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生化大宋-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辽国不灭,华夏永无安稳之日。

这些话,李灵自不能与她详说,却也不好驳了她的一片悲悯之心,遂假意应道:“夫人菩萨心肠,无疾甚为敬仰,其实无疾也有这等心意,既然夫人这么说了,无疾将来自会找些时机规劝陛下。”

“多谢了。”萧叶明的眼神并非感激之色,语气也是轻描淡写,她似乎并不相信李灵真的会这么做。

李灵的表情却是非常的郑重,道:“夫人客气了,无疾身为一名大夫,救死扶伤本就是职责所在,更何况是两族千万百姓的性命。”

二人遂边饮边聊,又谈论了些国事闲事,不知不觉夜色已深,李灵灵酒气微熏,似有几分醉意,显然是无法乘车回城,更何况此时城门多半已关,想回只得等到明早。萧叶明遂吩咐刘菁扶着他去东厢房,今夜就在无忧居中留宿一晚。

第六十一章口舌

刘小菁扶着李灵摇摇晃晃的进了厢房,费尽力气将他拖上了床,替他脱下靴子,解去外衣,然后又为他盖掩被子。

李灵是酒醉三分醒,眼见刘小菁为他掩被子时,身子低垂,一抹酥胸半隐半露,沟渠分明,欲火顿时,比及刘小菁要离去之时,却是一把将她拉入怀中,亲吻着他的面庞,双手更是隔着她薄衫乱摸起来。

刘小菁却是吓了一跳,想要挣脱却又不敢太过用力,怕惹恼了李灵,只得羞恸怯的低声说道:“公子爷……别……别这样……啊——”

那刘小菁是生过孩子的少妇,身材丰膄,比之翠儿的少女之身别有一番味道,李灵**一生,自不是轻易可放弃,遂翻身来,将刘小菁按在了身下,很是熟练的解开了剥去了她的上身衣衫,那一对饱满的**很是骄傲的挺着他眼前。

李灵咽了咽口水,接着便将脸埋入其中,一支手按住她微弱挣扎着的双手,另一支则从裙下探入,很是温柔的拨弄着那一处嫚妙之地。

其实刘小菁正值女人**最旺盛的年龄,怎奈丈夫死去,独守空房,故而每每**上身之时,不得不自我抚慰。

如今有李灵这么一个身分高贵的主子,且又是年轻力壮的俊朗青年肯施恩于她,内心里自是欢喜。遂在李灵的攻势之下,渐渐的放弃了先前的那些拘束,展开心怀享受起来。

李灵在她**和淫声刺激之下,**更盛,一把掀起她的裙子,那最令人神往的茂美丛林尽收眼底,他目光似火,急不可待的褪下裤子,掰开她的双腿便要进入。

便在这关键时刻,刘小菁骤然间想起了什么,一把推开了准备就绪的李灵,腾地坐了起来,手忙脚乱的掩下裙子。

李灵也坐了起来,莫名其妙的瞪着她,道:“怎么了,你不愿意么?”

“不,不是的!”刘小菁急忙回答,接着又定了定心神,低着头说道:“只是……只是奴家的身子……不太方便……怕弄脏了公子。”

“我晕!原来是那个东西来了,那你干吗不早说呀,害得我硬成铁棍了却没洞钻!大大的不爽。”

李灵心中如是想,却也不好责怪于她,毕竟那是她们女人的生理现象,人家总不能为了配合你的**,说来就来,说不来就不来吧。

于是很是遗憾的叹息一声,仰面躺倒在床上。

刘小菁见他一脸不满的神情,心觉有愧,咬了咬牙,遂换上了一副娇媚的笑容,道:“公子,奴家的下边不行,还有上边呀!”

李灵一怔,还没听懂她是什么意思,却觉下边一阵酥麻的快感,本是软下去的山根,转眼间又是重振雄风,他抬头一看,却是大为惊喜,原来刘小菁正在用她的小嘴吞吐添食着他的山根。

这还是李灵第一次尝试如此**之法,新鲜的方式使他享受到了更大的快感,看着刘小菁吞吞吐吐很是认真的样子,更觉淫迷之极,但觉山根之处血脉喷张,极乐如仙。

“菁姐,你坐过来一点。”

