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第一盗-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慕华笑道:“耶律斜轸无论去哪,反正都是要打仗的,你想这么多也没有用。咱们的协议依然有用。西北这一线,我是要定了。我不管是哪位辽国大将对付楚王耶律清去。但是一定要一个辽军也不能进入西北。我腾出手来,把李继迁制服。余下的就是你们辽国的内政了。我谢慕华一贯的宗旨是决不干涉他国内政,你就放心好了。”

萧月影没好气的看了谢慕华一眼:“从交趾到大理,从扶桑到高句丽,你干涉的他国内政还少了?这一次要不是赵德昭把你弄到西北来,你能不抓住这个机会进攻大辽?现在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宋军北上幽燕对你也没有好处。要是宋军从雁门关出兵的话,绝对占不到便宜,我也不担心……”

“这是为何?”谢慕华追问道。

萧月影淡淡一笑:“若果是杨继业能独自领军的话,相信他也不会从雁门关发兵北上。北上雁门之后,辽国的土地是一马平川,最利于骑兵作战,相比较之下,宋军的骑兵无论是在数量还是战斗力上都要弱一筹。而且那里许多地方都已经控制在辽国手中很多年了,地形,宋人不熟悉,只要有一二大将率军阻拦,想必宋军也难以讨好。只不过,既然宋军不走幽燕,也无法从西北发兵,那就只能走雁门关了!”

“我倒是有一件事想不明白,你是怎么阻拦宋军从幽燕北上的呢?”萧月影追问道。

谢慕华叹息一声:“其实不难,耶律斜轸在如今这个多事之秋,是绝对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幽州的。他必然会故布疑阵,让大宋难以揣测他的动向。其实,要是我猜的不错,耶律斜轸已经离开了幽州,只是不知道去了哪里。当然,他去对付楚王耶律清的可能性要更大。既然如此,我便写信给曹枢相,痛陈利害,曹彬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久战亡国的道理。西北的战事更是重中之重。这些话能和枢相说,却不能和皇上说。所以只能请枢相代劳了。加上李继隆这个人,本事是有的,却有些心胸不够开阔,决死之事他是从来不做的,若是有机可乘便积极的很。是以他很少打败仗,却也很少立奇功。他瞻前顾后、曹枢相再推波助澜。那皇上就绝对不会去打幽燕的主意了!”

其实有一点,是谢慕华还没有说出口的。赵德昭那个人并不是一个雄图伟略的皇帝,之前赵德昭在幽州被辽国人打得大败,他是亲眼看着二十万精锐宋军在耶律休哥的拼命冲击下崩溃。那一仗,对赵德昭的压力太大了。除非有必取幽燕的把握,不然的话,赵德昭也不敢去碰耶律斜轸或者耶律休哥这个硬钉子……

两人不约而同的长叹一声,显然都想到了自己身上的麻烦和自己国内的麻烦。

“听说你是逃婚逃出来的?”谢慕华问道。

萧月影不以为然的说道:“嫁给一个连面都没有见过的男人?就算李继迁再有本事,他能强过休哥、斜轸还是能强过韩德让?他说要娶我,就能娶得去么?未免也把他党项人看得太高了。我虽然只是一介女流,却也不愿意让他人安排我的终身。”

行啊!谢慕华不禁看着萧月影的眼神流露出几分赞赏。这姑娘的话说得颇像后世的女孩子,自己的幸福本来就是要自己把握的,别人赐予的不叫幸福。当然,包办也未必就没有好的婚姻,但是对于这些已经拥有了自我思想的人来说,包办的婚姻却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事。所以,这位天之骄女才大摇大摆的逃婚跑到西北来了。

“人生的变化还真是快,之前李继迁想要把你娶过去,联合辽国对付我。现在没想到你跑到西北来了,不但闹得耶律贤和萧燕燕没有面子,还间接破坏了党项人和契丹人的合作,更有趣的是,你居然还帮着我在打你的前任未婚夫……哈哈,哈哈哈!”谢慕华忍不住大笑起来。

萧月影脸色一红,这“前任未婚夫”的说法倒是新鲜,以前可是从来没有听过。但是从谢慕华口中这么一说出来,倒是显得分外恰当。当即嗔道:“就算李继迁倒霉好了,其实大辽国也不需要强援,只要辽国能在姑妈的治理下安定发展,那就绝对是没有敌手的。”她看了看谢慕华:“就算你们宋国也是一样!”

