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话三国-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高骛远,言高行卑。(未完待续。)

第422章 舍得() 
长公主最后对荀彧说,要按我的意思,是不能再让你和陈留王接触,可是既然陛下答应了,我相信陛下,再给你一次机会。如果陈留王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算陛下同意,我也不同意。别忘了我还是首辅,陛下不回来,朝廷的事,我还能说得上话。

    荀彧感激不尽,退出了长公主府,来到了尚书台。

    贾诩闻讯,笑脸相迎。他打量了荀彧两眼,乐不可支。“被长公主训斥了吧?”

    荀彧尴尬的点点头。“蒙长公主不弃,点拨了几句。”

    “哈哈哈……”贾诩大笑起来。“荀文若,你啊,没有公达爽快,所以过得也憋屈。”

    荀彧笑而不答,不打算在这些私人问题上和贾诩争论。

    “你的来意,我已经知道了。既然陛下和长公主都答应了,我也没什么好说的。陈留王是块美玉,欠缺的只是雕琢。不过他才十一岁,有的是时间,你也不用太担心。”贾诩打量着荀彧,沉吟片刻,又道:“工欲善其事,当先利其器。文若啊,让我看看你的利器吧。”

    荀彧笑了。“贾令君,彧斗胆,想问你一个问题。”

    贾诩有些意外的看着荀彧,捻着胡须,思索片刻,嘴角微挑,轻声笑道:“文若这是要与我对阵哪。”

    “不敢,互相切磋而已。”

    “好,难得碰到对手,就与你切磋切磋。”贾诩爽快的摆摆手。“你问吧。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若无陛下,你我两人各辅一主,孰胜孰负?”

    贾诩想想,不紧不慢的说道:“若是行军布阵,我略胜一筹。若是治国理政,你胜我一筹。”

    “若为帝王师。谁更能胜任?”

    “你胜在正,我胜在奇。”

    “若是我有戏志才、荀公达、郭奉孝等人助阵,你可有合适的帮手?”

    贾诩眉头一挑,沉默良久,摇摇头。“我没有一丝胜算。”

    “那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陛下没有将陈留王托付给你,却托付给我。没有让你做首辅,却让长公主做首辅了吧?”

    贾诩眼神中闪过一丝失落,却只是刹那之间。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没错,治国尚正,奇只能偶用。我用的是阴谋,不是阳谋,不足为帝王师。”他顿了顿,又笑道:“你虽然不尚奇。却教出了戏志才、郭奉孝、荀公达这样善于用奇的人才。可见你并非不能为奇,只是不屑为之。你真正的能力在正,可惜,你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教出一个在正道上出类拔萃的人才。陛下将陈留王托付给你,大概是希望你将正道传授给他吧。”

    荀彧长叹一声:“贾令君,我原本也是如此想,现在却另有想法。我不为奇,并非不能奇,而是不屑奇。你不善正,并非不能正。而是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法门,只能剑走偏锋。机巧易学,正道难行,行正道比用机巧可难多了,若无传承,仅凭一已之力,是无法完成的。你欠缺的,只是嵩高山那一石室的书,以及传承千年的家族积累。”

    贾诩目光闪烁,似笑非笑,眼神却有些落寞。荀彧说得对,论智力,论心机,他可以和当世的任何一个智者抗锋。可是他为什么不能成为刘辩心目中的帝师?因为他的学问不全面。他更擅长的是诡道,而不是治国大道。这些学问不是一个人空想就能想得出来的,他需要传承,需要很多代人的积累,才能从纷杂的头绪中找到最关键的东西。

    学问在于鉴往知来,知道历史是第一步,而他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

    荀氏家族有千年的传承,他能了解到的历史真相远比他多。他没有传承,所知道的历史大多是流于表面,甚至是被人精心修饰过的,连真相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奢望从中学到真正的学问。

    这就是寒门士子先天不足的地方。他也好,李儒也罢,他们的能力都只能体现在某一方面,偏重于阴谋,偏重于人心揣测,没有荀彧这样的世家子弟全面。学问是需要积累的,智慧也是需要沉淀的,他们没有这样的积累,也没有这样的沉淀。他们可以聪明一时,却不能聪明一世,面对积累深厚的世家子弟,他们始终处于劣势。别的不说,若非龙渊之战,他一辈子也不会知道?鼓十曲这种神奇的法门。

    “那贾令君知道为什么陛下之前不认可我吗?”

