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翔苍穹-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部有植被覆盖,主要为麻黄和油蒿等,当地称为麻岗。在沙漠中部、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凹地里,植物生长也较好,主要为蒿属,当地称为沙蒿塘。流动沙丘以格状沙丘和格状沙丘链为主,一般高
10~20米;也有一些复合型沙丘链,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北部,高度有50~100米;沙丘链则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地区。腾格里沙漠内的湖盆,大小共有422个,其中有积水的有251个,除部分为泉水补给和临时集水外,大部分是在原有岛山分割的第三纪湖盆的基础上逐渐干涸退缩而形成的残留湖。如头道湖、二道湖、三道湖等。这些湖盆一般延伸长20~30公里,宽1~3公里不等,面积一般都在40~50平方公里左右。目前腾格里沙漠的一些居民点和人工饲料基地,多分布在这些湖盆里,重要居民点有头道湖、锡力高勒、伊克尔和腾格里等。
腾格里沙漠流动沙丘所占的面积虽然较多,但被一些固定、半固定沙丘,湖盆和山地浅丘等所分割;同时不少湖盆还可作为治理沙漠的基地,因此,它是中国西北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沙漠之一。
(3)狼山和黄河之间是乌兰布和沙漠,沙漠中流动沙丘占39%,半固定沙丘占31%,固定沙丘占30%。流动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南部,一般高度为5~20米;在南缘有高50~80米的复合型沙丘链。沙漠西部为古湖积平原,除残留有盐湖(吉兰泰盐池)外,分布着生长有梭梭、高1~3米的半固定沙垄和高1米左右的白茨灌丛沙堆。沙漠北部是古黄河冲积平原,零散分布一些低矮的沙丘链与灌丛沙堆;沙丘之间有大面积土质平地,加上这里濒临黄河,可引黄自流灌溉,开发利用条件较为优越。
黄河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地区,在自然地带上处于温带荒漠和干草原的过渡地段,西部干燥度为2。0~2。8,东部减为1。6~2。0。
(1)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除东部有一小部分位于干草原带外,绝大部分为半荒漠地带。沙漠的东部有发源于高原上的几条季节性河流自南向北穿过,使沙漠显得比较零散;沙漠的西部没有河流切穿,比较完整。库布齐沙漠中流动沙丘居绝对优势,占整个沙漠面积的80%,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一般高度为10~15米,少数也可达50米。沙漠北部的黄河河谷平原上,还分布有一些零星低矮(3米以下)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固定、半固定的灌丛沙堆仅分布在沙漠边缘,尤以南部边缘最多,高度不大,多在5米以下。
(2)位于长城以北的陕西北部、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毛乌素沙地,情况就很不相同,这里年降水量较多,西北部250毫米左右,东南部更可达400~440毫米,因而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有几条较大的河流(如无定河等)纵贯本沙地的东南部流入黄河。沙漠内部还分布有众多的湖泊,虽然大部分是苏打湖(如察汗淖、巴彦淖、纳林淖等)和含氯化物湖(如盐池等),但也有淡水湖分布(如刀兔海子等)。这些湖泊水位的升降和降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雨季水位升高,旱季水位逐步下降,湖面缩小。地下水也相当丰富,丘间低地一般埋深1~3米,个别仅0。5米,水质良好。在毛乌素沙地还可经常见到不少由沙区泉水汇集而形成的河流,这些泉水从沙丘下伏基岩的接触面之间流出,成为沙区旱季水源的主要补给者。泉水补给所占的比重,榆林河(榆溪河)可达86。2%,秃尾河为69%,而海流兔河高达92%。这些都说明了毛乌素沙地水分条件较为优越。
水分条件较优越,植物生长良好,特别是一些湖盆滩地和河谷地带,生长有旺盛的沼泽性灌丛——柳湾林。它由蒙古柳、沙柳和酸刺三种主要灌木组成,成为毛乌素沙地中的特殊景色。沙丘上也普遍生长油蒿等植物。所以,毛乌索沙地的固定、半固定(当地称为“巴拉”)沙丘的面积较大。沙丘的形态主要是梁窝状沙丘和抛物线形沙丘。流动沙丘在沙地的东南部较多,与固定、半固定沙丘往往交错分布,大多是新月形沙丘链,高度
5~10米,也有高 10~20米的。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沙漠中自然条件较好,农牧业利用较多的一个重沙区。
这个地区的沙地分布在东经113°以东的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辽宁、吉林的西部,在自然地带上属于干草原,年降水量为250~500毫米,干燥度仅1。2~2。0。植物生长良好,除草本和灌木外,还有乔木生长,沙地上绝大部分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沙只作小面积的斑点状分布。
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的浑善达克(小腾格里)沙地,以固定、半固定的沙垄和梁窝状沙丘等占绝对优势,它们占整个沙漠面积的98%;流动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仅占2%。但在分布上,沙地的东部和西部仍有区域差异。西部以半固定沙丘为主,零星散分一些流动沙丘;而在东部,以固定沙丘为主,植被覆盖度在阳坡一般为30~40%,阴坡可达60~70%,一些乔灌木都生长在阴坡上,如榆树、山丁子、欧李、山樱桃和绣线菊等,甚至还有云杉和油松。西部和东部的各种沙丘之间,都有宽广的丘间低地,群众称为“塔拉”,植物生长繁茂,并有不少湖泊,成为当地主要的牧场。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辽宁的西部,主要分布在西辽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这里不仅降水较多,而且有西辽河的干支流如西拉木伦河、教来河、老哈河等流经沙区,是中国沙漠中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当地称沙丘为“坨子地”,丘间低地为“甸子地”,两者所占的相对面积为3∶1。沙坨子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垄和梁窝状沙丘,它们占全部坨子地面积的90%;流动的新月形沙丘仅占10%。在地域分布上,总的说来,自西向东,沙丘逐渐由流动沙丘为主转变为以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为主。大致在少冷河以西,主要是流动沙丘;少冷河与老哈河之间,两者比例大致相等;教来河至余粮堡、瓦房一线之间,则变为以半固定沙丘为主;余粮堡、瓦房一线以东,几乎都是固定、半固定沙丘,流沙只有小面积的零星散布。
