是大宋名将里,他就服两个人,一是潘美,一是曹彬。这两位大宋名将用兵如神,孙全兴还是个小兵的时候就在潘美麾下任职,后来曹彬征后汉南唐之时,孙全兴已经是军中勇将,这两人对他有知遇之恩,又是老上级。如今两位老上级的儿子携手前来,孙全兴顿时将刚才的些许不快抛在脑后,快步迎了上去。

“原来是潘衙内、曹衙内!”

曹琮笑道:“孙团练,衙内二字可不敢当,如今小将和潘虞侯蒙皇上恩典,在雁门关又立了些军功,已经是昭武校尉、殿前司带刀虞侯了!”

孙全兴笑呵呵的拍着两人肩膀:“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两位虞侯少年英雄真是可喜可贺。说起来,末将当初跟随潘太师曹枢相南征北战的时候,也曾经见过两位公子。一转眼,两位公子已是这般英雄人物。潘太师、曹枢相真是好福气啊!”

孙全兴当先引着,将两人让进府衙,又吩咐亲兵叫厨房做些好菜来,要和潘惟吉、曹琮叙叙旧。

潘惟吉也不说谢慕华叫他们来到底有何事,只是闲话说起当初孙全兴跟随两位名将南征北战的英雄事迹,说到得意处,孙全兴索性脱了衣服,露出膀子,指着身上一道道伤疤,每一处伤疤都是一场惨烈无比的战斗,孙全兴说得眉飞色舞,口沫横飞!

“像孙团练这般一刀一枪博个真功名多好!可惜咱兄弟……唉!”潘惟吉故意长叹一声。

“贤侄如今官拜虞侯,将来再立军功,必可继承太师衣钵,贤侄又何出此言?”孙全兴不解的问道。

潘惟吉摇了摇头,一脸郁郁之色。曹琮却抢着说道:“孙团练,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咱兄弟也不瞒你们。想我等父翁都是一刀一枪立过功劳,这才官拜太师、枢相!那杨七郎是什么人,他杨家不过是汉贼降将而已。却因为妹妹嫁给了谢监军,就此扶摇直上,这次谢监军还奏请皇上,一力保举杨七郎为南征主帅,我兄弟立过的功劳不比杨七郎少,论资排辈我家更在杨家之上。他如今得意洋洋,根本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孙全兴愣了愣正要说话。

潘惟吉立刻抢着说道:“这也就罢了,可是孙团练是有真本事的,家严每每念起孙团练总要说起孙团练当年何等勇武,三百步卒大战一千敌军,身受十余创仍死战不退。如此威风如此勇武,如今也要听命于杨七郎那个娘娘腔!小侄甚感不值啊!”

孙全兴大怒,拍案而起:“哼,洒家就知道这些人只懂得溜须拍马,哪里会打什么仗?要是侯大人的话,洒家倒也算了,偏偏让那什么杨七郎做主帅,那厮懂得甚么?”

潘惟吉劝说道:“孙团练也休要着恼,这次谢监军派咱兄弟来与孙团练共商进军之事。咱兄弟也不愿回去受那杨七郎的腌臜气,想烦请孙团练修书一封,告知谢监军,将咱兄弟留在广南进军一路,跟着孙团练,咱兄弟也好一刀一枪博个功劳啊!”

孙全兴大手在胸脯上拍的砰砰响:“放心,这事就包在洒家身上!”

曹琮却拉住潘惟吉:“这却不好,若是得罪了谢监军,只怕不放咱兄弟跟随孙团练!”

孙全兴想了想说道:“无妨,洒家麾下两万军马,要从广南西路走陆路进军,正好人手不足。洒家就说想要两位公子相助,你二人各领三千军马随我在中军,一同进军也好。再说洒家是个大老粗,两位都是将门之后,想必是弓马娴熟,精通兵法。有你二人助我,咱广南一路必不输于大理一路!倒要看看是谁先到花步!”

潘惟吉、曹琮大喜,齐齐拱手道:“多谢孙团练!”

两人对视一眼,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第三十八章 大理国三足鼎立】

谢慕华将手中的信轻轻的放在案子上,拍了拍笑道:“潘惟吉和曹琮两人的**汤看样子灌的不错啊!”

坐在谢慕华对面的年轻人正是寇准,见谢慕华如此轻松,寇准也暗自好笑。把潘惟吉和曹琮放在孙全兴的身边,是他和谢慕华早就定下的一步棋。孙全兴这人打仗勇敢,但是为人刚愎自用,要想指挥他,除非是潘美、曹彬亲临又或是皇上颁下圣旨,否则的话,孙全兴压根就不会听任何人的。

但是孙全兴担任全州团练使多年,手下军队虽说是厢军,战斗力也颇为不弱。而且那些士卒跟随孙全兴许久,眼中只有孙全兴,旁人的号令他们也未必就听,况且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孙全兴此人一定要用。寇准献上良方,既然孙全兴是跟随潘美、曹彬出身的将领,不如就把那两位少爷派过去,一来孙全兴无论如何要给老上司面子,二来有潘惟吉和曹琮在孙全兴身边牵线搭桥,两路大军也好配合。

“平仲,你的好计策!”

寇准笑道:“行伍之事,下官一概不知,不过这些小事还能为大人出出主意!”