谢慕华心中一凛,萧燕燕的本事他可是知道的,这位皇太后,一手缔造了大宋和辽国之间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且在萧燕燕的治下,辽国各个民族之间的氛围十分融洽,就连辽国控制区域内的汉人,也能做到一视同仁。加上辽国控制的幽燕地区,粮食产量十分丰富,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辽国人一遇到雪灾等自然灾害就无法抵御的难题。辽国人能骑马的便能作战,最鼎盛的时期,辽国号称拥有二百万能战之士,这也不是吹嘘出来的。

作为当今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强国,辽国一直是宋朝最大的生存威胁。但是宋人也无法对这个强邻怎么样,盖因不但失去了幽燕的地利,还失去了汉唐以来的军事威风。宋朝是一个积弱的朝代,过分重文,淡化武将,客观上维持了朝廷的统治,可反过来说,也导致宋军的战斗力每况日下,最终被金人灭掉。

看到谢慕华的脸色渐渐严肃起来,萧月影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忽然起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她认识很多宋人,有的爱钱,有的爱才,有的忠君,有的愤世嫉俗。但是谢慕华却始终让她看不透。说他留恋权力,这是的确。可他身上有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却是虚无缥缈的。说他是一个理论者,但是从他所作的事情来看,却是一个步步为营的实干派……这样的男人好生奇怪!

“等萧燕燕的回信吧。西北的事,急不得!”谢慕华刚刚说完。

只听大厅之外一个卫兵匆匆忙忙的跑了进来,到了门口才停住脚步,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相公,开封府有圣旨到,钦差大臣已经到了原州城外五十里。命人从东门飞箭射入城中。要大人火速击退城外党项叛贼,迎接钦差大臣入城。”

谢慕华脸色一变,气不打一处来,李继迁被自己连番攻击之后,只攻打西门一处了,根本就没有围城。什么钦差,居然要自己出城给他打一条路出来。难道自己不会来么?怀州守军难道就没有派人护送么?

“是什么人?”谢慕华问道。

“弥德超大人!”那士兵答道……

【第二十六章 圣旨】

杨延彬和关定邦杀得满身浴血将城外的党项士兵迫退,将从怀州带来一千余护卫的弥德超迎接进原州城的时候,谢慕华已经换了一身公服,在府衙迎接弥德超。论起职务来,谢慕华自然是要比弥德超高得多,不过这次弥德超是以钦差的身份来到原州,自然就不同凡响了。就连关定邦也闻到一丝不对劲。弥德超是赵普一系的官员,如今赵德昭派他来到原州,这不是要谢慕华难看么?

弥德超倒是一尘不染,衣着整齐的来到原州,看到谢慕华便趾高气昂的取出圣旨,高声叫道:“枢密院副使谢慕华接旨!”

谢慕华早已摆下香案,一众大小将领随后跪拜,一群人听着弥德超宣布圣旨,脸色不禁都变得极为难看。谢慕华再也按耐不住,好容易圣旨念完,谢慕华马上站了起来,看着弥德超问道:“这圣旨是官家的主意还是赵相公的主意?”

弥德超朗声说道:“这是朝中诸位大臣的意见,官家已经准了。谢相公若是不同意的话,大可以写个折子送到开封府去让官家评断,但是这事儿,是必须得办了,西北一日不平定。这儿的禁军可就抽调不了。到时候,这个责任,是谢相公来扛吗?”

谢慕华冷笑一声:“该怎么做,我自有打算,轮不到你在这儿指手画脚。”

弥德超被谢慕华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但是在西北,又不敢和最高军事长官闹翻,不然的话,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只得悻悻的说道:“圣旨我已经宣读了,谢相公自己看着办好了。”说罢,拂袖而去,自有原州的官员带着他去休息去了。

谢慕华长叹一声,回首看着部将们,只见大家的脸色都颇为难看,不由得又是一声叹息。原来这圣旨说的是三条命令,便是要谢慕华在西北速战速决,将李继迁的叛变平息之后,将西北禁军交给潘美,一同从雁门关北上。这也就罢了,之后的命令就让谢慕华在西北这么久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了。