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土地已经利用,农业用地主要在起伏和缓的固定沙坨上,其它都作为牧业用地。甸子地地势平坦,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湿甸子、碱甸子和沙甸子,大部分利用为放牧和刈草场,部分已开垦为农业用地。科尔沁沙地是一个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区,也是中国沙漠中交通最为方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3。6人)最大的一个沙区。
此外,黑龙江西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沙地,沙丘大部分布在一些河流沿岸及其下游冲积、湖积平原上,都是固定、半固定的梁窝状沙丘。植被覆盖度一般在30%以上,个别可达50%左右;以榆、樟子松、黄柳、蒿属植物和丛生禾草等为主。沙丘高度在5~15米左右,丘间普遍有广阔的低平地。
中国东部半荒漠和干草原地带的沙漠和沙地,虽然水分植物条件较好,沙丘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但是,由于这里气候易变,降水量不稳定,经常出现干旱,再加上人为因素的干扰,如果植被一经破坏,很容易造成沙漠化的蔓延。所以保护天然植被,合理利用土地及植物资源,是治理沙漠的一项重要工作。
所以我们要开挖戈壁运河,这个我 已经得到中央的批准了!
修2 53
(更新时间:2005…1…17 10:36:00 本章字数:4690)
在历史上。唐朝与突厥的战争 :
大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关中丰熟,而漠北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馁。
是年冬,唐太宗命十万大唐兵将兵分六路,北出雁门关。
唐军主帅是兵部尚书李靖、并州都督李 。此二人都是战功卓著的大唐开国名将,一同出兵,战果可想而知。何况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的心里一定想起了700多年前北逐匈奴的汉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
他们的敌人,就是正在称雄漠北的突厥人。
于都斤山下的牙帐
自两汉对匈奴发动决定性打击后,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渐迁至内地并逐步汉化。北匈奴逐渐西迁,给欧亚大陆政治格局带来剧烈变化。还有一些别支在广阔的北方草原生息繁衍。有人认为突厥人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迁居到金山(阿尔泰山)之南,游牧为生,又工于铁作。当时正值柔然汗国强盛,突厥人受其奴役,为他们充当“铁工”,但势力渐盛。公元546年铁勒部将伐柔然,突厥首领土门率众击败铁勒,实力大增,土门乃向柔然求婚,柔然主大怒,辱之曰:“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土门乃于552年发兵击柔然,灭柔然汗国,自号伊利可汗,自此建立突厥政权。
突厥建国后,牙帐设在于都斤山(又称郁督军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脉)。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帐前大旗称“狼头大纛”,在漠北逞一时之盛。
“世界七国之主人”
此时,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正为中华帝国、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所统治,刚刚兴起的突厥汗国正处在几大帝国势力的真空地带,继续扩张,则阻力重重。
突厥人先与波斯萨珊王朝结盟,于公元562年联合灭掉了突厥西部的劲敌 哒王国并瓜分其地。但突厥人立即撕毁与波斯的议约,占据了
哒故地全部,与拜占庭帝国在西亚的边境直接建立了连接,控制了丝绸之路。他们将在与中原王朝作战时获得的丝绸等财物转手卖到西方市场,获利甚丰。但面对强大的波斯帝国,他们必需有新的盟友。公元568年,一个突厥使团来到君士坦丁堡,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结成同盟,于是爆发了双方联合进攻波斯的长达20年的战争。
突厥与拜占庭的结盟没能维持多长时间,它们随后就发生了利益冲突。突厥可汗在给拜占庭皇帝的信中自称“七姓大首领,世界七国之主人”,但狂傲的突厥领袖显然是坐井观天,突厥人的势力远远不能与高度文明和高度强盛的拜占庭帝国相抗衡,正像他们远远不能与即将建立的大唐帝国相抗衡一样。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将近900年后,一支被认为是他们后裔的强大势力再次来到君士坦丁堡,那时,他们是以彻底灭亡了这个千年帝国胜利者的姿态到来的,并把它的首都当作了自己的首都,直到公元1923年。