    “愿闻其详。”

    “因为那时候的我心浮气躁,一心要追求王道,以为自己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只言片语就可以翻云覆雨,指点乾坤,却不知道自己是站在累卵之上,悬崖之边。看起来俯瞰天下,其实寸步难行。如果遇到一般人,还可以对付一二。如果遇到真正的强者,我就会狼狈不堪,一败涂地。”

    贾诩眼珠一转,会心而笑。他微微颌首:“我知道了,现在你的脚下不再是累卵,而是真正的大山。”

    “大山不敢说,只是一个土丘而已。”他顿了顿,又道:“土丘虽卑,却是真正的大地。”

    贾诩接了一句:“而且已经超出了地面。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放声大笑。

    “文若,你脱胎换骨了,当得王佐之名。”

    “这也是托陛下之赐,若非玄冥海之行,我终究是井底一蛙,不知东海之大。”

    贾诩抚掌颌首:“可喜可贺。”

    荀彧躬身致谢:“多谢。”

    ……

    荀彧最后走到了刘协的面前。

    刘协打量着荀彧,半晌后,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先生,你变了。”

    “殿下,是臣误了你。”荀彧深施一礼。“陛下重新给臣机会,希望殿下与臣一起抓住这个机会。”

    “还能抓住么?”刘协轻笑一声,带着几分落寞。“怎么抓?”

    “要想改错,必先知错。殿下为何不从自己犯过的错开始说起呢。”

    “我犯过的错?”刘协眉心微蹙,紧紧的抿着嘴唇,一声不吭。他觉得眼前的荀彧很陌生,和以前那个一心想把他教成明君的荀彧判若两人。他现在就像是天子的使者,千里迢迢的赶回来,不是为了帮他,而是为了让他认错。现在认的错,是不是将来要一条条的记录在案,公诸于众,然后顺理成章的将他踢出朝堂,让他永远不得翻身?

    见刘协情绪抵触,荀彧没有逼他,而是说起了另外一个话题:“殿下,你知道陛下几次破境,是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什么机缘吗?”

    刘协警惕的看着荀彧,强笑了一声:“还请先生指点。”

    荀彧也不客气,将他了解到的刘辩几次破境的经过娓娓道来,特别强调了刘辩当时的心境,最后指出,刘辩的实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并不是因为他多么有心机。相反,他破境的时候万念皆空,心无杂念,常保一颗赤子之心。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窥见真正的大道。

    这就是道法自然。

    那其他人为什么不能刘辩这样迅速破境呢?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龙,更因为他们想得太多,不能像刘辩一样放下。不能放下,又怎么万念皆空,又怎么能常保赤子之心?

    刘协将信将疑。

    “陛下能放弃皇位,能放弃整个天下。殿下,你能做到么?”

    刘协的眼角抽搐了两下。这才是荀彧真正想说的那一句吧。

    “皇位是陛下,他能放弃。皇位不是殿下的,殿下却不能放弃。殿下,这其中的得与失,难道还不够清楚吗?”

    刘协眉心拧成了川字,沉思良久。“先生的意思是说,陛下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能放弃,而我之所以迟迟不能破境,是因为我不能放弃?”

    荀彧满意的点了点头:“殿下终于触摸到了道法的真谛,臣也算没有白费这一番口舌。舍得舍得,先舍才能有得。殿下,臣以前教你的与真正的大道背道而驰,这不是殿下的错,是臣的错。”

    刘协眼神微缩。“那依先生之见,我现在当如何做?”

    “放弃该放弃的,抓住对殿下来说最根本的那一点。”

    “那一点,是什么?”

    “境界。”

    “那……奈天下何?”

    “殿下境界不够,这天下终究不是殿下的。殿下的境界够,这天下终究还是殿下的。殿下,陛下无子,他除了将天下交给殿下之外,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可是,就算我肯放弃,我的境界也无法超地陛下。”刘协转过身,看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有龙,还有赤霄和玄刀,我却连一口剖鲧吴刀都没保住。”

    “陛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只看到赤霄和玄刀,只看到剖鲧吴刀,却忘记了还有一件重宝。与那件重宝相比,赤霄、玄刀、剖鲧吴刀都不值一提,甚至于龙凤都不足为虑。”

    刘协不解的皱起了眉头:“究竟是什么,竟然如此珍贵,如此强大?”