刘小菁很听话的移到他身边,嘴上的活却是一点不停。

李灵一手爱抚着她垂下的秀发,一手揉捏着那一对馒头似的**,心中畅快之极,此时便是让他去做神仙也不愿意。

刘小菁嘴上的频率越来越快,细舌如水蛇一般缠绕着那钢铁巨柱之上,不时的还用碎牙轻轻咬磨,过不多时,李灵但觉全身一震,一声低吼,下体剧烈的抽搐,万千精血奔涌而出,尽数喷入刘小菁的口中。

终于是完成了使命,刘小菁如释重负,吐出了那渐渐变软之物,疲惫不堪的伏在李灵的腹部上,候咙微动,将那些液体尽数吞了下去,嘴角边却是微微淌出一些残留的余迹。

李灵喘着粗气,尽享回味着这无上的快感,过了许久方才缓过神来,温情的抚着刘小菁的光滑玉背,很是感激的说道:“菁姐,你待我真好。”

刘小菁也是温柔的抚着李灵的胸膛,娇声说道:“只要公子爷高兴,奴家愿意为公子做牛做马。”

李灵很满意她的回答,遂道:“你先在这边学一些管事的经验,过几天我自会把你调进国公府,到时全府上下,就都由你掌管吧。”

刘小菁一听,自是欣喜不已,道:“多谢公子爷恩典,奴家定会用心将国公府打理好,伺候好公子爷。”

“那就好,菁姐,你这嘴上的功夫可真不简单呀!差点让我舒服死,你原先也是这么侍伺我那死去的姐夫吗?”

“讨厌啊,还提他做什么,奴家可是第一次这么做。”

“我不信,第一次哪有这么熟练。”

“真的是第一次,奴家哪敢骗公子!”

“好好,我信你还不成么?你看,它又翘起来了,菁姐,又要辛苦你了。”

“公子你好厉害……”

……

—————

崇文殿。

周主斜倚着龙榻,神色轻松,众臣们则是在下首分列而坐,气氛不似朝堂上那般庄严,却也隐约透露着些许郑重。

这里是周主日常批改奏章及读书写字之处,时常也会招一些重臣前来开个小会,或是谈谈家常,贴近一下君臣之情。

自北伐班师以来,周主这是第一次在崇文殿招集了这么多的文武重臣,显然是有什么重大的事宜要商议。

上次在这里君臣商对时,周主和窦仪等大臣们确定了北伐辽国的策略,今日之议,却是关于征辽结束之后,下步的国家用兵方针。

不过,此次策议却不同往日,崇文殿之内多了一张崭新面孔,那便是宋国公李灵。

周主的意思是,趁着辽国境内疫病横行,自顾不遐之机,发兵攻灭北汉,臣下们的意见却是相当的不统一,有的言北伐时兵力损失甚大,不宜再次兴兵。有的则是主张再行先南后北之策,先扫荡了南方诸国再伐北汉不迟。而保守派则认为目前大周之威震慑四方,无人敢侵,宜当守土安民,万不可再举兵伐。

周主对于保守派的看法一向是不屑于理睬,但关于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的方针倒是有些举棋不定。

众臣之中,宰相范质依旧是不发表任何见解,周主最烦的就是他这点,这个范质统领各部官吏,处理政务倒是井井有条,只是商讨这等国家大计时,从不轻易进言,前者周主与群臣商议北伐之时,范质也是闭口不言。

然其毕竟为一国之宰,凡事还是得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周主遂道:“范相,关于国家下一步的用兵方向,你有什么看法吗?”

范质沉了半晌,道:“前者北伐辽国之时,耗资甚为巨大,国家各处粮仓大半已被掏空,如今淮南一带又遇旱灾,估计夏粮的收成不会很好,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做为保障,不管是征南还是伐北,恐怕都会遇到不少困难。”

打仗拼得不光是武力,更拼得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范质虽然没有直接意见,但却是一语切中要害。

第六十二章方略

周主点头表示同意他的看法,又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今年之内,我大周便是无法对外用兵,如今军心正旺,又兼辽国陷入内忧之中,若是放弃这个大好时机,朕觉得十分遗憾。范相,关于粮草之事,难道不能想些办法吗?”

范质道:“办法倒不是没有,待粮食下来之后,可适当的提高粮赋,从百姓手中多征一点,便可免强维持年内的用兵。”

周主摇摇头,道:“此举万万不可,民为国之本,旱灾之年,百姓维持生计尚且困难,又怎可向他们多征粮赋,这无疑于竭泽而渔,大为不妥。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范质无奈的说道:“除此之外,臣别无他法,除非天气骤变,能及时下几场雨。”

李灵对于军国政事其实完全是一窍不通,故而众臣议事之时,他只是静静的在一旁听取各人的意见,从中学习。

周主见众人均是无策,忽然瞅向李灵,道:“无疾,你一向足智多谋,可有什么良策吗?”