谢慕华微微一笑:“你是当朝状元,应该外放出去通判一州。南征之后,皇上论功行赏,再放贤弟外判吧!”

寇准急忙说道:“大人说哪里话来,无论是外判做官还是留在朝中都是为皇上效力,为百姓谋福。如今大军南征用得着寇准,那是寇准的荣耀。”

谢慕华见他应对得体,对答如流,心中一阵快慰。可是转念想起寇准晚年之时弄出来的天书一案,心中又是郁郁。到底是因为寇准此人天生对权力就有极强的**,还是他走上仕途之后,渐渐舍不得放开权力呢?谢慕华微微摇了摇头,无论如何,人怕的就是无所求,寇准的权力欲这么大,倒是一件好事。一个完美到了极点的人才,谁也用不了。就是这样有缺陷的人才,才能用得得心应手。

“大人,于编修和高编修回来了!”杨五郎亲自在书房门外禀告。

谢慕华自从到了邕州就大咧咧的住在邕州府衙里,这儿条件是简陋了些,不过贵在清净,谢慕华倒也喜欢。

“叫他们进来吧!”

于子廉和高启德快步走了进来,见过谢慕华和寇准。

“大理国那边如何说法?”谢慕华现在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也不客套了。

于子廉和高启德互相看了一眼,于子廉脸色变幻不定,终于开口说道:“大人,这借道之事,大理国主段肃顺自然是答允的。可是高杨两家却都反对……”

高启德也说道:“善阐侯高诗夏和杨峰书都一力劝阻段肃顺借道大宋,还说古有借道伐虢,说大宋虎视眈眈……”

谢慕华听了半天才算整理出个头绪来,原来大理自从段思平立国之后,原来大理最强大的六家——段家、杨家、高家、郑家、赵家、董家,只剩下了前三家。段家势力最强,又是国主。杨家和高家分别有自己的领地,情形类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这两家野心勃勃都不甘心居于段家之下,只不过段家实力在那放着,高杨两家也不愿意现在就和段家起冲突。

段肃顺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一心只想得到大宋的承认。但是大宋立国之后压根就看不上这个弹丸小国(大理正式接受大宋册封是段和誉当政的时代了,也就是天龙八部上边那个娶了无数表妹的段誉)。这次大宋提出要从大理借路,段肃顺自然是一口答应。不过宋军要走的路线刚好通过高家的领地。于是善阐侯高诗夏就跳出来反对了。

奇怪的是,平素高诗夏和杨峰书都是互相攻击互相指摘,这一次在大宋借道攻打大瞿越国的问题上,两位侯爷难得的站在一起,坚定的反对借道给大宋。

高诗夏坚决认为大宋是没安好心,借道大理为的是吞并大理。就算吞并不了大理,那大宋军队要从高家的领地过境,过完之后那块地是不是还姓高,就很难说了。这原本不关在西边的杨家的事,可是杨家野心勃勃,杨峰书要的是整个南诏国,并不是少了一块高家领地的大理。要是国土被大宋吞并了去,再想从大宋的手中抢回来就难了。

这两位分量极重的大臣,一口咬定大宋行的是借道伐虢之计,并且说大理和大瞿越国是唇齿相依,要是大瞿越国亡了,大理也保不了多久。高诗夏和杨峰书你一句我一句,说得段肃顺也动摇了,原本一口答应借道给大宋的事,也变成了改日再议!

“议?”谢慕华双眉一挑:“那就是要我亲自去一趟大理了?”

于子廉和高启德没想到这件事会办砸,两人羞愧的退到一旁。谢慕华见他两人这副模样,又劝慰道:“这也不关你们的事,借道一事本就难说。大理要借是人情,不借也是人家的道理。”

寇准急忙说道:“这大理国既然不愿借道,那不如立刻改变策略,集中兵力从广南西路南下大瞿越国,料想有广州水军的配合,也可旗开得胜。”

谢慕华摇了摇头:“这大理的道,我是借定了!”

“来人!”谢慕华大声喊道:“请杨指挥使来!”

…………

“皇上,自从大宋的使臣离开之后,高杨两家就没什么动静。皇上!”

常睿冬是段肃顺宠信的大臣,这些日子来他也有些提心吊胆,高诗夏和杨峰书两人说得绘声绘色,好像大宋要攻打的并不是大瞿越国而是大理一样。那日段肃顺请走了两位宋使,常睿冬的心里就开始七上八下。

段肃顺缓缓的说道:“大宋还要来人,说不定就是南征的监军谢慕华呢!”

“听说那谢慕华原本不是中原人氏,这一年来在大宋升官极快,大宋皇帝甚是信任他。他若是来了大理……只怕是……”常睿冬心中一紧,没敢说下去。他听说的谢慕华传闻远多于此,要是那人来了大理,只怕是不好对付!

段肃顺轻轻摇了摇头,从书案后边走了出来:“你可知朕为何一直要上书大宋,要对大宋称臣么?”

常睿冬急忙说道:“微臣愚钝,不明皇上深意!”

段肃顺冷笑道:“高杨两家野心勃勃,觊觎朕的皇位久矣。所忌者不过是段家势大,而高家和杨家又各怀鬼胎无法联合在一起,不然的话,这两家早就起兵造反了。说起来,还是高家沉得住气。杨家已经造反过一次了,那次的结果有多惨……哼,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