“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但突厥军队确实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突厥初起时,正逢内地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分裂和动乱时期。强盛而骄横的突厥人时时闯入内地劫掠财富人口。但当隋朝于公元581年建立后不久,突厥却因内讧而分裂为东西两部。这就使中原与突厥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改变。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东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
隋朝对突厥的战争主要是防御性的。一战成功后,隋文帝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使突厥内讧更甚。但到隋末,由于隋炀帝挥霍无度,又远征高丽失败,国力衰弱,突厥势力又起,隋炀帝北巡时,曾被突厥围困于雁门。隋末群雄并起,北方各路割据势力为倚突厥为外援,大都向其称臣,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也曾向东突厥称臣求援,突厥号称“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便桥之盟”,太宗下了决一死战的决心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突厥统治者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掳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乃领兵而退。
这次紧急情况加强了太宗与突厥决一死战的决心。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始终坚决主张反击突厥。两年前,由于突厥严重进扰,唐高祖李渊曾听从臣下建议,打算放弃长安,另建新都,李世民坚决反对。同年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进犯幽州,李世民曾亲与对阵。“便桥之盟”后,太宗进一步加紧备战。他亲自垂范练兵,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锐”。而此时国力逐渐强盛,反击突厥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于是,贞观三年冬,李靖和李 的六路大军,拉开了唐代与突厥30余年战争的序幕。
汉家大将西出师
唐太宗的决心是剿灭突厥,彻底消除内地遭受的祸患。唐代对突厥的战争是分两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先灭东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
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颉利俘献京师后,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几年后死于长安。
第二阶段对西突厥的战争,是在唐高宗时期完成的,伴随着唐与西突厥对西域的激烈争夺。唐初,西突厥势力极盛,“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对唐朝形成严重威胁,并阻碍着中西商业交通。
从太宗起,唐朝就开始了打通西域的斗争,贞观年间降吐谷浑、平高昌、讨焉耆、征龟兹,西域震骇,中西商路复通。此时西突厥首领为阿史那贺鲁。他曾因突厥内争失败而归附唐朝,受封左骁卫将军,参与征龟兹之战,太宗死,贺鲁即起反心,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千泉(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与唐为敌,数扰西域。唐与之力战多年,逐个击破其联盟或附属各部。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平西突厥最后一战开始。唐军由大将苏定方统辖,兵分南北两路,合击阿史那贺鲁,激烈的战斗接连不断,天降大雪,平地深二尺,唐军踏雪兼程追敌,士气高昂,阿史那贺鲁战败跳伊犁河逃往石国(今塔什干),被当地人擒获,送与唐军。西突厥自此灭亡。
中亚历史上的突厥语各族
唐灭东突厥后,将大量突厥降众安置在内地,保持了他们的部落和习俗,又在颉利故地设都督府和都护府管理其地。平西域及灭西突厥后,设著名的“安西四镇”驻军镇守,又设安西、北庭两个著名的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别向西统辖西突厥故地及西域各部、各城邦。突厥人对唐朝的威胁消除了,他们再也不可能深入中原内地。此后,中国史籍中的突厥事迹逐渐消失,而在波斯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史籍中,一批批名为“突厥人”的部族却在中亚大地上纵横驰骋,给世界历史留下深远的影响。他们是谁?他们和被唐朝打败的突厥人是同一个种族吗?
这些“突厥人”是什么人
突厥内部支派复杂,他们的社会形态尚处于较低阶段,社会结构十分不稳,他们居住的中亚地区民族混杂、播迁频繁、动荡不安,很多地区文明发展程度很高,具有强大的融合和同化他族的能力。这些因素都使突厥社会迅速发生着变化,使他们与其他民族混杂融合。因此,活动在中亚的这些“突厥人”,已经不是同一个民族或部族集团。
把生活在欧亚大陆上一批不同民族(部落或部族)的人统称“突厥人”的应该首先是阿拉伯人。当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的部落、部族或民族时,面对一个个从没见过、又在一些方面表现出共同特点的群体,无法将它们互相区别开来,只好先入为主,把他们统统称作“突厥人”,把他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称作“突厥斯坦”(突厥人居住的地方)。阿拉伯人的这种称呼逐渐为其他一些民族所接受,成为习惯沿用下来。
后来,使“突厥人”这个指称所指代的对象不断扩大、并真正在他们之间建立起相互关系的,在相当程度上来说,是18世纪以来的语言学家。从那时起,东西方国家的语言学家对这些部族、部落和民族语言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这样一批从历史上看可能有共同来源、或是发生过密切接触关系的语言群体,划归为阿尔泰语系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