“晕,你问我,我问谁?我是个大夫,又不是袁隆平,能给你搞出个杂交水稻来么!”

“这个……嗯……臣想……不如以战养战。”

李灵支唔了半天,突然迸出这么一句。

“以战养战!”周主显然是对他这个突发奇想来了兴趣,急道:“无疾,你说详细一点,何谓以战养战?”

李灵只不过是随口想起,于是就随口说了出来,根本就是胡言之语,如何能“说详细一点”?

不过好在他反应机敏,头脑飞速运转,却是有了一番说词,于是一本正经的说道:“臣并无什么详细之策,臣只不过想起那辽人不事生产,却可屡次兴兵南侵中原,靠得便是抢掠中原的物产,充为军用,此即可称为‘以战养战’,所以,臣想如果我们也能采取辽人之法的话,对外用兵,自然不会被粮草的问题所羁绊。”

他这一言,却是提醒了其他大臣,其中窦仪当即说道:“陛下,臣以为宋国公所言极是,荆湖之地,土地肥沃,乃天下粮仓之所在,且甲兵虽整,控弦之士不过三万,朝廷只需遣一大将,发兵数万,不出一月自可扫平,如此便可以尽得荆湖之粮,到时或攻北汉,或灭南唐,大军自不需为粮草担忧也。”

窦仪之言众臣皆是点头称是,张永德却道:“荆湖虽弱,但左有西蜀,右有南唐,我军发兵进攻,若此两国施以援手,我军将陷入三面夹击的境地,窦大人以为该当如何应对?”

窦仪一笑,道:“前者我大周起倾国之兵伐辽,这两国尚且不敢轻动,如今我大周大败辽军,光复燕云,威震四海,时至今日,将军以为这两国还敢出兵与与我大周天兵抗衡吗?”

张永德虽然行事粗鲁,但于军事之道却颇为深通,这也是他能在禁军中有些高位的重要原因,遂道:“窦大人此言差矣,此一时彼一时,辽国与西蜀、南唐相隔千里,而荆、湖却与之唇齿相连,正所谓唇亡则齿寒,这两国不管有多么的惧怕我大周天威,必也懂得自保其身,岂有不出兵相救之理!”

张永德所言有理,窦仪一时间也无法回答,这时,赵匡胤却道:“几位大人所言都十分在理,臣认为,荆湖必取,但取之方略却要与征辽之略相同,兵贵神速,必须在西蜀与南唐两国还未发兵之前,一举攻灭荆湖。”

张永德却是不屑,道:“兵贵神速,说得倒也轻巧,大兵集结,焉能不惊动对方,那两国的国君虽然无能,却也不似辽帝那般昏溃,怎能不做出防范。”

周主知赵匡胤一向沉稳,凡出言必是经过深思熟虑,遂道:“元朗,抱一所言不可不顾,你可有相应的对策吗?”

赵匡胤道:“臣以为可使假道灭虢之计,先挑动楚地内乱,我大军借口助其平乱,借道荆地,趁机灭之,随后发兵直捣楚都潭州,如此则既可掩人耳目,又可以短时间内扫平这两国。”

周主点点头,道:“假道灭虢,确实是一条好计,但如何挑动楚地内乱,你可有具体的计划吗?”

赵匡胤显然知道周主会有此问,略无思索便道:“臣知楚之大将张文表据衡州之地,兵多而权重,对楚主周行逢素有不臣之心,若要挑动楚地内乱,可在这一点上做些文章。”

周主默然不语,表情渐渐凝重起来,众臣皆知,每逢要做出重大决定之前,必是这副神情,故而皆不再言,等着周主下旨。

周主沉思片刻,却道:“就目前形势而言,扫灭荆楚确实是对大周最有利的选择,所以朕决定采取几位爱卿的计策,元朗。”

“臣在。”

“挑动楚地内乱之事就交于你处理,务必在半月之间办妥此事。”

“臣尊旨。”

周主又道:“荆湖两国兵微将寡,不堪一击,不需大规模调动我大周精锐禁军,抱一,你速传朕之旨意,命安、复、郢、陈等山南道十州之兵秘密汇于襄阳,待万事俱备之后,朕自会潜大将统兵南下。”

“臣遵旨。”

“今日之议事就到此为止吧,都散了吧,无疾,你且留下。”

众臣皆行礼告退,李灵却不知周主单独留下他有何用意,遂道:“陛下,有什么要事交待臣做吗?”