    “传国玉玺。”(未完待续。)

第423章 传国玺的秘密() 
刘协一怔,神情有些复杂。

    传国玉玺失踪已久,荀彧是知道的。此刻突然提及传国玉玺,难道他知道传国玉玺在哪儿?

    如果说剖鲧吴刀的丢失是刘协无法掩饰的一个失误,那传国玉玺就是刘协心里的一根暗刺。传国玉玺的得与失都没有公布于众,刘协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也没有听任何人提起过。刘辩也似乎忘记了传国玉玺,对传国玉玺的失踪无动于衷。

    刘协因此承受了极大的精神负担。他不知道刘辩是真的不知道传国玉玺的下落,还是已经拿到了传国玉玺,就等他去自首。两者比较,他宁愿相信是前者。传国玉玺是天命的象征,觊觎传国玉玺就是谋逆。胸怀再宽广,兄弟情再浓厚,刘辩一旦得知他藏匿传国玉玺,恐怕不会放过他。

    传国玉玺在哪儿,这已经成了刘协的一块心病。如果已经落在刘辩的手中,这无疑是悬在他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都有可能要了他的性命。

    荀彧提到传国玉玺是什么意思?

    刘协强行稳定了一下心神,尽可能不动声色的说道:“传国玉玺失踪已久,先生是知道的。”

    荀彧笑笑:“玄刀失踪更久,陛下不是一样得到了。”

    刘协心中一动,眼神亮了起来。“先生的意思是……”

    “传国玉玺是凤系圣物,得与失,都与天命有关。天命若在殿下,纵使远在千里。也会被殿下得知。天命若是不在殿下。便是近在咫尺,陛下也会失之交臂。陛下为什么会得到玄刀?不是陛下知道玄刀藏在那里,而是因为陛下悟命,体内龙系血脉的力量增强,与玄刀产生感应,玄刀这才吸引陛下前去。”

    刘协眼神一黯,大失所望。“陛下悟命。便与玄刀产生感应。可是我悟命已久,却一直未能与传国玉玺产生感应,这是不是说我并非天命所归?”

    荀彧摇摇头。“这就是臣说与传国玉玺相比,玄刀不值一提的缘故。传国玉玺与玄刀一样,都是灵物,只不过是传国玉玺更神奇,所寄托的是天命,要想与传国玉玺产生感应,不仅需要凤系血脉。还要有更高的境界。就殿下所知,凤系血脉应该也有几个,高明如袁绍已经踏入正大光明的第三境,可是他却依然不知道传国玉玺的所在,为什么呢?因为传国玉玺太神奇了,只有踏入第四境的人才能与之感应。”

    刘协倒吸一口冷气。又暗自放心了不少。既然传国玉玺的要求这么高。那么刘辩得到传国玉玺的只要能性就非常小了。他的境界虽然高,可他是龙系血脉,境界越高,离传国玉玺越远。

    刘协难得的笑了。“传国玉玺这么神奇?”

    荀彧严肃的点点头:“不错,传国玉玺中藏着秦统一以前的所有秘密。”

    刘协大吃一惊,脸上的笑容僵住了。藏着秦以前的所有秘密,这可大出他的意料。他原本以为纵然比赤霄、玄刀神奇一点,也不过是一方玉玺罢了,又能神奇到哪里去。没想到这方玉玺里面还有秘密,而且是秦以前的所有秘密。

    “殿下。传国玉玺原本是和氏璧,出自荆山。先为楚文王所有,后来传承百年,几次得失,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凤系血脉手中流转,而且未作任何改变。何以落入秦始皇手中,便琢成玉玺?”

    刘协仿佛明白了什么。“秦始皇将楚文王至秦的秘密加入其中?”

    “殿下圣明。秦始皇不仅是要想这一段历史加进去,还要为自己做一些解释。他原本是凤系血脉,却要冒充龙系血脉统治天下,这是一个谎言。他既不愿意天下百姓知道事实,又怕自己的子孙忘记了这个事实,所以,他在自称祖龙,欺骗天下臣民的时候,又将他是凤系血脉的事实留在了玉玺中。后世之君,只要有人能够达到明境,就能洞悉玉玺中所藏的秘密,而不至于忘了祖宗的血脉。”

    刘协愣了半晌:“你怎么知道这个秘密的?”