这第二条命令是要从陕北至甘肃的几百里不毛之地,即贺兰山下的清远军城,开垦水田,通过从事大生产基本实现本地驻军的自给自足。如果这个规划蓝图能够实现,清远军城就会成为联络怀州与灵州的重要纽带与战略据点,有助大宋对灵州的控制。可是清远军城没有水,还是盐碱地。这就需要从西北发动大量人手,从数百里之外拉来清水,并且要植树造林,开垦田地。这绝对是那些坐在庙堂里的老夫子们一拍脑门想出来的鬼主意。陕北翰海本是盐碱地,树一种下去就枯死了。屯田工程更是浩大,短时间之内都无法见效,只能苦了老百姓。到时候弄得天怒人怨,费力不讨好。

而,第三条命令更是离谱,谢慕华当初提出的对党项人实行经济上的封锁。如今,赵德昭和他的大臣们把这条计策给升级了。采用酷刑对付敢于实行边境贸易的边民。一直以来,党项不事农业生产,用青白盐从汉人手中换得粮食,汉人以粮食换得物美价廉的青白盐,双方皆大欢喜。如今禁止边境贸易,违法者判处死刑。赵德昭以为,陕西不从党项进口青白盐,不出口他们生活必须的粮食,李继迁就会走向穷途末路,此招可谓不战而屈。此外,大宋召募商人贩运山西安邑、解县的池盐至陕北,既可解决边民的吃盐问题,还可增创税收,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熟悉西北形势的诸将都明白,这两条命令要是真的执行下去,到时候就是把本来都臣服大宋的党项人也给逼反。谢慕华是真的很想问问赵德昭,你到底在急什么?辽国这一次虽然有内乱的迹象,但是绝对不会发展成大规模的内战。楚王耶律清的智商和萧燕燕、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人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得出来,萧燕燕根本就没有耗费太多的力气,就稳固了耶律贤死后的辽国政治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非要贸然对辽国出兵,根本是没有好处的事。

“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就表示他越缺少什么啊!”谢慕华感叹道。赵德昭却的是武功,他的父亲灭国无数,就算是赵光义也有平定北汉的壮举。赵德昭即位以来,只能对那些老百姓都看不上眼的交趾、大理、高句丽小打小闹,真正的大敌还是契丹。只有击败了契丹,才能表示赵德昭在武功上追上并超越了自己的父辈。说不定将来的庙号还能写个宋武宗呢!

“相公,你看这要怎么办?”杨延彬凑过来问道。

谢慕华舒展眉头,微笑道:“皇命不可违,咱们照办!”

诸将虽然心中有些不满,但是谢慕华说得对,皇命不可违,只能照办。劳民伤财是没办法了。只希望能尽量为老百姓减少一些损失好了。

暂且不提那些在府衙里议论纷纷的诸将,谢慕华来到后堂,便见到萧月影笑呵呵的坐在红木雕花椅子上,正看着自己。谢慕华笑道:“你偷听了半天,可都听见了?”

萧月影点点头,动作优雅的就像是一只高贵的天鹅:“听见了。谢相公的脑袋现在只怕得有常人两个大了吧?你们宋人果然想法多,区区一个西北之地,按照谢相公之前的办法,不断分化,不断将党项人迫出来作战,假以时日,那些没有根基的党项人,拖都被谢相公你给拖死了。现在可好,你们的朝廷要速战速决,要采用雷霆高压的手段。看起来是雷厉风行了,要不了多久,就看西北出乱子吧!”

“你也看出来了?”谢慕华懒洋洋的靠在书案上,随手将桌子上的毛笔拿起一支,就像当年念书的时候一样,在手上像转风车一样的转着。随口说道:“不过我也没有办法,你看,我知道兵出雁门关也没什么作用,我不支持出兵辽国。以萧燕燕的智慧,既然敢于动手削藩,又怎么会不防着大宋?其实出兵幽燕倒是好棋,只不过要是李继隆出兵幽燕,那我就麻烦了。而且他也未必就能打下来幽州。雁门关这一次,只不过是白白出兵而已,不遭受损失就已经不错了。唉……”

“年纪轻轻就不要长吁短叹了,谢相公你只怕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萧月影淡淡的瞥了谢慕华一眼。

谢慕华笑道:“不知公主殿下何意?”