周主道:“无疾,你果然是朕和智谋星呀,今天又出了一条奇计。”

李灵一笑,很谦逊的说道:“陛下谬赞了,臣只不过是提了醒而已,还重靠陛下英明决断,以及其他几个大臣们的周密谋划才能实施下去。”

周主呵呵一笑,道:“无疾呀,朕就是喜欢你这一点,不骄不躁,不似某些臣子,稍立些功勋就忘乎所以,飞扬跋扈的。依朕看,你才是真正可干大事之人。”

周主前边那些赞扬的话,李灵还听着挺舒服的,暗自喜悦,待听到“你才是真正可干大事之人”时,心里咯噔一下,一股凉意顿时透露背脊。

“难不成,柴荣对我生了疑心么?”

他的心思瞬间转过千百个想法,却也不及多想,忙道:“陛下赞扬之言,无疾实在惭愧不已,无疾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大夫而已,得蒙陛下垂青,对大周微效了一些犬马之劳,实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要说真的干大事的话,臣最想将臣的一身医术传遍天下,悬壶济世,挽救更多人的性命。”

周主听他这一番表白,十分的满意,笑道:“你的志向朕自然清楚,朕已经看了你的那份关于建立‘医子监’的奏章,确实是一条利国利民的计策,不过眼下正是大周一统天下的时候,国库财赋必须全力周济军用,待四海归一,天下太平之时,朕自当全力支持你的这项计划。”

李灵忙伏地叩头,感激的说道:“陛下仁德爱民,实乃天下百姓之福!”

“无疾快快平身,”周主起身,亲自上前扶起李灵,话锋一转,却道:“这一统天下又谈何容易,就拿现在来讲吧,眼前就一件难事,叫朕甚为头疼。”

说了半天,原来是有后话呀!

李灵忙道:“是什么事连陛下也觉得难办?陛下可否告知臣,臣或许可为陛下分忧。”

“周主的脸色又凝重了起来,道:“是关于皇后中毒之事。”

李灵立时便猜到了周主的心意,却故作不解之状,道:“皇后娘娘所中之毒,臣已奉以汤药解之,三五天之后便可尽除,陛下不必太过担忧。”

“朕担心的不是这点,卿言皇后与朕当日所中毒为同一种毒,朕想此事必非巧合,必是有不轨之人蓄意而为,朕每每想到左右之中暗藏着想谋害之人,心中无不忧虑,无疾,你素来智谋不凡,可有计策帮朕解了此忧吗?”周主不得不如实而言。

第六十三章施针

李灵想起了萧叶明之言,遂道:“原来陛下担心的是这件事,陛下乃仁德圣明之君,左右皆是忠贞不二之臣,依臣之见,这中毒之事多半是一件天大的巧合而,陛下只需着一名得力之人,详加调查,必可查出其中原由。”

周主之智不逊于那萧叶明,自然有所判断,但古往今来,身为天子的哪个没有些疑心病,更何况周主的那一次是险些陨命,故而不得不慎重对待。此时此刻,没有谁比他更急于弄清楚,这究竟是一个巧合,还是真的有人故意为之!

“卿言之有理,朕也曾派人私下详查过此事,不过终究是没什么眉目,此事事关重大,朝廷里已起了一些议论,目下正值大周统一天下之时,必须内外齐心方可无往而不利,所以,朕不想在这个时候弄出什么大的风波来。”

李灵忽然眼睛一亮,道:“臣想举荐一人,此人忠厚老成,断事敏明,如能起用他来调查此事,或许会有结果,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周主一喜,道:“卿举荐之人素来都是良才,此人是谁,快快道来。”

“此要乃是赵匡胤赵大人府上的一名幕僚,名为赵普。”

周主眼神一动,道:“朕似乎听说过赵普此人,当年朕伐南唐,用兵淮上,攻下滁州之后,范相曾举荐州内一人为军事判官,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人就叫赵普。”

关于赵普的具体之事,李灵却也不甚知晓,只知他乃是赵匡胤手下的第一智谋之士,陈桥兵变许多事宜皆由他一手策划,赵宋代周之后,又任宰相之职,赵匡胤著名的“杯洒释兵权”便是根据他的建议而行。

赵普之职虽不及石守信、王审珂高,但却是名符其实的赵宋开国第一功臣,如此智谋之士,一日让其留在赵匡胤身边,李灵便觉寝食难安,故而欲借此事之机将其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