    “殿下,主持此事的人便是李斯,而李斯正是臣先祖荀卿的弟子啊。”

    刘协的眉梢挑了挑,原本有些微躬的腰渐渐的直了起来,眼中的失落散去,自信的光芒重新闪现。

    “这么说,我如果能够修成明境,就能……找到传国玉玺,并且得到其中所藏的凤系文明的秘密?”

    荀彧点了点头。

    刘协激起动来,向前挪了一步,离荀彧更近一点,探身握着荀彧的手,声音发颤。“那……我如何才能修成明境?按照先生的教导,我每天都晨练导引,夜鼓琴曲,至今一年有余,一直停留在光境之下,无法再进寸步。先生,会不会是我的资质有限,天赋不足?”

    荀彧反手握住刘协的手,轻轻的拍了拍,安慰道:“殿下,知道陛下为什么滞留弹汗山,不回中原吗?”

    刘协眨了眨眼睛,忽然明白了。“排除政务干扰,一心修行?”

    “殿下圣明。”荀彧笑道:“殿下身负监国之任,就算再用心,每天也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国政,焉能一心修行。修行之道,越是高深,越是难以前进,所以修道之人往往避居山林,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排除干扰。殿下修行一年,止步于光境之下,开始怀疑自己的天赋。可是殿下知道吗,臣五岁启蒙,六岁悟命,八岁悟正境,十三岁悟大境,三十一岁才入光境。殿下的天赋若是不好,那臣岂不是朽木一根?”

    刘协不好意思的笑了。片刻之间,露出几分孩子气的得意。

    “那也是先生教导有方。先生,我现在该怎么做?”

    “请陛下回朝主政,殿下辅政,既可以卸下肩上的重担,又可以从旁学习陛下的治国之道。假以数年,殿下修成明境,接掌朝政,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刘协目光闪动,有些犹豫。荀彧心知肚明,接着说道:“长兄如父,如果陛下解决不了子嗣这个难题,皇位自然是殿下的。陛下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以你们兄弟的境界,征伐天下、开疆拓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陛下岂能不给殿下一个安身之处?如果陛下在弹汗山修行,勇猛精进,殿下处理国政,却迟迟无法破境,就算陛下将来有意让殿下镇守一方,殿下能担得起这个重任吗?”

    刘协明白了,深施一礼。“先生一言,拨云见日,协感激不尽。请先生不嫌鄙陋,继续教导我。”

    ……

    数日后,荀彧接到了钟繇送来的消息,不禁暗自汗颜。在这个问题上,他输给了钟繇。回到洛阳之前,他一心想辅佐刘协理政,如果不是和杨彪发生争执,他根本不会改变主意。可是钟繇却抢在他前面进谏,并成功说服了刘辩。这也说明刘辩本人是有这样的想法的,自己跟他那么久,居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敢自称对他非常了解,真是自以为是。

    荀彧随即和刘协商量。刘协听了荀彧的劝告之后,也清楚自己眼下实力太差,勉强恋栈,不想保不住这个位置,反而可能引起刘辩的反感,不如以退为进,将国事的重任还给刘辩,自己做一个听话的弟弟,一面学习治国之道,一面加紧修行。听说刘辩愿意回京主持大事,他不仅没有失落,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刘协随即与长公主、贾诩商议,又与杨彪、皇甫嵩通了气,很快就统一了意见,以刘协的身份奏请天子回朝,主持国政。

    刘协的奏疏随即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弹汗山。

    ……

    草原上,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董白纵马飞驰,雪狼在马前飞奔,大鹰在头顶盘旋。

    一只雪兔突然从雪窝里跃起,仓惶逃窜。雪狼低吼一声,转身飞奔。它的动作虽然不慢,却没有大鹰敏捷。大鹰一振双臂,俯冲而下,抢在雪狼面前抓起雪兔,再次腾空而起。

    雪狼扑了个空,呲着牙,愤怒的咆哮着。

    “叫什么叫,谁让你这么慢!”董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