萧月影却没有做声,她心知肚明。这一次,明显是宋人的朝廷政策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一次造成的后果,在萧月影看来是十分惨重的。要是果真按照赵德昭的圣旨去做,光是费力不讨好不说,一旦朝廷的池盐专卖价高质次,令贫困的西北边民无法接受,那西北边民就会纷纷参与食盐走私,到时候要是严格之法,那许多边民违法就会被判死刑,边境一时就会人心思动。二是党项人通过正常渠道得不到粮食,就会迫使他们干脆使出了杀手锏,既抢边民粮食,也抢军饷,西北纷乱的程度比较未实行贸易禁运的时候更加严重许多。

谢慕华既然接受了这个命令,就是要把这个黑锅推倒朝廷的身上。到时候在军队和老百姓的眼里,大家的形象就完全不同了。谢慕华展现的是自己高瞻远瞩,为国为民,一心奉献的精神。而朝廷表现出来的就是脑子一热,昏庸无能,鱼肉百姓……此消彼长之下,很难说最后谢慕华会得到多少好处了。

萧月影只是淡淡的看了看谢慕华,谢慕华知道这个鬼精灵的公主殿下心眼多得很,两人心照不宣,却都是微微一笑。

“相公……”房外传来关定邦的叫声。

萧月影急忙站了起来,走到屏风后边。谢慕华开门走了出去,只见关定邦急匆匆的走了过来,看到谢慕华就叫道:“李继迁在城外的动向有些不对。”

“怎么了?”这些日子来,谢慕华固守原州,时不时派人出城和李继迁野战一番。打得李继迁一筹莫展。而且之前在灵州上演的那一幕,又在原州上演,偏偏灵州和夏州的守军又非常默契的按兵不动,让李继迁无机可乘。结果就是那些各个叛乱的党项部族,一窝蜂似的来往原州,而各路宋军精锐依旧是沿路阻击,分段阻击。利用装备和城防的优势,将党项人的有生力量消灭掉。

这是一场反过来的游击战,把本来在游击战中占据灵活机动优势的党项人牵着鼻子走,让他们出来打仗。谢慕华这一招以自己为饵只不过是有惊无险而已,却把李继迁给害苦了。

关定邦擦了把脸上的汗水,大声说道:“李继迁脱离了原州城,整合队伍,看方向是要朝固州而去了!”

谢慕华冷笑道:“固州他也打不下来,去固州有什么用?”

关定邦低声说道:“固州出事了!”

【第二十七章 固州之变】

城南头的府衙门口已经聚集了许多老百姓,西北的边民生活并不富裕,这些老百姓大多是穿着粗布衣服,天气多少有些热了,许多人索性就踏着草鞋,衣襟敞开。这固州的府衙门口挂着一张巨大的告示。识字的老百姓不是很多,有个五十多岁的老秀才正眯着眼睛一句句念给大伙儿听呢!

“从今以后,食粮为朝廷军需,买卖皆需通过衙门。不得擅自与党项人交易。”老秀才转过身来解释道:“乡亲们,这意思就是说,你们手里的粮食,以前能拿去跟党项人换青白盐,换猎物,换他们的东西,以后就不能换了,只能卖给衙门。只是……”老秀才顿了顿,又回头看了看那告示:“衙门也没说多少钱收啊!”

“下边还有呢!马秀才,接着读啊!”有人着急的叫了出来。

“好好好。”马秀才努力睁着老花眼看向告示:“食盐由朝廷从内地供应,私自买卖党项人青白盐者,即为乱民。按律当诛……当诛……”

马秀才显然是被自己吓到了,又仔细的看了看,这才说道:“乡亲们,这青白盐买不得了。朝廷说了,以后朝廷从内地给大伙儿送食盐来,再像以前那样跟党项人换青白盐,可就犯了王法,要被杀头的。”

“杀头?”有个汉子叫道:“这是什么道理,咱们不偷不抢,只是用自己种的粮食跟党项人换他们的青白盐,有什么不对?朝廷为什么不让咱们换?”

“刁民!”衙门里大步走出几个官差来,为首一人耀武扬威,身上穿着是开封府禁军的军服,看官职应该是个带刀虞侯,品级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身份不同,从天子脚下出来的,走到哪里也都是高昂着头。他年纪不过三十许,留着两绺小胡子,手按腰刀,翻着眼睛瞪着眼前这些老百姓,斥道:“朝廷是为了你们好。一群刁民,居然还不满意。你们的粮食跟党项人换青白盐太亏了。从内地拉来的食盐雪白雪白的,多好啊。比党项人那些破烂玩意不知道强了多少倍。跟朝廷买,朝廷会坑你们吗?再说了,你们的粮食卖给朝廷,朝廷也是按价收购。现在西北不太平,朝廷的军队在西北保护你们,需要军粮。这买卖又不会亏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